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基础混合隔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15183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房屋基础混合隔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物基础隔震复位结构,属于建筑物隔震领域,适用于既有建筑物、新建建筑物,尤其是中小学校舍的抗震加固。
背景技术
四川地震后,国务院下发了对全国中小学的每一栋校舍进行抗震鉴定与加固的文件,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是一种历史责任。其时间短、工作量非常巨大、要求高、责任重, 而且中小学加固只能在暑假期间进行,因此,研制出一种有效、经济、可靠、施工速度快、对原有建筑破坏小的加固方法,变成了工程技术人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与任务。世界各地进来地震不断,给人们和建筑物造成极大的伤害和损失,传统的方法是依靠结构自身的强度和刚度来抵御地震,依靠结构构件的变形和破损来消耗传入建筑物的能量,这种方法往往有时不能做到大震不倒,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损害往往是巨大的,极大地超过了社会和业主的承受范围。隔震技术是一种防止地震能量传入建筑物的有效方法,从而不仅更好地保护了建筑物,降低建筑物的损害,而且能有效的减少甚至防止人员伤亡。目前常用的隔震技术造价都较高,施工麻烦,施工工期长,由于这些缺点,导致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还不是很多。本人前面发明了镜面滑移隔震支座(申请号201120043192. 6),这种隔震支座, 隔震效果好,他较现有的橡胶隔震支座输入到建筑物的地震力减小1 2倍,上部房屋的变形也相应地减小1 2倍;耐久性好,完全可以与建筑物的其他材料同寿命,没有橡胶隔震支座的耐久性之忧虑;但是,镜面滑移隔震支座存在不能进行自复位的不足。目前市场上使用的橡胶叠合隔震支座,以及本人申请的镜面滑动橡胶叠合隔震支座(申请号 201120043191. 1 ),这类隔震支座要么耐久性存在着不足,要么造价较高。
发明内容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房屋基础混合隔震结构,其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采用橡胶叠合型隔震支座与镜面滑移型隔震支座交叉布置,并在隔震沟的外墙上布置反力墩和缓冲复位器,限制建筑物在地震时的最大位移,使得最大位移值与隔震支座所允许的最大位移值相一致,同时在地震结束后,还可以借助千斤顶和反力墩进行精确复位。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房屋基础混合隔震结构包括由滑移隔震支座、橡胶叠合隔震支座、刚性托盘构成的隔震耗能结构,由基础、隔震沟、反力墩、缓冲限位器构成的缓冲复位结构;建筑物的上部结构位于刚性托盘上,刚性托盘位于橡胶叠合隔震支座和滑移隔震支座上,橡胶叠合隔震支座和滑移隔震支座分别位于基础上;在建筑物的周边设置有隔震沟,隔震沟通过隔震沟底板浇结在建筑物周边的基础上,反力墩分布在隔震沟的边墙上,并与基础固结在一起,缓冲限位器固定在反力墩的上部,另一端顶对着周边隔震支座的上部。[0008]缓冲限位器包括弹性缓冲件、隔离保护层、限位件、固定板,其中隔离保护层由聚乙烯、聚丙烯、PVC软质塑料制成,弹性缓冲件由高弹性橡胶或弹簧制成并位于隔离保护层内,限位件由钢棒制成并位于弹性缓冲件内,固定板用钢板制成并与限位件相固定。滑移隔震支座与橡胶叠合隔震支座在基础上的布置方法有沿建筑物周边的一圈布置橡胶叠合隔震支座,内圈布置滑移隔震支座,再内圈布置橡胶叠合隔震支座,这样交叉布置;或沿纵向一个橡胶叠合隔震支座,一个滑移隔震支座相间设置。有益效果与目前常用的隔震方法相比,本实用新型有诸多优点1)本隔震方法,减小了传入房屋的地震力约1 2倍,传人的地震力小,上部所用材料少,节约投资;2)本隔震方法,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变形较传统隔震方法可减小1 2倍,使得上部建筑物处于弹性范围,不仅建筑物更加安全,而且室内家具装潢等也不会有次生灾害;3)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价格低廉,施工便捷。4)缓冲限位器不仅具有缓冲作用,而且还具有限制建筑物最大变形的作用,这一允许的最大变形与隔震支座允许的最大变形相一致。5)在地震结束后,如果房屋存在剩余位移,则可依靠反力墩提供的反力,利用千斤顶将房屋顶回原位,简便易行。6)即可用于既有建筑物的抗震加固,也可用于新建建筑物,适用范围广。
图1为本实用新型房屋基础混合隔震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房屋基础混合隔震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缓冲限位器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缓冲限位器的剖面示意图。以上的图中有滑移隔震支座1,橡胶叠合隔震支座2、刚性托盘3、基础4、隔震沟 5、边墙5-1、底板(5-2)反力墩6、缓冲限位器7、弹性缓冲件7-1、隔离保护层7_2、限位件 7-3、固定板7-4、固定孔(7-5)、上部结构8。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房屋基础混合隔震结构包括滑移隔震支座、橡胶叠合隔震支座、 及刚性托盘构成的隔震耗能结构,滑移隔震支座和橡胶叠合隔震支座的作用是耗散地震能量,限制传人建筑物的地震力;刚性托盘是上部结构与隔震支座之间的一个转换构件,其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由基础、隔震沟、反力墩、缓冲限位器构成了缓冲复位结构,同时隔震沟还为地震时大地与建筑物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位移空间;建筑物的上部结构位于刚性托盘上,刚性托盘位于橡胶叠合隔震支座和滑移隔震支座上,橡胶叠合隔震支座和滑移隔震支座分别位于基础上;在建筑物的周边设置有隔震沟,隔震沟通过隔震沟底板浇结在建筑物周边的基础上,反力墩分布在隔震沟的边墙上,并与基础固结在一起,缓冲限位器固定在反力墩的上部,另一端顶对着周边隔震支座的上部。房屋基础混合隔震结构的缓冲限位器包括弹性缓冲件、隔离保护层、限位件、固定板。其中弹性缓冲件的作用是防止在地震时建筑物与隔震沟的边墙发生硬性碰撞,并协助建筑物复位,其由高弹性橡胶或弹簧制成,并位于隔离保护层内隔离保护层的作用是将弹性缓冲件与外界的空气、水分等物质隔离开来,使其免受腐蚀,延长使用寿命,通常可用聚乙烯、聚丙烯、PVC等软质塑料制成;限位件的作用是限制建筑物的最大位移,这一限位与隔震垫所能允许的最大位移相一致,以防止建筑物发生过大位移,其由钢棒制成,固定在固定板上并位于弹性缓冲件内,固定板的作用是将弹性缓冲件与反力墩相连接,用钢板制成。房屋基础混合隔震结构的滑移隔震支座与橡胶叠合隔震支座的布置方法有沿建筑物周边的一圈布置橡胶叠合隔震支座,内圈布置滑移隔震支座,再内圈布置橡胶叠合隔震支座,这样交叉布置;或沿纵向一个橡胶叠合隔震支座,一个滑移隔震支座相间设置。在一个建筑物中同时采用二种隔震支座是因为这种布置方法不仅可以提高隔震效果,耐久性更高,而且还可以降低造价。下面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进行说明应用实例一 某小学教学楼,主体四层,局部五层,教学楼长46m,宽23m,纵向 4条轴线,横向15条轴线,该教学楼采用砖混结构,现浇楼板,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场地类别为I类,地震设防烈度为8°。经鉴定,该教学楼不满足现行抗震规范,须对其进行加固。多方案比选后,决定采用隔震加固方案。隔震措施为在每一条轴线的交汇处设置一个隔震支座,隔震支座的布置方法为沿周边各轴线交叉点布置叠合橡胶隔震支座,其余内部各轴线交叉点布置滑移隔震支座。隔震沟宽度为300mm,沿隔震沟外墙共设置38个反力墩,分别与各轴线相对应,并在每个反力墩上设置一个缓冲限位器,共计38个,缓冲限位器的缓冲件采用橡胶,长度250mm,限位件采用镀锌钢棒,长度120mm,直径40mm。应用实例二某学校五层办公大楼,房屋长度47. 6m,宽度12m,为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场地类别为三类,地震设防烈度为7°。经多方案比选后,决定采用隔震房屋。具体为在每一柱下设置一个隔震支座,隔震支座的布置方法为在横向的奇数轴线上布置橡胶叠合隔震支座,在横向的偶数轴线上布置滑移隔震支座。隔震沟宽度为300mm,沿隔震沟外墙设置反力墩,反力墩与各轴线相对应,并在每个反力墩上设置一个缓冲限位器,缓冲限位器的缓冲件采用弹簧,长度^Omm,限位件采用镀锌钢棒,长度120mm,直径40mm。
权利要求1.一种房屋基础混合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包括由滑移隔震支座(1)、橡胶叠合隔震支座(2)、刚性托盘(3)构成的隔震耗能结构,由基础(4)、隔震沟(5)、反力墩(6)、缓冲限位器(7)构成的缓冲复位结构;建筑物的上部结构(8)位于刚性托盘(3)上,刚性托盘 (3)位于橡胶叠合隔震支座(2)和滑移隔震支座(1)上,橡胶叠合隔震支座(2)和滑移隔震支座(1)分别位于基础(4)上;在建筑物的周边设置有隔震沟(5),隔震沟(5)通过隔震沟底板(5-2)浇结在建筑物周边的基础(4)上,反力墩(6)分布在隔震沟的边墙(5-1)上,并与基础(4)固结在一起,缓冲限位器(7)固定在反力墩(6)的上部,另一端顶对着周边隔震支座的上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基础混合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缓冲限位器(7)包括弹性缓冲件(7-1)、隔离保护层(7-2)、限位件(7-3)、固定板(7-4),固定孔(7-5);其中隔离保护层(7-2)由聚乙烯、聚丙烯、PVC软质塑料制成,弹性缓冲件(7-1)由高弹性橡胶或弹簧制成并位于隔离保护层(7-2)内,限位件(7-3)由钢棒制成并位于弹性缓冲件(7-1)内,端部固结在固定板(7-4)上,固定板(7-4)用钢板制成,通过固定孔(7-5)固定在反力墩(6)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基础混合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滑移隔震支座(1)与橡胶叠合隔震支座(2)在基础(4)上的布置方法有沿建筑物周边的一圈布置橡胶叠合隔震支座(1),内圈布置滑移隔震支座(2),再内圈布置橡胶叠合隔震支座(1),这样交叉布置; 或沿纵向一个橡胶叠合隔震支座(1),一个滑移隔震支座(2)相间设置。
专利摘要房屋基础混合隔震结构涉及一种建筑物基础隔震复位结构,该结构包括由滑移隔震支座(1)、橡胶叠合隔震支座(2)、刚性托盘(3)构成的隔震耗能结构,由基础(4)、隔震沟(5)、反力墩(6)、缓冲限位器(7)构成的缓冲复位结构;建筑物的上部结构(8)位于刚性托盘(3)上,刚性托盘(3)位于橡胶叠合隔震支座(2)和滑移隔震支座(1)上,橡胶叠合隔震支座(2)和滑移隔震支座(1)分别位于基础(4)上;在建筑物的周边设置有隔震沟(5),隔震沟(5)与建筑物周边的基础(4)浇结在一起,反力墩(6)分布在隔震沟的边墙(5-1)上,并与基础(4)固结在一起,缓冲限位器(7)固定在反力墩(6)的上部,另一端端固定在滑移隔震支座(1)上。
文档编号E02D31/08GK202139615SQ20112021039
公开日2012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1日
发明者卫海, 卫龙武, 郭彤 申请人:卫龙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