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53429阅读:15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回填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回填机。
背景技术
随着基建工程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长输管道工程所涉及的地域也越来越广阔。在西部的戈壁荒滩,土质多为沙土和砾石,在管道下沟后要及时回填,以防止线缆等被破坏。在工程中,一般要求将线缆和标志带同沟敷设。并且将线缆及管道敷设在直径为10毫米以下的细土中,以防止被损坏。而将标志带敷设在细土和原土的分界处,以达到警示的效果,防止在以后的挖掘中被破坏。现有的管道回填的工序为,管道下沟,之后第一次细土回填,然后进行线缆敷设,之后再进行第二次细土回填,回填后进行标志带敷设,最后进行原土回填。上述工序采用的运输机械和人工相配合完成。其中,运输机械由料场将细土拉运至现场,采用人工和部分工程机械结合将细土下沟摊平等。但是按照现有管道回填的技术,存在如下的缺点I、细土搬运动辄数十公里,加重成本;2、现有的技术,导致工序过长,采用5道甚至更长的工序,增加了工作周期,使得管道线缆不能及时隐蔽,因此容易造成破坏,风化等可能造成管道损害的情形。此外,还存在能耗多以及质量不容易控制的问题。于是申请人潜心研究出一种针对上述问题的产品。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回填机,以解决现有技术管道回填工序复杂,导致周期较长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填机,包括一机架,其用以支撑设备;一行走机构,其连接在该机架底部,用以在驱动源驱动下使得所述回填机行走;一料斗,其架设在所述机架上,用以盛装土料,该料斗上方设置有用于隔离较大土块的粗筛;一悬筛,其设置在所述料斗的斜下方,并通过一出料槽与所述料斗的下方开口连接;两线缆辊,用以绕设线缆,该两线缆辊架设在所述机架内;以及一标志带辊,其用以绕设需敷设的标志带,该标志带辊设置在所述机架外部。依照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述的回填机,所述行走机构包含一中轴和两个滚轮。依照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述的回填机,所述机架的至少一侧边设置有一牵引架。依照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述的回填机,所述线缆辊通过穿设在其中的一中轴架设于一连接在所述机架的线缆绞盘支架上。依照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述的回填机,所述机架前侧设置有第一悬架和第二悬架,该第一悬架底部与地面距离高于所述第二悬架底部与地面距离,所述悬筛呈倾斜状架设在所述第一悬架和第二悬架上,所述标志带辊连接在所述第二悬架底部。依照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述的回填机,还包括线缆导入机构,用以将所述线缆辊上的线缆导入到沟道内。依照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述的回填机,所述线缆绞盘支架上还设置有可调阻尼装置。依照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述的回填机,所述标志带辊上连接有可调阻尼装
置。 依照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述的回填机,所述标志带辊的位置高于所述线缆导入机构的底部的位置。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使得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填机,可以实现装载机卸料迅速,并且悬筛筛分速度与之匹配,极大节省人工,缩短周期,提高工作效率。
图I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填机的立体结构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右侧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填机后部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叙述。如图I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填机,其包括机架10、料斗20、行走机构30、线缆辊14、悬筛22、标志带辊15。机架10是油多根金属条焊接成的长方形立体结构,其底部设置有行走机构30。该机架10的作用是作为其它设备的附着和安装主体。所述行走机构30包括滚轮和滚轴,在所述机架10 —侧安装有一牵引架11,在外部动力牵引下,可以借助于行走机构30的滚轮,使得机架10及其安装的其它机构沿着需要回填的沟道移动。在机架10的前侧边上,焊接有第一、第二悬架12、13.,该第一和第二悬架12、13分别由多跟金属条焊接而成,上方均为三角形。第一悬架12的下部有一金属条焊接成的条形框,而第二悬架13的下部则设置有两根金属条,在金属条中间设置有一根横梁。且所述横梁的位置低于所述条形框的位置。此外,在机架10上还设置有两个用于安装线缆辊14的线缆辊安装机构141,其具体可以通过多跟金属条,例如钢条焊接,以及滚轴等实现,在此不加赘述。料斗20为一斗形结构,底部缩进,上方有一容置土的容置空间,下方设置有一开口,其从所述机架10的上方插入到机架10内,并且固定。所述料斗20的上方呈倾斜状开口,以便于填料更加方便,在其上方的开口上覆盖有粗筛21,间隔较大,目的是过滤掉较大的土块。悬筛22是带有细孔的网状结构,其一端架设在所述第一悬架12的条形框上,另一端架设在所述第二悬架13的横梁上,呈倾斜状。该悬筛22通过一出料槽23连接在所述料斗20的下方开口,这样,料斗20内的土即可落在所述悬筛22上表面,颗粒较小的通过悬筛22的小孔落下,而较大的颗粒则从悬筛22的一端落下,达到筛分的效果。所述线缆辊14包括绞盘,其通过所述线缆辊安装机构141连接在所述机架10上,
并且可以转动,以将绕在其上的线缆释放。线缆辊14通过穿设在其中的一中轴架设于一连
接在所述机架的线缆绞盘支架上。在所述机架10上连接有用于将线缆导入到沟道内的线
缆导入机构142,其具体包括若干个滚轮,滑槽,钢条等所述的两个线缆辊14上的线缆,可
以分别通过该些滚轮、滑槽等进入到沟道内。必须保证线缆进入沟道时,位于所述悬筛22
·的下方,以保证细土可以将线缆掩埋。在线缆辊14上海可以连接可调阻尼装置,以便于调M
iF. O所述标志带辊15包括绞盘和中轴,中轴焊接在所述第二悬架13的两金属条底部,绞盘可以绕着中轴转动,以将绕在所述标志带辊15上的标志带释放。且,标志带辊15还可以连接可调阻尼装置,以便于调整。标志带辊15的位置高于所述线缆导入机构142的最底部,但是又在所述悬筛22朝下倾斜的一端的下方,以保证落下的颗粒可以将标志带掩埋,而标志带又位于细土的上方。以下,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行走机构30的滚轮在距离沟沿一米缓缓行驶,悬筛22部分正悬于管沟上方,工作起点处管沟长度多出管道一个悬筛22的正投影长度,悬筛22高端正对管道起始点,调整线缆导入机构142的位置及深度和标志带辊15,线缆辊14的阻尼。开始工作,粗筛分落入无管道敷设的空沟,随着悬筛22移动,管道上每一点覆压从悬筛22高端至低端筛分下的细土。线缆及标志带按照设定位置释放。料斗10承接卸载原土,粗筛21将大粒径(200mm)石块筛除,出料槽23将料从料斗10经调节板输入悬筛22高端。悬筛22对原料重力筛分。线缆导入机构142将线缆导入设计埋深点,该线缆导入机构142至悬筛22高端筛分量为线缆下方细土,该线缆导入机构142至悬筛22低端筛分量为线缆上方细土,筛分粗料经悬筛22低端流至标志带上,标志带下方为细筛分,上方为粗筛分。粗筛分从标志带滑落时,由于释放辊阻尼作用,形成较缓的坡度,增强了细土层对管道线缆防冲击保护效果。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填机,可以实现装载机卸料6-8方每分钟,悬筛筛分速度与之匹配,按每天8小时工作,可完成回填及缆带敷设2000米左右。相比于现有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成本。以上公开的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并非用来限制其本身,任何熟习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内涵的情况下,所做的均等变化和更动,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回填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机架,其用以支撑设备; 一行走机构,其连接在该机架底部,用以在驱动源驱动下使得所述回填机行走; 一料斗,其架设在所述机架上,用以盛装土料,该料斗上方设置有用于隔离较大土块的粗筛; 一悬筛,其设置在所述料斗的斜下方,并通过一出料槽与所述料斗的下方开口连接; 两线缆辊,用以绕设线缆,该两线缆辊架设在所述机架内;以及 一标志带辊,其用以绕设需敷设的标志带,该标志带辊设置在所述机架外部。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回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机构包含一中轴和两个滚轮。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回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的一侧边设置有一牵引架。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回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辊通过穿设在其中的一中轴架设于一连接在所述机架的线缆绞盘支架上。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回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前侧设置有第一悬架和第二悬架,该第一悬架底部与地面距离高于所述第二悬架底部与地面的距离,所述悬筛呈倾斜状架设在所述第一悬架和第二悬架上,所述标志带辊连接在所述第二悬架底部。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回填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线缆导入机构,用 以将所述线缆辊上的线缆导入到沟道内。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绞盘支架上还设置有可调阻尼 装直。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回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志带辊上连接有可调阻尼装置。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回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志带辊的位置高于所述线缆导入机构的底部的位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填机,包括一机架,其用以支撑设备;一行走机构,其连接在该机架底部,用以在驱动源驱动下使得所述回填机行走;一料斗,其架设在所述机架上,用以盛装土料,该料斗上方设置有用于隔离较大土块的粗筛;一悬筛,其设置在所述料斗的斜下方,并通过一出料槽与所述料斗的下方开口连接;两线缆辊,用以绕设线缆,该两线缆辊架设在所述机架内;以及一标志带辊,其用以绕设需敷设的标志带,该标志带辊设置在所述机架外部。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填机,可以大幅度提高作业效率,并且降低成本。
文档编号E02D17/18GK202482876SQ20122002632
公开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20日
发明者徐文飞, 李东振, 李岩, 郭聪, 黄晖 申请人:徐文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