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承载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65940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混凝土承载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作为基础的混凝土桩。
背景技术
在过去,土木工程的基础经常采用预制混凝土桩,对于该预制混凝土 桩,在许多地质条件较差的场合,其实质通过摩擦力,提供对上部建筑物 的支撑,但是,在遇到液化土,比如,松散砂土层时,经常由于地震、公 路、铁路桥梁等上部的动荷载对桩产生的振动,振动沉桩,动荷载较大的 设备、厂房因土体液化而使上述桩的周壁的摩擦力或桩底端土的端阻力降 低,最终使桩的承载力降低。此外,由于土体液化,还会造成液化土对桩 的水平抵抗力的降低。
发明的公开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承载桩,其可大大减低因土体 液化而造成的承载力的降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下述的混凝土承载桩实现的,在该混凝 土承载桩的内部,具有透水部分,该透水部分的一个侧面构成桩的周壁, 从而防止土体的液化。
按照上述方案,由于在桩的内部设置透水部分,其与桩的周壁连通, 故将液化造成的桩周壁周围的水排到该透水部分内部,并通过排水通道排 出,这样大大削弱因振动(比如,地震,桩施工时的锤击桩产生的振动) g化造成的对桩壁摩擦力的不良影响,从而可保持稳定的桩承载力,或提 高桩承载力。
在上述的混凝土承载桩中,该透水部分与设置于该混凝土承载桩的内 部的排水通道连通,以便实现液化的水的排出,上述排水通道为纵向排水管。
按照上述方案,由于设置排水管,故可有效将水排出,大大削弱液化 的影响。
在上述的混凝土承载桩中,上述排水通道与泵连通,另外,上述透水 部分由透水混凝土,或透水砂浆构成。
按照上述方案,由于透水混凝土,或透水砂浆形成透水部分,故既可 满足桩的承载强度的要求,又可实现液化的防止,由于采用泵,故可有效
快速地排出液化水。
在上述的混凝土承载桩中,上述混凝土承载桩为钢筋或预应力钢筋混
凝土管桩,上述透水部分构成管桩的周壁的一部分。
在上述的混凝土承载桩中,上述透水部分沿桩的纵向延伸。 在上述的混凝土承载桩中,上述透水部分沿桩的纵向,从桩顶部,延
伸至桩底端。
按照上述方案,由于透水部分沿纵向从上到下贯通设置,故可有效地 在整个桩长范围内防止液化对摩擦力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上述的混凝土承载桩中,上述透水部分设置于桩的中部,以便更加 有效地防止桩非两端的区域的周地基土体的液化。
按照上述方案,由于上述透水部分设置于桩的除了顶部和底部以外的 中部,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排出桩周地基土体的液化水,从而实现地基的 有效加固,固结。
在上述混凝土承载桩中,上述透水部分设置于桩的底部,以便能够有 效地减小或消除桩端土的超静水压力。
按照上述方案,由于上述透水部分设置于桩的底部,这样在沉桩过程 中,可将桩端的水快速排出,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超静水压力。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还通过下述的第2方案的混凝土承载桩实现,在 该混凝土承载桩的外周侧壁的外侧,具有上下延伸的透水部分,该透水部 分与排水通道连通,以便实现液化的水的排出,从而防止土体的液化。
按照上述第2方案,由于在桩的外周壁上设置透水部分,其可更好地与 土体接触,故将液化造成的桩周壁周围的水有效排到该透水部分内部,并 通过排水通道排出,这样大大削弱液化造成的对桩壁摩擦力的不良影响, 从而可保持稳定的桩承载力,或提高桩承载力。
在上述第2方案的混凝土承载桩中,上述排水通道设置于该透水部分的 内部,或设置于混凝土承载桩的内部。
按照上述方案,由于设置排水管,故可有效将水排出,大大削弱液化 的影响。
在上述第2方案的混凝土承载桩中,上述透水部分为环绕混凝土承载桩 的外周侧壁的连续而封闭的外包层。
按照上述方案,由于设置连续的透水外包层,故可将四周的地基土体 内的液化水排出,从而保持足够的桩的承载力,或使承载力显著提高。
在上述第2方案的混凝土承载桩中,上述透水部分为环绕混凝土承载桩 的外周侧壁的,沿环向间隔开的多个纵向突条。
在上述第2方案的混凝土承载桩中,上述透水部分为透水混凝土或透水砂浆。
按照上述方案,由于透水混凝土,或透水砂浆形成透水部分,故既可 满足桩的承载强度的要求,又可实现液化的防止。
在上述第2方案的混凝土承载桩中,上述混凝土承载桩为钢筋或预应力 钢筋混凝土管桩,上述透水部分呈环状将管桩的周壁包围封闭。
按照上述方案,由于透水部分呈环状围绕管桩的外周壁,故有效地将 桩周围的液化水排到该透水部分,并排出,从而保持足够的桩的承载力, 或使承载力显著提高。
在上述第2方案的混凝土承载桩中,上述透水部分沿桩的纵向延伸。
在上述第2方案的混凝土承载桩中,上述透水部分沿桩的纵向,从桩顶 部,延伸至桩底端。
按照上述方案,由于透水部分沿纵向从上到下贯通设置,故可有效地 在整个桩长范围内防止液化对摩擦力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上述第2方案的混凝土承载桩中,上述透水部分设置于桩的中部,以 便更加有效地防止桩周地基土体的液化。
按照上述方案,由于上述透水部分设置于桩的除了顶部和底部以外的 中部,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排出桩非两端的区域的桩周地基土体的液化 水,从而实现地基的有效加固,固结。
在上述第2方案的混凝土承载桩中,上述透水部分设置于桩的底部,以 便能够有效地降低超静水压力。
按照上述方案,由于上述透水部分设置于桩的底部,这样在沉桩过程 中,可将桩端的水快速排出,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超静水压力。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l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l实施例的混凝土承载桩的立面图2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例的混凝土承载桩的立面图; 图3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例的混凝土承载桩在地基土体中的状 态的立面图。
用于实施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l实施例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承载桩为 管桩,其包括普通的混凝土部分1和透水部分2,该透水部分2位于管桩的
6
圆形管壁上,构成管壁的一部分,并且构成管壁的外周壁。在普通的混凝
土部分l的内部,设置钢筋3,普通的混凝土部分1和透水部分2之间形成界 面4,该透水部分2采用透水性混凝土,以便实现透水和保持桩的强度的双 重效果。在透水部分2的内部,设置有排水管5,其可向上延伸至桩顶部。 如图2所示,沿桩的纵向,从上往下依次具有淤泥土层,可液化砂土层, 粘土层和卵石层,该淤泥土层比如,为淤泥质粉质粘层、淤泥质土层中混 有粉土或砂土的土层。在上述淤泥土层,可液化砂土层中因外因而产生液 化,所产生的水可从透水部分2进入桩内。另外,在卵石层或砂土层中会 发生桩底端周围土体产生超静水压力,由于透水部分2延伸到桩底端,故
可减小该超静水压力。
如图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例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承载桩为 管桩l,其包括呈环状的外层透水部分2,该外层透水部分2包围桩1的桩 身,该透水部分2可以为透水混凝土,其内也可以设置图2中所示的排水管 5,该排水管5可以与图中未示出的泵连通。
权利要求1. 一种混凝土承载桩,其特征在于在该混凝土承载桩的内部,具有透水部分,该透水部分的一个侧面构成桩的周壁,从而防止土体的液化。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承载桩,其特征在于,该透水部分与设 置于该混凝土承载桩的内部的排水通道连通,以便实现液化的水的排出, 上述排水通道为纵向排水管。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承载桩,其特征在于上述排水通道与泵 连通,上述透水部分为透水混凝土,或透水砂浆。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承载桩,其特征在于上述混凝土承载桩 为钢筋或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上述透水部分构成管桩的周壁的一部 分。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凝土承载桩,其特征在于上述透水部分沿桩 的纵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凝土承载桩,其特征在于上述透水部分沿桩 的纵向,从桩顶部,延伸至桩底端。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承载桩,其特征在于上述透水部分设置 于桩的中部,以便更加有效地防止桩非两端的区域的桩周地基土体的液 化。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承载桩,其特征在于上述透水部分设置 于桩的底部,以便能够有效地减小或消除桩端土的超静水压力。
9. 一种混凝土承载桩,其特征在于在该混凝土承载桩的外周侧壁的外 侧,具有上下延伸的透水部分,该透水部分与排水通道连通,以便实现液 化的水的排出,从而防止土体的液化。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凝土承载桩,其特征在于上述排水通道设 置于该透水部分的内部,或设置于混凝土承载桩的内部。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凝土承载桩,其特征在于上述透水部分为 环绕混凝土承载桩的外周侧壁的连续而封闭的外包层。
12.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凝土承载桩,其特征在于上述透水部分为 环绕混凝土承载桩的外周侧壁的,沿环向间隔开的多个纵向突条。
13.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凝土承载桩,其特征在于上述透水部分为透水混凝土或透水砂浆。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混凝土承载桩,其特征在于上述混凝土承载 桩为钢筋或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上述透水部分呈环状将管桩的周壁包 围封闭。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混凝土承载桩,其特征在于上述透水部分沿 桩的纵向延伸。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混凝土承载桩,其特征在于上述透水部分沿 桩的纵向,从桩顶部,延伸至桩底端。
17.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凝土承载桩,其特征在于上述透水部分设 置于桩的中部,以便更加有效地防止桩非两端的区域的桩周地基土体的液 化。
18.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凝土承载桩,其特征在于上述透水部分设 置于桩的底部,以便能够有效地减小或消除超静水压力。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承载桩,其可大大减低因土体液化而造成的承载力的降低。该混凝土承载桩的特征在于在该混凝土承载桩的内部,具有透水部分(2),该透水部分的一个侧面构成桩的周壁,该透水部分与设置于该混凝土承载桩的内部的排水通道(5)连通,以便实现液化的水的排出,从而防止土体的液化。
文档编号E02D3/00GK201202113SQ20082011829
公开日2009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29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29日
发明者锋 刘, 史生军, 张国梁, 梁彦伟, 殷学智 申请人:中冶交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