桨叶能双动及290度做有用功的立轴风能动力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88552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桨叶能双动及290度做有用功的立轴风能动力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风能利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风能动力机,尤其涉及一种桨叶能 双动及290度做有用功的立轴风能动力机。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煤炭等矿物能源的消耗日趋加剧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且其的不可再 生性,使节能、环保、低碳成为世界性趋势,因此无碳排放的风能利用成为一个及其重要的 关注点,现在通行的风能动力机为无尾翼三桨横轴式,其不仅有一套复杂的使桨叶保持迎 风做功的装置,而且迎风做功面积小,且利用的是在45度范围内分解力做有用功,因此效 能低、工艺复杂、制造难度大,且其只能用在大型风场阵列发电,使风能这一清洁能源的利 用、开发受到很大限制。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三桨叶式风能动力机存在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桨叶能双动及290度做 有用功的立轴风能动力机。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桨叶能双动及290度做有用功的立轴风能动力机设计为框架型和套筒型,其 共同特点在于由立轴总成、桨架总成、桨叶组成,所述的立轴总成框架型为可固定于基础上有数个固定孔的下架横梁及两端的两 个架立框及其上的上架横梁和中央的方形中心轴所组成的“中”字形框架,方形中心轴的下 端为动力输出用连轴器,其上部是和桨架总成做活性连接的压力轴承再向上是防护罩,中 心轴顶端也有和桨架总成做活性连接的轴承;而套筒型为可固定于基础上的下部为带固 定用孔的底座的独根立轴,其下部有压力轴承,其上是防护罩,立轴顶部是堵头螺母和其下 部的防护罩、轴承,通过轴承、压力轴承和独根立轴做活动连接的是套在立轴外圈的方形立 轴套筒,其上下和桨架总成连接,再下端有齿轮及和用齿轮和其咬合的动力输出轴、齿轮、 轴承、连轴器,所述的桨架总成是由和方形中心轴或立轴套筒做固定连接的十字形布局的四组 上下桨横梁及相互之间的加强圆管及最外端的四个横截面为非等腰梯形的桨立柱及其上 外侧的数个合页及缓冲消音弹簧组成,桨横梁为上下对称且每组长边平面相对而后端为侧 V字形增效凹槽,上斜边和下长边为锐角的迎风减阻斜面的类三角形,截面为非等腰梯形的 桨立柱的45度角的长边和桨横梁45度位置固定,迎风面的45度短边上下两端是数个缓冲 消音弹簧,非等腰梯形的短边上的外端内角为130度,里端内角为140度,短边上视桨叶长 度竖向设置数个合页,所述的桨叶是通过立柱上合页绞接的既能围绕中心轴做360度旋转又能和桨立 柱做随风向变化在60度范围内摆动的主体似平板的桨叶,其有合页的迎风前端为中间尖 的锐角形迎风尖,其后面外侧有聚能直角凹槽,桨叶后端内侧为一促摆斜面,本风能动力机无论任何方向的来风,桨架总成及桨叶都能呈顺时针方向转动状,同时桨叶能在290度范 围内做有用功,在70度范围内顶风时桨叶的锐角形迎风尖呈迎风而桨叶主体呈顺风向的 风阻最小状态。有益效果和显著优势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发明专利具有结构紧凑,尺寸可大可小,场地适应性强,不仅可在开阔地做 风能阵列使用,更适用于山顶、楼顶、开阔地,因此极大地扩大了风能利用的范围。(2)本发明专利具有材料可就地取材,金属、塑料、木材都可,且制造工艺简单,成 本低,易推广普及。(3)风能利用率高而且动力轴的输出不仅可用于发电,而且可用做提水、推磨、搅 拌等各种动力需求,特别适用在无电地区使用。显著优势本发明具有高效能、低成本、易制造、应用广、低碳、节能、环保的巨大优势。


图1框架型的俯视结构透视示意图图2框架型的侧视结构透视示意图图3套筒型的俯视结构透视示意图图4套筒型的侧视结构透视示意图图中一风方向,片一·M故有用功的风及风向,-~^桨架及桨叶转动方向, ^~^桨叶摆动方向,虚线的桨叶A是促摆斜面及桨叶内面受力而摆动、转动同步进行时位置虚线的桨叶B是聚能直角凹槽及桨叶外面能使风做有用功位置图中1、连轴器 2、架横梁 3、架立框 4、中心轴5、压力轴承 6、防护罩 7、轴承 8、底座 9、立轴 10、堵头螺母 11、立轴套筒 12、齿轮 13、孔 14、动力输出轴 15、桨横梁 16、圆管17、桨立柱 18、合页 19、缓冲消音簧 20、桨叶 21、增效凹槽 22、促摆斜面 23、聚能直角凹槽 24、迎风尖 25、 迎风减阻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桨叶能双动及290度做有用功的立轴风能动力机设计为框架型和套筒型,其 共同特点在于由立轴总成、桨架总成、桨叶组成,所述的立轴总成框架型为可固定于基础上有数个固定孔13的下架横梁2及两端 的两个架立框3及其上的上架横梁2和中央的方形中心轴4所组成的“中”字形框架,方形 中心轴4的下端为动力输出用连轴器1,其上部是和桨架总成做活性连接的压力轴承5再 向上是防护罩6,中心轴4顶端也有和桨架总成做活性连接的轴承7 ;而套筒型为可固定 于基础上的下部为带固定用孔13的底座8的独根立轴9,其下部有压力轴承,其上是防护 罩6,立轴9顶部是堵头螺母10和其下部的防护罩6、轴承7,通过轴承7、压力轴承5和独 根立轴9做活动连接的是套在立轴9外圈的方形立轴套筒11,其上下和桨架总成连接,再下端有齿轮12及和用齿轮12和其咬合的动力输出轴14、齿轮12、轴承7、连轴器1,所述的桨架总成是由和方形中心轴4或立轴套筒11做固定连接的十字形布局的 四组上下桨横梁15及相互之间的加强圆管16及最外端的四个横截面为非等腰梯形的桨立 柱17及其上外侧的数个合页18及缓冲消音弹簧19组成,桨横梁15为上下对称且每组长 边平面相对而后端为侧V字形增效凹槽21,上斜边和下长边为锐角的迎风减阻斜面25的 类三角形,截面为非等腰梯形的桨立柱17的45度角的长边和桨横梁1545度位置固定,迎 风面的45度短边上下两端是数个缓冲消音弹簧19,非等腰梯形的短边上的外端内角为130 度,里端内角为140度,短边上视桨叶20长度竖向设置数个合页18,所述的桨叶20是通过立柱上合页18绞接的既能围绕中心轴4做360度旋转又 能和桨立柱17做随风向变化在60度范围内摆动的主体似平板的桨叶20,其有合页18的迎 风前端为中间尖的锐角形迎风尖M,其后面外侧有聚能直角凹槽23,桨叶20后端内侧为一 促摆斜面22,本风能动力机无论任何方向的来风,桨架总成及桨叶20都能呈顺时针方向转 动状,同时桨叶20能在四0度范围内做有用功,在70度范围内顶风时桨叶20的锐角形迎 风尖M呈迎风而桨叶20主体呈顺风向的风阻最小状态。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 饰,均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 一种桨叶能双动及290度做有用功的立轴风能动力机设计为框架型和套筒型,其共 同特点在于由立轴总成、桨架总成、桨叶组成,所述的立轴总成框架型为可固定于基础上有数个固定孔(1 的下架横梁( 及两端 的两个架立框C3)及其上的上架横梁( 和中央的方形中心轴(4)所组成的“中”字形框 架,方形中心轴4的下端为动力输出用连轴器(1),其上部是和桨架总成做活性连接的压力 轴承(5)再向上是防护罩(6),中心轴(4)顶端也有和桨架总成做活性连接的轴承(7);而 套筒型为可固定于基础上的下部为带固定用孔(1 的底座(8)的独根立轴(9),其下部 有压力轴承(5),其上是防护罩(6),立轴(9)顶部是堵头螺母(10)和其下部的防护罩(6)、 轴承(7),通过轴承(7)、压力轴承( 和独根立轴(9)做活动连接的是套在立轴(9)外圈 的方形立轴套筒(11),其上下和桨架总成连接,再下端有齿轮(1 及和用齿轮(1 和其咬 合的动力输出轴(14)、齿轮(12)、轴承(7)、连轴器(1),所述的桨架总成是由和方形中心轴(4)或立轴套筒(11)做固定连接的十字形布局的 四组上下桨横梁(1 及相互之间的加强圆管(16)及最外端的四个横截面为非等腰梯形的 桨立柱(17)及其上外侧的数个合页(18)及缓冲消音弹簧(19)组成,桨横梁(1 为上下 对称且每组长边平面相对而后端为侧V字形增效凹槽,上斜边和下长边为锐角的迎风 减阻斜面0 的类三角形,截面为非等腰梯形的桨立柱(17)的45度角的长边和桨横梁 (15) 45度位置固定,迎风面的45度短边上下两端是数个缓冲消音弹簧(19),非等腰梯形的 短边上的外端内角为130度,里端内角为140度,短边上视桨叶00)长度竖向设置数个合 页(18),所述的桨叶OO)是通过立柱上合页(18)绞接的既能围绕中心轴(4)做360度旋转 又能和桨立柱做随风向变化在60度范围内摆动的主体似平板的桨叶(20),其有合页(18) 的迎风前端为中间尖的锐角形迎风尖(M),其后面外侧有聚能直角凹槽(23),桨叶00)后 端内侧为一促摆斜面(22),本风能动力机无论任何方向的来风,桨架总成及桨叶OO)都能 呈顺时针方向转动状,同时桨叶OO)能在290度范围内做有用功,在70度范围内顶风时桨 叶OO)的锐角形迎风尖04)呈迎风而桨叶OO)主体呈顺风向的风阻最小状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分别设计为框架型和套筒型,共同特点在于由立轴总成、桨架总成、桨叶组成,方形中心轴或立轴套筒上固定有十字形布局的组架,其上有四个可作为双动的桨叶,本风能动力机无论任何方向的来风,桨架总成及桨叶都能呈顺时针方向转动状,同时桨叶能在约290度范围内做有用功,在约70度顶风范围时桨叶的锐角形迎风尖呈迎风而桨叶主体呈顺风向的风阻最小状态,本专利结构紧凑,尺寸可大可小,场地适应性强,材料可就地取材,金属、塑料、木材都可,不仅可用于发电,而且可用做提水、推磨、搅拌等各种动力需求,适于在无电地区使用,具有高效能、低成本、易制造、应用广、低碳、节能、环保的巨大优势。
文档编号F03D3/00GK201908774SQ201120020879
公开日2011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4日
发明者丁文斗 申请人:丁文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