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体能量回收动力供应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31175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流体能量回收动力供应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余热回收再利用系统;尤其涉及大气、江河湖海的水中的 低品位能量的回收再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大气、江河湖海的水中蕴含巨大的低品位热量;工业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 低温废热,如各种燃烧炉的烟道气、工业生产中冷却水、石油开采中的伴生水、 火电厂及核电厂汽轮机排出的乏汽等,其中包含大量热量,产生上述废热的同 时又伴生大量二氧化碳,加剧温室效应的产生,大气温度逐年升高。面对蕴含 量巨大的低品位热量目前利用的手段及方法有限。为了回收这些低品位的热量, 人们发明了风源热泵用于供暖,发明了传统意义上的风力发电机,利用风力进 行发电。但是低品位能量的利用率很低。专利申请号为200710050627.8的专利 申请中披露了一种利用多个分散余热、热源、多种余热载体介质发电的方法及 装置,这种方法可以使多种余热得到,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以下不足只能回收 温度较高的余热,对温度在35'C左右及其以下的余热或废热无法利用;系统中 所需的冷凝效果须由空冷、水冷或其他方式来辅助实现,要消耗额外的能量、 浪费大量水资源等;将该技术用于回收高温余热时其经济性、环保性、技术的 先进性等与本技术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安装、使用方便、占地面积小、不 污染环境、节省能源,能够将蕴含大气、江河湖海的水中及各种工业过程产生 的气、液流体中的低品位热量回收再利用,转化为有用动能的能量回收动力供 应系统。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这种流体能量回收动力 供应系统包括马达、能量回收装置,马达和能量回收装置同时至少与一组由 介质管道连通的压縮介质热交换器、压縮机和蒸发一冷凝器相连;每组中的压 縮介质热交换器与蒸发一冷凝器之间的介质管道上装有膨胀阀,它通过毛细管 与装在压缩介质热交换器与压縮机之间的介质管道上的感温探头连接;马达通 过气体输送管与每组中的蒸发一冷暖器相连通,通过乏汽管路与每组中的压縮介质热交换器相连通;能量回收装置通过上输入^t与每组中的蒸发一冷凝器相 连通,通过液体输送管与每组中的压縮介质热交换器相连通;或能量回收装置 通过与其相连通的两个连接管分别与上输入管和气体输送管相连,与每组中的 压縮介质热交换器相连的液体输送管上装有液体增压泵;与电源线相连的控制 柜通过控制线及电源线束与压縮机、膨胀阀、马达、液体增压泵连接;所述的 能量回收装置至少包含一种热交换设备。
所述的液体输送管上装有补液管,补液管位于压縮介质热交换器与液体增 压泵之间。
所述的能量回收装置通过上输入管与每组中的蒸发一冷凝器相连通,通过 液体输送管及液体增压泵与每组中的压縮介质热交换器相连通。
所述的能量回收装置通过与其相连通的两个连管分别与上输入管和气体输 送管相连,上输入管与液体输送管相连通。
所述的能量回收装置为风能回收表冷器,在风能回收表冷器处装有风机; 风机通过控制线及电源线束与控制柜相连。
所述的能量回收装置由风能回收表冷器和冷量回收换热器组成;在风能回 收表冷器处装有风机;冷量回收换热器上装有流体进管和流体出管;风能回收 表冷器与冷量回收换热器之间有使它们相连通的连管,风能回收表冷器通过上 输入管与蒸发一冷凝器相连通,冷量回收换热器通过液体输送管及液体增压泵 与压縮介质热交换器相连通;风机通过控制线及电源线束与控制柜相连。
所述的能量回收装置由风能回收表冷器和一个与其相连的风源热泵系统组 成,风源热泵系统由热交换器、压縮机、电子膨胀阀和感温探头组成;风能回 收表冷器通过两条冷媒管道与风源热泵系^中的热交换器相连;其中一条冷媒 管道上装有感温探头和压缩机,另一条冷媒管道上装有电子膨胀阀,电子膨胀 阀通过毛细管与感温探头相连;风源热泵系统中的热交换器通过上输入管与每 组中的蒸发T冷凝器相连,通过液体输送管及液体增压泵与每组中的压縮介质 热交换器相连通;在风能回收表冷器处装有风机,风机和风源热泵系统中的压 縮机、电子膨胀阀及感温探头均通过控制线及电源线束与控制柜相连。
所述的能量回收装置为低温流体能量回收换热器,低温流体能量回收换热 器通过上输入管与每组中的蒸发一冷凝器相连,通过液体输送管及液体增压泵 与每组中的压縮介质热交换器相连通;低温流体能量回收换热器上装有低温流体进管和出管。
所述的能量回收装置由低温流体能量回收换热器和冷量回收换热器组成; 低温流体能量回收换热器与冷量回收换热器之间有使它们相连通的连通管,低 温流体能量回收换热器通过上输入管与蒸发一冷凝器相连通,冷量回收换热器 通过液体输送管及液体增压泵与压縮介质热交换器相连通;低温流体能量回收 换热器上装有低温流体进管和出管。
所述的能量回收装置为风能回收表冷器,在风能回收表冷器处装有风机; 风机通过控制线及电源线束与控制柜相连。
所述的能量回收装置为低温流体能量回收换热器,低温流体能量回收换热 器上装有低温流体进管和出管。
这种流体能量回收动力供应系统,是由压縮介质冷凝-蒸发器、压缩机、膨 胀阀、蒸发-冷凝器、流体能量回收装置、马达和连通它们的介质管道所组成, 整个系统结构很简单,因此便于安装,占地面积也很小,使用很方便;本实用 新型中流体进入能量回收装置,液态的低沸点介质经过能量回收装置初步加热 后进入蒸发-冷凝器内被进一步加热后进入马达,流体能量回收动力供应系统的 马达排出的乏汽直接进入压縮介质热交换器,变成冷凝液体,在压縮介质热交 换器内被提取的乏汽的热量经过压縮机提升后进入蒸发-冷凝器,同时由压縮介 质热交换器输出的冷凝液体经能量回收装置初步加热后也进入蒸发-冷凝器,并 在此被增温、膨胀成为具有一定温度、压力的气体而进入马达内,驱动马达旋 转。
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所回收利用的大气或江河湖海等温度的不同而采用能 量回收装置,因此该系统能将蕴含于大气、江河湖海的水中及各种工业过程产 生的气、液流体中的低品位热量回收再利用,转化为有用的动能,为各种过程 提供动力,如可以作为汽车动力、火车动力、轮船动力、工业生产过程的动 力、驱动发电机的动力、……同时,可为各种需要供冷的空间提供冷冻水、需 要冷却的设备提供冷却介质……。这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节省了能源。
理论研究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卡诺解释告诉我们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全部 转化为功而不留下其他任何变化的热力发动机。
热力学对第二类永动机也有定义从环境大气或海水里吸热不断获得机械功,这种单一热源下做功的动力机称为第二类永动机。它虽不违反热力学第一 定律和能量守恒,但是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可以表示为 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存在的。
但是:在自然界中,环境大气或海水里蕴含大量的低品位能源,它的开发 利用可以真正解决能源危机。
如何开发利用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低品位能源是当代科学家一直 努力解决的难题。"只冷却一个热源的循环发动机是不成功的"、"自发过程是不 可逆的"、"在不可逆绝热过程中,熵增加,但不可能减少"。上述理论是正确 的。但是,通过潜心研究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的技术关键是采 用制冷技术、创造低温环境、在相对较低的环境温度下冷却从透平机或马达排 出的乏汽,创造低温液体,使之能够从常温或较低温度的大气及其它流体中吸 收流体中的热量加热从冷凝器排出的低温流体使之蒸发,成为能够推动透平机 做功的具有一定温度和压力的蒸气;同时利用热泵原理将冷却乏汽过程产生的 热量又应用于系统内从冷凝器排出的低温流体加热(当然,这部分热量也可让 一个外部系统带走(如水冷系统,常规热电厂的冷却工艺)那样系统的效率 会大大降低而已)。这样我们就能实现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全部转化为功而 不留下其他任何变化的热力发动机。这样的系统是能够成功的,因为,我们的 系统没有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以风能动力供应系统为例:我们冷却了两个热源 ①空气②乏汽(从透平机排出的C02汽),而且我的过程都是强制性的。我们的 系统选择了一种十分环保、低温下热力性能又很好的压縮介质,能够在小温差 下实现大压差满足透平机的运转需求,而不需将工作温度升至很高,在较低的
温度范围内(-20°C~40°C)就可实现对两个热源的冷却,或者说从上述两个热源
中取出热量。
没有违背熵增原理因为将大气作为热源时,随着过程运行大气温度将 会局部降低,加剧大气从太阳及其更宽的周围环境中吸收热量,而且因电机的 做功发热等也会增加系统的熵。空气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系,大气中的热量来自 太阳、人类或自然环境消耗的化石能源、生物能源……整个过程,符合熵增原 理。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3为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4为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5为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6为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7为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8为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9为实施例9的结构示意图10为实施例10的结构示意图ll为实施例ll的结构示意图12为实施例12的结构示意图13为实施例12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l:这种能量回收动力供应系统包括马达2和能量回收装置,本实 施例中的能量回收装置为风能回收表冷器6,在风能回收表冷器6处装有风机9; 风机9通过控制线及电源线束1与控制柜21相连。
马达2与一组由介质管道连通的压縮介质热交换器10、压縮机14和蒸发一 冷凝器4相连;该组中,压縮介质热交换器10与蒸发一冷凝器4之间的介质管 道16上装有膨胀阀17,它通过毛细管18与装在压縮介质热交换器10与压縮机 14之间的介质管道12上的感温探头20连接;压縮机14与蒸发一冷凝器4之间 有使它们相连通的介质管道15;马达2通过气体输送管3与蒸发一冷暖器4相 连,马达2通过乏汽管路11与压縮介质热交换器10相连通;压縮介质热交换 器10上还装液体输送管7,液体输送管7上装有与它们相连通的液体增压泵8; 风能回收表冷器6通过上输入管5与蒸发一冷凝器4相连通,通过液体输送管7 及液体增压泵8与压縮介质热交换器10相连通,在风能回收表冷器6与压縮介 质热交换器10之间的与电源线22相连的控制柜21通过控制线及电源线束1与 压縮机14、膨胀阀17、增压泵8、马达2和风机9连接。
实施例2: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近似,只是在液体输送管7上装有 补液管13,补液管13位于压縮介质热交换器10与液体增压泵8之间。其它结 构与实施例l相同。实施例3:本实施例中的能量回收装置由风能回收表冷器6和冷量回收换热 器23组成;在风能回收表冷器6处装有风机9;冷量回收换热器23上装有流体 进管25和流体出管24;风能回收表冷器6与冷量回收换热器23之间有使它们 相连通的连管23a,风能回收表冷器6通过上输入管5与蒸发一冷凝器4相连通, 冷量回收换热器23通过液体输送管7及液体增压泵与压縮介质热交换器10相 连通;风机9通过控制线及电源线束1与控制柜21相连。其他部分结构及连接 方式与实施例l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的液体输送管7上也可装有补液管13,补 液管13也位于压縮介质热交换器10与液体增压泵8之间。
本实施例除可以把驱动马达后的乏汽及低温流体和空气中的能量回收利用 外;若低温流体是工业废水时,这些废水经流体进管进入冷量回收换热器中热 量被提取后的低温流体经流体出管流出做其他之用,如可以作为冷冻系统的冷 冻水向须冷空间供冷。若进入流体能量换热器的流体是高温的气体,它的能量 被利用后避免了热污染,降温后的气体从流体能量换热器排出,这些气体如为 工业过程的工艺气体则进入下一个工艺流程,若为废气可直接进入废气处理器, 处理后排入大气。
实施例4:本实施例中的能量回收装置由风能回收表冷器和一个与其相连的 风源热泵系统Z组成,风源热泵系统Z由热交换器23Z、压縮机14Z、电子膨胀 阀17Z和感温探头20Z组成;风能回收表冷器6通过两条冷媒管道15Z和16Z与 热泵中的热交换器23Z相连;其中一条冷媒管道15Z上装有感温探头20Z和压縮 机14Z,另一条冷媒管道15Z上装有电子膨胀阀17Z,电子膨胀阀17Z通过毛细 管18Z与感温探头20Z相连;热泵Z中的热交换器23Z分别通过上输入管5及液 体输送管7分别与蒸发一冷凝器4及压縮介质热交换器10相连通。其他部分结 构及连接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的液体输送管7上也可装有补液 管,补液管也位于压縮介质热交换器10与液体增压泵8之间。
本系统可以把驱动马达后的乏汽及更低温度的空气中的能量回收利用,通 过能量回收装置中的热泵Z系统,把从风能回收表冷器吸收的热量进一步提升 后送入热泵Z的热交换器23Z,加热从乏汽的冷凝-蒸发器内输出由增压泵增压 后的压縮介质,由增压泵输送的压縮介质在此被增温、膨胀成为具有一定温度、 压力的气体而进入马达内,驱动马达旋转。
实施例5:本实施例的系统中的能量回收装置为低温流体能量回收换热器6',低温流体能量回收换热器6'分别通过上输入管5及液体输送管7分别与蒸 发一冷凝器4及压縮介质热交换器10相连通;低温流体能量回收换热器6'上 装有低温流体进管19a和出管19。其他部分结构及连接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
该系统除能把驱动马达后的乏汽能量回收利用外,并把低温流体如海水, 直接注入该系统低温流体能量回收换热器内,经低温流体能量回收换热器提取 过热量的低温海水经出管流出,可做其他之用,也可直接排入大海。
实施例6:该系统的能量回收装置由低温流体能量回收换热器6'和冷量 回收换热器23组成;低温流体能量回收换热器6'上装有低温流体进管19a和 出管19。冷量回收换热器23上装有流体进管25和流体出管24;在与冷量回收 换热器之间有使它们相连通的连通管23a,低温流体能量回收换热器6'通过上 输入管5与蒸发一冷凝器4相连通,冷量回收换热器23通过液体输送管7与压 縮介质热交换器10相连通;其他部分结构及连接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7:本实施例中马达2及能量回收装置同时与两组介质管道连通的压 縮介质热交换器、压縮机和蒸发一冷凝器相连;每组的结构均与实施例l相同, 马达2通过乏汽进管11与两组的压縮介质热交换器10、 10b相连通,马达2通 过气体输送管3与两组的蒸发一冷暖器4、 4b相连。本实施例中的能量回收装 置采用风能回收表冷器6,风能回收表冷器6通过上输入管5与每组中的蒸发一 冷凝器4、 4b相连通,风能回收表冷器6通过液体输送管7与每组中的压縮介 质热交换器IO、 10b相连通,与每组中的压縮介质热交换器相连通液体输送管7 上分别装有液体增压泵。
与电源线22相连的控制柜21通过控制线及电源线束1除与马达2、风机9 及第一组中的压縮机14、膨胀阀17、液体增压泵8连接外,还与第二组中的压 縮机14b、膨胀阀17b、增压泵8b连接。
本实施例中每组的结构或其中一组的结构也可与实施例2相同。
实施例8:本实施例中马达2及能量回收装置同时与两组介质管道连通的压 縮介质热交换器、压縮机和蒸发一冷凝器相连;本实施例中的能量回收装置由 风能回收表冷器6和冷量回收换热器23组成;即能量回收装置的结构形式与 实施例3的相同;其中的风能回收表冷器6通过上输入管5与每组中的蒸发一 冷凝器4、 4b相连通,风能回收表冷器6与冷量回收换热器23之间有使它们相 连通的连管23a,能冷回收换热器23通过液体输送管7与每组中的压縮介质热交换器IO、 10b相连通;其他结构和连接方式与实施例7相同。
本实施例中每组的结构或其中一组的结构也可与实施例2相同。 实施例9:本实施例中马达2及能量回收装置同时与两组介质管道连通的压 縮介质热交换器、压縮机和蒸发一冷凝器相连;本实施例中的能量回收装置结 构及连接方式与实施例4中的相同,但,风源热泵系统Z中的热交换器23Z分 别通过上输入管5与每组中的蒸发一冷凝器4及4b相连通,通过液体输送管7 与每组中的压縮介质热交换器10和10b相连通。其他结构及连接方式与实施例 7相同。本实施例中每组的结构或其中一组的结构也可与实施例2相同。
实施例10:本实施例中马达2及能量回收装置同时与两组介质管道连通的 压縮介质热交换器、压縮机和蒸发一冷凝器相连;本实施例中的能量回收装置 与实施例5的相同,即为低温流体能量回收换热器,它分别通过上输入管5与 每组中的蒸发一冷凝器4、 4b相连通,通过液体输送管7与每组中的压縮介质 热交换器IO、 10b相连通。其他结构和连接方式与实施例7相同。 本实施例中每组的结构或其中一组的结构也可与实施例2相同。 实施例11:本实施例中马达2及能量回收装置同时与两组介质管道连通的 压縮介质热交换器,压縮机和蒸发一冷凝器相连;本实施例中的能量回收装置 与实施例6的相同,能量回收装置中低温流体能量回收换热6'器通过上输入管 5与每组中的蒸发一冷凝器4和4b相连通,冷量回收换热器23通过液体输送管 7与每组中的压縮介质热交换器10和10b相连通。其他结构和连接方式与实施 例7相同。
本实施例中每组的结构或其中一组的结构也可与实施例2相同。 上述实施例中的能量回收装置与每组介质管道连通的压縮介质热交换器、 压縮机和蒸发一冷凝器为串连。
实施例12:本实施例中能量回收装置与一组介质管道连通的压縮介质热交 换器,压缩机和蒸发一冷凝器并连;能量回收装置采用风能回收表冷器6;连接 方式为马达2通过气体输送管3与蒸发一冷暖器4相连通,通过乏汽管路11 与压縮介质热交换器10相连通;风能回收表冷器6上有其相连通的两个连管5a 和3a,其中一个连管5a与上输入管5相连通,上输入管5与蒸发一冷凝器4相 连,另一个连管3a与气体输送管3相连通;气体输送管3使马达2和蒸发一冷 凝器4相连通。在与压縮介质热交换器10相连的液体输送管7上装有液体增压泵8;上输入管5与液体输送管7相连通。其他部分结构及连接方式与实施例1 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的液体输送管7上也可装有补液管,补液管也位于压縮介 质热交换器10与液体增压泵8之间。
本实施例中的能量回收装置还可采用如实施例5的结构形式,如图13;能 量回收装置还可采用实施例3、 4、 6中的任一种的结构形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能量回收装置还可以采用与多组由介质管道连通的压縮介 质热交换器,压縮机和蒸发一冷凝器并连;也可采用与每组由介质管道连通的 压縮介质热交换器,压縮机和蒸发—冷凝器上分别与一种或多种能量回收装置 并连;然后马达2分别与蒸发一冷凝器4及压縮介质热交换器10相相连
实施例7、 8、 9、 11、 12是为了增大动力供应能力或发电能力而设计;根 据发电能力的大小、工艺设计、控制运行等的需要,马达及能量回收装置也可 同时与3 — 5组或更多组由介质管道连通的压縮介质热交换器、压縮机、蒸发一 冷凝器相连。
能量回收装置可采用如实施例3、 4、 5或6中的任一种,马达及能量回收 装置与每组的连接方式仿照实施例7、 8、 9、 11和实施例12。
本实用新型中各实施例中的控制柜22可以安装于马达2旁,也可选择适当 的安装位置。介质管道内充有适量的C02、 F^a或其它压缩介质。
为了整齐美观,本系统中的构件可装配在一个机箱内,形成一个整机。
上述实施例中的能量回收装置可为流体热量换热器,如风能回收表冷器, 也可以是列管式或板式或套管式等形式的换热设备;
上述实施例中的蒸发一冷凝器是热交换设备。
权利要求1、一种流体能量回收动力供应系统包括马达、能量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马达和能量回收装置同时至少与一组由介质管道连通的压缩介质热交换器、压缩机和蒸发—冷凝器相连;每组中的压缩介质热交换器与蒸发—冷凝器之间的介质管道上装有膨胀阀,它通过毛细管与装在压缩介质热交换器与压缩机之间的介质管道上的感温探头连接;马达通过气体输送管与每组中的蒸发—冷暖器相连通,通过乏汽管路与每组中的压缩介质热交换器相连通;能量回收装置通过上输入管与每组中的蒸发—冷凝器相连通,通过液体输送管与每组中的压缩介质热交换器相连通;或能量回收装置通过与其相连通的两个连接管分别与上输入管和气体输送管相连,与每组中的压缩介质热交换器相连的液体输送管上装有液体增压泵;与电源线相连的控制柜通过控制线及电源线束与压缩机、膨胀阀、马达、液体增压泵连接;所述的能量回收装置至少包含一种热交换设备。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能量回收动力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液体输送管上装有补液管,补液管位于压缩介质热交换器与液体增压泵之间。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能量回收动力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能量回收装置通过上输入管与每组中的蒸发一冷凝器相连通,通过液体输送 管及液体增压泵与每组中的压縮介质热交换器相连通。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能量回收动力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能量回收装置通过与其相连通的两个连管分别与上输入管和气体输送管相 连,上输入管与液体输送管相连通。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能量回收动力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能量回收装置为风能回收表冷器,在风能回收表冷器处装有风机;风机通过 控制线及电源线束与控制柜相连。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能量回收动力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能量回收装置由风能回收表冷器和冷量回收换热器组成;在风能回收表冷器 处装有风机;冷量回收换热器上装有流体进管和流体出管;风能回收表冷器与 冷量回收换热器之间有使它们相连通的连管,风能回收表冷器通过上输入管与 蒸发一冷凝器相连通,冷量回收换热器通过液体输送管及液体增压泵与压縮介 质热交换器相连通;风机通过控制线及电源线束与控制柜相连。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能量回收动力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能量回收装置由风能回收表冷器和一个与其相连的风源热泵系统组成,风源 热泵系统由热交换器、压縮机、电子膨胀阀和感温探头组成;风能回收表冷器 通过两条冷媒管道与风源热泵系统中的热交换器相连;其中一条冷媒管道上装 有感温探头和压縮机,另一条冷媒管道上装有电子膨胀阀,电子膨胀阀通过毛 细管与感温探头相连;风源热泵系统中的热交换器通过上输入管与每组中的蒸 发一冷凝器相连,通过液体输送管及液体增压泵与每组中的压縮介质热交换器 相连通;在风能回收表冷器处装有风机,风机和风源热泵系统中的压縮机、电 子膨胀阀及感温探头均通过控制线及电源线束与控制柜相连。
8、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能量回收动力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能量回收装置为低温流体能量回收换热器,低温流体能量回收换热器通过上 输入管与每组中的蒸发一冷凝器相连,通过液体输送管及液体增压泵与每组中的压縮介质热交换器相连通;低温流体能量回收换热器上装有低温流体进管和 出管。
9、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能量回收动力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能量回收装置由低温流体能量回收换热器和冷量回收换热器组成;低温流体 能量回收换热器与冷量回收换热器之间有使它们相连通的连通管,低温流体能 量回收换热器通过上输入管与蒸发一冷凝器相连通,冷量回收换热器通过液体 输送管及液体增压泵与压縮介质热交换器相连通;低温流体能量回收换热器上 装有低温流体进管和出管。
10、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量回收动力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能量回收装置为风能回收表冷器,在风能回收表冷器处装有风机;风机通过控 制线及电源线束与控制柜相连。
11、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量回收动力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能量回收装置为低温流体能量回收换热器,低温流体能量回收换热器上装有低 温流体进管和出管。
专利摘要一种流体能量回收动力供应系统中的马达和能量回收装置同时至少与一组由介质管道连通的压缩介质热交换器、压缩机和蒸发-冷凝器相连;能量回收装置与它们是串联或并联;介质管道上装有膨胀阀,它通过毛细管与感温探头连接;马达通过气体输送管及乏汽管路与每组中的蒸发-冷暖器及压缩介质热交换器相连通,与每组中的压缩介质热交换器相连的液体输送管上装有液体增压泵;控制柜与压缩机、膨胀阀、马达、液体增压泵连接;本装置可以根据所回收利用的大气或江河湖海等温度的不同而采用能量回收装置,并将这些低品位热量回收再利用,转化为有用的动能,为各种过程提供动力。
文档编号F03G7/04GK201232609SQ200820148148
公开日2009年5月6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23日
发明者刘中敏, 华 李, 陈万仁, 魏新利 申请人:河南瑞邦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