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均匀的热回收焦炉四联火道结构及其工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935280发布日期:2018-11-14 02:17阅读:135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回收焦炉的炉体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加热均匀的热回收焦炉四联火道结构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热回收焦炉主要由炭化室、烟道、上升火道、下降火道、一次进风口和二次进风口组成。热回收焦炉的可燃物质在炉体内要进行二次燃烧,一次是在炭化室的顶部,另一次是在炭化室底部的烟道内,通过这两次燃烧所产生的热量来提供煤饼结焦所需的热量。

目前,具有四联火道结构的热回收焦炉的二次进风口通常布置在四联火道的底部,由若干个空气道将空气引入到四联火道中,这种结构的二次进风口阻力大,空气量调节不灵敏且调节工作量大。而且由于热回收焦炉的可燃物质都是自1#火道进入2#火道,造成大量的可燃物质都在1#火道内燃烧,导致四联火道的温度均匀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加热均匀的热回收焦炉四联火道结构及其工作方法,将二次进风口设置在四联火道的封墙处,同时将炭化室中的可燃物质分别引入到四联火道的每个火道中,根据需要分别调节4个火道的二次进风口风量,从而实现对热回收焦炉四联火道底部温度的有效调节,避免出现四联火道内气流通道末端温度偏低的情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加热均匀的热回收焦炉四联火道结构,所述热回收焦炉包括炭化室、由1#火道~4#火道组成的四联火道、上升火道、下降火道、一次进风口、二次进风口,上升火道和下降火道分别设于炭化室两侧的主墙内;炭化室通过多个下降火道连通1#火道,1#火道的一端与2#火道连通,2#火道的另一端通过多个上升火道连接焦炉的烟气出口形成第一气流通道;炭化室通过多个下降火道连通4#火道,4#火道一端与3#火道连通,3#火道的另一端通过多个上升火道连接焦炉的烟气出口形成第二气流通道;炭化室同时通过至少2个下降火道及相连的横向通道直接连通2#火道;炭化室同时通过至少2个下降火道及相连的横向通道直接连通3#火道;横向通道分别设于靠近第一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转折处的部位;所述二次进风口设于机侧或焦侧的封墙处,分别对应1#火道~4#火道设置,其中对应1#火道和4#火道的二次进风口通过管砖通道向内延伸,越过上升火道后与对应火道连通,对应2#火道和3#火道的二次进风口设于封墙内;所述二次进风口分别设进风口风量调节盖板。

所述一次进风口设于炉顶或炉门处,与炭化室连通。

所述1#火道、2#火道对应的下降火道、上升火道、横向通道、二次进风口、管砖通道与3#火道、4#火道对应的下降火道、上升火道、横向通道、二次进风口、管砖通道分别沿炭化室对角线对称设置。

每个炭化室及对应的四联火道作为一个基本结构单元,相邻2个基本结构单元中同一主墙内的的上升火道和相邻基本结构单元中的下降火道间隔设置。

所述下降火道的顶部进气口设于炭化室顶部一侧。

所述横向通道一端连接下降火道的底部,自1#火道或4#火道的下方穿过后另一端连通对应的2#火道或3#火道。

所述对应1#火道和4#火道的二次进风口设于机侧或焦侧的封墙底部。

一种加热均匀的热回收焦炉四联火道结构的工作方法,包括:当热回收焦炉四联火道的1#火道内温度较高,2#火道内温度较低时,通过进风口风量调节盖板减小对应1#火道的二次进风口风量,同时增大对应2#火道的二次进风口风量,或者单独增大2#火道的二次进风口风量,以提高2#火道的温度,使其与1#火道的温度接近;反之,当1#火道温度较低,2#火道温度较高时,增大1#火道的二次进风口风量,减小2#火道的二次进风口风量,或者单独增大1#火道的二次进风口风量;

3#火道、4#火道的温度调节原理与1#火道、2#火道相同;

通过横向通道,将炭化室内的部分可燃物质直接引入2#火道、3#火道中,提高了2#火道、3#火道位于对应气流通道末端的燃烧温度,从而避免出现第一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末端温度偏低的情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将热回收焦炉的二次进风口分别设置在对应四联火道的封墙处,相比传统热回收焦炉将二次进风口设置在四联火道底部的方式,二次进风口阻力小,调整更加灵敏,调整工作量大大减少;

2)将炭化室中的可燃物质分别引入四联火道的每个火道中,提高了四联火道中不同火道温度调整的灵敏性和有效性;

3)通过调节四联火道中各个火道对应二次进风口的风量,可以有效的改善四联火道温度的均匀性,从而改善热回收焦炉煤饼底部加热的均匀性,提高热回收焦炉的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一种加热均匀的热回收焦炉四联火道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的a-a视图。

图3是图1中的b向视图。

图中:1.1#火道2.2#火道3.3#火道4.4#火道5.下降火道6.上升火道7.横向通道8.主墙9.封墙10.二次进风口11.管砖通道12.炭化室13.相邻基本结构单元中的下降火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所述一种加热均匀的热回收焦炉四联火道结构,所述热回收焦炉包括炭化室、由1#火道~4#火道1~4组成的四联火道、上升火道6、下降火道5、一次进风口(常规设置,图中未示出)、二次进风口10,上升火道6和下降火道5分别设于炭化室12两侧的主墙8内;炭化室12通过多个下降火道5连通1#火道1,1#火道1的一端与2#火道2连通,2#火道2的另一端通过多个上升火道6连接焦炉的烟气出口(常规设置,图中未示出)形成第一气流通道;炭化室通过多个下降火道5连通4#火道4,4#火道4一端与3#火道3连通,3#火道3的另一端通过多个上升火道6连接焦炉的烟气出口形成第二气流通道;炭化室12同时通过至少2个下降火道5及相连的横向通道7直接连通2#火道2;炭化室12同时通过至少2个下降火道5及相连的横向通道7直接连通3#火道3;横向通道7分别设于靠近第一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转折处的部位;所述二次进风口10设于机侧或焦侧的封墙9处,分别对应1#火道~4#火道1~4设置,其中对应1#火道1和4#火道4的二次进风口10通过管砖通道11向内延伸,越过上升火道6后与对应火道1、4连通,对应2#火道2和3#火道3的二次进风口10设于封墙9内;所述二次进风口10分别设进风口风量调节盖板。

所述一次进风口设于炉顶或炉门处,与炭化室12连通。

所述1#火道1、2#火道2对应的下降火道5、上升火道6、横向通道7、二次进风口10、管砖通道11与3#火道3、4#火道4对应的下降火道5、上升火道6、横向通道7、二次进风口10、管砖通道11分别沿炭化室12对角线对称设置。(如图1中,1#火道1中的横向通道7在右上方设置,4#火道4中的横向通道7在左下方设置,1#火道1中的管砖通道11在左上方设置,4#火道4中的管砖通道11在右下方设置)。

每个炭化室12及对应的四联火道作为一个基本结构单元,相邻2个基本结构单元中同一主墙8内的的上升火道6和相邻基本结构单元中的下降火道13间隔设置。

所述下降火道5的顶部进气口设于炭化室12顶部一侧。

所述横向通道7一端连接下降火道5的底部,自1#火道1或4#火道4的下方穿过后另一端连通对应的2#火道2或3#火道3。

所述对应1#火道1和4#火道4的二次进风口10设于机侧或焦侧的封墙9底部。

一种加热均匀的热回收焦炉四联火道结构的工作方法,包括:当热回收焦炉四联火道的1#火道1内温度较高,2#火道2内温度较低时,通过进风口风量调节盖板减小对应1#火道1的二次进风口10风量,同时增大对应2#火道2的二次进风口10风量,或者单独增大2#火道2的二次进风口10风量,以提高2#火道2的温度,使其与1#火道1的温度接近;反之,当1#火道1温度较低,2#火道2温度较高时,增大1#火道1的二次进风口10风量,减小2#火道2的二次进风口10风量,或者单独增大1#火道1的二次进风口10风量;

3#火道3、4#火道4的温度调节原理与1#火道1、2#火道2相同;

通过横向通道7,将炭化室12内的部分可燃物质直接引入2#火道2、3#火道3中,提高了2#火道2、3#火道3位于对应气流通道末端的燃烧温度,从而避免出现第一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末端温度偏低的情况。

热回收焦炉工作时,煤料从机侧装入炭化室12内,在炭化室12中受到上部直接加热及下部间接加热分解产生煤气,煤气与炉顶区上的一次进风口和/或机侧炉门、焦侧炉门上的一次进风口进入的空气混合燃烧,燃烧产生的热量从上部给煤料加热。燃烧产生的废气及未完全燃烧的可燃物质形成高温混合气体,从下降火道5进入底部四联火道内,在那里与二次进风口进入的空气混合燃烧,热量通过炭化室12底部砌体传递给煤料,在煤料的下部进行加热。煤料加热炼成焦炭从焦侧炉口推出。底部四联火道内燃烧产生的废气经上升火道6、焦炉烟气出口进入热回收焦炉外部的总烟道,经余热回收、脱硫净化等工艺后排入大气。

本发明所述一种加热均匀的热回收焦炉四联火道结构,将热回收焦炉的二次进风口10分别设置在四联火道的封墙9部位,其中对应1#火道1、4#火道4设置的二次进风口10通过管砖通道11将空气引入对应火道1、4内,2#火道2、3#火道3的二次进风口10直接设置在封墙9上,通过调节1#火道1、4#火道4对应的二次进风口10大小来调节对应火道2、3的燃烧温度,提高了1#火道1、4#火道4的温度均匀性;同时,1#火道1、4#火道4分别通过2个以上横向通道7,将炭化室12内的可燃物质直接引入2#火道2、3#火道3中,实现可燃物质在四联火道中的分段供入,然后通过调节2#火道2、3#火道3对应的二次进风口10大小调节对应火道2、3的燃烧温度,提高了2#火道2、3#火道3的温度均匀性,并且避免了四联火道气流通道末端出现低温的情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