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箱的注油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56686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燃油箱的注油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油箱的注油部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向汽车等的燃油箱内加油的注油部结构,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 有阀体(开关阀)的结构,该阀体常时处于闭阀状态,在被加油枪推压时,克服弹簧的施力 而被打开。当油箱主体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值以上的负压时,所述阀体将克服弹簧的施力而 稍稍开阀,以避免油箱主体内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以上。并且,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还 具有正压阀,其在油箱主体内的压力高于通过弹簧弹力设定的开阀压时开阀。但是,在专利文献1等的结构中,为了提高阀体的密封性以及抑制松动,对阀体 (开关阀)施力的弹簧的施力被设定得较高,因此,无法根据燃油箱主体内产生的负压大小 来对施力、即开阀压进行设定。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8-1426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考虑到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目的为,获得一种燃油箱的注油部结构,S卩,该燃油箱 的注油部结构,可以独立于开关阀的开阀压而另行设定负压阀的开阀压,其中所述开关阀 在插入加油枪时开放注油口,所述负压阀在燃油箱内处于负压时开放注油口。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具有如下部件注油口部件,其构成注油口,所述注 油口用于插入向燃油箱供给燃油的加油枪;开关阀,其设置于所述注油口部件处并封闭所 述注油口,当被所插入的加油枪推压时,开放注油口 ;正压阀,在所述开关阀的闭阀状态下, 当所述燃油箱的箱内压力大于箱外压力时,所述正压阀开放所述注油口 ;负压阀,在所述开 关阀的闭阀状态下,当所述燃油箱的箱内压力小于箱外压力时,所述负压阀开放所述注油在所述燃油箱的注油部结构中,注油口通常被开关阀封闭,但是当加油枪插入注 油口时,开关阀将被加油枪推压而开放注油口。此外,在所述燃油箱的注油部结构中,在开关阀的闭阀状态下,由于具有在所述燃 油箱的箱内压力大于箱外压力(即燃料箱内为正压)时开放所述注油口的正压阀,因此能 够抑制燃油箱的内压过度上升。并且,在所述燃油箱的注油部结构中,由于具有在所述燃油箱的箱内压力小于箱 外压力(即燃料箱内为负压)时开放所述注油口的负压阀,因此能够抑制燃油箱的内压过 度下降。以这种方式,除了开关阀之外,还设置在燃料箱内为负压时开放注油口的负压阀, 从而能够独立于开关阀的开阀压而单独设定负压阀的开阀压。即,所述负压阀被设定为,与所述开关阀相比,在所述燃油箱的负压小的状态下被开阀。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负压阀也可以被设置于所述开关阀上。通过以这种方式,将负压阀设置于开关阀处,从而与将负压阀完全独立于开关阀 而另行设置的结构相比,负压阀向注油口部件的装配将变得容易。并且,所述负压阀还可以设置在所述开关阀中被所述加油枪推压的面的相反面 上。通过将负压阀设置于开关阀的背面(被加油枪推压的面的相反面)上,由于加油 枪的推压力不会作用于负压阀,所以抑制了负压阀意外将注油口开放的情况。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正压阀也可以被设置于所述开关阀处。通过以这种方式,将正压阀设置于开关阀处,从而与将正压阀完全独立于开关阀 而另行设置的结构相比,正压阀向注油口部件的装配将变得容易。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正压阀还可以具有正压阀主体,其能够在开放所述注油 口的正压阀开放位置、与位于比正压阀开放位置靠近燃油箱的一侧并封闭注油口的正压阀 封闭位置之间移动;正压阀用弹簧,其对所述正压阀主体向所述正压阀封闭位置施力;正 压阀支撑部件,其支撑被所述正压阀用弹簧施力的正压阀主体,以使所述正压阀主体维持 在所述正压阀封闭位置,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负压阀还可以具有负压阀主体,其被设 置在比所述正压阀主体靠燃油箱一侧,且其能够在开放所述注油口的负压阀开放位置、和 通过与所述正压阀主体接触而封闭注油口的负压阀封闭位置之间移动;负压阀用弹簧,其 对所述负压阀主体向所述负压阀封闭位置施力,并且,该负压阀用弹簧的施力被设定为小 于所述正压阀用弹簧的施力。在该燃油箱的注油部结构中,正压阀主体在正压阀封闭位置处被正压阀用弹簧施 力,并被正压阀支撑部件支撑从而被维持在正压阀封闭位置上。当燃油箱内为正压时,正压 阀主体将克服正压阀用弹簧的施力而向燃油箱的外侧移动,即向正压阀开放位置移动。此外,在该燃油箱的注油部结构中,被负压阀用弹簧朝向负压阀封闭位置施力的 负压阀主体,与正压阀主体相接触从而维持在负压阀封闭位置。并且,当燃油箱内处于负 压时,负压阀主体将克服负压阀用弹簧的施力,向燃油箱的内侧移动,并从正压阀主体上离 开,向负压阀开放位置移动。以这种方式,使负压阀主体与正压阀主体相接触从而被支撑在负压阀封闭位置 上。即,由于不需要用于将负压阀主体支撑在负压阀封闭位置的部件,所以和需要这样的部 件的结构相比,可以实现结构的简单化。发明的效果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因此可以与开关阀的开阀压独立地设定负压阀的开 阀压,其中所述开关阀在插入加油枪时开放注油口,所述负压阀在燃油箱内处于负压时开 放注油口。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燃油箱注油部结构的剖视图。图2为在插入加油枪的状态下,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油箱注油部结构的剖视 图。
4
图3为在燃油箱内处于正压的状态下,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油箱注油部结构 的剖视图。图4为在燃油箱内处于负压的状态下,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油箱注油部结构 的剖视图。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燃油箱注油部结构的剖视图。图6为在插入加油枪的状态下,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燃油箱注油部结构的剖 视图。图7为在燃油箱内处于正压的状态下,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燃油箱注油部结 构的剖视图。图8为在燃油箱内处于负压的状态下,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油箱注油部结构 的剖视图。图9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燃油箱注油部结构的剖视图。图10为在插入加油枪的状态下,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燃油箱注油部结构的剖 视图。图11为在燃油箱内处于正压的状态下,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燃油箱注油部结 构的剖视图。图12为在燃油箱内处于负压的状态下,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燃油箱注油部结 构的剖视图。图13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燃油箱注油部结构的剖视图。图14为在插入加油枪的状态下,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燃油箱注油部结构的剖 视图。图15为在燃油箱内处于正压的状态下,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燃油箱注油部结 构的剖视图。图16为在燃油箱内处于负压的状态下,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燃油箱注油部结 构的剖视图。图17为应用了本发明的燃油箱注油部结构的燃油箱的整体结构概要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1中,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油箱的注油部结构(以下仅称为“注油部 结构”)12进行了图示。此外,在图17中,对应用了该注油部结构12的燃油箱10进行了图
7J\ o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例举了一种被构成为所谓无盖结 构的注油部14。在车身的外板16上,形成有局部向内侧(附图中为下侧)凹陷的进油室 (inlet box) 18,在该进油室18的内部形成有安装孔20。通过环状的安装环22,使加油管 24被插穿并固定在安装孔20中。加油管24由以下结构构成外管(outer pipe) 24A,其位于车身外板16 —侧;内 管(inner pipe) 24B,其与外管24A相连接,并位于燃油箱10—侧(图1中为下侧)。如图 17所示,内管24B的下端被连接在燃油箱10上。加油管24的内部形成注油口 26,如图2 所示,可以将加油枪28插入注油口 26,从而向燃油箱10加油。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将外管24A的中心线CL1和内管24B的中心线CL2偏置设置,从而能够使加油枪28容易地插入。在进油室18处,以与外板16的外表面成为一个平面的方式而设置有盖30。盖30 以可通过未图示的旋转部件而相对于车身外板16旋转的方式被安装,并通过其旋转而对 开关外管24A的上端部分、即注油口 26进行开闭。但是,即使在封闭注油口 26的状态下, 盖30与外板16之间也存在些许间隙。在盖30中与外板16的对置部分上,安装有环状的 过滤器32,该过滤器32阻止尘埃和水分等异物的移动,同时允许气体的移动。内管24B从与外管24A的接续部分起,其直径随着向燃油灌10延伸而阶梯性地缩 小,并依次形成有大径部34、第一阶梯部36、中间部38、第二阶梯部40及小径部42。在大 径部34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卡止爪46,该卡止爪46被卡止在外管24A的卡止孔44中,由 此,内管24B以不会脱离的方式而与外管24A连接在一起。正压阀50被设置于大径部34的内侧。正压阀50具有正压阀主体52,该正压阀 主体52具有板状的板部52P和从板部52P起向上方直立设置的筒部52T。在板部52P的 大致中央处形成有插穿孔54,以使加油枪28可以插穿。在板部52P和筒部52T之间,以围 绕插入孔54的方式放射状地直立设置有多个截面为三角形的加固片52H,以加固正压阀52 主体。此外,加固片52H的斜边52S向着插穿孔54倾斜,从而起到向插穿孔54内引导加油 枪28的作用。在板部52P的外缘附近,安装有橡胶密封圈56,该橡胶密封圈56与第一阶梯部36 以环状相接触。并且,正压阀主体52可以在下述的两个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即封闭位置, 如图1、图2及图4所示,此处,橡胶密封圈56与第一阶梯部36相接触;开放位置,如图4所 示,此处,橡胶密封圈56与第一阶梯部36相分离。在开放位置处,由于橡胶密封圈56与第 一阶梯部36相分离,所以容许气体在它们之间进行流动;而在封闭位置处,该气体的流动 被阻止。正压阀用弹簧58被收纳于大径部34和筒部52T之间。正压阀用弹簧58的一端与 形成在大直径部34内侧的弹簧承接片59相接触,另一端与板部52P的外缘部分相接触,该 正压阀用弹簧58以规定的施力对正压阀主体52向封闭位置(图中为向下)施力。因此, 一般情况下,受到正压阀用弹簧58施力的正压阀主体52,被第一阶梯部36支撑,从而被维 持在封闭位置上。并且,当燃油箱10内的压力上升(成为正压)并超过规定值时,正压阀 主体52将克服正压阀用弹簧58的施力而向开放位置移动。负压阀60配置于正压阀50的燃油箱10 —侧(图中为下侧)。负压阀60具有负 压阀主体62,该负压阀主体62具有板状的板部62P ;安装片62H,其从板部62P外周附近 向燃油箱10 —侧直立设置。在板部62P上形成有与正压阀主体52的板部52P上的插穿孔 相同的插穿孔64,以使加油枪28能够插入。在板部62P的外周附近安装有橡胶密封圈66,该橡胶密封圈66与正压阀主体52 的板部52P以环状相接触。并且,负压阀主体62可以在下述两个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即封 闭位置,如图1所示,此处,橡胶密封圈66与正压阀主体52的板部52P相接触;开放位置, 如图4所示,此处,橡胶密封圈66与板部52P相分离。在开放位置处,由于橡胶密封圈66与 板部52P相分离,所以容许气体在它们之间流动;而在封闭位置处,该气体的流动被阻止。负压阀用弹簧68被收纳于内管24B的中间部38的内侧。负压阀用弹簧68的一 端与第二阶梯部40相接触,另一端与板部62P相接触、该负压阀用弹簧68以规定的施力,对负压阀主体62向封闭位置(图中为向上)施力。此外,负压阀用弹簧68的施力被设定 为小于正压阀用弹簧58的施力。因此,一般情况下,受到负压阀用弹簧68施力的负压阀主 体62,被正压阀主体52的板部52P支撑,从而被维持在封闭位置。此时,因为负压阀用弹簧 68的施力被设定为小于正压阀用弹簧58的施力,所以正压阀主体52不会意外地移动。并 且,当燃油箱内的压力下降(成为负压)并低于规定值时,负压阀主体62将克服负压阀用 弹簧68的施力而向开放位置移动。在负压阀60的燃油箱10 —侧,配置有瓣阀70。瓣阀70具有瓣阀主体72,其具 有可以封闭插穿孔54、64的形状;支撑轴74,其被形成于所述瓣阀70上。支撑轴74被插 入到形成于负压阀主体62的安装片62H上的轴孔(省略图示)中,瓣阀主体72由能够以 支撑轴74为中心而进行旋转的结构、即悬臂结构支撑。并且,通过该旋转,瓣阀主体72可 在下述两位置间移动,即如图1所示的封闭插穿孔54、64(即注油口 26)的封闭位置;和如 图2所示的开放插穿孔54、64的开放位置。在此,从图1可以看出,当瓣阀主体72处于封 闭位置时,其在插穿孔64的周围的全部圆周上与负压阀主体62的板部52P相接触。在支撑轴74上,安装有瓣阀用弹簧78。瓣阀用弹簧78的一端与瓣阀主体72相接 触,另一端与安装片62H相接触,该瓣阀用弹簧78对瓣阀主体72向封闭位置(图中为逆时 针方向)施加规定的施力。瓣阀用弹簧78的施力被设定为小于来自被插入的加油枪28的 施力。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如图1所示,受到瓣阀用弹簧78的施力的瓣阀主体72,被负压 阀主体62的板部62P支撑,从而被维持在封闭位置。并且,如图2所示,当被加油枪28推 压时,瓣阀主体72将克服瓣阀用弹簧78的施力而向开放位置移动。此外,在内管24B的中 间部38中,形成有收纳部80,该收纳部80用于收纳安装片62H和瓣阀用弹簧78。在安装 片62H与收纳部80及第二阶梯部40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气体可以进行移动。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注油部结构12中,通常状况下如图1所示,瓣 阀主体72受到瓣阀用弹簧78的施力而维持在封闭位置上。此外,负压阀主体62也受到负 压阀用弹簧68的施力而维持在封闭位置上。而且,正压阀主体52也受到正压阀用弹簧58 的施力而维持在封闭位置上。由此,注油口 26也被封闭。在加油时,如图2所示,打开盖30,并将加油枪28插入到注油口 26 (插穿孔54、64) 中。由于瓣阀用弹簧78的施力被设定为小于来自被插入的加油枪28的推压力,从而瓣阀 70受到加油枪28的推压而向开放位置旋转,因此,能够进一步向内插入加油枪28从而进行 加油。在此,通常在不进行加油的状态(图1所示状态)下,燃油箱10的内压有时比外 界的压力相对较高(成为正压),或相反地,有时会相对较低(成为负压)。在本实施方式的注油部结构12中,正压阀用弹簧58以规定的施力对正压阀主体 52向封闭位置(图中为向下)施力,因此,当燃油箱10内的压力上升并超过规定值时,如图 3所示,正压阀主体52将克服正压阀用弹簧58的施力而向开放位置移动。由此,因为注油 口 26被开放,所以能够抑制燃油箱10的箱内压力过度上升。并且,此时,由于负压阀主体 62也被负压阀用弹簧68施力,所以负压阀主体62与正压阀主体52 —体地移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注油部结构12中,由于负压阀用弹簧68以规定的施力,向 负压阀主体封闭位置(图中为向下)施力,因此,当燃油箱10内的压力下降并低于规定值 时,如图4所示,负压阀主体62将克服负压阀用弹簧68的施力而向开放位置移动。由此,因为注油口 26被开放,所以能够抑制燃油箱10的内压过度下降。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燃油箱10内成为负压时使注油口 26开放的动作, 不是由瓣阀70实施,而是由另行设置的负压阀60实施的。因此,可以在不考虑燃油箱10 内为负压时的开阀动作的条件下,设定瓣阀70的开阀压。即,能够与负压阀60的开阀压无 关地设定瓣阀70的开阀压,因此,能够将瓣阀70的开阀压设定得较高,从而较高程度地确 保瓣阀主体72处于封闭位置时的密封性。此外,通过将瓣阀70的开阀压设定得较高,还能 够抑制振动等作用于瓣阀主体72时产生的松动,从而可以维持封闭位置(密封状态)。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注油部结构12中,从图1可以看出,瓣阀主体72处于封闭 位置时,其在插穿孔64的周围的全部圆周上与负压阀主体62的板部52P相接触。因此,容 易确保瓣阀70的密封性。此外,由于能够加大负压阀主体62的受压面积,所以通过将负压 阀60的开阀压设定得较低,也可以降低燃油箱10内成为负压时所产生的负载。而且,由于 通过以上述方式将负压阀60的开阀压设定得较低,从而抑制了较大负压作用于燃油箱10 的情况,所以不再需要为使燃油箱10能够承受负载而将其做成高强度。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注油部结构12中,采用了如下结构,即关于正压阀50, 受到正压阀用弹簧58施力正压阀主体52,被第一阶梯部36支撑;而关于负压阀60,受到负 压阀用弹簧68施力的负压阀主体62,被正压阀主体52(板部52P)支撑。关于负压阀主体 62,虽然也可以设置用于被内管24B等支撑的部件(如台阶部等),但是,如上所述,通过利 用正压阀主体52进行支撑,可以不需要设置这种用于支撑的部件,从而能够实现结构的简 单化。在图5中,图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注油部结构110。该第二实施方式为, 在瓣阀70上设置有负压阀112的例子。在以下的各个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 同的构成元件、部件等,使用相同符号表示,且省略其详细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注油部结构110中,在瓣阀70的中央,形成有可使气体流动的 连通孔114。同时,在与连通孔114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负压阀112。该负压阀112具 有支撑筒116,该支撑筒116形成于瓣阀70的下表面(燃油箱10 —侧的面)上,在支撑筒 116的下端形成有与瓣阀平行对置的环状的支撑凸缘116F。支撑凸缘116F的中央也设置 有可使气体流动的连通孔118。支撑筒116内设置有可封闭连通孔114的板状的负压阀主体122。在负压阀主体 122的外周附近,与瓣阀主体72的对置面(图中为上面)上,安装有环状的橡胶密封圈124, 该橡胶密封圈124环绕连通孔114。并且,负压阀主体62可以在下述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即橡胶密封圈124与瓣阀主体72相接触的封闭位置;橡胶密封圈124与瓣阀主体72相分 离的开放位置。在负压阀主体122和支撑凸缘116F之间,设置有负压阀用弹簧128,该负压阀用弹 簧128以规定的施力对负压阀主体122向封闭位置施力。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瓣阀70处设置有负压阀112。因此,在正压 阀50和瓣阀70之间,配置有环状的支撑板129来取代第一实施方式的负压阀60 (参见图 1),且该支撑板129被固定于正压阀50上。在支撑板129上,形成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安 装片62H相同的安装片129H,以使瓣阀主体72可在封闭位置和开放位置之间移动。此外, 瓣阀主体72被瓣阀用弹簧78向封闭位置施力。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注油部结构110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注 油部结构12相同,通常如图5所示,瓣阀主体72受到瓣阀用弹簧78的施力而维持在封闭 位置。此外,负压阀主体122受到负压阀用弹簧128的施力而维持在封闭位置;正压阀主体 52受到正压阀用弹簧58的施力而维持在封闭位置。由此,注油口 26也被封闭。在加油时,如图6所示,打开盖30,并将加油枪28插入注油口 26 (插穿孔54)。由 于瓣阀70被加油枪28的推压而向开放位置旋转,因此,可以进一步向内插入加油枪28,从 而进行加油。此时,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因为负压阀112被设置在瓣阀70的下表面上,所以 加油枪28的推压力不会作用于负压阀112。因此,不会出现负压阀主体122被加油枪28推 压而向开放位置移动的情况。当燃油箱10内的压力上升并超过规定值时,如图7所示,因为正压阀主体52将向 开放位置移动,所以注油口 26将被开放,从而能够抑制燃油箱10的内压过度上升。此外,当燃油箱10内的压力下降并低于规定值时,如图8所示,因为负压阀主体 122将向开放位置移动,所以注油口 26将被开放,从而能够制止燃油箱10的内压过度下降。在图9中,图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注油部结构130。第三实施方式为,在 瓣阀70上设置有正压阀132的例子。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 式相同的构成元件、部件等,使用相同符号表示,且省略其详细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注油部结构130中,在瓣阀70的中央,形成有与第二实施方式 大致相同的连通孔114,而在与连通孔114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正压阀132。该正压阀 132具有滑动轴134,其插穿于连通孔114中,且呈圆柱状;正压阀主体136,其被形成于所 述滑动轴134的上端(盖30 —侧的端部),且呈圆板状;支撑板138,其被形成于所述滑动 轴134的下端(燃油箱10—侧的端部),且呈圆板状。此外,滑动轴134的外径被设定为小 于连通孔114的内径,从而在滑动轴134与连通孔114之间存在间隙。正压阀主体136的外径被设定为大于连通孔114的内径。在正压阀主体136的外 周附近,安装有与瓣阀主体72对置的环状的橡胶密封圈140。正压阀主体136可以在下述 位置之间移动,即橡胶密封圈140与瓣阀主体72相接触的封闭位置;橡胶密封圈140与瓣 阀主体72相分离的开放位置。支撑板138的外径被设定为大于连通孔114的内径。在支撑板138和瓣阀主体72 之间,配置有正压阀用弹簧142,其通过支撑板138和滑动轴134,以规定的施力对正压阀主 体136向封闭位置(图中为向下)施力。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在瓣阀70处设置有正压阀132,所以没有设置 第一实施方式的正压阀50 (参见图1)。因此,从图9也可以看出,在内管24A的大径部34 的内侧,直接形成有加固片52H。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注油部结构130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注 油部结构12相同,通常如图9所示,瓣阀主体72受到瓣阀用弹簧78的施力而维持在封闭位 置。此外,负压阀主体62受到负压阀用弹簧68的施力而维持在封闭位置;正压阀主体136 受到正压阀用弹簧142的施力而维持在封闭位置。由此,注油口 26也被封闭。在加油时,如图10所示,打开盖30,并将加油枪28插入注油口 26 (插穿孔54)。由 于瓣阀70被加油枪28推压而向开放位置旋转,因此,可以进一步向内插入加油枪28,从而 进行加油。
9
当燃油箱10内的压力上升并超过规定值时,如图11所示,因为正压阀主体136将 向开放位置移动,所以注油口 26将被开放,从而能够抑制燃油箱10的内压过度上升。此外,当燃油箱10内的压力下降并低于规定值时,如图12所示,因为负压阀主体 62将向开放位置移动,所以注油口 26将被开放,从而能够抑制燃油箱10的内压过度下降。在图13中,图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注油部结构150。第四实施方式为,在 瓣阀70上同时设置有负压阀152和正压阀172的双方的例子。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与第 一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元件、部件等,使用相同符号表示,且省略其详细说 明。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注油部结构150中,在瓣阀70的中央形成有连通孔114,而在瓣 阀70下表面(燃油箱10 —侧的面)上与连通孔114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负压阀152, 而在瓣阀70的上表面(盖30—侧的面)上与连通孔114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正压阀 172。负压阀152具有支撑筒154,该支撑筒154形成于瓣阀70的下表面(燃油箱10 — 侧的面)上,在支撑筒154的下端,形成有与瓣阀主体72平行对置的环状的支撑凸缘154F。 在支撑凸缘154F的中央也设置有可使气体流动的连通孔156。此外,支撑筒154的内径被 设定为,与连通孔114的内径大致相等或稍大于连通孔114的内径。正压阀172具有支撑筒174,该支撑筒174被形成于瓣阀70的上表面(盖30 —侧 的面)上,在支撑筒174的上端,形成有与瓣阀主体72平行对置的环状的支撑凸缘174F。 在支撑凸缘174F的中央也设置有可使气体流动的连通孔176。支撑筒174的内径大于连通 孔114的内径,且瓣阀主体72上,处于支撑筒174内侧的部分成为支撑面72S。正压阀主体178被设置于支撑筒174的内部。正压阀主体178的直径大于连通孔 114,且正压阀主体178的外周附近,安装有围绕连通孔114并与瓣阀主体72对置的环状的 橡胶密封圈(省略图示)。正压阀主体178可以在下述位置之间移动,S卩橡胶密封圈与瓣 阀主体72相接触的封闭位置;橡胶密封圈与瓣阀主体72相分离的开放位置。此外,在正压 阀主体178的中央,形成有连通孔184,该连通孔184的直径小于后述的负压阀主体158的 直径。在正压阀主体178和支撑凸缘174F之间收纳有正压阀用弹簧182,该正压阀用弹 簧182的一端与正压阀主体178相接触,另一端与支撑凸缘174F相接触,从而对正压阀主 体178向封闭位置施力。相对于此,在形成于瓣阀主体72的下表面上的支撑筒154内部,配置有负压阀主 体158,该负压阀主体158的直径大于正压阀主体178的连通孔184的直径,且小于瓣阀主 体72的连通孔114的直径,从而在负压阀主体158的外周与连通孔114的内周之间存在有 间隙。在负压阀主体158的外周附近,安装有围绕连通孔184并与正压阀主体178对置的 橡胶密封圈160。负压阀主体158可以在下述位置之间移动,即橡胶密封圈160与正压阀 主体178相接触的封闭位置;橡胶密封圈160与正压阀主体178相分离的开放位置。在负压阀主体158和支撑凸缘154F之间收纳有负压阀用弹簧162,该负压阀用弹 簧162的一端与负压阀主体158相接触,另一端与支撑凸缘154F相接触,从而对负压阀主 体158向封闭位置施力。负压阀用弹簧162的施力被设定为小于正压阀用弹簧182的施力。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在瓣阀70上设置了正压阀172和负压阀152,所以没有设置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正压阀50和负压阀60(参见图1)。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注油部结构150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注 油部结构12相同,通常如图13所示,瓣阀主体72受到瓣阀用弹簧78的施力而维持在封闭 位置。此外,正压阀主体178受到正压阀用弹簧182的施力而维持在封闭位置;负压阀主体 158受到负压阀用弹簧162的施力而维持在封闭位置。由此,注油口 26也被封闭。特别是,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因为将正压阀用弹簧182的施力设定为大于负压阀用弹簧162的施力, 所以正压阀主体178不会因负压阀用弹簧162的施力而意外地移动到开放位置。在加油时,如图14所示,打开盖30,并将加油枪28插入注油口 26。由于瓣阀70被 加油枪28推压从而向开放位置旋转,因此,能够进一步向内插入加油枪28,从而进行加油。当燃油箱10内的压力上升并超过规定值时,如图15所示,因为正压阀主体136将 向开放位置移动,所以气体可以在正压阀主体178和瓣阀70之间流动。即,注油口 26将被 开放,从而能够抑制燃油箱10的内压过度上升。并且,此时,被负压阀用弹簧162施力的负 压阀主体158也与正压阀主体178 —起移动。此外,当燃油箱10内的压力下降并低于规定值时,如图16所示,因为负压阀主体 62将向开放位置移动,所以气体可以从正压阀主体178的连通孔184中流动。即,注油口 26将被开放,从而能够抑制燃油箱10的内压过度下降。此时,因为正压阀主体178与瓣阀 主体72相接触,所以不会向下方(燃油箱10—侧)移动。在以上说明的第二 第四实施方式中的任何一种实施方式中,都与第一实施方式 相同地,通过独立于瓣阀70的负压阀60来实施燃油箱10内处于负压时开放注油口 26的 动作。由于能够与负压阀60的开阀压无关而独立地设定瓣阀70的开阀压,所以可以将瓣 阀70的开阀压设定得较高,从而可以较高程度地确保瓣阀主体72处于封闭位置时的密封 性,并抑制振动等作用于瓣阀主体72时产生的松动。此外,在第二 第四实施方式中,因为将正压阀和负压阀中的至少一个阀设置于 瓣阀70上,所以,通过将该瓣阀70装配到内管24B的操作,可以将装配在瓣阀70上的正压 阀或负压阀也同时装配到内管24B上,从而使装配操作变得容易。从上述观点出发,例如在 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负压阀门112设置于瓣阀主体72的上表面(盖30 —侧的面) 上。相对于此,在如第一实施方式这种将正压阀50及负压阀60独立于瓣阀70而另行 设置的结构中,因为减少了各自的形状和结构等的制约,所以提高了设计的自由度。虽然在上述的各种实施方式中,例举了将本发明的注油部结构应用于有盖30的 注油部上的示例,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的注油部结构应用于没有上述盖30的注油部上。例 如,在通过外罩(cap)来对注油口 26进行开闭的这种类型的注油部中,在该外罩上未设置 正压阀和负压阀(特别是负压阀)的结构的情况下,优选适用本发明。
权利要求
一种燃油箱的注油部结构,具有注油口部件,其构成注油口,以供燃油箱加油用的加油枪插入;开关阀,其设置于所述注油口部件上并封闭所述注油口,当被所插入的加油枪推压时开放注油口;正压阀,在所述开关阀的闭阀状态下,当所述燃油箱的箱内压力大于箱外压力时,所述正压阀开放所述注油口;负压阀,在所述开关阀的闭阀状态下,当所述燃油箱的箱内压力小于箱外压力时,所述负压阀开放所述注油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箱的注油部结构,所述负压阀被设定为,与所述开关阀相 比,在所述燃油箱的负压小的状态下被开阀。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油箱的注油部结构,所述负压阀被设置于所述开关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油箱的注油部结构,所述负压阀被设置于所述开关阀中被所 述加油枪推压的面的相反面上。
5.如权利要求1 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燃油箱的注油部结构,所述正压阀被设置于所 述开关阀。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油箱的注油部结构,所述正压阀具有正压阀主体,其能够在开放所述注油口的正压阀开放位置、和位于比该正压阀开放位 置靠燃油箱一侧且用于封闭注油口的正压阀封闭位置之间移动;正压阀用弹簧,其对所述正压阀主体向所述正压阀封闭位置施力;正压阀支撑部件,其支撑被所述正压阀用弹簧施力的所述正压阀主体,以使所述正压 阀主体维持在所述正压阀封闭位置上;所述负压阀具有负压阀主体,其被设置于比所述正压阀主体靠燃油箱一侧,且能够在开放所述注油口 的负压阀开放位置、和通过与所述正压阀主体相接触从而封闭注油口的负压阀封闭位置之 间移动;负压阀用弹簧,其对所述负压阀主体向所述负压阀封闭位置施力,并且,所述负压阀用 弹簧的施力被设定为小于所述正压阀用弹簧的施力。
全文摘要
本发明获得一种燃油箱的注油部结构,其能够独立于开关阀的开阀压而单独设定负压阀的开阀压,其中所述开关阀通过加油枪的插入而开放注油口,所述负压阀在燃油箱内处于负压时开放注油口。本发明中,在加油管(24)内设置有正压阀(50),其在燃油箱内处于正压时开阀;瓣阀(70),其被加油枪推压而开阀。并且,独立于瓣阀(70),另行设置有负压阀(60),其在燃油箱内成为负压时开阀。本发明可以在不考虑燃油箱(10)内处于负压时的开阀动作的条件下,设定瓣阀(70)的开阀压。
文档编号F02M37/00GK101878128SQ20088011838
公开日2010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29日
发明者麻生秀一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