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解除油除锈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15197发布日期:2021-04-27 13:44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解除油除锈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化学表面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解除油除锈设备。


背景技术:

2.除油大多采用大量的表面活性剂或碱洗,增加洗涤后的废水处理压力,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问题;采用超声洗涤亦可除油,但超声对很多工件有损坏性;除锈亦是金属工件处理的重要步骤,大多采用大量酸洗,酸洗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气及废水,造成二次污染问题,且现有的而电解设备体积较为庞大,导致操作不便利。


技术实现要素:

3.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快速去除工件上的油、锈的同时减少环境的污染的电解除油除锈设备。
4.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解除油除锈设备,包括电解槽和至少一个电极组,所述电极组设置于电解槽内,所述电极组包括电极、导电柱和连接导线,所述导电柱两端分别与电极和连接导线连接,所述连接导线通过快速接头与直流电源正极输出端连接,所述电解槽内放置有工件,所述工件与直流电源负极输出端连接。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解除油除锈设备,其有益效果是:根据工件尺寸大小、数量多少来选择电极组个数,将电极组一端接入直流电源正极输出端,工件接入直流电源复极输出端,在装有微酸性或微碱性溶液的电解槽中通过较小电流密度去油除锈,溶液利用率较高、操作便捷,反应产生的废气较少,主要以氢气、氧气为主,对批量化除油除锈工艺,减少环境的污染,相较于传统方法,大大减少酸、碱的使用量,完全杜绝清洗剂的使用,减轻废水处理压力,且电极组结构简单小巧,便于安装于不同的电解槽,操作简单便捷。
6.进一步地,所述电极外侧设置有保护壳体,所述保护壳体采用pp或pvc材质,可有效保护电极,避免与工件相互损伤。
7.进一步地,所述电极采用高催化钛阳极,具有较高的析氧活性及长寿命性。
8.进一步地,所述快速接头为防水型快插接头,方便多个电极组连接使用,模块化设计,方便扩展与接入电源。
9.进一步地,所述电解槽内设置有多个导电板并通过导电板将电解槽内部分隔成多个反应槽,利于工件导电,所述导电板上设置有水管,每两个所述反应槽之间通过水管连通,所述水管上设置有电磁阀,可将多个工件分开放置,避免工件之间损伤,电磁阀可根据需求对水管进行开启或关闭,实现定量控制。
10.进一步地,所述电解槽内设置有多个液位传感器,多个所述液位传感器分别设置于多个反应槽内壁上,通过液位传感器控制水管上的电磁阀,当电解槽内的液体低于液位传感器的所在液位时,控制水管道上的电磁阀加水,当电解槽内的液体高于液位传感器的所在液位时,控制水管道上的电磁阀加水停止加水。
11.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反应槽内均设置有电极组,每两个电极组之间通过快速接头
连接,能够实现多个工件同时进行除油除锈。
附图说明
12.图1为电极组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电解槽的结构示意图。
14.图中:
[0015]1‑
电极;2

电解槽;21

导电板;22

水管;23

电磁阀;3

导电柱;4

连接导线;5

快速接头;6

液位传感器;7

保护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17]
参见附图1、附图2一种电解除油除锈设备,包括电解槽2和至少一个电极组,电极组设置于电解槽2内,电极组包括电极1、导电柱3和连接导线4,电极1采用高催化钛阳极,电极1外侧设置有保护壳体7,保护壳体7采用pp或 pvc材质,导电柱3两端分别与电极1和连接导线4连接,连接导线4通过快速接头5与直流电源正极输出端连接,快速接头5为防水型快插接头,电解槽2 内放置有工件,工件与直流电源负极输出端连接;
[0018]
电解槽2内设置有多个导电板21并通过导电板21将电解槽2内部分隔成多个反应槽,利于工件导电,导电板21上设置有水管22,每两个反应槽之间通过水管22连通,水管22上设置有电磁阀23,电解槽2内设置有多个液位传感器6,多个液位传感器6分别设置于多个反应槽内壁上,每个反应槽内均设置有电极组,每两个电极组之间通过快速接头5连接。
[0019]
根据工件尺寸大小、数量多少来选择电极组个数,将电极组一端接入直流电源正极输出端,工件接入直流电源复极输出端,在装有微酸性或微碱性溶液的电解槽2中通过较小电流密度去油除锈,溶液利用率较高、操作便捷,反应产生的废气较少,主要以氢气、氧气为主,对批量化除油除锈工艺,减少环境的污染,相较于传统方法,大大减少酸、碱的使用量,完全杜绝清洗剂的使用,减轻废水处理压力,且电极组结构简单小巧,便于安装于不同的电解槽2,操作简单便捷。
[0020]
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