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530439发布日期:2023-09-21 09:15阅读:2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汽车热管理的,具体为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1、发动机热管理系统研发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热管理系统与发动机运行的匹配技术以及系统优化控制策略的选择问题,热管理系统效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系统优化控制策略,控制对象包括水泵转速、电控节温器阀门开度以及冷却风扇转速等。可以根据汽车发动机实际工作和试验情况,依据系统优化原则来制定智能化电控热管理系统控制策略,使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均工作在最佳温度范围。

2、节温器在汽车热管理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用于控制冷却液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的流动和温度,但是在长期使用中,节温器的温度控制并非完全准确,对于温度的传递,节温器可能会有一定的延迟,节温器需要定期维护和校准,现有的节温器与管道之间的连接一般通过螺栓连接,更换起来比较复杂,而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密封性降低,从而不利于汽车热管理系统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包括发动机水套、水泵、散热器和应用节温器,发动机水套、水泵、散热器和应用节温器通过循环管形成热管理系统,所述应用节温器的一边设置有备用节温器,应用节温器和备用节温器的外侧均设置有连接管,应用节温器和备用节温器上均设置有便于自动控制的开合组件,循环管与连接管之间设置有安装组件,循环管上设置有感应闭合组件。

3、优选的,所述开合组件包括节温器壳体,节温器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底座,底座的底部设置有下支架,底座上滑动插接有胶管,胶管的底部设置有旁通阀,旁通阀与下支架之间之间设置有旁通阀弹簧。

4、优选的,所述胶管的内部设置有石蜡组件,石蜡组件的内部呈电子加热结构,电子加热结构分别与发动机和散热器中的水温传感器之间电性连接。

5、优选的,所述石蜡组件的顶部插接有活塞,活塞的顶部设置有推杆,活塞和推杆均固定在底座上,胶管的外侧设置有主阀门,主阀门与底座的内侧之间相互配合,主阀门与下支架之间设置有回位弹簧。

6、优选的,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对接环和加强环,对接环固定连接在循环管的端部外侧上,加强环固定连接在连接管的端部外侧上,对接环的端部由内到外分别设置有内环槽和外环槽,加强环的端部由内到外分别设置有内接环和外接环。

7、优选的,所述内环槽与内接环之间相互匹配,外环槽与外接环之间相互匹配,循环管上位于外环槽的内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控制中心之间电性连接,外接环的两侧均开设有卡槽。

8、优选的,所述对接环的两侧均设置有安装座,安装座上开设有凹槽,凹槽的开口处设置有安装块,安装块上滑动插接有牵拉杆,牵拉杆的端部设置有牵拉柄,牵拉杆的另一端设置有卡块。

9、优选的,所述牵拉柄的一侧开设有转槽,转槽上设置有固定轴,固定轴上转动套接有限位块,固定轴上套接有扭簧,扭簧的一端固定在限位块上,且另一端固定在固定轴上,限位块的端部一侧设置有第一磁吸块。

10、优选的,所述卡块呈“t”型结构,且端部与卡槽之间相互匹配,牵拉杆上设置有支撑弹簧,安装块的端部设置有固定块,固定块呈一侧凹槽结构,固定块的内侧设置有第二磁吸块,第一磁吸块与第二磁吸块之间相互吸引,限位块的端部与固定块的凹槽处之间相互匹配。

11、优选的,所述感应闭合组件包括固定座,固定座固定连接在循环管的一侧上,固定座的内部贯穿循环管开设有滑槽,滑槽上滑动插接有封块,封块的一端设置有气缸,气缸与控制中心之间电性连接。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3、1.本发明提供一种节温器内的开合组件,通过石蜡组件中的电子加热结构控制加热的温度,在石蜡组件的膨胀张力反推力作用下使得胶管和主阀门向下移动,主阀门与底座内侧之间分离产生一定的开度,旁通阀开始与节温器下端的连接管管壁之间结合,产生一定的合度,从而有利于精准控制热管理系统中的温度,避免温度的传递节温器可能会有一定的延迟。

14、2.本发明提供一种节温器上的连接管与循环管之间的安装组件,安装组件中的支撑弹簧与卡块之间形成弹性插接结构,使得卡块的端部插接在卡槽上,实现循环管与连接管之间的限位固定,扭簧与限位块之间的配合,使得限位块的端部插接在固定块的凹槽处,同时第一磁吸块与第二磁吸块之间相互吸引,进而保证牵拉杆的稳定性,有利于循环管与连接管之间的安装稳定性,同时便于拆卸更换,避免螺栓连接更换起来比较复杂。

15、3.本发明提供一种感应闭合组件,循环管与连接管之间分离时,压力传感器没有压力作用的一瞬间,将信号传递给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发出控制指令,控制气缸的启动,而将封块推动与循环管的通口闭合,有利于工作人员更换的安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包括,其特征在于: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包括发动机水套(1)、水泵(2)、散热器(3)和应用节温器(4),发动机水套(1)、水泵(2)、散热器(3)和应用节温器(4)通过循环管(6)形成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节温器(4)的一边设置有备用节温器(5),应用节温器(4)和备用节温器(5)的外侧均设置有连接管(7),应用节温器(4)和备用节温器(5)上均设置有便于自动控制的开合组件,循环管(6)与连接管(7)之间设置有安装组件(8),循环管(6)上设置有感应闭合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合组件包括节温器壳体(10),节温器壳体(10)的内部设置有底座(101),底座(101)的底部设置有下支架(102),底座(101)上滑动插接有胶管(103),胶管(103)的底部设置有旁通阀(1022),旁通阀(1022)与下支架(102)之间之间设置有旁通阀弹簧(10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管(103)的内部设置有石蜡组件(104),石蜡组件(104)的内部呈电子加热结构,电子加热结构分别与发动机和散热器中的水温传感器之间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石蜡组件(104)的顶部插接有活塞(105),活塞(105)的顶部设置有推杆(106),活塞(105)和推杆(106)均固定在底座(101)上,胶管(103)的外侧设置有主阀门(107),主阀门(107)与底座(101)的内侧之间相互配合,主阀门(107)与下支架(102)之间设置有回位弹簧(10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8)包括对接环(61)和加强环(71),对接环(61)固定连接在循环管(6)的端部外侧上,加强环(71)固定连接在连接管(7)的端部外侧上,对接环(61)的端部由内到外分别设置有内环槽(62)和外环槽(63),加强环(71)的端部由内到外分别设置有内接环(72)和外接环(7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槽(62)与内接环(72)之间相互匹配,外环槽(63)与外接环(73)之间相互匹配,循环管(6)上位于外环槽(63)的内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64),压力传感器(64)与控制中心之间电性连接,外接环(73)的两侧均开设有卡槽(74)。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环(61)的两侧均设置有安装座(65),安装座(65)上开设有凹槽,凹槽的开口处设置有安装块(652),安装块(652)上滑动插接有牵拉杆(651),牵拉杆(651)的端部设置有牵拉柄(653),牵拉杆(651)的另一端设置有卡块(65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牵拉柄(653)的一侧开设有转槽,转槽上设置有固定轴(658),固定轴(658)上转动套接有限位块(656),固定轴(658)上套接有扭簧(659),扭簧(659)的一端固定在限位块(656)上,且另一端固定在固定轴(658)上,限位块(656)的端部一侧设置有第一磁吸块(6561)。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块(654)呈“t”型结构,且端部与卡槽(74)之间相互匹配,牵拉杆(651)上设置有支撑弹簧(655),安装块(652)的端部设置有固定块(657),固定块(657)呈一侧凹槽结构,固定块(657)的内侧设置有第二磁吸块(6571),第一磁吸块(6561)与第二磁吸块(6571)之间相互吸引,限位块(656)的端部与固定块(657)的凹槽处之间相互匹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闭合组件包括固定座(9),固定座(9)固定连接在循环管(6)的一侧上,固定座(9)的内部贯穿循环管(6)开设有滑槽,滑槽上滑动插接有封块(91),封块(91)的一端设置有气缸(92),气缸(92)与控制中心之间电性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包括发动机水套、水泵、散热器和应用节温器,发动机水套、水泵、散热器和应用节温器通过循环管形成热管理系统,应用节温器的一边设置有备用节温器,应用节温器和备用节温器的外侧均设置有连接管,应用节温器和备用节温器上均设置有便于自动控制的开合组件;本发明提供一种节温器内的开合组件,通过石蜡组件中的电子加热结构控制加热的温度,在石蜡组件的膨胀张力反推力作用下使得胶管和主阀门向下移动,主阀门与底座内侧之间分离产生一定的开度,旁通阀开始与节温器下端的连接管管壁之间结合,产生一定的合度,从而有利于精准控制热管理系统中的温度,避免温度的传递节温器可能会有一定的延迟。

技术研发人员:沈伟,张骏,王锋,钟文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同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