二次滚筒出灰阀及采用该出灰阀的煤气发生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33566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二次滚筒出灰阀及采用该出灰阀的煤气发生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二次滚筒出灰阀及采用该出灰阀的煤气发生炉。
背景技术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先后从苏联和东德引进了煤气发生炉设备生产制造 技术,经过几十年的改进完善,目前正在生产使用的煤气发生炉(水煤气,最
多为化肥行业),设备均为图一所示基本炉型,包括炉体25,炉体25下部设有 出渣口 20,出渣口 20下方密封连通设有灰渣箱21。这些设备为我国的化肥工 业和一氧化碳化工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煤气发生炉的生产原理是将煤炭加入炉内,在高压助燃风和水蒸气(H20) 的作用下,煤炭在1100—1200。C高温下氧化还原成CO、 H2、 CH4等气体,由于 生产时间的延长,原料煤炭加入量的增加,灰粉及其他无法气化的成分形成相 当比例的灰渣,为了煤炭气化的持续下去,发生炉内的炉篦及出灰结构在电机 带动下,将灰渣经由炉体下部的出渣口 20推入灰渣箱21内,灰渣堆积到一定 数量时,打开灰渣门23 (阀)排出灰渣,此时,发生炉内和大气接通,为了保 证安全就必须中断和停止煤炭气化生产,即目前煤炭行业所谓的"间歇制气循 环工艺"。
几十年来,面对煤气发生炉使用中出现的出渣就必须停止制气生产这一难 题,专业技术人员做了多年的探索,为了应对一氧化碳化工的发展对煤气发生 炉的要求,上海化工设计院2003年和博山波涛化机厂等在江苏索普(集团)15 万吨/年醋酸技改工程煤气发生炉项目做了实验,如图二所示,在发生炉出渣口
20下增加了一个翻板阀出灰排渣结构22,目的是要达到灰渣门23打开、翻板 阀出灰排渣结构22关闭的效果,该工艺装置在设备出厂前实验时密封很好,可 当设备安装投入生产时仍然出现灰渣门23 —打开,炉体25内就出现泄压,还是无法实现出渣时不间断造气的目的,最后作为补救措施,采用了加长加大灰
渣箱21储灰量的办法,以减少出渣次数,减少生产中断。
综上,如图一和图二所示,我国煤气发生炉行业目前通用的标准炉型都包 括有炉体25,炉体25下部设有出渣口 20,出渣口 20或者如图一所示在其下方 直接连通设有灰渣箱21或者如图二所示在其下方通过翻板阀22出灰排渣装置 连通设有灰渣箱21。但煤气发生炉无论采用哪种现有的结构,在出渣(灰)时 都必须中断制气(生产),否则炉内就会出现泄压现象、且炉内可燃气体的外泄 也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中断制气则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滚筒出灰阀,这种出灰阀 可以交替打开、关闭,应用到煤气发生炉时可保证在出渣(灰)时无须中断制 气,简化了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上述二次滚筒出灰阀的煤 气发生炉,这种煤气发生炉在出渣(灰)时无须中断制气即可保证炉内气体不 发生外泄现象,简化了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实现上述第一种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二次滚筒出灰阀包括壳体,壳 体上下两端分别设有进灰口和出灰口 ,壳体内设有与壳体滑动密封配合的中空 转子,转子上设有与进灰口和出灰口相匹配的上开口和下开口,转子上还固定 连接有驱动轴,驱动轴穿设在壳体上。
转子包括筒状圈板和固连在筒状圈板两端的转子端盖。
壳体包括与所述筒状圈板密封配合的筒状壳体圈板以及固连在筒状壳体圈 板两端的壳体端盖,壳体上下两端设置的进灰口和出灰口侧壁与转子中心连线 的夹角小于90度。
为实现上述第二种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煤气发生炉包括炉体,炉体下部设有出渣口,出渣口下方连通设有灰渣箱,在出渣口与灰渣箱之间还连通设 有二次滚筒出灰阀,所述出渣口与出灰阀的进灰口相连通,出灰阀的出灰口与 灰渣箱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
1. 本实用新型的二次滚筒出灰阀结构简单,制作和使用都很方便,仅须将本 实用新型的进、出灰口分别与煤气发生炉和灰渣箱固定连通,并为驱动轴连接 动力装置即可在煤气发生炉上得到应用,即仅须在现有的煤气发生炉上增加本 实用新型即可使用,无须对煤气发生炉的其他设备作出改动,因而使用十分方便。
2. 转子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使用。
3. 壳体结构简单,与转子能够形成良好的密封配合,同时,转子在驱动轴的 带动下做开关运动时,又会对壳体和转子的密封面所粘连的灰渣进行清理,因 此不存在间隙变异导致的密封泄漏现象。
4. 本实用新型的煤气发生炉结构简单,仅须在现有的煤气发生炉上增加二次 滚筒出灰阀即可,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发生炉设备,改造成本低,同时改造后 出灰阀交替打开、关闭,在出灰阀打开时灰渣落入灰渣箱,在出灰阀关闭、灰 渣箱出灰时炉内处于密封状态,不会发生漏气现象,因而出灰时无须中断制气。

图1是现有的煤气发生炉基本炉型的结构示意图2是带有翻板阀的煤气发生炉的结构示意图3是本实用新型二次滚筒出灰阀的剖视结构示意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5是图3的俯视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煤气发生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二次滚筒出灰阀包括壳体,壳体上下两 端分别设有进灰口 l和出灰口2,壳体内设有与壳体滑动密封配合的中空转子, 转子包括筒状圈板8和固连在筒状圈板8两端的转子端盖9,壳体包括与筒状圈 板8密封配合的筒状壳体圈板11以及固连在筒状壳体圈板11两端的壳体端盖 12。筒状圈板8上设有与进灰口 l和出灰口2相匹配的上开口5和下开口6,转 子上还固定连接有驱动轴7,驱动轴7穿设在壳体上。其中,驱动轴7与壳体端 盖之间设有密封材料13。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煤气发生炉包括炉体25,炉体25下部设有出渣 口 20,出渣口 20下方设有灰渣箱21,在出渣口 20与灰渣箱21之间还连通设 有二次滚筒出灰阀,出渣口 20与出灰阀的进灰口 1相连通,出灰阀的出灰口2 与灰渣箱21相连通。二次滚筒出灰阀的驱动轴7上还连接有推杆15,推杆15 由动力装置驱动。
如图3至图6所示,使用时将二次滚筒出灰阀的进灰口 1与煤气发生炉的 出渣口 20固定连通,并使出灰阀的出灰口 2与煤气发生炉的灰渣箱21固定连 通,然后为驱动轴7连接推杆15、调节推杆15的行程使转子作90度往复运动, 此时即可投入使用。其中推杆15可以由液压驱动,也可由压縮空气、电动机等 驱动,同时可在机械驱动、去除时由人工动作,以①2610炉子来讲,本装置驱 动力不超过100千克/牛.米。当进灰口 1和出灰口 2位于图4所示位置分别与炉 体25和灰渣箱21连通时,炉体25内的灰渣即通过本实用新型落入灰渣箱21 内,此时灰渣门23关闭;当转子旋转90度后进、出灰口l、 2被筒状圈板8堵 住,炉体25与本实用新型的出灰阀内部密封隔绝,此时灰渣门23打开以排出 灰渣,同时炉体25密封良好,因而可以实现不间断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二次滚筒出灰阀的转子在作90度往复旋转运动时,对封闭面所粘连的灰渣进行了清理,因此密封不存在间隙变异而发生的密封泄漏现象。 并且本装置由于往复旋转而自动淸灰, 一次一清,灰尘转子上的积累问题得到 彻底解决,除正常加油润滑外,无需其他额外的维护和保养。本实用新型彻底 解决了煤气生产过程中因出渣排灰而出现的煤气生产中断等一系列问题,制造 简便,不对其他主要设备作改动,只须将二次滚筒出灰阀增加即可,对于不同
规格型号的煤气发生炉可在本实用新型的二次滚筒出灰阀的工艺原理不变的前 提下放大或縮小予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二次滚筒出灰阀除了用于水煤气发生 炉、 一氧化碳气化炉外,还可用于干式出灰的混合煤气发生炉等同行业所有干 式出渣的炉型中。本实用新型和煤气发生炉充分利用了煤气发生炉气化过程中 的工艺特性,出灰阀安装在炉底出渣口上,虽然发生炉内气化温度高达1100—
120(TC左右,炉底尽管工作条件恶劣,但实际运行中工作温度仅有50—65"C左 右,这也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二次滚筒出灰阀以及煤气发生炉结构的有效性。 当然,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本实施例,如转子也可不做成中空转子, 而仅在转子内开设一条连通进、出灰口 1、 2的通道。这种变换仍落在本实用新 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二次滚筒出灰阀,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壳体上下两端分别设有进灰口和出灰口,壳体内设有与壳体滑动密封配合的中空转子,转子上设有与进灰口和出灰口相匹配的上开口和下开口,转子上还固定连接有驱动轴,驱动轴穿设在壳体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滚筒出灰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包括筒状 圈板和固连在筒状圈板两端的转子端盖。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滚筒出灰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与所述筒状圈板密封配合的筒状壳体圈板以及固连在筒状壳体圈板两端的壳体 端盖,壳体上下两端设置的进灰口和出灰口侧壁与转子中心连线的夹角小于90度。
4. 采用权利要求1至3中所述二次滚筒出灰阀的煤气发生炉,包括炉体,炉 体下部设有出渣口,出渣口下方连通设有灰渣箱,其特征在于在出渣口与灰渣箱之间还连通设有二次滚筒出灰阀,所述出渣口与出灰阀的进灰口相连通, 出灰阀的出灰口与灰渣箱相连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二次滚筒出灰阀,包括壳体,壳体上下两端分别设有进灰口和出灰口,壳体内设有与壳体滑动密封配合的中空转子,转子上设有与进灰口和出灰口相匹配的上开口和下开口,转子上还固定连接有驱动轴,驱动轴穿设在壳体上。这种出灰阀结构简单,便于制作和使用,仅须将本实用新型的进、出灰口分别与煤气发生炉和灰渣箱固定连通、并为驱动轴连接动力装置即可在煤气发生炉上得到应用。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采用上述出灰阀的煤气发生炉,包括炉体,炉体下部设有出渣口,出渣口通过出灰阀与灰渣箱相连通。这种煤气发生炉可以在现有设备上进行改造而成,成本较低,同时出灰时无须中断制气,提高了生产效率。
文档编号C10J3/22GK201354363SQ20092008861
公开日2009年12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20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20日
发明者柳玉坤 申请人:柳玉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