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夯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00655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异形夯锤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地基处理工程所用夯锤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强夯置换法用的异形夯锤。
背景技术
强夯置换法是在强夯法处理地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地基处理方法。它是采用在夯坑内回填块石、碎石、砂、矿渣、建筑废料及其它高强度、透水性好的粗颗粒材料,利用强夯法的高能量冲击和振动,将这些粗颗粒料夯入土中,形成整体层式置换或柱状桩式置换的地基,这种强夯法与置换法相结合的地基处理方法便是强夯置换法。强夯置换法是强夯在地基处理技术中的新发展,该技术扩大了强夯技术的应用领域。
强夯置换法加固地基作用机理类似于强夯法。它是用几吨或几十吨的重锤从高处落下,反复多次夯击地面,对地基进行强力夯实,这种强大的夯击能在地基中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其中体积波起主导作用,包括纵波和横波)和动应力。从夯击点发出的纵波和横波向地基纵深方向传播,使地基土经历孔隙压缩、局部液化、可变渗透(动力排水)和实效触变恢复等几个阶段。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强夯置换法具有较好的加固效果,它集垫层作用、混合土作用、透水桩(墩)的排水作用、挤密作用、振密作用等诸多作用于一身,故强夯置换的加固原理相当于强夯(加密)、碎石墩、特大直径排水井三者之和,从而达到有效加固地基土的目的。
但是地基处理施工中强夯置换夯锤的选用,在规范标准中没有明确规定,而强夯置换地基处理工艺中,夯锤的选用是很关键的一步。合适的锤形对地基处理的效果是否能满足设计起决定性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各种强夯置换夯锤并存,夯后效果不很理想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异形夯锤。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异形夯锤,包括锤体、吊钩。锤体为鼓形,上、下台体的侧面设置若干上下贯通的通气槽。上台体和下台体的高度比为2∶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合适的锤形可以得到更好的处理深度,降低施工难度,提高强夯置换地基的处理效果,而且在我国填海地基、软土地基处理市场广阔,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中1-上台体,2-下台体,3-通气槽,4-吊钩。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描述,本实施例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限制。
从圆饼形普通夯锤发展而来的两端小、中间大的异形夯锤,上、下段比例在2∶1左右。四周做3~4个上下贯通的通气槽3,一般上底面直径在1.2~1.5m,中间部分直径在1.3~1.8m,下底面直径在1.0~1.5m,锤高在2~3m,视夯锤大小各部分尺寸可以在此范围内变动。
权利要求1.一种异形夯锤,包括锤体、吊钩(4),其特征在于锤体为鼓形,其上台体(1)、下台体(2)的侧面设置若干上下贯通的通气槽(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形夯锤,其特征在于上、下台体的高度比为2∶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地基处理工程所用夯锤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强夯置换法用的异形夯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各种强夯置换夯锤并存,夯后效果不很理想的问题。异形夯锤,包括锤体、吊钩。锤体为鼓形,上、下台体的侧面设置若干上下贯通的通气槽。上台体和下台体的高度比为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合适的锤形可以得到更好的处理深度,降低施工难度,提高强夯置换地基的处理效果,而且在我国填海地基、软土地基处理市场广阔,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文档编号E02D3/00GK2926316SQ20062002496
公开日2007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14日
发明者韩晋宁, 张安安, 苏继华, 李锋瑞, 安明, 杨绍华, 刘淑芳, 武培哲, 岳效宁, 杜亚生, 李晓霞 申请人:山西省机械施工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