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装模块防汛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12202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快装模块防汛墙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快装模块防汛墙。它包括挡水墙体,所述挡水墙体的两侧设有插接式密封转向节,所述插接式密封转向节由一对外转向插接槽、内转向接头组成,所述内转向接头插接入所述外转向插接槽后可沿所述外转向插接槽的中轴线旋转,旋转角度小于180度。本实用新型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通过所述插接式密封转向节,由若干个本实用新型进行插接组合使用,在扩大防汛面积的同时,可以组成多种几何形状进行应地适宜的防汛,并且拆装方便,密封性能优异,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专利说明】快装模块防汛墙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汛设备,特别是公开一种快装模块防汛墙。
【背景技术】
[0002]在现有的防汛设备中,主要以防汛门为主,通常借助已有墙体或建筑物进行固定和使用,形成“线”型防汛。而在一些空旷地区,如大型厂房、工地、旷野、山区等地方,由于通常没有固定建筑物、建筑物之间距离过宽或底面高低情况较为复杂等情况,而导致现有的防汛门因防汛面积太小、灵活程度不高,以致无法使用。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既能单独使用,又能通过多件组合使用以扩大防汛面积和适应不同地形、空间的快装模块防汛墙。
[000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快装模块防汛墙,其特征在于:包括挡水墙体,所述挡水墙体的两侧设有一对插接式密封转向节,所述插接式密封转向节由外转向插接槽、内转向接头组成,所述内转向接头插接入所述外转向插接槽后可沿所述外转向插接槽的中轴线旋转,旋转角度小于180度。
[0005]所述外转向插接槽为圆筒型且在侧壁上设有用于将所述内转向接头放入所述外转向插接槽中并为所述内转向接头提供旋转空间的开口,所述内转向接头的一侧固定在所述挡水墙体的一侧,内转向接头的另一侧为与所述外转向插接槽相配合的圆柱体。
[0006]所述内转向接头的侧面设有密封条。
[0007]所述旋转角度为0-90度。
[0008]还包括抓地固定装置,所述抓地固定装置包括地爪、固定在底面上的地锁,所述地爪的顶端通过固定在所述挡水墙体顶部的凸轮轴扳手与所述挡水墙体相连,所述地爪的底部为用于连接地锁的抓地叉。
[0009]所述挡水墙体上靠近两侧设有中间连接器。
[0010]所述插接式密封转向节的高度与所述挡水墙体的高度相同,所述挡水墙体的高度为350mnT450mm,所述挡水墙体的底部、插接式密封转向节的底部分别设有软性密封橡胶。[0011 ]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多个组合、两两相接使用,多个组合使用时,只需将一个本实用新型防汛墙的内转向接头插接入另一个防汛墙的外转向插接槽相连即可,由于内转向接头与外转向插接槽之间可以转动,因此通过调节内转向接头与外转向插接槽之间的角度,就可以调节防汛墙与防汛墙之间的角度,在扩大防汛面积的同时,有利于组合成多种形状适应于不同的环境进行使用。
[0012]本实用新型即能实现“线”型防汛,又解决了“面”的防汛问题;本实用新型作为基本模块,可按防汛要求快装成多个几何面的防汛墙,很好地保护了(如军事据点、人防工程、国家仓库、大型企业、重要民政工程、宾馆、车库、码头、地铁等)工作面,确保完全渡汛;本实用新型使防汛门设计理念和生产工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既去除里了现有技术中防汛门的外立柱和底座箱的笨重结构,节省了大量有色金属,又最大限度地发掘拉模铝合金挡水板一板多用;彻底解决了拉模铝合金挡水板无损伤转向的历史难题,真正体现了多、快、好、省理念的实现。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通过所述插接式密封转向节,由若干个本实用新型进行插接组合使用,在扩大防汛面积的同时,可以组成多种几何形状进行应地适宜的防汛,并且拆装方便,密封性能优异,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实用新型插接式密封转向节组合时的顶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地锁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本实用新型两个组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其中:1、挡水墙体;2、外转向插接槽;3、内转向接头;4、地爪;5、开口 ;6、密封条;
7、地锁;8、凸轮轴扳手;9、抓地叉;10、中间连接器;11、连接挂钩;12、连接臂;13、软性密
封橡胶。
【具体实施方式】
[0019]根据图f图4,本实用新型包括挡水墙体1、抓地固定装置,所述挡水墙体I的两侧设有插接式密封转向节,所述插接式密封转向节由一对外转向插接槽2、内转向接头3组成,所述内转向接头3插接入所述外转向插接槽2后可沿所述外转向插接槽2的中轴线旋转,旋转角度小于180度,优选0-90度。所述外转向插接槽2为圆筒型且在侧壁上设有用于将所述内转向接头3放入所述外转向插接槽2中并为所述内转向接头3提供旋转空间的开口 5 ;所述旋转角度的大小通过所述开口 5的开口大小决定,且所述开口 5的中心偏向所述挡水墙体I的前面或后面,即所述开口 5的方向不在所述挡水墙体I的横向上而是在前或后或前侧或后侧方向上,这样的开口方向设置是为了让所述内转向接头3在外转向插接槽2中旋转时不脱离所述外转向插接槽2,同时为旋转提供更大的旋转角度;所述内转向接头3的一侧固定在所述挡水墙体I的一侧,内转向接头3的另一侧为与所述外转向插接槽2相配合的圆柱体。所述内转向接头3的侧面设有密封条6。所述插接式密封转向节的高度与所述挡水墙体I的高度相同,所述挡水墙体I的高度为350mnT450mm,所述挡水墙体I的底部、插接式密封转向节的底部分别设有软性密封橡胶13。所述的内转向接头3插接入所述外转向插接槽2后可沿所述外转向插接槽2的中轴线旋转,指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作为两两组合插接组合使用时的结构,在本实用新型进行单独使用时,不需要将内转向接头3插接入所述外转向插接槽2。
[0020]所述抓地固定装置包括地爪4、固定在底面上的地锁7,所述地爪4的顶端通过固定在所述挡水墙体I顶部的凸轮轴扳手8与所述挡水墙体I相连,所述地爪4的底部为用于连接地锁7的抓地叉9。地锁7事先预埋在地里,使用时只需通过所述凸轮扳手8将抓地叉9拉紧即可,从而迫使软性密封橡胶13与地面紧紧压实在一起,起到良好的密封作用。所述挡水墙体I上靠近两侧设有中间连接器10。所述中间连接器10优选连接挂钩11和连接臂12的结构,其中所述连接挂钩11固定于所述挡水墙体I上的一侧、连接臂12 —端固定在所述挡水墙体I上的另一侧,连接臂12的另一端为自由端,用于当本实用新型两两组合使用时与另一个挡水墙体I上的连接挂钩11相连,以进一步加固挡水墙体I之间的连接。所述连接臂12可以为柔性带状、链条式或可弯折等臂状结构,以使得当本实用新型在两两相接呈带角度的墙体时,便于固定。
[0021]所述挡水墙体I采用优质拉模铝合金,材料牌号:6063,抗拉强度:265Actual,伸长应力:245 Actual,维氏硬度:10 Actual,挡水墙体I的壁厚和内加强筋都作了优化设计,保证使用年限达10年以上;所述中间连接器10是确保相邻两个高水位挡水墙体I规定好的角度紧密连接,保证挡水墙体I转角活动面不渗水;所述软性密封橡胶13是专用优质软性橡胶,能起到良好的密封性;所述抓地装置均为优质厚不锈钢制作,能使挡水墙体I自动产生强大抓地力,极大提高了防汛效应。
[0022]本实用新型单独使用时,可将所述插接式密封转向节的内转向接头3,与现有的墙体或建筑体进行连接固定。当本实用新型由两个以上组合是使用时,将一个本实用新型的内转向接头3与另一个本实用新型的外转向插接槽2相连,然后旋转所述挡水墙体I至需要的角度,然后通过抓地固定装置与底面固定,并通过所述中间连接器10将两个本实用新型的挡水墙体I进一步固定即可。本实用新型作为防汛墙的基本模块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组合,即可以作为线型防汛,也可以围成几何空间进行防汛。通过多件本实用新型,可以组合成圆型、矩形、多边型等面积的防汛任务;理论上本实用新型通过组合可以达到无限长的防汛面积,大大增加了防汛的灵活性和适用性。本实用新型不使用时可水平挂在建筑物外墙上,既美观,又便于养护。
【权利要求】
1.一种快装模块防汛墙,其特征在于:包括挡水墙体,所述挡水墙体的两侧设有插接式密封转向节,所述插接式密封转向节由一对外转向插接槽、内转向接头组成,所述内转向接头插接入所述外转向插接槽后可沿所述外转向插接槽的中轴线旋转,旋转角度小于180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装模块防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转向插接槽为圆筒型且在侧壁上设有用于将所述内转向接头放入所述外转向插接槽中并为所述内转向接头提供旋转空间的开口,所述内转向接头的一侧固定在所述挡水墙体的一侧,内转向接头的另一侧为与所述外转向插接槽相配合的圆柱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快装模块防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转向接头的侧面设有密封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装模块防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角度为0-90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装模块防汛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抓地固定装置,所述抓地固定装置包括地爪、固定在底面上的地锁,所述地爪的顶端通过固定在所述挡水墙体顶部的凸轮轴扳手与所述挡水墙体相连,所述地爪的底部为用于连接地锁的抓地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装模块防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墙体上靠近两侧设有中间连接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装模块防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式密封转向节的高度与所述挡水墙体的高度相同,所述挡水墙体的高度为350mnT450mm,所述挡水墙体的底部、插接式密封转向 节的底部分别设有软性密封橡胶。
【文档编号】E02D19/04GK203768865SQ201420074565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21日
【发明者】沈玉林, 施伟 申请人:沈玉林, 上海长江仪表电器成套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