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机油润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49150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机油润滑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机油润滑系统,包括机油泵、机油泵齿轮、油底壳、吸油管、主油道、分油道,所述机油泵齿轮安装在机油泵上,机油泵齿轮通过链条与曲轴相连接,机油泵的进油口、出油口分别与吸油管的出油口、主油道的进油口相连接,吸油管的进油口设于油底壳内,分油道的进油口与主油道相连接,分油道的出油口与发动机各润滑部位相连接,还包括机油压力调节装置,所述压力调节装置分别通过连接管道与发动机进气管、主油道、回油管连接,回油管另一端与油底壳相连通。结构简单,使用可靠性高,主油道机油压力可以根据发动机不同的转速和负荷进行连续可调,能够满足发动机的各种运行工况下不同润滑部位的润滑要求。
【专利说明】发动机机油润滑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机油润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机油润滑系统。
【背景技术】
[0002]机油润滑系统是发动机的重要组成系统之一,在发动机的运转过程中,机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即起到润滑作用,又起到密封、冷却、缓冲的作用。发动机工作时转速很高,活塞与缸壁之间、连杆轴瓦与曲轴之间等部位配合紧密,如果这些配合部位得不到充分的润滑,就会产生干摩擦。干摩擦在短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足以使金属熔化,造成机件的损坏甚至卡死(活塞拉缸、曲轴抱瓦等),因此必须对发动机中的配合部位给予良好的润滑。当润滑油流到配合部位后,会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油膜。为了保证润滑油可以顺利到达配合表面,发动机润滑油必须有一定的压力。发动机的气缸与活塞、活塞环与环槽、气门与气门座之间均存在一定间隙,这样才能保证各配合件之间运动时不会卡滞,但这些间隙又容易造成燃烧室内的混合气窜入曲轴箱,结果不仅加速了润滑油的变质,还会降低气缸压力和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润滑油可以在各配合件的间隙中形成油膜,这些油膜可以起到密封作用,保证了气缸的密封性。发动机在运转或停放时,进气中的水分、燃烧产生的酸性气体等都会对活塞环、轴瓦等金属部件造成腐蚀。润滑油中含有的防锈剂等具有防锈性能的多效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在金属表面形成排列整齐的致密吸附层,有效地抵制了各种腐蚀物质的侵入。当发动机起动、加速或负荷发生较大变化时,活塞销、连杆的大小端以及曲轴轴瓦等部件均要承受振动的剧烈变化,黏度适当的润滑油可以吸收部分冲击能量,起到缓冲的作用。机油的这些作用的实现,都与主油道的供油压力有关。理想的情况是在低速工况主油道机油压力较低,在高速工况主油道机油压力较高,这样既能保证发动机的运转,又能降低机械损失。
[0003]现有技术中的机油润滑系统,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110044577.9,专利名称:机油压力控制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该专利申请提供了一种机油压力调节装置,能较好的实现机油压力的调节;但是其对机油压力的调节是阶段式的,不能实现机油压力的连续可调,不能满足发动机的各种运行工况下不同润滑部位的润滑要求,容易引起重要的配合面比如气缸内壁与活塞、曲轴连杆配合面的拉伤甚至抱死、造成关键部件的损害,甚至对设备及人员造成伤害。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机油润滑系统;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可靠,主油道机油压力可以自我调节,能够满足发动机的各种运行工况下不同润滑部位的润滑要求。
[000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6]一种发动机机油润滑系统,包括机油泵、机油泵齿轮、油底壳、吸油管、主油道、分油道,所述机油泵齿轮安装在机油泵上,机油泵齿轮通过链条与曲轴相连接,机油泵的进油口、出油口分别与吸油管的出油口、主油道的进油口相连接,吸油管的进油口设于油底壳内,分油道的进油口与主油道相连接,分油道的出油口与发动机各润滑部位相连接,还包括机油压力调节装置,所述压力调节装置分别通过连接管道与发动机进气管、主油道、回油管连接,回油管另一端与油底壳相连通。
[0007]所述机油压力调节装置包括空腔体,所述空腔体内腔中部设有移动体,所述移动体与空腔体的内表面密封配合、将内腔分割成容积腔A、容积腔B并沿内壁移动,其中容积腔A的外侧壁设有进气连接孔,容积腔A通过进气连接孔与连接管连接,所述连接管与发动机进气管连接,容积腔B内设有弹性部件,移动体通过弹性部件与容积腔B外侧壁连接,所述空腔体下侧壁设有第一进油口、第一回油口,所述第一进油口与进油管连接,进油管与主油道连接,所述第一回油口与回油管连接,回油管与油底壳连接,所述第一进油口靠近容积腔B—侧,第一回油口靠近容积腔A—侧,所述移动体的下部设有进出油通道,其中进出油通道包括第二进油口、第二回油口,第二进油口与第一进油口配合,第二回油口与第一回油口配合。
[0008]所述进出油通道截面为U形。
[0009]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
[0010]所述进出油通道、进油管、连接管和回油管内径相等,所述进油管、连接管和回油管均为等截面圆管。
[00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2]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可靠性高;
[0013]2.本实用新型主油道机油压力可以根据发动机进气管的压力进行连续可调,即主油道机油压力可以根据发动机不同的转速和负荷进行连续可调,能够满足发动机的各种运行工况下不同润滑部位的润滑要求;
[0014]3.特别适用于带有增压系统的发动机,保证高速运转部件润滑、及气缸等密封部位的密封可靠,又能降低机械损失,确保发动机可靠、安全地运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7]其中:1、压气机进气管,2、压气机,3、发动机进气管,4、进气门,5、排气门,6、发动机排气管,7、涡轮,8、涡轮出气管,9、气缸,10、活塞,11、连杆,12、曲轴,13、机油泵,14、机油泵齿轮,15、链条,16、油底壳,17、吸油管,18、主油道,19、分油道,20、容积腔,21、移动体,22、U型管,23、弹性部件,24、进油管,25、连接管,26、回油管,27、空腔体,28、进气连接孔,29、第一进油口,30、第一回油口,31、第二进油口,32、第二回油口,33、容积腔B。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0019]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发动机机油润滑系统,包括机油泵13、机油泵齿轮14、油底壳16、吸油管17、主油道18、分油道19,所述机油泵齿轮14安装在机油泵13上,机油泵齿轮14通过链条15与曲轴12相连接,机油泵13的进油口、出油口分别与吸油管17的出油口、主油道18的进油口相连接,吸油管17的进油口设于油底壳16内,分油道19的进油口与主油道18相连接,分油道19的出油口与发动机各润滑部位相连接,还包括机油压力调节装置,所述压力调节装置分别通过连接管道与发动机进气管3、主油道18、回油管26连接,回油管26另一端与油底壳16相连通。
[0020]所述机油压力调节装置包括空腔体27,所述空腔体27内腔中部设有移动体21,所述移动体21与空腔体的内表面密封配合、将内腔分割成容积腔A20、容积腔B33并沿内壁移动,其中容积腔A20的外侧壁设有进气连接孔28,容积腔A20通过进气连接孔28与连接管25连接,所述连接管25与发动机进气管3连接,容积腔B33内设有弹性部件23,移动体21通过弹性部件23与容积腔B33外侧壁连接,所述空腔体27下侧壁设有第一进油口 29、第一回油口 30,所述第一进油口 29与进油管24连接,进油管24与主油道18连接,所述第一回油口 30与回油管26连接,回油管26与油底壳16连接,所述第一进油口 29靠近容积腔B33 一侧,第一回油口 30靠近容积腔A20 —侧,所述移动体21的下部设有进出油通道22,其中进出油通道22包括第二进油口 31、第二回油口 32,第二进油口 31与第一进油口 29配合,第二回油口 32与第一回油口 30配合。
[0021]所述进出油通道22截面为U形。
[0022]所述弹性部件23为弹簧。
[0023]所述进出油通道22、进油管24、连接管25和回油管26内径相等,所述进油管24、连接管25和回油管26均为等截面圆管。
[002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0025]结合图1和图2,压气机2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压气机进气管I的出气口、发动机进气管3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进气管3的出气口与发动机进气道相连接,涡轮7的进出气口分别与发动机排气管6的出气口、涡轮出气管8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排气管6的进气口与发动机排气道相连接,进气门4、排气门5、活塞10均与气缸9配合,活塞10的底部通过连杆11与曲轴12相连接,机油泵齿轮14安装在机油泵13上,机油泵齿轮14通过链条15与曲轴12相连接,机油泵13的进出油口分别与吸油管17的出油口、主油道18的进油口相连接,吸油管17的进油口布置在油底壳16内,分油道19的进油口与主油道18相连接,分油道19的出油口与发动机的各个润滑部位的油道相连接,空腔体27内腔的横截面为长方形,移动体21安装在空腔体27内腔并与内壁面密封接触、保证内腔两部分之间的密封性,进油管24的两端分别与主油道18的后端、空腔体27的下壁面相连通,连接管25的两端分别与空腔体27的右壁面、发动机进气管3相连通,回油管26的两端分别与空腔体27的下壁面、油底壳16的下壁面相连通。
[0026]在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中,移动体21可以在空腔体27内左右移动,其中第二进油口 31、第二回油口 32分别位于第一进油口 29、第一回油口 30的左侧,当发动机进气管3内压力较低时,移动体21右方的容积腔A20内压力也较低,在弹性部件23的弹性作用下,移动体21向右移动,从而使主油道18和回油管26相连通,主油道18内机油压力较低,发动机机械效率较高;当发动机进气管3内压力较高时,移动体21右方的容积腔20内压力也较高,移动体21向左移动并压缩弹性部件23,从而使主油道18和回油管26相隔断,主油道18内机油压力较高。
[0027]上述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发动机机油润滑系统,包括机油泵、机油泵齿轮、油底壳、吸油管、主油道、分油道,所述机油泵齿轮安装在机油泵上,机油泵齿轮通过链条与曲轴相连接,机油泵的进油口、出油口分别与吸油管的出油口、主油道的进油口相连接,吸油管的进油口设于油底壳内,分油道的进油口与主油道相连接,分油道的出油口与发动机各润滑部位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油压力调节装置,所述压力调节装置分别通过连接管道与发动机进气管、主油道、回油管连接,回油管另一端与油底壳相连通;所述机油压力调节装置包括空腔体,所述空腔体内腔中部设有移动体,所述移动体与空腔体的内表面密封配合、将内腔分割成容积腔A、容积腔B并沿内壁移动,其中容积腔A的外侧壁设有进气连接孔,容积腔A通过进气连接孔与连接管连接,所述连接管与发动机进气管连接,容积腔B内设有弹性部件,移动体通过弹性部件与容积腔B外侧壁连接,所述空腔体下侧壁设有第一进油口、第一回油口,所述第一进油口与进油管连接,进油管与主油道连接,所述第一回油口与回油管连接,回油管与油底壳连接,所述第一进油口靠近容积腔B—侧,第一回油口靠近容积腔A—侧,所述移动体的下部设有进出油通道,其中进出油通道包括第二进油口、第二回油口,第二进油口与第一进油口配合,第二回油口与第一回油口配合,所述进出油通道截面为U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机油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机油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出油通道、进油管、连接管和回油管内径相等,所述进油管、连接管和回油管为等截面圆管。
【文档编号】F01M1/02GK203640798SQ201320637032
【公开日】2014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16日
【发明者】吴亚兰, 王秀叶 申请人:山东建筑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