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附装置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035643发布日期:2023-08-05 20:53阅读:35来源:国知局
脱附装置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车辆,特别涉及一种脱附装置和车辆。


背景技术:

1、为了减少车辆对空气的污染,目前的车辆中设置碳罐来过滤油箱中逸散的油气分子。并通过发动机对碳罐中碳粉吸附的油气分子进行脱附。但是目前的脱附方式效率较低,在进行脱附作业时难以将碳罐中的油气分子脱附出来,碳罐中的油气分子逸出,容易污染大气。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附装置和车辆,能够提高碳罐中油气分子的脱附效果,减少油气分子逸散到大气的情况,减少污染大气的问题。

2、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脱附装置,所述脱附装置应用于车辆,所述脱附装置包括:

3、罐体,所述罐体设置有吸附口和脱附口,所述罐体围设形成过滤腔,所述吸附口和所述脱附口连通所述过滤腔,所述脱附口用于连通发动机,所述吸附口用于连通燃油箱,所述过滤腔内设置有吸附载体,所述吸附载体用于吸附油气分子,所述罐体还设置有通气口,所述通气口连通所述过滤腔;

4、加热器,所述加热器靠近所述通气口设置,以加热经所述通气口进入所述过滤腔的气体。

5、在其中一个方面,所述脱附装置还包括脱附管路,所述脱附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脱附口,另一端用于连通发动机,所述脱附装置还包括罐体上盖,所述罐体上盖设于所述罐体的上侧,所述罐体上盖和所述罐体之间形成集液腔,所述集液腔连通所述吸附口,所述脱附管路穿设于所述集液腔。

6、在其中一个方面,所述脱附管路包括传输段和内缩段,所述内缩段的直径小于所述传输段的直径,所述传输段连接所述内缩段,所述内缩段位于所述传输段靠近所述脱附口的一侧;

7、所述脱附装置还包括负压阀,所述负压阀设于所述脱附管路的内缩段,并用于连通所述集液腔。

8、在其中一个方面,所述负压阀为文氏阀。

9、在其中一个方面,所述吸附口和所述脱附口设于所述罐体的同侧;

10、或者,所述吸附口和所述脱附口设于所述罐体的相对两侧

11、在其中一个方面,所述脱附装置还包括隔离板,所述隔离板设于所述吸附口,且围设所述吸附口的周边,并自所述集液腔的底端向顶端延伸。

12、在其中一个方面,所述罐体上盖还设置有集液口,所述集液口位于所述集液腔的顶端;

13、所述脱附装置还包括吸附管路,所述吸附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集液口,另一端用于连通燃油箱。

14、在其中一个方面,所述脱附装置还包括:集液器,所述集液器设于所述吸附管路中。

15、在其中一个方面,所述脱附装置还包括: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设于所述吸附管路中,且所述第一阀门位于所述罐体上盖和燃油箱之间;

16、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设于所述脱附管路中,且位于所述罐体上盖和发动机之间。

17、在其中一个方面,所述通气口位于所述吸附口背离所述脱附口的一侧,所述脱附装置还包括:

18、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于所述过滤腔内,且位于所述脱附口和所述吸附口之间,所述第一隔板自所述过滤腔的顶端向底端延伸;

19、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设于所述过滤腔内,所述第二隔板位于所述吸附口和所述通气口之间,所述第二隔板自所述过滤腔的顶端向底端延伸,所述第二隔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隔板的长度。

20、在其中一个方面,所述加热器为ptc加热器。

21、此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发动机、燃油箱和如上文所述的脱附装置,所述发动机连通所述脱附口,所述燃油箱连通所述吸附口。

22、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罐体中的吸附载体吸附住油气分子,在进行脱附时,大气经过通气口进入到罐体的过滤腔中,形成流动的气流。在流动的气流带动下,油气分子脱离吸附载体。其中,通过设置在通气口的加热器还能够对流入过滤腔的大气进行加热,形成热气流。在热气流的带动下油气分子更易脱离吸附载体,从而提高碳罐中油气分子的脱附效果,减少油气分子逸散到大气的情况,减少污染大气的问题。

23、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技术特征:

1.一种脱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附装置应用于车辆,所述脱附装置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附装置还包括脱附管路,所述脱附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脱附口,另一端用于连通发动机,所述脱附装置还包括罐体上盖,所述罐体上盖设于所述罐体的上侧,所述罐体上盖和所述罐体之间形成集液腔,所述集液腔连通所述吸附口,所述脱附管路穿设于所述集液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脱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附管路包括传输段和内缩段,所述内缩段的直径小于所述传输段的直径,所述传输段连接所述内缩段,所述内缩段位于所述传输段靠近所述脱附口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脱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阀为文氏阀。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脱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口和所述脱附口设于所述罐体的同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脱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附装置还包括隔离板,所述隔离板设于所述吸附口,且围设所述吸附口的周边,并自所述集液腔的底端向顶端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脱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上盖还设置有集液口,所述集液口位于所述集液腔的顶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脱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附装置还包括:集液器,所述集液器设于所述吸附管路中。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脱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附装置还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脱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口位于所述吸附口背离所述脱附口的一侧,所述脱附装置还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脱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为ptc加热器。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发动机、燃油箱和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脱附装置,所述发动机连通所述脱附口,所述燃油箱连通所述吸附口。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脱附装置和车辆。其中,脱附装置包括:罐体和加热器,罐体设置有吸附口和脱附口,罐体围设形成过滤腔,吸附口和脱附口连通过滤腔,脱附口用于连通发动机,吸附口用于连通燃油箱,过滤腔内设置有吸附载体,吸附载体用于吸附油气分子,罐体还设置有通气口,通气口连通过滤腔;加热器靠近通气口设置,以加热经通气口进入过滤腔的气体。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一方面能够提高碳罐中碳粉吸附的油气分子的脱附效果避免混动车炭罐脱附量不足排放超标需依赖发动机强制启动对炭罐进行脱附带来的车辆油耗上升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对进入炭罐集液腔的油液进行脱附避免油液进入炭罐内部使碳粉泡油失效,减少油气分子逸散到大气,污染大气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李泉,代建峰,孙凯,黄永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14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