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压化成箔阳极高效节能馈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49255发布日期:2018-12-21 19:49阅读:623来源:国知局
中高压化成箔阳极高效节能馈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极箔生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高压化成箔阳极高效节能馈电系统。



背景技术:

中高压化成箔作为电极箔产业中能耗较高的产品,降低其工艺过程中的电能损耗是降低中高压化成箔产品的能耗的主要方法,现有化成箔的阳极馈电工艺为:馈电辊→预化成→一级化成→二级化成→馈电辊1→三级化成→四级化成→馈电辊2→五级化成;其中馈电辊1分别为三级化成及四级化成提供正电,在给五级化成馈电的过程中电流需要通过四级化成槽,增加了供正电的长度,且四级化成槽中的液体本身具有一定的阻抗,造成了电能的损耗。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针对上述不足,有必要提出一种能够有效降低电能损耗的中高压化成箔阳极高效节能馈电系统。

一种中高压化成箔阳极高效节能馈电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液体馈电槽、三级化成槽、四级化成槽、第二液体馈电槽、五级化成槽、腐蚀箔、三级化成整流器、四级化成整流器、五级化成整流器,所述第一液体馈电槽、三级化成槽、四级化成槽、第二液体馈电槽、五级化成槽顺次直线排列,所述第一液体馈电槽设置于三级化成槽左端,所述第二液体馈电槽设置于四级化成槽的右端,五级化成槽的左端,所述腐蚀箔通过传动辊依次穿过第一液体馈电槽、三级化成槽、四级化成槽、第二液体馈电槽、五级化成槽,并分别与第一液体馈电槽、三级化成槽、四级化成槽、第二液体馈电槽、五级化成槽内的槽液接触,所述三级化成整流器的正极与第一液体馈电槽内的第一阳极钛板连接,所述第一液体馈电槽内的第一阳极钛板浸没于第一液体馈电槽内的的槽液中,所述三级化成整流器的负极与三级化成槽内的第一阴极钛板连接,所述三级化成槽内的阴极钛板浸没于三级化成槽内的槽液中,所述四级化成整流器的正极与第二液体馈电槽内的第二阳极钛板连接,所述五级化成整流器的正极与第二液体馈电槽内的第二阳极钛板连接,所述第二液体馈电槽内的第二阳极钛板浸没于第二液体馈电槽内的的槽液中,所述四级化成整流器的负极与四级化成槽内的第二阴极钛板连接,所述四级化成槽内的第二阴极钛板浸没于四级化成槽内的槽液中,所述五级化成整流器的负极与五级化成槽内的第三阴极钛板连接,所述五级化成槽内的第三阴极钛板浸没于五级化成槽内的槽液中。

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液体馈电槽代替馈电辊,有效的提升了馈电效率;通过合理优化布置第一液体馈电槽、第二液体馈电槽和三级化成槽、四级化成槽、五级化成槽的相对位置,用第一液体馈电槽为三级化成槽馈电,第二液体馈电槽为四级化成槽、五级化成槽馈电,在给五级化成槽馈电的过程中电流不需要通过四级化成槽,只通过五级化成槽即可完成馈电,有效减少供电长度、电流叠加,造成的电能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所述中高压化成箔阳极高效节能馈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喷淋组件的轴测图。

图中:第一液体馈电槽10、第一阳极钛板11、内循环冷却单元12、冷凝器121、循环泵122、喷淋组件123、管体1231、第一直管12311、第二直管12312、第三直管12313、第四直管12314、进液端1232、三级化成槽20、第一阴极钛板21、四级化成槽30、第二阴极钛板31、第二液体馈电槽40、第二阳极钛板41、五级化成槽50、第三阴极钛板51、腐蚀箔60、三级化成整流器70、四级化成整流器80、五级化成整流器9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高压化成箔阳极高效节能馈电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液体馈电槽10、三级化成槽20、四级化成槽30、第二液体馈电槽40、五级化成槽50、腐蚀箔60、三级化成整流器70、四级化成整流器80、五级化成整流器90,第一液体馈电槽10、三级化成槽20、四级化成槽30、第二液体馈电槽40、五级化成槽50顺次直线排列,第一液体馈电槽10设置于三级化成槽20左端,第二液体馈电槽40设置于四级化成槽30的右端,五级化成槽50的左端,腐蚀箔60通过传动辊依次穿过第一液体馈电槽10、三级化成槽20、四级化成槽30、第二液体馈电槽40、五级化成槽50,并分别与第一液体馈电槽10、三级化成槽20、四级化成槽30、第二液体馈电槽40、五级化成槽50内的槽液接触,三级化成整流器70的正极与第一液体馈电槽10内的第一阳极钛板11连接,第一液体馈电槽10内的第一阳极钛板11浸没于第一液体馈电槽10内的的槽液中,三级化成整流器70的负极与三级化成槽20内的第一阴极钛板21连接,三级化成槽20内的阴极钛板浸没于三级化成槽20内的槽液中,四级化成整流器80的正极与第二液体馈电槽40内的第二阳极钛板41连接,五级化成整流器90的正极与第二液体馈电槽40内的第二阳极钛板41连接,第二液体馈电槽40内的第二阳极钛板41浸没于第二液体馈电槽40内的的槽液中,四级化成整流器80的负极与四级化成槽30内的第二阴极钛板31连接,四级化成槽30内的第二阴极钛板31浸没于四级化成槽30内的槽液中,五级化成整流器90的负极与五级化成槽50内的第三阴极钛板51连接,五级化成槽50内的第三阴极钛板51浸没于五级化成槽50内的槽液中。

例如,第一液体馈电槽10、第二液体馈电槽40内的槽液为柠檬酸氢二铵导电液。

三级化成整流器70的正极通过第一液体馈电槽10内的第一阳极钛板11将正电输送至第一液体馈电槽10内,第一液体馈电槽10通过槽液使通过第一液体馈电槽10内的腐蚀箔60带工艺要求的正电;三级化成整流器70的负极与三级化成槽20内的第一阴极钛板21连通,带正电的腐蚀箔60进入三级化成槽20内形成闭合回路。

四级化成整流器80的正极通过第二液体馈电槽40内的第二阳极钛板41将正电输送至第二液体馈电槽40内,第二液体馈电槽40通过槽液使通过第二液体馈电槽40内的腐蚀箔60带工艺要求的正电;四级化成整流器80的负极与四级化成槽30内的第二阴极钛板31连通,带正电的腐蚀箔60进入四级化成槽30内形成闭合回路。

五级化成整流器90的正极通过第二液体馈电槽40内的第二阳极钛板41将正电输送至第二液体馈电槽40内,第二液体馈电槽40通过槽液使通过第二液体馈电槽40内的腐蚀箔60带工艺要求的正电;五级化成整流器90的负极与五级化成槽50内的第三阴极钛板51连通,带正电的腐蚀箔60进入五级化成槽50内形成闭合回路。

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液体馈电槽代替馈电辊,有效的提升了馈电效率;通过合理优化布置第一液体馈电槽10、第二液体馈电槽40和三级化成槽20、四级化成槽30、五级化成槽50的相对位置,用第一液体馈电槽10为三级化成槽20馈电,第二液体馈电槽40为四级化成槽30、五级化成槽50馈电,在给五级化成槽50馈电的过程中电流不需要通过四级化成槽30,只通过五级化成槽50即可完成馈电,有效减少供电长度、电流叠加,造成的电能损耗。

具体的,请看图2,腐蚀箔60水平方向从顺序布置的第一液体馈电槽10、三级化成槽20、四级化成槽30、第二液体馈电槽40、五级化成槽50的上方穿过,腐蚀箔60在第一液体馈电槽10、三级化成槽20、四级化成槽30、第二液体馈电槽40、五级化成槽50的顶部开口位置均形成一个或多个U形弯曲段;例如,腐蚀箔60从第一液体馈电槽10的顶部开口处向下进入第一液体馈电槽10,然后向上折出第一液体馈电槽10,在第一液体馈电槽10内形成一个U形弯曲段,这样设置能增加腐蚀箔60与液体馈电槽内槽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槽液与腐蚀箔60之间的电流传输,降低电能损耗;同样,在化成槽内,U形弯曲段也能增加腐蚀箔60与化成槽内槽液的接触面积,也有利于槽液与腐蚀箔60之间的电流传输,降低电能损耗。

再如,请看图2,U形弯曲段腐蚀箔60的每一个侧面与第一液体馈电槽10内对应竖直设置的第一阳极钛板11的一个侧面正对设置,能有效减少第一阳极钛板11与腐蚀箔60之间距离,降低了腐蚀箔60与第一阳极钛板11电流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采用栅格状钛板作为第一阳极钛板11,能有效减少导电离子在槽液中的扩散距离,降低电解能耗。此外栅格状钛板作为第一阳极钛板11,还能使馈电槽液的电流密度均匀分布,提高铝箔的性能。

在上述液体馈电过程中,液体馈电槽内的阳极钛板接电源正极,通过导电液将电传送至铝箔上,在铝箔上释放出氢气,此过程可能有氢原子进入铝箔,引起铝箔的氢脆,氢脆的严重程度与液体馈电槽导电液的温度有关,通常,当液体馈电槽内导电液的温度高于31℃,即发生严重的氢脆现象,据此,将液体馈电槽内导电液的温度控制在29℃以下,以防止氢脆的发生。

参见图1至图3,进一步,该系统还包括控制单元,在第一液体馈电槽10内还设置有用于控制槽液温度的内循环冷却单元12,内循环冷却单元12包括冷凝器121、循环泵122、喷淋组件123,冷凝器121的入口与第一液体馈电槽10内侧底部连通,冷凝器121的出口与循环泵122的入口连通,循环泵122的出口与喷淋组件123的入口连通,所喷淋组件123设于第一液体馈电槽10的内侧壁的上端,以使喷淋组件123喷出的冷却后的槽液返回至第一液体馈电槽10内;控制单元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安装于第一液体馈电槽10内,用于检测第一液体馈电槽10内槽液的温度,温度传感器、循环泵122与控制单元电性连接;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液体馈电槽10内槽液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例如设定温度为29℃),温度传感器发送第一信号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控制循环泵122开启,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液体馈电槽10内槽液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温度传感器发送第二信号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控制循环泵122关闭。

通过内循环冷却单元12不仅使第一液体馈电槽10内槽液的温度控制在29℃以下,而且使第一液体馈电槽10内槽液的温度保证上下均匀,不会出现局部超温,而发生铝箔氢脆的问题。

参见图1至图3,进一步,喷淋组件123为一个矩形环状的管体1231,管体1231沿第一液体馈电槽10内四周侧部安装,在管体1231的外侧侧壁设有进液端1232,进液端1232的一端与管体1231的内腔连通,进液端1232的另一端与循环泵122的出口连通,矩形环状的管体123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直管12311、第二直管12312,第一直管12311、第二直管12312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均开有喷淋孔,第一直管12311和第二直管12312上的喷淋孔均为两排,分别位于第一直管12311或第二直管12312侧壁的上部和下部,每一排喷淋孔均沿第一直管12311或第二直管12312的轴线方向均匀密布,矩形环状的管体1231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直管12313、第四直管12314,第三直管12313、第四直管12314的底壁上也均开有一排喷淋孔,该喷淋孔也沿着第三直管12313或第四直管12314的轴线方向均匀密布。

上述第一直管12311、第二直管12312相对设置的两排喷淋孔喷出的槽液形成水平方向的细小水柱,有利于快速散热,保持第一液体馈电槽10内较低的温度,同时多数铝箔生产车间温度较高,第一直管12311、第二直管12312相对喷射的细小水柱形成一道隔墙,起到了隔热层的作用,将车间内的高温环境与第一液体馈电槽10分割开,有利于进一步保持第一液体馈电槽10内较低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装置中的模块或单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并、划分和删减。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