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曲柄连杆机构的下连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5913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燃机曲柄连杆机构的下连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往复式内燃机的曲柄连杆机构,且特别涉及一种多连杆式曲柄连杆机构。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出版物No.2004-124776描述了一种用于往复式内燃机的多连杆式曲柄连杆机构,其连接活塞销和曲柄销。这种多连杆式曲柄连杆机构包括与活塞的活塞销连接的上连杆、连接上连杆及曲轴的曲柄销的下连杆,以及控制连杆,其具有由内燃机的主体枢转地支撑的第一端和与下连杆连接的第二端。该上连杆和下连杆通过上轴销可旋转地互相连接。控制连杆和下连杆通过控制销可旋转地彼此连接。
在这种多连杆式曲柄连杆机构中,下连杆通过上连杆从上轴销接受由活塞所接受的燃烧压力。下连杆像杠杆一样被驱动以向曲柄销传递力。因而,需要下连杆具有强度和刚度以可旋转地承靠上轴销、控制销和曲柄销,并保持上轴销、控制销和曲柄销的相对位置,即使在下连杆从上轴销、控制销和曲柄销接受载荷输入的情况下。
另一方面,需要确保下连杆之于曲轴的装配操作的便利性。在上述专利申请出版物中,下连杆具有沿通过曲柄销承载部的中心的分界面分为两个部件(下连杆上部和下连杆下部)的两部件结构。下连杆上部和下连杆下部通过多个螺栓互相紧固。例如,多个螺栓从下面(也就是,从下连杆下部一侧)插入并旋拧入下连杆上部中的内螺纹中。

发明内容
下连杆是接受大载荷的构件,且应力集中在下连杆的内螺纹处。因而,因为应力集中在内螺纹上,所以不期望在下连杆上形成内螺纹。
参见图9,箭头F1、F2和F3示出了在发动机燃烧时下连杆分别从曲柄销、上轴销和控制销接受的力的方向。由于下连杆承受从这三个销轴输入的、且指向相反方向的大载荷F1、F2和F3,所以在下连杆自身中产生大应力。因而,需要事先对螺栓103和105施加足够的轴向力,以便不会在分界面107处使下连杆上部101和下连杆下部102分开。因此,螺栓轴向力以及还有相应于下连杆本身载荷的应力集中在螺栓103和105旋拧其中的内螺纹部分104和106。作用在螺栓103和105中每一个两侧的力沿相反方向施加,且相应地内螺纹部分104和106被施加以应力以及大的转矩。因而,需要确保环下连杆的围绕内螺纹部分的耐久性。
图10为截面示意图,显示了围绕控制销一侧的螺栓103D的端部旋拧入其中内螺纹部分104的敞开端的部分。当如上所述施加载荷F1和F3将曲柄销夹在中间时,应力在内螺纹部分104和上轴销之间沿着标记108所指的应力传递路径传递。结果,应力集中在螺栓103端部附近的内螺纹部分104处,特别是在内螺纹部分104的根部。
而且,在整个下连杆用渗碳等方法进行表面硬化(面硬化)的情况下,螺栓的端部与基材金属和表面硬化层之间的边界相啮合。因而,由于疲劳耐久性倾向于从该边界表面恶化。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内燃机曲柄连杆机构的下连杆,旨在解决上述问题,并用以抑制下连杆内螺纹部分的应力集中,以及改善内螺纹部分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内燃机曲柄连杆机构的下连杆,该曲柄连杆机构包括上连杆,该上连杆具有通过活塞销与活塞连接的第一端以及通过上轴销与所述下连杆连接的第二端;以及控制连杆,该控制连杆具有由所述内燃机可摆动地支撑的第一端和通过控制销与所述下连杆连接的第二端,所述下连杆包括上部,该上部包括用以装设所述上轴销的上轴销销孔座;下部,该下部包括用以装设所述控制销的控制销销孔座;以及曲柄销承载部,该曲柄销承载部设置于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之间,并安装在曲轴的曲柄销上;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通过至少两个螺栓进行连接,该两个螺栓设置成将所述曲柄销承载部夹在它们之间,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之一形成有螺栓插入孔,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中的另一个形成有包括敞开端的内螺纹部分,所述螺栓之一穿过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所述之一上的所述螺栓插入孔、旋拧入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中的所述另一个上的所述内螺纹部分,且该螺栓的端部从所述内螺纹部分的、形成在垂直于螺栓中心轴线的表面上的所述敞开端裸露出,以及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中的所述另一个包括形成在所述表面上、以转移应力传递路径的凹部。


图1为示出可以采用根据本发明的下连杆的曲柄连杆机构的视图。
图2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下连杆的透视图。
图3为示出图2的下连杆的截面透视图。
图4为示出图2下连杆中的应力传递路径的视图。
图5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下连杆的截面透视图。
图6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下连杆的截面透视图。
图7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下连杆的截面透视图。
图8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下连杆的截面透视图。
图9为显示作用于下连杆的载荷的视图。
图10为示出已有技术的下连杆中应力传递路径的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下文中,通过利用图1~8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首先,对可以采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下连杆的曲柄连杆机构进行描述。
图1是示出构成可变压缩比机构的多连杆式曲柄连杆机构的视图。多连杆式曲柄连杆机构包括具有下连杆4、上连杆5和控制连杆10的主部件。
曲轴1设置有多个轴颈部2和曲柄销3。每个轴颈部2可旋转地承靠在汽缸体18的主轴承上。曲柄销3的中心与轴颈部2中心轴线偏离开一预定距离。下连杆4可旋转地与曲柄销3相连接。平衡重15沿与曲柄销3相反的方向从连接轴颈部2和曲柄销3的曲柄臂16伸出。
下连杆4具有包括两个构件的两部件结构,如后面所述。下连杆4包括曲柄销承载部,位于下连杆4的基本上中心位置并安装在曲柄销3上。
上连杆5具有下端部和上端部,下端部通过上轴销6与下连杆4的第一端部可旋转地连接,上端部通过活塞销7与活塞8可旋转地连接。活塞8接受燃烧压力,并在汽缸体18的气缸19中往复运动。
控制连杆10限制下连杆4的运动。控制连杆10具有上端部和下端部,上端部通过控制销11与下连杆4的第二端部可旋转地连接,下端部与形成发动机一部分的汽缸体18的下部可旋转地连接。也就是,控制轴12被发动机的主体可旋转地支撑。控制轴12包括偏心凸轮部分12a,其中心偏离控制轴12的中心轴线。控制连杆10的下部可旋转地安装在偏心凸轮12a上。
压缩比控制作动器(未示出)响应来自发动机控制单元(未示出)的控制信号对控制轴12的旋转位置进行控制。
在上面所述的采用多连杆式曲柄连杆机构的可变压缩比机构中,当控制轴12由压缩比控制作动器使之旋转时,偏心凸轮部分12a的中心位置相对于发动机的主体改变。由此,控制连杆10下部的枢轴支撑位置被改变。结果,活塞8的冲程被改变,且活塞8在上死点(TDC)处的位置被向上和向下移动以改变发动机压缩比。
图2示出可以采用本发明的下连杆4。图3为图2的下连杆4的剖面透视图。接下来,参考图2和3对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下连杆4进行描述。
下连杆4包括曲柄销承载部分(曲柄销承载部)21,位于下连杆4的基本上中心位置并安装在曲柄销3上;上轴销销孔座部分22,位于下连杆4的一个端部并设置用来装设上轴销6;以及控制销销孔座部分23,位于下连杆4的另一端部并设置用来装设控制销11。为了有助于相对于曲柄销3的组装操作,下连杆4沿着通过曲柄销承载部21的中心的分界面被分为下连杆上部31和下连杆下部32。下连杆上部31包括上轴销销孔座部分22。下连杆下部32包括控制销销孔座部分23。下连杆上部31和下连杆下部32通过两个螺栓33整体地紧固在一起,两个螺栓(其中一个螺栓33未示出)分别置于曲柄销承载部21的两侧(上轴销销孔座部分22一侧和控制销销孔座部分23一侧)。如果气缸19沿上下方向放置,则下连杆上部31在曲柄箱内位于上侧,而下连杆下部32在曲柄箱内位于下侧。每个螺栓33从下连杆下部32的下表面向上插入。
上轴销6可旋转地支撑在上轴销销孔座部分22的轴销孔22a中。上连杆5包括下部,形成有上轴销承载部,并形成为叉状。下连杆4的上轴销销孔座部分22可旋转地组装到上连杆5叉状下部的内部。
另一方面,控制销11可旋转地支撑在控制销销孔座部分23的销轴孔23a中。控制销销孔座部分23形成为叉状(两个叉子形状),控制连杆10一端的轴销凸出部可旋转地组装到叉状控制销销孔座部分23的内部。
两个螺栓33中的一个螺栓33(未示出)位于上轴销销孔座部分22一侧,并穿过下连杆下部32的螺栓插入孔。该螺栓33的端部旋拧到下连杆上部31的内螺纹部分中。上轴销销孔座部分22位于该螺栓33中心线的延伸部分上。因此,内螺纹部分的螺纹孔在该螺栓的轴线方向上没有穿透下连杆上部31,而是在端部被密封。因而,这个螺栓33不能在图2中示出。
另一方面,两个螺栓33中的另一个螺栓33位于控制销销孔座部分23一侧。这个螺栓33包括位于形成为叉状(如图3所示的两个叉子形状)的控制销销孔座部分23底部处的螺栓头,以及包括旋拧入下连杆上部31(如图3所示)的内螺纹部分35中的端部。对应这个螺栓33的内螺纹部分35在图3中上下方向(沿螺栓的轴线方向)穿透下连杆上部31,且这个螺栓33的端部从下连杆上部31的上表面露出(裸露)。
如图3所示,内螺纹部分35的上端开口(开口端)35a位于下连杆上部31的上表面。形成有一对肋41,以便将上端开口35a夹在中间并沿与曲柄销中心线垂直的平面延伸。也就是,形成肋41以便在向上方向上延长下连杆4的两个端面部分以将开口35a夹在中间,且肋41倾斜地连接于上轴销销孔座部分22的上端部。也就是,上轴销销孔座部分22的上端部延伸至控制销销孔座部分23,并呈叉状以形成该一对肋41。
所述对肋41之间的底部(间隔)是垂直于螺栓中心线的表面45。上端开口35a在表面45上开通。另外,螺栓33的端部不从上端开口35a突出,且在螺栓35的轴线方向与表面45齐平。
如图3所示,凹部46形成在表面45的与上端开口35a相邻的端部处,位于曲柄销承载部21和上端开口35a之间。凹部46为在曲柄销轴线方向延伸的沟槽的形式。凹部46从一个肋41的内壁面延伸至另一个肋41的内壁面。图3示出沿一截面截取的剖视图,该截面垂直于曲柄销中心轴线并通过螺栓33的中心轴线。在如图3所示的这个截面中,凹部46基本呈U形截面,螺栓33侧的圆角半径(曲率半径)大于曲柄销侧的圆角半径(曲率半径)。而且,凹部46的在螺栓33轴线方向上的深度大于内螺纹部分35的螺距。另外,凹部46的这个深度大于基材金属与通过渗碳处理等获得的表面硬化层之间的边界的深度。
图4示出在凹部46如上所述地形成得临近内螺纹部分35的上开口35a的情况下的应力(当下连杆4从如上所述的曲柄销3、上轴销6和控制销11接受载荷时产生的应力,)流。如图4的箭头51所示,应力传递路径(应力)于凹部46外侧通过,使得在内螺纹部分35的、靠近螺栓33端部与之啮合的上端开口35a的部分处的应力变小。在上开口35a附近的根部处,应力集中减小。而且,凹部46如此形成使得凹部46的深度大于基材金属与通过渗碳处理获得的表面硬化层之间的边界的深度。因而,可以防止倾向于成为疲劳破坏起始点(源)的边界与发生应力集中的应力集中部分重叠,并由此改善内螺纹部分35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另外,应力集中在凹部46的切口部分。然而,凹部46底部的圆角半径充分增大,且螺栓33侧的圆角半径大于曲柄销侧的圆角半径。由此,由于凹部46角部的应力集中远离内螺纹部分35,因此可以消除对螺纹部分35的影响。
接下来,图5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下连杆,除了凹部46外,还包括在表面45的、与凹部46相反一侧(在图5中的右侧)的端部处形成的第二凹部47。在这个下连杆4中,凹部46位于上开口端35a的一侧(在如图5所示的左侧),而第二凹部47位于上开口端35a的另一测(在如图5所示的右侧)。第二凹部47截面形状与凹部46相同。而且,第二凹部47从其中一个肋41的内壁面延伸至另一个肋41的内壁面。特别地,第二凹部47位于与肋41的端部相对应的位置处,在该端部处肋41开始从表面45延伸。
也就是,由于从上轴销销孔座部分22输入的载荷,肋41承受压缩和拉伸载荷,且该应力集中在肋41的端部附近。然而,第二凹部47消除了应力向内螺纹部分35的上开口35a的传递。
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下连杆,包括连续伸过内螺纹部分35上端开口35a的整个外周的(环绕内螺纹部分35上端开口35a的整个外周延伸的)凹部48。在这种结构中,凹部48围绕上端开口35a沿曲柄销的径向(在上端开口35a和每个肋41之间)设置。因而,可以减少来自肋41的载荷输入。相对于上面描述的实施例来说,这种结构优选地适用于下连杆4在曲柄销轴线方向上的轴向长度(尺寸)得到某种程度的确保的情况。
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下连杆,类似于图6第三实施例的下连杆,包括连续伸过内螺纹部分35上端开口35a的整个外周的(环绕内螺纹部分35上端开口35a的整个外周延伸的)凹部49。特别地,在通过螺栓33的中心轴线并沿垂直于曲柄销中心轴线的平面延伸的截面上,凹部49具有U形截面,包括两条顺沿彼此延伸的平行线和以该两条线之间距离为直径的弧(半圆)。另外,该U形凹部49在垂直于表面45的方向上凹下。该U形凹部49易于通过具有圆柱形状的刀具进行制造。
图8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下连杆,类似于图3的下连杆,包括形成在表面45的曲柄销一侧的端部处的凹部50(在曲柄销承载部21和上端开口45之间)。特别地,在通过螺栓33中心轴线并沿垂直于曲柄销中心轴线的平面延伸的截面上,凹部50具有U形截面,具有两条顺沿彼此延伸的平行线和以该两条线之间的距离为直径的弧(半圆)。两条线相对于螺栓33的中心轴线倾斜,并且当两条线从凹部50的敞开端朝向凹部50的底部延伸时,两条线背离螺栓33的中心轴线。具有这种截面形状的凹部50易于利用具有稍微倾斜的圆柱形状的刀具进行制造。凹部50因此具有倾斜的截面,并因而应力传递路径远离靠近敞开端(上端开口35a)的内螺纹35的根部。
在根据这些实施例的装置中,曲柄连杆机构包括上连杆,具有通过活塞销与活塞连接的第一端,和通过上轴销与下连杆连接的第二端;以及控制连杆,具有被发动机可摇摆地支撑的第一端,和通过控制销与下连杆连接的第二端。用于内燃机曲柄连杆机构的下连杆包括上部,具有设置用来配设上轴销的上轴销销孔座部分;下部,具有设置用来配设控制销的控制销销孔座部分;以及曲柄销承载部,置于上部和下部之间,并安装在曲轴的曲柄销上。上部和下部通过至少两个螺栓连接,该两个螺栓设置成将曲柄销承载部夹在中间。上部和下部之一形成有螺栓插入孔。上部和下部中的另一个形成有带敞开端的内螺纹部分。其中一个螺栓穿过上部和下部中所述之一上的螺栓插入孔,旋拧入上部和下部中所述另一个上的内螺纹部分,且该螺栓的端部从内螺纹部分的、形成在垂直于螺栓中心轴线的表面上的开口端裸露出。上部和下部中的所述另一个包括在所述表面上形成的凹部,以偏移开应力传递路径。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装置中,凹部在螺栓中心轴线方向上凹下,且凹部具有的轴向深度大于内螺纹部分的螺距。下连杆进一步具有位于下连杆表面上的环绕敞开端的硬化层;以及凹部具有的深度大于硬化层的厚度。
以这种方式,凹部临近内螺纹的敞开端设置,作用在下连杆上的应力的传递路径被偏移到上轴销销孔座部分、曲柄销承载部和控制销销孔座部分之间的凹部的外侧。因而,可以减小内螺纹的敞开端附近的根部的应力集中,并改善内螺纹部分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装置中,下连杆进一步包括一对肋,每一个肋沿垂直于曲柄销中心轴线的平面延伸,以将内螺纹部分的敞开端夹在中间,且所述表面位于所述对肋之间的底部。上轴销销孔座部分和控制销销孔座部分中的一个是叉状的以便与肋连接。
以这种方式,提供有一对肋,且应力(载荷)通过具有相对较高刚性的肋传递(因为肋具有相对较高的刚性,肋用作载荷传递部分)。因而,由于凹部偏移应力传递路径,可以进一步减小内螺纹部分上的应力。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装置中,凹部位于每个肋和敞开端之间。因而,可以减少从肋的应力传递。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装置中,在通过螺栓中心轴线并垂直于曲柄销中心轴线的截面上,凹部位于螺栓中心轴线和曲柄销承载部之间。在通过螺栓中心轴线并垂直于曲柄销中心轴线的截面上,敞开端位于凹部和曲柄销承载部分之间。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装置中,凹部围绕敞开端。
在根据实施例的装置中,在通过螺栓中心轴线并垂直于曲柄销中心轴线的截面上,凹部具有U形截面;且凹部的U形截面于螺栓一侧的角部的半径大于曲柄销一侧的角部的半径。以这种方式,螺栓一侧的角部的半径大,且因而可以防止应力集中,并减少对内螺纹部分的应力输入。
在根据实施例的装置中,在通过螺栓中心轴线并垂直于曲柄销中心轴线的截面上,凹部具有U形截面;且凹部的U形截面具有两条互相平行的线,和以两条线之间的距离为直径的弧。这种形状的凹部易于通过圆柱形刀具制造。
在根据实施例的装置中,在通过螺栓中心轴线并垂直于曲柄销中心轴线的截面上,凹部的U形截面的两条线相对于螺栓中心轴线倾斜。具有这种形状截面的凹部易于通过稍微倾斜的圆柱形刀具制造。因而,可以将应力传递路径从敞开端附近的内螺纹的底部分离。
在根据实施例的装置中,可以减少与螺栓端部啮合的易于成为疲劳破坏源头的内螺纹部分敞开端的应力集中。
本申请基于在先日本专利申请No.2005-365704。于2005年12月2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5-365704的全部内容在此纳入以作参考。
尽管在上面已参照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根据上述的教示,本领于技术人员可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改和变换。本发明的范围参考所附权利要求予以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内燃机曲柄连杆机构的下连杆,该曲柄连杆机构包括上连杆(5),该上连杆具有通过活塞销(7)与活塞(8)连接的第一端以及通过上轴销(6)与所述下连杆(4)连接的第二端;以及控制连杆(10),该控制连杆(10)具有由所述内燃机可摆动地支撑的第一端和通过控制销(11)与所述下连杆(4)连接的第二端,所述下连杆包括上部(31),该上部包括用以装设所述上轴销(6)的上轴销销孔座(22);下部(32),该下部包括用以装设所述控制销(11)的控制销销孔座(23);以及曲柄销承载部(21),该曲柄销承载部设置于所述上部(31)和所述下部(32)之间,并用以安装曲轴(1)的曲柄销(3);所述上部(31)和所述下部(32)通过至少两个螺栓(33)进行连接,该两个螺栓设置成将所述曲柄销承载部(21)夹在它们之间,所述上部(31)和所述下部(32)之一形成有螺栓插入孔(34),所述上部(31)和所述下部(32)中的另一个形成有包括敞开端(35a)的内螺纹部分(35),所述螺栓(33)之一穿过所述上部(31)和所述下部(32)之一上的所述螺栓插入孔(34)、拧入所述上部(31)和所述下部(32)中的另一个上的所述内螺纹部分(35),且该螺栓(33)的端部从所述内螺纹部分(35)的所述敞开端(35a)裸露出,所述敞开端(35a)形成在垂直于螺栓中心轴线的表面(45)上,以及所述上部(31)和所述下部(32)中的所述另一个包括形成在所述表面(45)上、以转移应力传递路径的凹部(46,47,48,49,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连杆,其中,所述凹部(46,47,48,49,50)在所述螺栓中心轴线方向上凹下,且所述凹部的轴向深度大于所述内螺纹部分(35)的螺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连杆,其中,所述上部(31)和所述下部(32)中的另一个上还包括一对肋(41),每个所述肋(41)沿垂直于曲柄销中心轴线的平面延伸以将所述内螺纹部分(35)的所述敞开端(35a)夹在中间,且所述表面(45)位于所述对肋之间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连杆,其中,所述上轴销销孔座(22)和所述控制销销孔座(23)之一分岔成叉状以便分别与所述肋(41)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连杆,其中,在通过所述螺栓中心轴线并垂直于曲柄销中心轴线的截面上,所述凹部(46,47,48,49,50)位于所述螺栓中心轴线和所述曲柄销承载部(21)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下连杆,其中,在通过所述螺栓中心轴线并垂直于曲柄销中心轴线的截面上,所述敞开端(35a)位于所述凹部和所述曲柄销承载部(21)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下连杆,其中,所述凹部(46,47,48,49,50)位于每个肋(41)和所述敞开端(35a)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下连杆,其中,所述凹部围绕所述敞开端(35a)。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下连杆,其中,在通过所述螺栓中心轴线并垂直于曲柄销中心轴线的截面上,所述凹部(46,47,48,49,50)具有U形截面,且所述凹部的所述U形截面的位于所述螺栓(33)一侧的角部的半径大于位于所述曲柄销一侧的角部的半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下连杆,其中,在通过所述螺栓的中心轴线并垂直于曲柄销中心轴线的截面上,所述凹部(46,47,48,49,50)具有U形截面,且所述凹部的所述U形截面具有两条彼此平行的线和以所述两条线之间的距离为直径的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下连杆,其中,在通过所述螺栓中心轴线并垂直于所述曲柄销中心轴线的截面上,所述凹部(46,47,48,49,50)的U形截面的所述两条线相对于所述螺栓中心轴线倾斜。
12.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下连杆,其中,所述凹部(46,47,48,49,50)在所述螺栓中心轴线的方向上凹下;所述下连杆(4)还包括位于所述下连杆的环绕所述敞开端的表面上的硬化层;以及所述凹部的深度大于所述硬化层的厚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连杆,其中,所述上部(31)在通过所述曲柄销承载部(21)的中心部分的分界面上支撑在所述下部(32)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连杆,其中,所述上部(31)和所述下部(32)中的所述另一个包括两个凹部;在通过所述螺栓中心轴线并垂直于曲柄销中心轴线的截面上,所述两个凹部之一位于所述螺栓中心轴线和所述曲柄销承载部(21)之间;以及所述敞开端(35a)位于所述两个凹部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燃机曲柄连杆机构的下连杆,包括上部、下部和置于上部和下部之间并安装在曲轴的曲柄销上的曲柄销承载部。上部和下部中的一个形成有螺栓插入孔。上部和下部的另一个形成有带敞开端的内螺纹部分。其中一个螺栓穿过螺栓插入孔、旋拧入内螺纹部分中且端部从形成在垂直于螺栓中心轴线的表面上的敞开端裸露出。上部和下部中的另一个包括形成在该表面上的凹部以转移应力传递路径。
文档编号F02B75/00GK1987069SQ20061017174
公开日2007年6月27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19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20日
发明者水野秀昭, 青山俊一, 牛嶋研史, 茂木克也 申请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