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45722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钢管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建筑物、桥梁构造物等土木建筑领域的基础桩中使用的钢管桩。特别涉及通过打击、振动施工法或旋转压入施工法施工的钢管桩。本申请基于2010年I月19日于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0 — 008841号主张优先权,这里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作为例如在建筑物、桥梁构造物等土木建筑领域的基础桩中使用的钢管桩的施工方法,已知有打击、振动施工法,旋转压入施工法,内部挖掘(日本语中掘”)施工法等。在 这些钢管桩的施工中,减小施工时的地基阻力并在施工后发挥较大的支撑力是重要的。特别是,如果使施工时的地基阻力减小,则施工负荷减小,因此能够通过比较小型的施工机械来进行施工。此外,由于能够容易地实施施工,所以不需要内部挖掘或空气喷射等的辅助施工法,还能够缩短施工期间。钢管桩的施工时的地基阻力分类为桩周面阻力和桩前端阻力。所谓桩周面阻力,是因施工时的钢管桩的外周面与地基的摩擦力而发生的阻力,有随着打桩(pile-driving)长度变长而逐渐增加的趋势。另一方面,桩前端阻力在施工初期阶段中只是钢管桩的纯截面积上的承压阻力,但如果打桩长度变长,则砂土侵入到钢管桩内部、钢管桩的内周面与地基的摩擦力增加。结果,最终达到砂土闭塞在钢管桩内部的状态。在此状态下,由于在钢管桩的整个截面积上抵抗地基,所以发生极大的阻力。一般而言,在打击、振动施工法或旋转压入施工法中,通过使钢管桩振动或旋转,一边减小桩周面的摩擦力一边进行施工。桩周面阻力能够通过钢管桩的振动、旋转而减小,但对于桩前端阻力,不能通过钢管桩的打击、振动及旋转而减小。打击、振动施工法中的支承力期待通过在直到支承层(应打桩的地基中的规定的层)的打桩中钢管内的砂土逐渐闭塞来确保。但是,在使用为长条的钢管桩进行施工的情况下,有钢管桩在达到支承层之前钢管前端闭塞而发生在高处停止、或基于地基条件即便将钢管桩打桩到规定的支承层也由于前端闭塞不充分所以不能发挥计划的支承力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内部挖掘施工法中,由于一边用配置在钢管内部中的挖掘钻对地基进行切削、排开,一边将钢管桩压入,所以通过将桩周面及桩前端的地基松动而能够减小桩周面阻力及桩前端阻力。但是,在该内部挖掘施工法中,在施工时通过将地基松动的影响而桩周面摩擦力变小,所以有对钢管桩施工后的支承力一般比上述打击、振动施工法或旋转压入施工法小的问题。此外,为了发挥施工后的钢管桩的前端支承力,需要在将钢管内的砂土全部排出、清洗后注入灰衆(mortar )等来构造根加固部。作为用来减小桩周面阻力的方法,例如在非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在桩的前端上设置加强带的方法。通过设置该加强带,实现桩周面阻力的减小,桩的打入变得容易。此外,在专利文献I及专利文献2中,以内部挖掘施工法为对象,公开了在钢管桩的前端配置外周钢管、能够使施工后的前端根加固部处的负荷传递力增加的钢管桩的施工法。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在外周设有螺旋肋条和挖掘刀具(bite)的钢管桩,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在内外面上设有突起的钢管桩,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在前端上设有挖掘刀头(bit)的钢管桩。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昭62 - 17061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11 - 323919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平6 - 257144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平2006 - 207320号公报
专利文献5 :日本特开平9 - 291529号公报非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I :道路橋示方書 同解説IV下部構造編社団法人日本道路協会424页 427页
发明概要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在打击、振动施工法或旋转压入施工法中,桩前端阻力的比例比桩周面阻力大,对上述非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设置了加强带的钢管桩而言,对于桩前端阻力的减小不发挥效果,所以有可能不能充分实现地基阻力的减小。此外,同样,在使用了上述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钢管桩的情况下,也对于桩前端阻力的减小不发挥效果,所以有可能不能充分地实现地基阻力的减小。此外,上述专利文献1、2及4所记载的钢管桩的施工是以在内部挖掘之后构造根加固部的施工法为对象的发明,是对于施工后的根加固部处的负荷传递力的增加发挥效果、但对于施工性的提高不发挥效果的施工。进而,在使用上述专利文献5所记载的钢管桩的情况下,是虽然旋转压入时的挖掘性提高、但对于抑制钢管桩的前端闭塞及支承力的增加不发挥效果的钢管桩。

发明内容
所以,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钢管桩的施工时特别通过抑制前端闭塞的发生而使施工负荷减小、使施工性提高、并且在施工后发挥较大的铅直支承力的钢管桩。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达到相应的目的,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即,(I)一种钢管桩,是作为构造物的基础桩使用的钢管桩,具备圆筒形状的基准(日本语基軸)钢管,在内部具有空洞;内周钢管,在内部具有空洞,设于上述基准钢管的前端部的内面,配置为从上述基准钢管的前端部突出;上述基准钢管的内径比上述内周钢管的内径大。(2)在上述(I)所述的钢管桩中,优选的是,上述基准钢管的外径比上述内周钢管的外径大。(3)在上述(I)所述的钢管桩中,优选的是,从上述基准钢管突出的上述内周钢管的突出部的长度小于等于上述基准钢管的外径。(4)在上述(I)所述的钢管桩中,优选的是,上述内周钢管由内径不同的多个钢管构成;上述多个钢管配置为从各个前端部突出;上述多个钢管的内径从配置在前端侧的上述钢管朝向配置在上述基准钢管侧的上述钢管变大。(5)在上述(4)所述的钢管桩中,优选的是,上述多个钢管的外径从配置在前端侧的上述钢管朝向配置在上述基准钢管侧的上述钢管变大。(6)在上述(I)所述的钢管桩中,优选的是,在上述内周钢管的前端部设有多个挖掘刀刃。(7)在上述(I)所述的钢管桩中,优选的是,还具备在内部具有空洞的圆筒状的外周钢管;上述外周钢管设在上述基准钢管的外周面上。(8)在上述(7)所述的钢管桩中,优选的是,上述基准钢管配置为相对于上述外周钢管突出。发明效果根据上述(I)所述的钢管桩,能够提供一种在钢管桩的施工时,特别通过抑制前端闭塞而使施工负荷减小、使施工性提高、并且在施工后发挥较大的铅直支承力的钢管桩。也就是说,在钢管桩的施工方法即打击、振动施工法或旋转压入方法中,通过减小施工时的地基阻力、特别是钢管桩的前端的阻力、使施工负荷减小,从而能够由较小的施工重型机械进行施工。进而,还能够实现施工期间的缩短,能够实现基础桩的施工成本的降低。此外,由于在上述(I)所述的钢管桩的施工后,能够发挥较大的支承力,所以能够实现例如建筑物、桥梁构造物等的基础桩中使用的钢管桩的尺寸的缩小,并且能够减少使用的钢管桩的根数。由此,能够实现建设成本的降低。进而,由于基准钢管的内径比内周钢管的内径大,所以从内周钢管侵入的砂土会侵入到内径较大的基准钢管中。此时,由于侵入到钢管桩内的砂土朝向基准钢管的内壁面前进,所以能够抑制因钢管内的砂土的膨胀而引起的钢管桩的内面的摩擦力的增加。根据上述(2)所述的钢管桩,由于基准钢管的外径比内周钢管的外径大,所以被排开到钢管桩的外周部的砂土沿着钢管桩的外周流动。因而,能够得到砂土的流动变得平滑的效果。根据上述(3)所述的钢管桩,由于内周钢管的从基准钢管突出的突出部的长度小于等于基准钢管的外径,所以能够抑制内周钢管的内部完全闭塞。根据上述(4)所述的钢管桩,由于多个内周钢管的内径从前端朝向基准钢管变大,所以从内周钢管侵入的砂土会侵入到内径较大的内周钢管中。此时,侵入到钢管桩内的砂土朝向内周钢管的内壁面前进,所以能够抑制因钢管内的砂土的膨胀而引起的钢管桩的内面的摩擦力的增加。根据上述(5)所述的钢管桩,由于多个内周钢管的外径从前端朝向基准钢管变大,所以被排开到钢管桩的外周部的砂土沿着钢管桩的外周流动。因而,能够得到砂土的流动变得平滑的效果。根据上述(6)所述的钢管桩,由于在内周钢管的前端部设有多个挖掘刀刃,所以能够高效率地挖掘地基。
根据上述(7)所述的钢管桩,由于具备外周钢管,所以能够减小比外周钢管靠上方的钢管桩与地基之间的摩擦力。因而,能够使被排开到钢管桩的外周部的砂土的流动变得平滑。根据上述(8)所述的钢管桩,由于外周钢管配置为使基准钢管的前端部突出,所以外形会阶段性地变大,从而能够使被排开到钢管桩的外周部的砂土的流动变得更平滑。


图IA是有关第I实施方式的钢管桩的侧面剖视图。图IB是有关第I实施方式的钢管桩的俯视剖视图。

图2是表示该钢管桩的内周钢管的长度相对于内周钢管的内径的比例的最优范围的曲线图。图3是表示以往的钢管桩的施工时的施工截面的说明图。图4是表示钢管桩I施工时的施工截面的说明图。图5是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钢管桩的侧面剖视图。图6是有关第3实施方式的钢管桩的侧面剖视图。图7是有关第4实施方式的钢管桩的侧面剖视图。图8A是有关第5实施方式的钢管桩的侧面剖视图。图8B是有关第5实施方式的钢管桩的俯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通过对于实质上具有相同的功能结构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而省略重复说明。图IA是有关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钢管桩I的侧面剖视图,图IB是钢管桩I的俯视图。如图IA所示,钢管桩I具备在内部具有空洞的圆筒形状的基准钢管10、和在内部具有空洞的内周钢管15。内周钢管15设在基准钢管10的前端部IOa的内面上,配置为从基准钢管10的前端部IOa突出。内周钢管15例如通过焊接等固接在基准钢管10上。这里,所谓基准钢管10的前端部10a,在图IA中是下方。钢管桩I的内周钢管15的内径Di比基准钢管10的内径D短。由此,成为在基准钢管10的前端部IOa的内面配置内周钢管15的结构。这里,在将内周钢管15的内径Di除以基准钢管10的内径D的值(Di/D (%))设为前端开口率R的情况下,前端开口率R优选的是90 95%。此外,在钢管桩I中,在将内周钢管15的从基准钢管10突出的突出部(图IA中的15a)的长度设为前端突出长度L的情况下,前端突出长度L优选的是钢管桩I的桩径以下的长度。这里,所谓钢管桩I的桩径,是基准钢管10的桩径(外径)Da。为了使钢管桩I的施工性及支承力的两者提高,需要将上述前端开口率R和前端突出长度L规定为优选的值。关于前端开口率R,为了抑制在施工时砂土侵入到钢管桩I内,优选的是将前端开口率R设定为较小的值。为了使前端开口率R变小,需要使内周钢管15的板厚(钢管的厚度)变厚。如果使内周钢管15的板厚变厚,则钢管桩I的前端Ia的截面积变大,钢管桩I的前端Ia的阻力增加。所以,从某种程度抑制砂土侵入到钢管桩I内、并且抑制钢管桩I的前端Ia的阻力增加的观点看,如上述那样,优选的是前端开口率R为90 95%。
关于内周钢管15的长度LI,为了防止施工时的内周钢管15的损伤、促进内周钢管15内的砂土的闭塞,需要设定比较短的长度。在一般的地基中,如果将具有钢管桩I桩径的3 5倍长度的内周钢管15的长度LI的钢管桩I对较硬的地基施工,则发生钢管桩I的前端Ia的闭塞。即,通过使内周钢管15的长度LI为钢管桩I的内周钢管15的内径Di的3倍以下的长度,能够抑制由内周钢管15内的砂土等使钢管桩I的前端Ia完全闭塞。因而,内周钢管15的长度LI优选的是钢管桩I的内周钢管15的内径Di的3倍以下的长度。另一方面,如果将内周钢管15的长度LI设定得较短,则会减小抑制砂土侵入到钢管桩I内的效果。结果,显著地发生内周钢管15内的闭塞,不能实现施工负荷的减小。所以,内周钢管15的长度LI优选的是钢管桩I的内周钢管15的内径Di的0. 2倍以上。图2是表示以一边旋转桩一边压入到地基中的方法进行施工时的施工阻力比与Ll/Di (突出长度比)的关系的图。施工阻力比是,用于压入前端开口率R为95%的本实施方式的桩的阻力、相对于用于将一般的笔直的钢管桩压入的阻力的比率。如果考虑到施工阻力,则内周钢管15的长度LI的范围优选的是0. 2彡(Ll/Di) ( 3.0,更优选的是0.4彡(Ll/Di) ( 2.0,最优选的值是0.8 <(L1/Di) ( 1.4。如果前端开口率R是90 95%,则该优选的范围不变化。 关于前端突出长度L,在与内周钢管15的长度LI的关系中,优选的是使L^O. 5XL1的关系成立,以使内周钢管15更容易稳定。此外,在与钢管桩I的内周钢管15的内径Di、基准钢管10的桩径(外径)Da的关系中,为了高效率地使侵入到钢管内的砂土可靠地沿着外周流动,优选的是以下的关系。即,优选的是,将内周钢管15的内周部的前端与基准钢管10的外周部的前端连结的线与内周钢管15的内面所成的角度0为45度以下的角度,前端突出长度L优选为(Da — Di)以上。因而,优选的是选择前端突出长度L,以满足(Da — Di)彡 L 彡 0. 5XL1。以下,对于以往的钢管桩100的施工时和有关本实施方式的钢管桩I的施工时,参照附图进行比较,对使用有关本实施方式的钢管桩I进行施工的情况下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以往的钢管桩100的施工时的施工截面的说明图。此外,图4是表示将有关本实施方式的钢管桩I施工时的施工截面的说明图。图4所示的钢管桩I的结构是与图IA所示的钢管桩I同样的结构,所以省略其说明。此外,图3所示的以往的钢管桩100是在内部具有空洞的圆筒形状的单一的钢管。如图3所示,在以往的钢管桩100的施工时(将钢管桩的施工方向用图3的箭头A表示),如图3的箭头B所示那样砂土流动,砂土侵入到钢管110内。通过砂土与钢管110的内面的摩擦,砂土逐渐紧固,钢管110的前端成为闭塞状态。在原地基的密度较高的情况下,虽然被挖掘的砂土在侵入到钢管110内时要膨胀,但受钢管110的内面约束,所以在与钢管110的内面之间发挥较高的摩擦力(图3的箭头C)。因而,存在施工负荷变得非常大、钢管110到达支承层之前钢管110的前端闭塞等施工性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基准钢管10的前端部IOa的内面设有内周钢管15。因此,在有关本实施方式的钢管桩I的施工时(将钢管桩的施工方向用图4的箭头A表示),钢管桩I的开口面积较窄,砂土如图4的箭头B所示那样流动,施工时的砂土向钢管内的侵入被抑制。进而,基准钢管10与内周钢管15的内径不同。具体而言,由于配置在钢管桩I上方(设施工方向为下方的情况下)的基准钢管10的内径D比内周钢管15的内径Di大,所以因钢管内的砂土的膨胀而引起的钢管桩I内面上的摩擦力(图4的箭头C)的增加被抑制。因而,在对钢管桩I施工时因较大的地基阻力而引起的施工负荷的增加被抑制,能够实现施工性的提高。进而,在钢管桩I的施工时,如图4的箭头BI所示,随着挖掘而将砂土排开(日本语排土)(推开)到钢管桩I的外周部。由此,钢管桩I的外周部的地基密度增加,所以钢管桩I的特别是前端部Ia (图4的下端部)周边的地基紧固,在施工后发挥较大的支承力。S卩,钢管桩I的形状是内径朝向前端Ia缩小的楔形,所以通过将钢管桩I相对于地基垂直地施加例如旋转、振动而施工,能够抑制砂土向钢管桩I内的侵入、并将砂土向钢管桩I的外周部排开。由此,能够使钢管桩I内的地基(砂土)密度减小,使钢管桩I的外周部的地基密度增加。由此,建造建筑物或桥梁构造物等时的施工性提高。进而,由于使用的基础桩(钢管桩I)的支承力增加,所以可实现使用的基础桩的尺寸的缩小及根数的减少,能够实现成本削减。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形态。如果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则显然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想到各种变形例或修正例,应了解的是关于它们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 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于与上述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进行说明。图5是有关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钢管桩20的侧面剖视图。如图5所示,钢管桩20具备在内部具有空洞的圆筒形状的基准钢管10、在内部具有空洞的圆筒形状的第I内周钢管(钢管)24、和在内部具有空洞的圆筒形状的第2内周钢管(钢管)25。第I内周钢管24配置为从基准钢管10的前端部IOa(图5中的基准钢管10下方的端部)突出。此外,第2内周钢管25配置为从第I内周钢管24的前端部24a (图5中下方)关出。第I、第2内周钢管24、25的内径Dl、D2从配置在前端20侧的第2内周钢管25向配置在基准钢管10侧的第I内周钢管24变大。具体而言,第I内周钢管24的内径Dl比基准钢管10的内径D小,第2内周钢管25的内径D2比第I内周钢管24的内径Dl小。即,钢管桩20是基准钢管10、第I内周钢管24及第2内周钢管25朝向前端20a (图5中下方)依次突出的结构。各钢管彼此的固接例如通过焊接进行。此时,图IA中的内周钢管15的相当于内径Di的直径是,将Dl与D2平均后的值、S卩(Dl+D2)/2。图IA中的内周钢管15的相当于长度LI的长度是图5所示的L2。图IA中的内周钢管15的内周部的前端是图5所示的点A。例如,在使钢管桩的尺寸为外径1000mm、板厚22mm的情况下,基于第I实施方式,为了使前端开口率成为90 95%,内周钢管15的板厚成为非常厚的24 48mm。若内周钢管15的板厚变厚,则内周钢管15的加工及焊接的工作量变多。此外,施工时的前端闭塞前的前端阻力因受到内周钢管的截面积的影响,有施工时的阻力变大的情况。因而,优选的是内周钢管的板厚较薄。所以,在使用钢管桩20的情况下,由于具备基准钢管10、第I内周钢管24及第2内周钢管25这3个钢管,所以与有关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钢管桩I相比,各个内周钢管24、25的板厚变薄。由此,能够减少内周钢管24、25的加工及焊接工作量。此夕卜,由于第2内周钢管25的截面积给施工时的前端阻力带来影响,所以能够将前端阻力也减小。进而,由于钢管桩20的形状是内径朝向前端20a缩小的楔形形状,所以在施工时将地基(砂土)向钢管桩外周部排开的效果变得显著,能够增加施工后的支承力。图6是有关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钢管桩30的侧面剖视图。如图6所示,钢管桩30具备在内部具有空洞的圆筒形状的基准钢管10、和在内部具有空洞的圆筒形状的内周钢管34。内周钢管34配置为从基准钢管10的前端部IOa(图6中的基准钢管10下方的端部)突出。此外,内周钢管34的前端部34a的外缘(图6中的下端部外缘)被成形为锥形状。进而,内周钢管34的板厚比基准钢管10的板厚厚。钢管桩30的结构与有关上述实施方式的钢管桩I是同样的,仅在内周钢管34的前端部34a的形状方面不同。因而,钢管桩30的优选的前端开口率等也与钢管桩I是同样、的,关于它的说明在这里省略。如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记载的那样,在使内周钢管为一段的情况下,内周钢管的厚度变厚,钢管桩的前端的阻力变大。但是,在使用钢管桩30的情况下,虽然内周钢管34的厚度较厚,但由于前端部34a形成为锥形状,所以能够减小施工时的内周钢管34的前端部34a的阻力。此外,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砂土向钢管桩30内的侵入、将砂土向钢管桩30的外周部排开。即,能够减小钢管桩30内的砂土密度、使钢管桩30外周部的地基密度增加。由此,能够实现施工性的提高及施工成本的降低。在上述第I实施方式的钢管桩I的内周钢管15的前端部、和/或在有关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钢管桩20中、第I内周钢管24或第2内周钢管25的前端部的外缘也可以考虑采取锥形状那样的结构。图7是有关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钢管桩40的侧面剖视图。如图7所示,钢管桩40具备在内部具有空洞的圆筒形状的基准钢管10、在内部具有空洞的内周钢管15、和外周钢管44。内周钢管15设在基准钢管10的前端部IOa (图7中将下方作为前端部)的内面上,配置为从基准钢管10的前端部IOa突出。此外,外周钢管44配置在基准钢管10的前端部IOa的附近的外周面上。即,构成为基准钢管10从外周钢管44朝向前端部IOa (图7下方)突出。对于钢管桩40的结构而言,除了具备外周钢管44这一点以外的结构是与有关第I实施方式的钢管桩I同样的结构。在使用钢管桩40的情况下,除了发挥减小比外周钢管44靠上方的钢管桩与地基的摩擦力的效果以外,通过外周钢管44使被排开到钢管桩40的外周部的砂土的流动朝向钢管桩40的外方。由此,具有砂土的流动变得更平顺(smooth)的效果。此外,随着外周钢管44的设置,对施工时的支承力有贡献的面积增大,能够实现支承力的提高。此外,外周钢管44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置为将基准钢管10的前端部IOa覆盖。图8A及图8B是有关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钢管桩50的说明图,图8A是侧面剖视图,图8B是俯视图。如图8A所示,钢管桩50具备在内部具有空洞的圆筒形状的基准钢管10、在内部具有空洞的圆筒形状的内周钢管54、和与上述第4实施方式同样配置的外周钢管44。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钢管44也可以不具备。内周钢管54设在基准钢管10的前端部IOa的内面上,配置为从基准钢管10的前端部IOa突出。此外,在内周钢管54的前端部54a(图8A中的下端部)上,安装有挖掘刀刃55,挖掘刀刃55如图8B所示,以等间隔(90°间隔)配置在内周钢管54的前端部54a的圆周上的4个部位。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挖掘刀刃55配置在4个部位上,但优选的是,根据需要以适当的配置部位、配置数设置。作为钢管桩的施工方法,主要可以举出打击、振动施工法或旋转压入施工法,但在有噪声、振动限制的地方,打击、振动施工法的利用被限制,所以使用旋转压入施工法。有关本实施方式的钢管桩50是适合于旋转压入施工法的形态的钢管桩,在旋转时由挖掘刀刃55挖掘地基,从而进行钢管桩50的施工。
因而,在将有关本实施方式的钢管桩50使用旋转压入施工法施工的情况下,能够高效率地进行地基的挖掘,并且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实现施工性的提高及施工成本的降低。工业实用性本发明涉及在建筑物、桥梁构造物等的土木建筑领域的基础桩中使用的钢管桩。特别能够适用于通过打击、振动施工法或旋转压入施工法施工的钢管桩。标号说明I、20、30、40、50 钢管桩10基准钢管15内周钢管24第I内周钢管25第2内周钢管34内周钢管44外周钢管54内周钢管55挖掘刀刃
权利要求
1.一种钢管桩,作为构造物的基础桩使用,其特征在于, 具备 圆筒形状的基准钢管,在内部具有空洞;以及 内周钢管,在内部具有空洞,设于上述基准钢管的前端部的内面,配置为从上述基准钢管的前端部突出, 上述基准钢管的内径比上述内周钢管的内径大。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钢管桩,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准钢管的外径比上述内周钢管的外径大。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钢管桩,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基准钢管突出的上述内周钢管的突出部的长度小于等于上述基准钢管的外径。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钢管桩,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周钢管由内径不同的多个钢管构成, 上述多个钢管配置为从各个前端部突出, 上述多个钢管的内径从配置在前端侧的上述钢管朝向配置在上述基准钢管侧的上述钢管变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管桩,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钢管的外径从配置在前端侧的上述钢管朝向配置在上述基准钢管侧的上述钢管变大。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钢管桩,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内周钢管的前端部设有多个挖掘刀刃。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钢管桩,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在内部具有空洞的圆筒状的外周钢管, 上述外周钢管设于上述基准钢管的外周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钢管桩,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准钢管配置为相对于上述外周钢管突出。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钢管桩是作为构造物的基础桩使用的钢管桩,具备圆筒形状的基准钢管,在内部具有空洞;以及内周钢管,在内部具有空洞,设于上述基准钢管的前端部的内面,配置为从上述基准钢管的前端部突出,上述基准钢管的内径比上述内周钢管的内径大。
文档编号E02D5/28GK102713077SQ20118000626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19日
发明者松谷吉高, 石滨吉郎, 西海健二 申请人: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