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06887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竹网处理;^软地基表层的工法,特别是在利用竹网的表层处理工法中,对使用现有的山内提案方式和根据经验设计、设置的竹网,通过现场的大型平板载荷试验评价不同覆土厚度时的承栽力,并分别按施工设备、加固材料、覆土厚度导出允许承载力的相互关系,通过对利用了已知的山内理论公式的允许承栽力进行分析,来分析现有理论公式的适用性和竹网工法的效率性,作为既经济又稳定的表层处理工法的基础材料而利用。
背景技术
:最近,为了确保大规模的新港湾、新机场、新都市、工业团地及农业用地,填埋海岸和占用海岸地区的工业团地及道路建设活跃进行着。但与过去的填埋施工不同,因环保问题和经济原因很难确保陆上的填J^里用土,目前普遍利用疏浚土。但是,使用疏浚填埋土和疏浚土渣形成的地基,在疏浚填埋后即使放置十年以上仅其表层根据自然条件而变硬,可以进行人员单纯的出入,但是对其表层不另外进行处理的话,很难保障进行地基改良的设备进入。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现场放置12年之后进行地基的改良,所以对工程时间和施工性非常不利。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在表层铺设土木纤维之后利用湿地用的推土机铺设土和砂子、或者利用轮带式输送机或高压铺洒砂子的方法,使整个表层高硬化的方法,水平真空压实工法等多种表层处理工法。但是,覆土厚度不均匀时,受到过大的抗拉应力和向上的大压力,会发生液体状态的疏浚填埋土瞬间流出地表面、或者设备倒塌、被埋没等安全事故。在此,上述表层处理工法中的土木纤维(Geotextile)工法是,发挥在松承栽力而确保设备的通过能力(Trafficability),为此使用土木纤维来加固地4基。上述土木纤维工法是,在经过1~2年自然干燥后的疏浚填埋土的上面人工铺设土木纤维之后,在其上面使用小型设备分阶段地铺设优质的土砂,可以使改良地基用的重设备通过。该工法是表层处理工法中最广泛使用的工法,具有丰富的施工经验和业缋。关于上述的土木纤维工法,因土木纤维材料特性中几乎没有弯曲强度,堆土时无法抑制松软地基的粘性流动,并且与地表面的运动联动发生垂直变化,很难确保设备的通过能力和稳定性。因此,土木纤维和地基的磨擦力急剧下降、延緩所需抗拉强度的显现,发生局部堆土材料下沉掛塌现象。另外,即便均匀地铺设覆土,在进行垂直排水材料的施工时,因施工区间和未施工区间的作用应力之差而发生断层,有可能会发生设备下沉等妨碍安全施工的情况。表层处理用覆土的主要目的是均匀地分散设备负载荷,只有以相同厚度铺设才能符合地基工学的解析理论,但是一般施工时使用的推土机的覆土铺设方法,还存在对与现有地基的邻接部进行施工时发生下沉的可能性。另外,在提供和铺设覆土材料时,因相关设备的反复运动使下部地基积累疲劳应力,从而向堆土的进行方向会显著出现粘性流动,不仅使下部地基完全紊乱,其覆土厚度也变得很厚,造成覆土铺设不均匀的原因。上述的表层处理工法中的竹网工法是,利用竹子的弯曲强度大、抗拉和抗扭性能强的力学、材料上的特点对松软地基进行改良时,抑制局部破坏与不规则坍塌的工法。改善了在疏浚土渣场等疏浚填埋地基改良之前施工的、利用现有土木纤维进行的表层处理工法中存在的问题,是既经济、又可以确保施工稳定性的工法。即、在上述的土木纤维工法中,利用几张土木纤维对较宽的土地进行加固是相当困难的事情。竹子是在韩国大量栽培或者自生的,也容易购买,作为建筑材料其材料特性也很优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表层处理工法的本来目的,竹网工法具有如下特征。①提高地基改良的品质性能。同单独应用现有土木纤维的工法相比,竹网施工可以使地基的粘性流动最小化,从而可以使稳定搭栽设备所需的覆土厚度变为最小。并且,铺设竹网后人员可以直接进入,可以调查从前实际上较难进行的疏浚填埋地基的初期值,能够有效地进行施工管理、深层改良施工管理基准值的设定、以及高品质的地基改良。另外,覆土时可以比现有工法更均匀地进行铺设,形成均匀的水平排水层,减少了不必要的覆土工段。还可以测定地基改良之前的地基高度和初期的地基特性,提高了测量管理的可靠性和地基改良的品质。②提高施工能力在早期就可以提高表层部的硬度,使侧向流动最小化,从而可以缩短疏浚填埋后为表面干燥而放置的时间。另外,竹网的制作简单,并且覆土铺设时可以用肉眼观察施工情况,容易进行施工管理,可以防止覆土向一方向集中的现象,可进行均匀铺设,可以使松软层的流动最小化。③提高经济性充分利用了竹子的刚性,可以使覆土厚度比现有工法变薄,可实现均匀铺设,提高了施工速度从而缩短了施工进度约30%左右。减小了覆土厚度和砂子的铺设厚度,可以同时确保缩短施工工期和施工的经济性。具有上述优点的、利用竹网的表层处理工法的设计是,根据经验或者利用山内(Yamanouchi)的公式计算的。山内先生发现了在松软地基上铺设Geo网或者覆土之后,在覆土上端进行载荷试验时的负荷强度和下沉量之间的关系中,在某一负荷强度时出现弯曲点,发现了承栽力再次显现。即、根据普朗特(Prandtl)流的承载力理论,表示负栽正下方的楔子带触到网之后,通过网形成新形状的楔子带。利用该理论将网工法模型化成上层为覆土、下层为松软地基的二层地基,提出了承栽力公式。另外,参照图13,关于利用竹网的表层处理工法的承载力理论的山内公式是,考虑了垂直排水材料设备通过时垫子的加固效果的承载力模型,在对象地基的情况下,可以忽略Sa,r,Dt.影响,其地基的允许承载力表示如下。其中,Fs:短期安全率(=2.0),d:覆土厚度,b:接地宽度,c:原地基粘土的不排水剪切强度(tf/m2),Tall:加固材料的允许张力,6:加固材料与水平面形成的角(=20°)在上述的山内公式中,0和Df、r是与载荷状态的变形形状有关的系数,是影响承载力的计算结果的部分,但是,到目前为止Df,r,e的值在理论上没有明确的定论,并且定量的测量结果也不多,实际上目前使用的是推测值。另外,加固材料的张力应用角度采用土木纤维施工时的国外案例的值,但以刚性材料的竹子作为抗拉材料进行设计时,有必要对张力适用角度进行研九。在Df,r,e值中影响张力大小的e值的求出方法有,根据坂井强(1990)的变形截面的观测研究结果从e-c的关系图中求出,或者根据载重引起地基下沉的形态利用几何学方法求出e值的方法。但是,根据地基的下沉形态求出的方法,存在将地基的下沉形态假设并近似为圓或者直线,所以很难反应对象地基的特性的问题。因此,为了评价上述由竹网加固的地基的承载力,利用了山内的承载力评价公式。但是,因为材料自身的特性上土木纤维为抗拉材料、相反竹网为刚性材料,所以存在力学上的差异,产生了通过研究来修改并完善现有公式的必要性。
发明内容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在现场通过大型平板载荷试验来评价不同覆土厚度的承载力,并且,分别按施工设备、加固材料、覆土厚度来导出允许承载力的相互关系,通过利用了现有的山内理论公式的允许承载力分析,进行现有理论公式的适用性和竹网工法的效率性的分析、以及既经济又稳定的表层处理的设计,并且利用了要作为设置的基础材料而活用的竹网。为了实现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涉及的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包括如下步骤基于本发明中提出的设计方案,设计竹网的步骤;基于按照上述设计方案设计的适当间距的竹网和覆土厚度,在对象松软地基上设置竹网的步骤;在上述竹网的至少某一角部穿入边桩的步骤;在上述竹网上铺设分离用土木纤维的步骤;在上述分离用土木纤维上铺设土砂而形成覆土层的步骤;在上述覆土层上铺设砂子而形成砂质土层的步骤;在铺设有上述竹网的松软地基上进行平板载荷试验,确认该松软地基的承载力的步骤。如以上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具有在土壤非常松软的自然松软地基上、或者在如填埋地那样的人工松软地基上,为了确保建设用重设备的安全通行用的通道而对松软地基的表层进行加固时,可以减少所需的材料费,并提高在松软地基上建设用重设备的专用通道的稳定性。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状态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中使用的筒状竹边桩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中使用的片状竹边桩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中使用的砂桩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在本发明涉及的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中使用的片状竹边桩内部填充砂子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涉及的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中使用的F草边桩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中使用的竹网的编织状态的示意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中使用的、利用平板栽荷试验装置进行载荷试验过程的流程图。图10是比较本发明涉及的平板载荷试验中的实测承载力和设备接地压之间关系的图。图11是表示发明涉及的平板栽荷试验中的不同覆土厚度下的承载力比的示意图。图12是比较本发明涉及的平板载荷试验中的承载力和设备接地压之间关系的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平板载荷试验中的BCR与H/S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图14是表示山内的覆土之后的网承栽力模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状态的俯视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中使用的片状竹边桩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中使用的砂桩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在本发明涉及的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中使用的片状竹边桩内部填充砂子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涉及的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中使用的声苯边桩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中使用的竹网的编织状态的示意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中使用的、利用平板栽荷试验装置进行载荷试验过程的流之间关系的图;图11是表示发明涉及的平板栽荷试验中的不同覆土厚度下的承载力比的示意图;图12是比较本发明涉及的平板载荷试验中的承载力和设备接地压之间关系的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平板载荷试验中的BCR与H/S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如这些附图所示,本发明涉及的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包括如下步骤以本发明提出的设计方案为基础设计竹网B的步骤;基于按照上述设计方案设计的适当间距的竹网B和覆土厚度,在对象松软地基G上设置竹网B的步骤;在上述竹网B的至少某一个角部穿入边桩P的步骤;在上述竹网B上铺设分离用的土木纤维F的步骤;在上述分离用的土木纤维F上铺设土砂而形成覆土层C的步骤;在上述覆土层C上铺设砂子而形成砂质土层S的步骤;在铺设有上述竹网B的松软地基G上进行平板栽荷试验,确认其松软地基G的承载力的步骤。即,本发明涉及的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是,按照本发明提出的设计方案设计及设置竹网B;打入边桩P;铺设分离用的土木纤维F;形成覆土层C和砂质土层S;按顺序基于平板载荷试验确认承栽力,在松软地基G上确保能安全通过建设用重设备的通道的同时,确保加固材料的经济性及建设用重型设备专用的安全通道的早期建设。这是基于本发明提出的设计方案设计竹网B的阶段。之后,根据按照上述设计方案设计的适当间距的竹网B和覆土厚度,在对象松软地基G上设置竹网B。如图1、图2所示,在对象松软地基G上设置竹网B,在上述竹网B的至少某一个角部穿入边桩P,在上述竹网B上铺设分离用的土木纤维F之后,在上述分离用土木纤维F上铺设土砂形成覆土层C,然后在上述覆土层C上铺设砂子形成砂质土层S。这时,在上述对象松软地基G上设置的竹网B,包括筒竹10和通过上述筒竹10的网目穿入的边桩P。特别是,上述边桩P可以由筒竹10、竹片12、f苹14、砂桩15中的任一个构成,或者在上述边桩P的内侧中央部填充砂子19。即、将多个筒竹IO用钢线16捆成一束,筒竹IO尽可能使用一定长度的为佳,因筒竹10的长度不同在下端出现部分突出的筒竹10时,顶端承载力会出现问题,打入地中时出现部分倾斜下沉现象,如果上端不一致时,可能会出现覆土层C的局部强度下降的现象。另外,上述边桩P可以将长度相同的竹片IO捆成一束使用,也可以将填充了砂子19的部分使用多层竹片12捆成一束使用,还可以使用由芦苇14做成的边桩P,和竹子与,萃14混合的、袋子里填充砂子的砂桩15或者筒竹10,或者在声萆14的边桩P的材料之间填充了砂子19的结构等等。这样的边桩P的理论依据为关于压密状态的巴伦理论(Barron'stheory)。根据巴伦理论,在应用垂直排水工法时,压密下沉所需的时间跟作为排水材料贯入时的影响源的有效直径的平方成正比,所以同增大作为排水材料的边桩P的直径、且加大贯入间距相比,减小直径、且紧密贯入的结构更符合该理论。因此,本发明涉及的边桩P充分反应了上述要点,适合使用在无需建设用重设备的帮助仅靠人力就可以充分贯入的边桩P用的筒竹10,较粗的筒竹IO可以用竹片12做成,声苹14可直接使用。特别是筒竹IO具有抗弯曲应力和抗拉强度很强的优点,并且因其腹中空而比较轻,因此是一种容易使用的自然材料,同竹片12和声苯14都属于环保材料。上述的边桩P不论其材料形态如何,因其材料之间间隙较多,若贯入到松软的地基之后,具有将其周围松软地基G向四周压迫的同时,使地下水流入到该处,并且向上部排水的功能。这样,通过边桩P的排水作用,松软地基G的含水率急剧下降,可以在早期达到强化表层地基的效果。下面,按顺序说明使用边桩P和纵、横向的筒竹10进行用于确保+>软地基G上的建设用重设备的专用通道的加固作业。首先,将一丈长的筒竹10按纵、横向以格子状排列,使用钢线16将其交叉点牢牢的捆绑编成竹网B。在此,纵、横向用的筒竹IO越粗其弯曲强度越大,虽然有利于使用,但是人工作业时适合使用直径3~7cm的竹子。这样编成的竹网B,根^t居筒竹10自身的弹力和在钢筋混凝土中的如钢筋的网编效果,具有均匀分散在其上部搭载的建设用重设备和覆土层C及砂质土层S的负荷的作用,同时,稳固支撑而使其凹凸现象最小化,对于确保通道和在其后的建设用重设备的运用也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同以往的土木纤维F构造相比,可以使覆土厚度均匀变薄,有利于提高品质和降低施工成本。上述的竹网B的网目根据泥浆状态和使用的建设用重设备等的施工条件可进行调整。之后,在设置上述竹网B的场地,对各竹网B的网目中的至少某一个角部打入边4庄P。在此,上述边桩P可以将如上所述的因含有大量地下水而使人员难以出入的表层的地中水,即、通过压密作用将间隙水早期排出地表,将松软地基G的表层改善成坚固的组织,使在仅铺设竹网B时容易出现的泥土的粘性流动最小化,能够在早期投入均匀地形成覆土层C的断面厚度的人力和轻量型设备。这与一般地基改良时广泛利用的排水工法的原理相同。另外,松软地基G的表层是含水高的状态,连作业人员也很难进入。对这种松软地基G,首先铺设竹网B,以其为脚踏板贯入符合现场条件的材料做成的边桩P。对于人员可以出入的地基,可以与边桩P隔着格子间距整齐打入之后,再敷i殳竹网B。如上所述,在竹网B上打入边桩P而形成地基之后,在上述竹网B上铺设分离用的土木纤维F。这时,分离用土木纤维F是为了有效防止覆土时土从竹网B的格子空间(网目)流出,并且与泥浆混合。这种情况下,因分离用土木纤维F由竹网B支撑着,可以使用比以往的土木纤维F强度较小的土木纤维F。之后,在上述分离用土木纤维F的上面形成覆土层C,在上述覆土层C的上面铺设砂子19而形成砂质土层S,则能够确保可使所需的建设用重设备通行的道路。其次,在对上述铺设了竹网B的松软地基G进行平板载荷试验,确认松软地基G的承栽力的过程中,在松软地基G上铺设竹网B的状态下对已铺设的松软地基G进行平板载荷试验,确认松软地基G的承载力。在此,上述松软地基G的承载力计算,包括如下步骤选择栽荷板种类的步骤;计算平板载荷试验的对象松软地基G的地点的步骤;准备平板载荷试验设备的步骤;测定对象松软地基G的物理性质的步骤;挖掘地基直至对象松软地基G面的步骤;将栽荷面定位(水平及垂直)的步骤;设置载荷板的步骤;组装栽荷装置的步骤;组装位移测定装置的步骤;加栽预备试验负荷,测定下沉量的步骤;调整负荷测定装置的零点的步骤;调整位移测定装置的零点的步骤;阶段性地加载试验负荷,测定此时的下沉量的步骤;阶段性地进行栽荷和下沉测定,直至极限状态、抗负荷状态或者最大负荷的步骤;整理并分析上述测定值的步骤。并且,在上述的分析过程中,通过评价在各种情况下的地基的不排水剪切强度Cu、对竹网B进行载荷试验时获得的承载力比BCR、和各种条件下的竹网B的刚性的相互关系,利用最适合的回归分析公式计算承载力。另外,上述承载力比BCR=4.4909(H/S)06153。如上所述的平板栽荷试验结果,通常允许承载力是由设计者综合判断负荷条件和地基条件等,根据静力学的承载力计算方法来推算承载力,或者在通过载荷试验结果计算许可承载力时,大体用极限负荷除以安全率来求出。再者,根据现场条件,长期允许承载力从抗负荷强度/2或者极限负荷强度/3中采用较小值,短期允许承载力采用抗负荷强度。如上说明,将短期允许承载力设为长期允许承载力的2倍的方法,是最普遍的方法。本发明涉及的表层处理工法中,如果考虑现场条件时,不该以构筑物基础等的长期允许承载力为概念,而是应该以确保用于利用地基改良工法的设备的运行能力为目的的短期承载力为概念更合理。因此,本发明中计算地基允许承载力时,应用了短期概念的允许承载力。另外,本发明在原地基条件相同的假设下,对作为表层处理工法的材料使用的分离用土木纤维和竹网的性能差异进行比较,在保证了原地基允许承载力之后,再加上加固材料所产生的承载力,对允许承栽力的值进行正规化。因此,在现场进行的大型平板载荷试验中计算的允许承栽力是短期允许承载力的值,而在本发明的评价时使用的允许承载力则是进行了正规化的允许承载力。本发明中使用的设备接地压及允许承载力都是以在原地基上作用为基准进行比较,覆土厚度使用了实际试验时测定到的0.4~1.95m的值。另外,在使用竹网B时计算的允许承载力是设备接地压的1.4~1.6倍,认为满足承载力条件。特别是,本发明的平板载荷试验的目的是为了评价使用竹网加固的地基的承载力,通过在现场分别按设备条件进行覆土阶段的模型试验,来计算关系式,其意义非常大。另外,如图ll所示,在本发明的加固效果分析中,为了了解不同加固材料对地基的允许承载力产生的加固效果,如下计算承载力比。即、承载力比是加固前的理论允许承载力和加固后的实测允许承载力之比,承载力之比越大,说明加固材料的加固效果更好。BCR=qa/q0在jJ:匕,BCR:《义载力t匕(BearingCapacityRatio)qa:通过大型平板载荷试验求出的允许承载力qo:加固前的理论允许承载表l:<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4</column></row><table>计算各种加固材料的承载力比的结果,竹网的BCR-2.927.72,加固效果较大,土木纤维(15tf7m)的BCR-2.78~4.73,加固效果较小。因此,分别按各种覆土阶段计算允许承载力的结果,由竹网加固的区域的允许承栽力比仅用土木纤维加固的区域大1.5倍。下面,参照图12,将本发明的允许承载力的计算结果与山内公式进行比较说明。为了进行相同条件的比较分析,以大型平板的实测值和载荷板的大小作为负荷作用宽度而计算出的基于山内公式的值和应用设备接地压,用图表示如下。如图所示,允许承栽力的大小按照大型平板载荷试验的实测值、应用设备的设备接地压的顺序变小,因实测值大于所需的设备接地压,因此认为可以应用,但是,设计竹网表层处理时,如果仅使用山内公式计算,其允许承栽力的大小被夸大,可能发生施工管理上的问题。通过现有的山内承载力评价公式对实测结果进行比较的结果,使用如竹子这样的刚性材料作为加固材料时,可以发现现行的山内承栽力评价公式的应用性较差。这是因为,土木纤维这样的加固材料是属于发生一定变形时发挥最大力(张力)来发挥其加固效果的抗拉材料,相反,如竹网这样的加固材料不属于抗拉材料而是以刚性加大地基承载力的刚性材料,与抗拉力的土木纤维不同,除抗拉力之外还可以期待刚性效果所引起的加固效果。因此,本发明设定了导入竹网时考虑了竹子的材料特性的承载力的评价公式如下。BCR=4.4909(H/S)。6153其中,H/S:覆土高度和竹子间距之比H-.覆土高度(m)S:竹子间距(m)BCR-qa/q0BCR:承栽力比qa:加固地基的允许承载力qo:未加固地基的允许承载力qo=cuNc/Fs如以上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利用竹网的松软地基的承载力的计算中,在现场通过大型平板栽荷试验评价不同覆土厚度的承载力,以及利用现有的山内公式比较分析允许承载力,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在现场的载荷试验中得出的不同加固材料的允许承载力小于根据现有山内公式得到的预测值的测定结果。另夕卜,如图13所示,通过大型平板载荷试验分别对各加固材料的承栽力比计算的结果,竹网的加固效果较大,土木纤维(15tf/m)的较小,竹网的承载力加固效果比土木纤维好1.5倍。利用理论公式对各覆土厚度的允许承载力计算的结果,应用e值时,同以往一i&应用的值20。相比,应用7。时更接近现场实测值,从而可以判断出15应用现有的山内理论公式的e值时,多少有些夸大。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在利用对松软地基g的长度方向作用的外力刚度好并且耐腐蚀、直接放置在地中也不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筒竹10、竹片12或者芦苹14中的至少由一种或者两种构成的边桩p和捆绑在松软地基g上纵横向格子形状排列的筒竹10的交叉点而形成的格子型竹网b的角部打入上述边桩p并固定,在上述竹网b上以分离用土木纤维f、覆土层c及砂质土层s的顺序组成的松软地基g表层的加固结构,在土壤状态非常松软的自然松软地基g或者如填埋地这样的人工;^软地基g上,为确保建设用重设备安全通行的通道而对^"软地基表层部进行加固时,可以节约所需材料费用,提高松软地基g上建设用重设备的专用通道的安全性。权利要求1、一种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于本发明中提出的设计方案,设计竹网(B)的步骤;根据按照上述设计方案设计的适当间距的竹网(B)和覆土厚度,在对象松软地基(G)上设置竹网(B)的步骤;在上述竹网(B)的至少某一角部穿入边桩(P)的步骤;在上述竹网(B)上铺设分离用土木纤维(F)的步骤;在上述土木纤维(F)上铺设土砂而形成覆土层(C)的步骤;在上述覆土层(C)上铺设砂子而形成砂质土层(S)的步骤;在铺设有上述竹网(B)的松软地基(G)上进行平板载荷试验,确认该松软地基(G)的承载力的步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竹网(B)包括筒竹(10)和通过上述筒竹(10)的网目穿入的边桩(P)。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桩(P)包括筒竹(10)、竹片(12)、,萃(14)、或砂桩(15)中的任一个。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边桩(P)的内侧中央部填充有砂子(19)。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其中,计算上述松软地基的承载力的平板载荷试验包括选择载荷板的种类的步骤;计算平板载荷试验的对象松软地基的地点的步骤;准备平板栽荷试验设备的步骤;测定对象松软地基的物理性质的步骤;挖掘地基,直至对象松软地基面的步骤;将载荷面整理成平整的步骤;设置载荷板的步骤;组装载荷装置的步骤;组装位移测定装置的步骤;加载预备试验负荷,测定下沉量的步骤;调整负荷测定装置的零点的步骤;调整位移测定装置的零点的步骤;阶段性地加载试验负荷,测定此时的下沉量的步骤;阶段性地进行加栽荷和下沉量测定,直至极限、抗负荷状态或者最大负荷的步骤;整理并分析上述测定值的步骤。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分析过程是,通过评价在各种情况下的地基的不排水剪切强度Cu、对竹网B进行载荷试验获得的承载力比BCR、和各种条件下的竹网B的刚性的相互关系,利用最优的回归分析公式计算承载力。7、根椐权利要求6所述的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承载力比(BCR)=4.4909(H/S)06l53,其中,H是覆土高度,S是竹网中的竹子间距。全文摘要一种利用竹网处理松软地基表层的工法。通过平板载荷试验评价不同覆土厚度的承载力,并分别按施工设备、加固材料、覆土厚度导出允许承载力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利用了山内理论公式的允许承载力,分析现有理论公式的适用性和竹网工法的效率性,作为既经济又安全的表层处理工法的基础资料活用。该工法包括如下步骤基于本发明中提出的设计方案,设计竹网;基于按照设计方案设计的适当间距的竹网和覆土厚度,在对象松软地基上设置竹网;在竹网的至少某一角部穿入边桩;在竹网上铺设分离用土木纤维;在分离用土木纤维上铺设土砂而形成覆土层;在覆土层上铺设砂子而形成砂质土层;在松软地基上进行平板载荷试验,确认其松软地基的承载力。文档编号E02D3/12GK101519870SQ20081016726公开日2009年9月2日申请日期2008年10月17日优先权日2008年10月9日发明者梁基石,沈载金申请人:株式会社汉城港湾技术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