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高转速机组的防漏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971383发布日期:2023-04-26 20:01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式高转速机组的防漏油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油盆盖防漏油结构,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立式高转速机组的防漏油结构。


背景技术:

1、立式高转速机组运行中,由于油盆盖与主轴产生磨损,间隙增大,就使上下导油盆内产生甩油及油雾从油盆盖与发电机大轴之间的间隙处甩出,使油盆内油位下降,轴瓦温度升高,严重时可能造成烧瓦、机组非计划停运。甩出的油污对风洞内的设备造成污染,严重时造成机组冷却风路堵塞,同时降低发电机转子线圈和定子线棒绝缘。

2、在水电站的水轮发电机组检修过程中,发现其上、下导油盆盖与主轴间羊毛毡磨损严重,间隙增大,甩油现象严重。对此,我们提出并实施了“阻断甩油油路,改变回流路径”的技术方案,达到防止甩油外溢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式高转速机组的防漏油结构,具有防甩油、漏油,安装简单、连接牢固等优点,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上、下导油盆盖与主轴间羊毛毡磨损严重,间隙增大,甩油现象严重等技术问题。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立式高转速机组的防漏油结构,包括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竖直设置于润滑油盆的中部,所述润滑油盆的顶部设置有油盆盖,所述转动轴固定安装有上导轴,所述转动轴由所述油盆盖伸入所述润滑油盆内部,所述上导轴外表面与所述油盆盖内环壁之间呈间隙设置,所述油盆盖内环壁的中部设置有镂空腔,所述镂空腔内壁的底部且远离所述转动轴垂直中心线处均匀开设有多个回油孔,所述上导轴的表面且对应所述镂空腔处通过紧固组件固定有一圈挡油环,所述挡油环靠近所述镂空腔内壁的顶部或者底部处设置。

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挡油环采用羊毛毡制成,所述羊毛毡水平向的厚度大于所述上导轴外表面与所述油盆盖内环壁之间的间隙。

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紧固组件为不锈钢喉箍,所述不锈钢喉箍的宽度不超过所述羊毛毡宽度的一半。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紧固组件包括安装座和压紧端盖,所述安装座和所述压紧端盖由上至下依次套设于所述转动轴的外部,所述压紧端盖的底部伸入所述安装座内并与其顶部螺纹连接,所述安装座的内壁底部设置有锥形面,所述安装座内部对称设置有两个弧形楔板,两个所述弧形楔板的楔形面均与所述锥形面紧贴,所述安装座通过所述压紧端盖下压两个所述弧形楔板固定于所述转动轴表面。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的外壁且靠近中部处设置有一圈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顶部沿所述转动轴径向中心线均匀开设有多个长圆孔,所述压紧端盖的顶部且对应各所述长圆孔处均开设有驱动斜槽,对应的所述长圆孔和所述驱动斜槽之间插接有夹紧钉,所述压紧端盖带动所述驱动斜槽转动驱动各所述夹紧钉沿各所述长圆孔向所述转动轴靠拢或者远离,各所述夹紧钉均插接于所述羊毛毡的顶部,所述羊毛毡通过各所述夹紧钉固定与所述安装座外壁的底部处。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斜槽的一端向远离所述转动轴垂直中心线的方向倾斜。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和所述压紧端盖均采用分体结构,且由左右两半圆件榫卯连接组成。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左侧所述半圆件两端均开设有燕尾槽,右侧的所述半圆件两端均设置有形状与所述燕尾槽契合的卡接棱。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压紧端盖的截面呈t形结构,且四周外表面均开设有防滑纹。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所述压紧端盖和所述弧形楔板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

13、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羊毛毡吸收甩油后利用自身与转动轴同步旋转的离心力将油甩入镂空腔内,并沿镂空腔壁经回油孔回流至润滑油盆内,从而有效防止甩油从缝隙中漏出对设备造成巨大危害的情况发生,同时,将羊毛毡固定于镂空腔内部,且不与其发生摩擦,因此主机频繁工作状态下,本防漏油结构也能够长时间保持高效的挡油效果,实用性强,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15、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分体式的安装座和压紧端盖,并通过压紧端盖的转动结合驱动斜槽和长圆孔的结构设置,从而在不压缩羊毛毡原始体积的情况下将其牢固固定于转动轴表面,同时,通过两弧形楔板的张紧作用,使得紧固组件牢固的与转动轴固定,有效防止羊毛毡打滑,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本防漏油结构的吸油、挡油的性能,结构牢固可靠,拆装方便快捷。



技术特征:

1.一种立式高转速机组的防漏油结构,包括转动轴(1),所述转动轴(1)竖直设置于润滑油盆(4)的中部,所述润滑油盆(4)的顶部设置有油盆盖(3),所述转动轴(1)固定安装有上导轴(2),所述转动轴(1)由所述油盆盖(3)伸入所述润滑油盆(4)内部,所述上导轴(2)外表面与所述油盆盖(3)内环壁之间呈间隙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盆盖(3)内环壁的中部设置有镂空腔(31),所述镂空腔(31)内壁的底部且远离所述转动轴(1)垂直中心线处均匀开设有多个回油孔(32),所述上导轴(2)的表面且对应所述镂空腔(31)处通过紧固组件(6)固定有一圈挡油环(5),所述挡油环(5)靠近所述镂空腔(31)内壁的顶部或者底部处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式高转速机组的防漏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环(5)采用羊毛毡制成,所述羊毛毡水平向的厚度大于所述上导轴(2)外表面与所述油盆盖(3)内环壁之间的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立式高转速机组的防漏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组件(6)为不锈钢喉箍,所述不锈钢喉箍的宽度不超过所述羊毛毡宽度的一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立式高转速机组的防漏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组件(6)包括安装座(63)和压紧端盖(61),所述安装座(63)和所述压紧端盖(61)由上至下依次套设于所述转动轴(1)的外部,所述压紧端盖(61)的底部伸入所述安装座(63)内并与其顶部螺纹连接,所述安装座(63)的内壁底部设置有锥形面(633),所述安装座(63)内部对称设置有两个弧形楔板(62),两个所述弧形楔板(62)的楔形面均与所述锥形面(633)紧贴,所述安装座(63)通过所述压紧端盖(61)下压两个所述弧形楔板(62)固定于所述转动轴(1)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立式高转速机组的防漏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63)的外壁且靠近中部处设置有一圈安装板(631),所述安装板(631)的顶部沿所述转动轴(1)径向中心线均匀开设有多个长圆孔(632),所述压紧端盖(61)的顶部且对应各所述长圆孔(632)处均开设有驱动斜槽(611),对应的所述长圆孔(632)和所述驱动斜槽(611)之间插接有夹紧钉(64),所述压紧端盖(61)带动所述驱动斜槽(611)转动驱动各所述夹紧钉(64)沿各所述长圆孔(632)向所述转动轴(1)靠拢或者远离,各所述夹紧钉(64)均插接于所述羊毛毡的顶部,所述羊毛毡通过各所述夹紧钉(64)固定与所述安装座(63)外壁的底部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立式高转速机组的防漏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斜槽(611)的一端向远离所述转动轴(1)垂直中心线的方向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立式高转速机组的防漏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63)和所述压紧端盖(61)均采用分体结构,且由左右两半圆件榫卯连接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立式高转速机组的防漏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左侧所述半圆件两端均开设有燕尾槽(612),右侧的所述半圆件两端均设置有形状与所述燕尾槽(612)契合的卡接棱(61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立式高转速机组的防漏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端盖(61)的截面呈t形结构,且四周外表面均开设有防滑纹。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立式高转速机组的防漏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63)、所述压紧端盖(61)和所述弧形楔板(62)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油盆盖防漏油结构技术领域,本技术公开的一种立式高转速机组的防漏油结构,包括转动轴,转动轴竖直设置于润滑油盆的中部,润滑油盆的顶部设置有油盆盖,转动轴固定安装有上导轴,转动轴由油盆盖伸入润滑油盆内部,上导轴外表面与油盆盖内环壁之间呈间隙设置,本技术通过羊毛毡吸收甩油后利用自身与转动轴同步旋转的离心力将油甩入镂空腔内,并沿镂空腔壁经回油孔回流至润滑油盆内,从而有效防止甩油从缝隙中甩出对设备造成巨大危害的情况发生,同时,将羊毛毡固定于镂空腔内部,且不与其发生摩擦,因此主机频繁工作状态下,本防漏油结构也能够长时间保持高效的挡油效果,实用性强,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技术研发人员:张华,杨春风,陈斌,汪德胜,张明祥,陈良军,徐海森,周明涛,周平,周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能长源恩施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21
技术公布日:2024/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