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温地区动车传动油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88543发布日期:2019-01-14 18:54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传动油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低温地区动车传动油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1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追求高速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中国南车、中国北车等动车组应运而生,以高速快捷著称。在中国动车走在世界前列之际,我国相应的动车用消耗品需求量也在相应大幅度提升。其中传动油也在其列,并相当紧缺。传动油又称自动变速器油(atf)或自动传动油,用于由液力变矩器、液力偶合器和机械变速器构成的自动变速器中作为工作介质,借助液体的动能起传递能量的作用。针对目前市场上对低温传动油的需求及使用状况,尤其是对于在低温条件下的工作性能要求较高。现有的传动油性能仍有待改进,才能更好在低温地区进行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鉴以此,本发明提出一种低温地区动车传动油的制备方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低温地区动车传动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预热:将原料油投入加热炉中于进行加热,加热至345~355℃;

s2、加氢异构:将加热后的原料油送至内置有异构化催化剂的第一加氢反应器中,进行加氢异构反应,生成第一反应产物;

s3、加氢精制:将第一反应产物送至内置有加氢精制催化剂的第二加氢反应器中,进行加氢精制反应,得第二反应产物;

s4、高低压分离:第二反应产物进入冷高压分离器,得到富氢气体和液相油料,液相油料再进入低压分离器,分离后,气相为低分气进入装置燃料系统,液相为低分油;

s5、常压蒸馏:s4步骤的低分油进入常压炉中进行加热,加热至305~310℃,然后进入常压塔内进行常压蒸馏,控制常压塔的塔底温度为300~310℃;

s6、减压分馏:将s5步骤的常压塔底油通过减压炉加热至345~355℃,后进入减压分馏塔,采用多侧线换热,控制塔顶温度70~80℃,塔顶压力25~35mmhg,塔底温度320~330℃,进行减压分馏,得塔底油;

s7、吸附精制:a吸附塔和b吸附塔均内置按重量比(8~12):(6~10):(4~6):(13~17)的活性白土、石墨烯粉、硅酸镁粉和椰壳粉末混制的吸附剂,将s6步骤的塔底油通过a吸附塔进行第一次吸附,再通过b吸附塔进行第二次吸附,制得目标传动油。

进一步的,在步骤s7,所述吸附剂中白土、石墨烯粉、硅酸镁粉的重量比为10:8:5:15。

进一步的,在步骤s7,第一次吸附的压力0.7mpa,温度60~80℃;第二次吸附的压力0.4mpa,温度40~60℃。

进一步的,在s1步骤中,所述原料油为加氢裂化尾油。

进一步的,在s2步骤中,加氢异构反应中,反应温度为345℃,氢分压为15.5mpa,进料体积空速为1.2h-1,氢油体积比为1000:1。

进一步的,在s3步骤中,加氢精制反应中,反应温度为250℃,氢分压为15.3mpa,进料体积空速为1.2h-1,氢油体积比为1000:1。

进一步的,在s4步骤中,高压分离温度为45℃,压力为15.3mpa;低压分离温度为40℃,压力为1.2mpa。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制得的传动油粘度指数高,倾点低,酸值小,闪点高,蒸发损失小,低温流动性能良好,能更好在低温地区动车进行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理解本发明技术内容,下面提供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低温地区动车传动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预热:将原料油加氢裂化尾油投入加热炉中于进行加热,加热至345℃;

s2、加氢异构:将加热后的原料油送至内置有异构化催化剂的第一加氢反应器中,进行加氢异构反应,反应温度为345℃,氢分压为15.5mpa,进料体积空速为1.2h-1,氢油体积比为1000:1,生成第一反应产物;

s3、加氢精制:将第一反应产物送至内置有加氢精制催化剂的第二加氢反应器中,进行加氢精制反应,反应温度为250℃,氢分压为15.3mpa,进料体积空速为1.2h-1,氢油体积比为1000:1,得第二反应产物;

s4、高低压分离:第二反应产物进入冷高压分离器,高压分离温度为45℃,压力为15.3mpa,得到富氢气体和液相油料;液相油料再进入低压分离器,低压分离温度为40℃,压力为1.2mpa,分离后,气相为低分气进入装置燃料系统,液相为低分油;

s5、常压蒸馏:s4步骤的低分油进入常压炉中进行加热,加热至305℃,然后进入常压塔内进行常压蒸馏,控制常压塔的塔底温度为300~305℃;

s6、减压分馏:将s5步骤的常压塔底油通过减压炉加热至345℃,后进入减压分馏塔,采用多侧线换热,控制塔顶温度70℃,塔顶压力25mmhg,塔底温度320℃,进行减压分馏,得塔底油;

s7、吸附精制:a吸附塔和b吸附塔均内置按重量比8:6:4:13的活性白土、石墨烯粉、硅酸镁粉和椰壳粉末混制的吸附剂;将s6步骤的塔底油通过a吸附塔进行第一次吸附,第一次吸附压力0.7mpa,温度60℃;再通过b吸附塔进行第二次吸附,第二次吸附的压力0.4mpa,温度40℃,其中,a吸附塔和b吸附塔并联,二次吸附后制得目标传动油。

实施例2

一种低温地区动车传动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预热:将原料油加氢裂化尾油投入加热炉中于进行加热,加热至355℃;

s2、加氢异构:将加热后的原料油送至内置有异构化催化剂的第一加氢反应器中,进行加氢异构反应,反应温度为345℃,氢分压为15.5mpa,进料体积空速为1.2h-1,氢油体积比为1000:1,生成第一反应产物;

s3、加氢精制:将第一反应产物送至内置有加氢精制催化剂的第二加氢反应器中,进行加氢精制反应,反应温度为250℃,氢分压为15.3mpa,进料体积空速为1.2h-1,氢油体积比为1000:1,得第二反应产物;

s4、高低压分离:第二反应产物进入冷高压分离器,高压分离温度为45℃,压力为15.3mpa,得到富氢气体和液相油料;液相油料再进入低压分离器,低压分离温度为40℃,压力为1.2mpa,分离后,气相为低分气进入装置燃料系统,液相为低分油;

s5、常压蒸馏:s4步骤的低分油进入常压炉中进行加热,加热至310℃,然后进入常压塔内进行常压蒸馏,控制常压塔的塔底温度为305~310℃;

s6、减压分馏:将s5步骤的常压塔底油通过减压炉加热至355℃,后进入减压分馏塔,采用多侧线换热,控制塔顶温度80℃,塔顶压力35mmhg,塔底温度330℃,进行减压分馏,得塔底油;

s7、吸附精制:a吸附塔和b吸附塔均内置按重量比12:10:6:17的活性白土、石墨烯粉、硅酸镁粉和椰壳粉末混制的吸附剂;将s6步骤的塔底油通过a吸附塔进行第一次吸附,第一次吸附压力0.7mpa,温度80℃;再通过b吸附塔进行第二次吸附,第二次吸附的压力0.4mpa,温度60℃,其中,a吸附塔和b吸附塔并联,二次吸附后制得目标传动油。

实施例3

一种低温地区动车传动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预热:将原料油加氢裂化尾油投入加热炉中于进行加热,加热至350℃;

s2、加氢异构:将加热后的原料油送至内置有异构化催化剂的第一加氢反应器中,进行加氢异构反应,反应温度为345℃,氢分压为15.5mpa,进料体积空速为1.2h-1,氢油体积比为1000:1,生成第一反应产物;

s3、加氢精制:将第一反应产物送至内置有加氢精制催化剂的第二加氢反应器中,进行加氢精制反应,反应温度为250℃,氢分压为15.3mpa,进料体积空速为1.2h-1,氢油体积比为1000:1,得第二反应产物;

s4、高低压分离:第二反应产物进入冷高压分离器,高压分离温度为45℃,压力为15.3mpa,得到富氢气体和液相油料;液相油料再进入低压分离器,低压分离温度为40℃,压力为1.2mpa,分离后,气相为低分气进入装置燃料系统,液相为低分油;

s5、常压蒸馏:s4步骤的低分油进入常压炉中进行加热,加热至310℃,然后进入常压塔内进行常压蒸馏,控制常压塔的塔底温度为305~310℃;

s6、减压分馏:将s5步骤的常压塔底油通过减压炉加热至350℃,后进入减压分馏塔,采用多侧线换热,控制塔顶温度75℃,塔顶压力30mmhg,塔底温度325℃,进行减压分馏,得塔底油;

s7、吸附精制:a吸附塔和b吸附塔均内置按重量比10:8:5:15的活性白土、石墨烯粉、硅酸镁粉和椰壳粉末混制的吸附剂;将s6步骤的塔底油通过a吸附塔进行第一次吸附,第一次吸附压力0.7mpa,温度70℃;再通过b吸附塔进行第二次吸附,第二次吸附的压力0.4mpa,温度50℃,其中,a吸附塔和b吸附塔并联,二次吸附后制得目标传动油。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在s7步骤中,所述吸附剂中白土、石墨烯粉、硅酸镁粉的重量比为1:1:1:1。

对比例1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在s6步骤中,减压分馏:将s5步骤的常压塔底油通过减压炉加热至360℃,后进入减压分馏塔,采用多侧线换热,控制塔顶温度90℃,塔顶压力40mmhg,塔底温度340℃,进行减压分馏,得塔底油。

对比例2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在s7步骤中,a吸附塔和b吸附塔内置吸附剂均为活性白土。

本发明使用的加氢异构催化剂为埃克森美孚公司的em7611和em7663;加氢精制催化剂为雪佛龙鲁姆斯公司的icr419。

将本发明实施例1~4以及对比例1~2制得的传动油进行品质测试,测试结果如下:

上述结果表明,本发明制得的传动油粘度指数高,倾点低,酸值小,闪点高,蒸发损失小,低温流动性能良好,能更好在低温地区动车进行应用,确保动车设备在低温条件下正常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