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轮机尾水补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81841发布日期:2023-03-24 18:20阅读: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轮机尾水补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轮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水轮机尾水补气装置。


背景技术:

2.混流式水轮机一般在30%~60%额定出力时容易在尾水管内发生水流涡带,引起空腔汽蚀和机组振动。补气装置的作用,就是在机组出现不稳定工况时,补入空气,可增加水的弹性,改善机组的运行条件。同时,由于补气破坏了真空,还能防止机组突然甩负荷导水机构紧急关闭时,由于尾水管内产生涡带,从而形成负水击,下游尾水反冲所产生的强大冲击力或抬机现象。 补气分自然补气和强迫补气两种方式。一般均采用自然补气,只有在水轮机吸出高度h。的负值较大,尾水管内压力较高,很难用自然补气方式补气时,才采用压缩空气强迫补气方式。常用的补气装置有轴心孔补气装置、尾水十字架补气装置和尾水短管补气装置。
3.十字架补气装置容易脱落,轴心孔补气装置和短管补气装置补气量不足等。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轮机尾水补气装置,尾水通过两层补气,大幅降低水压,减少尾水涡带的产生。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
6.一种水轮机尾水补气装置,包括设置在尾水管内的补气架,所述补气架为两层,包括气道主管,气道主管通过软管与尾水管外部的进气管连通,在气道主管上设置第一层补气分管和第二层补气分管,第一层补气分管和第二层补气分管均与气道主管连通,且第一层补气分管和第二层补气管均呈锥状排列,第一层补气分管由至少三根第一分气管组成,且第一分气管呈辐射状分布,第一分气管底部设置若干出气孔,第二层补气分管由至少三根组成,且第二分气管呈辐射状分布,第二分气管底部设置若干出气孔,且第一分气管末端与第二分气管末端通过堵头固定,在堵头对应的尾水管臂上设置凹槽,堵头卡在凹槽内。
7.上述水轮机尾水补气装置,所述凹槽至少两排,相邻排凹槽沿尾水管轴向设置。
8.上述水轮机尾水补气装置,所述第一分气管和第二分气管上的出气孔的孔径由气道主管向堵头处逐渐增大。
9.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0.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尾水管内的凹槽和分气管端部的堵头通过防止补气管滑脱,由于设置两层补气,加大补气量,进而保证补气效果。
附图说明
11.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补气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3.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1和图2所示,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及实施方式。
14.一种水轮机尾水补气装置,包括设置在尾水管1内的补气架3,所述补气架为两层,包括气道主管7,气道主管通过软管与尾水管外部的进气管2连通,在气道主管上设置第一层补气分管8和第二层补气分管9,第一层补气分管和第二层补气分管均与气道主管7连通,且第一层补气分管9和第二层补气管9均呈锥状排列,第一层补气分管由至少三根第一分气管组成,且第一分气管呈辐射状分布,第一分气管底部设置若干出气孔5,第二层补气分管由至少三根组成,且第二分气管呈辐射状分布,第二分气管底部设置若干出气孔,且第一分气管末端与第二分气管末端通过堵头6固定,在堵头对应的尾水管臂上设置凹槽4,堵头卡在凹槽内。
1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水轮机尾水补气装置,其凹槽至少两排,相邻排凹槽沿尾水管轴向设置,每排凹槽的数量与补气分管的数量相同。
1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水轮机尾水补气装置,其第一分气管和第二分气管上的出气孔的孔径由气道主管向堵头处逐渐增大,这样的设计能够保证进入到第一分所管和第二分气管尾端出水压力。
1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18.首先根据实际工况,将尾水管内壁凿两排或三排凹槽或四排凹槽,每排凹槽的数量与第一层分气管的数量相同,然后根据不同工况,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层补气分管的堵头逐个安装在同一排的凹槽内,第一层补气分管在近水端,第二层在远水端将本实用新型牢固地固定在尾水管内。尾水管进入工作状态时,进气管上的阀门,空气通过进气管流向气道主管,再由气道主管分配到第一补气分管和第二补气分管,空气均匀地输送到尾水管不同截面内的各个部位,进行补气,从而减小从转轴下来的水流的压力,从根源上减弱尾水压力脉动,达到补气的同时,还能够减小尾水的压力。
19.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整体构思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变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水轮机尾水补气装置,包括设置在尾水管内的补气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架为两层,包括气道主管,气道主管通过软管与尾水管外部的进气管连通,在气道主管上设置第一层补气分管和第二层补气分管,第一层补气分管和第二层补气分管均与气道主管连通,且第一层补气分管和第二层补气管均呈锥状排列,第一层补气分管由至少三根第一分气管组成,且第一分气管呈辐射状分布,第一分气管底部设置若干出气孔,第二层补气分管由至少三根组成,且第二分气管呈辐射状分布,第二分气管底部设置若干出气孔,且第一分气管末端与第二分气管末端通过堵头固定,在堵头对应的尾水管臂上设置凹槽,堵头卡在凹槽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轮机尾水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至少两排,相邻排凹槽沿尾水管轴向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轮机尾水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气管和第二分气管上的出气孔的孔径由气道主管向堵头处逐渐增大。

技术总结
一种水轮机尾水补气装置,包括设置在尾水管内的补气架,所述补气架为两层,包括气道主管,气道主管通过软管与尾水管外部的进气管连通,在气道主管上设置第一层补气分管和第二层补气分管,第一层补气分管和第二层补气分管均与气道主管连通,且第一层补气分管和第二层补气管均呈锥状排列,第一层补气分管由至少三根第一分气管组成,且第一分气管呈辐射状分布,第一分气管底部设置若干出气孔,第二层补气分管由至少三根组成,且第二分气管呈辐射状分布,第二分气管底部设置若干出气孔,且第一分气管末端与第二分气管末端通过堵头固定,在堵头对应的尾水管臂上设置凹槽,堵头卡在凹槽内。尾水通过两层补气,大幅降低水压,减少尾水涡带的产生。涡带的产生。涡带的产生。


技术研发人员:曹永闯 胡立昂 罗胤 洪云来 王翔宇 陈月营 李杰 林梦 刘新航 杨恒乐 秦连乐 赵颖 张浩 王祖飞 王黎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9.30
技术公布日:2023/3/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