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方位驱动风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63651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方位驱动风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方位驱动风车,其特征在于,此装置包括翼板、风叶、底座、主轴和翼间柱;所述翼板绕主轴均匀设置,翼板至少由两根竖直设置的横档组成,翼板上设置有用于控制风叶最大摆动角的限位块;所述翼间柱均匀的设置在翼板的横档间;所述风叶均偏向翼板的同一侧安装于翼间柱上,风叶固定于翼间柱的一侧长度为h,风叶另一侧的长度为H,翼板两横档之间的距离为L,他们之间长度为h<L<H;所述主轴与风叶之间设置有密封轴;所述主轴安装于底座上。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全方位驱动风车,此装置可以利用来自不同方向上的风实现旋转,从而实现风能的转换,大大提高了风能的利用率。
【专利说明】—种全方位驱动风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设计风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方位驱动风车。

【背景技术】
[0002]“风车”作为一个古老的名词已经在人们的记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风车”这种生产和生活用具的制作也已有近几百年的历史。“风车”作为利用清洁能源的重要生产工具之一,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过程中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当人类都普遍面临能源枯竭挑战的今天,风能作为公认的最清洁并可再生的重要能源之一,又一轮激发了人们的研究热情,随之“风车”作为风能利用的必要器械也又不可或缺地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而被广泛关注。目前大量应用的“平轴螺旋桨式风车”,虽然相对传统的“垂轴旋翼式风车”来说对风能的利用效率较高,但也普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缺点还有待进一步加以克服,比如旋浆要随时调整方向迎风问题,这就存在着角度要随时转换的问题,旋浆伸展过长致使运输建造安装等都不方便等问题。现在大多数风车都只能在单一风向上旋转,所以对于风能的利用率还没有得到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方位驱动风车,此装置可以利用来自不同方向上的风实现旋转,从而实现风能的转换,大大提高了风能的利用率。
[0004]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全方位驱动风车,其特征在于,此装置包括翼板(I)、风叶(3 )、底座(4)、主轴(5 )和翼间柱(6 );所述翼板(I)绕主轴
[5]均匀设置,翼板(I)至少由两根竖直设置的横档(11)组成,翼板(I)上设置有用于控制风叶(3)最大摆动角的限位块(2);所述翼间柱(6)均匀的设置在翼板(I)的横档(11)间;所述风叶(3)均偏向翼板(I)的同一侧安装于翼间柱(6)上,风叶(3)固定于翼间柱(6)的一侧长度为h,风叶(3 )另一侧的长度为H,翼板(I)两横档(11)之间的距离为L,他们之间长度为h〈L〈H ;所述主轴(5)安装于底座(4)上。
[0005]所述同个翼板(I)上的翼间柱(6)之间的距离小于风叶(3)的宽度。
[0006]所述主轴(5)与风叶(3)之间设置有密封轴(7)。
[0007]所述风叶(3)的偏转角10。?120°。
[0008]所述翼板(I)设置有4?6个。
[0009]所述风叶(3 )设置有3?5个。
[00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能够大大提高风能利用率,且由于其结构可以灵活多变,使得其应用的范围广泛。
[0011](2)本实用新型的风叶设置在翼板的同一侧,风车关闭时是叠加放置的,且风车与主轴之间、风车与横档之间、风车与风车之间都没有空隙,这就使得风车被风吹的达到最小偏转角时形成一块封闭的面板,从而充分的利用风能转动而不漏风,为风车的转动提供初始的动力。
[0012](3)本实用新型由于风叶的偏转角度和同侧面叠加设置的结构方式,在增加一侧翼板旋转动力的同时减小了剩余翼板对风的阻力,能够更加高效的提高风车的旋转率,且无论哪个风向的风都能实现风车旋转,从而大大提高了风能的转换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吹南风时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0014]图2是吹东风时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0015]图3是吹西风时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0016]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5是风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在说明书附图中所述的数字标注表示为:1、翼板;2、限位块;3、风叶;4、底座;5、主轴;6、翼间柱;7、密封轴;11、横档。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0020]参看图1、图2、图3、图4,一种全方位驱动风车,此装置包括翼板1、风叶3、底座4、主轴5和翼间柱6,4个翼板I绕主轴5均匀设置,翼板I由两根竖直设置的横档11组成,翼板I上设置有用于控制风叶3最大摆动角的限位块2,使得风叶3可旋转最大角度120°,翼间柱6均匀的设置在翼板I的横档11间,主轴5安装于底座4上。
[0021]风叶3固定于翼间柱6的一侧长度为h,风叶3另一侧的长度为H,翼板I两横档11之间的距离为L,由于他们之间长度为h〈L〈H,且3个风叶3均偏向翼板I的同一侧设置,并安装在翼间柱6上,当风叶3位于最小旋转角时是呈叠加式状态,即最外层风叶搭在前一风叶上,且风叶长度大于横档之间的长度,叠加后不会漏风,提高风能的利用率。主轴5与最里侧的风叶3之间还设置有密封轴7,使得风叶3形成最小偏转角时也不会漏风,从而使得整个翼板形成一个密封效果好、动力转换效率高的面板。
[0022]在具体的操作中,当来自南面的风向吹向风车时,南风对处于B位置上的风叶为关闭状态的翼板I有一个推力,且同时南风对处于D位置上的翼板也有相反的力,但是南风会将处于D位置上的翼板的风叶吹开,风从风叶间的间隙流过,从而使得动力大于阻力,风车开始转动,与此同时南风将处于A位置的翼板的风叶关闭,并在转动的过程中到达B位置,此时风车的动力则由位于B位置上的翼板来提供,而处于C位置的翼板的风叶角度为30°,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风的阻力,各翼板在风力的吹动下会依次完成其前一个翼板完成的动作,从而使得风车能够持续的旋转。
[0023]当来自东面的风吹向风车时,西风会将处于C位置的翼板的风叶关闭,从而提供初始的动力,而处于A位置的翼板的风叶是处于角度为120°,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风的阻力,从而使得动力大于阻力,使风车旋转,处于B、D位置的翼板在阻力的作用下风叶被吹开,使得风从间隙中穿过,减小了阻力,从而使得风车能够持续的旋转。
[0024]当来自西面的风时,此时位于A位置的翼板上的风叶维持最大旋转角120°,风顺着风叶的角度吹向位于B位置上风叶处于封闭状态的翼板,提供旋转动力,而西风吹向C位置的翼板时,由于风叶是可以自由的绕翼间柱旋转,此时风叶会被西风吹开形成90°,从而减小了旋转的阻力,当动力大于阻力时,风车开始转动。在转动的时候,原来处于A位置的翼板上的风叶在惯性力和风力的作用下到达B位置时处于关闭状态,即各翼板在风力的吹动下会依次完成其前一个翼板完成的动作,从而使得风车能够持续的旋转。
[0025]无论是来自北面或东北面的风,还是来自西北或者东南等其他方向的风,其原理同上述的南风、或东风、或西风的旋转原理一样,不管是来自哪个风向的风,都会是关闭一侧翼板上的风叶,用来提供动力,打开另外几个翼板上的风叶,减小阻力,一直保持动力大于阻力的状态,从而保持风车的旋转。本装置对于全方位风都可实现风车旋转,从而大大提高了风能的利用率,此风车的横档可以根据具体的风力而在竖直方向上设置多根横档,风叶的安装原理不变,这种灵活多变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可以运用到各个领域,其带来的经济价值将不可估量。
[0026]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全方位驱动风车,其特征在于,此装置包括翼板(I)、风叶(3)、底座(4)、主轴(5)和翼间柱(6);所述翼板(I)绕主轴(5)均匀设置,翼板(I)至少由两根竖直设置的横档(11)组成,翼板(I)上设置有用于控制风叶(3)最大摆动角的限位块(2);所述翼间柱(6)均匀的设置在翼板(I)的横档(11)间;所述风叶(3)均偏向翼板(I)的同一侧安装于翼间柱(6)上,风叶(3)固定于翼间柱(6)的一侧长度为h,风叶(3)另一侧的长度为H,翼板(I)两横档(11)之间的距离为L,他们之间长度为h〈L〈H ;所述主轴(5)安装于底座(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全方位驱动风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同个翼板(I)上的翼间柱(6)之间的距离小于风叶(3)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全方位驱动风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5)与风叶(3)之间设置有密封轴(7)。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全方位驱动风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3)的偏转角O。?120。。
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全方位驱动风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翼板(I)设置有4 6个。
6.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全方位驱动风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3)设置有3?5个。
【文档编号】F03D11/04GK204061050SQ201420383986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4日
【发明者】吴思源 申请人:吴思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