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用粘扣带式土工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0376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一种隧道用粘扣带式土工布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隧道防排水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与复合有粘扣带的防水板、排水板和防排水板实现粘贴式固定的隧道用土工布。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隧道内的防水板、排水板和防排水板的固定方式为:如图1所示,首先用热熔垫圈和射钉将土工布层固定在隧道的初期支护上,然后将防水板、排水板或防排水板热熔焊接于热熔垫圈上。这种铺挂固定方式有以下缺点:1)需采用人工逐个在热熔垫片处进行热熔焊接,施工效率低;2)防水板、排水板或防排水板在热熔焊接处易开裂,开裂处易发生渗漏,防水板、排水板或防排水板的防排水效果难以保证;3)隧道掌子面爆破施工时会产生冲击气流,气流冲击防水板、排水板或防排水板的缺口易造成防水板、排水板或防排水板进一步破坏甚至掉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用粘扣带式土工布,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隧道用粘扣带式土工布,该土工布为双层结构,一层为细旦化学纤维经非织造工艺制成的第一土工布层;另一层为粗旦化学纤维经非织造工艺制成的第二土工布层,所述第二土工布层表面经特殊针刺工艺形成丰富圈形绒面或钩形绒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土工布层的线密度为2-6旦。

优选地,所述第二土工布层的线密度为6-30旦。

其中,所述第二土工布层表面的丰富圈形绒面与粘扣带钩面粘合的剥离强度为2~30N/cm。

其中,所述第二土工布层表面的丰富钩形绒面与粘扣带圈面粘合的剥离强度为2~30N/cm。

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土工布层的丰富圈形绒面或钩形绒面为针刺工艺制成。

其中,所述土工布的物理力学性能满足TZ 331-2009《铁路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指南》中关于缓冲层材料土工布的技术要求,即下表所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一层为细旦纤维经非织造工艺制成的第一土工布层,该层可以起到过滤、排水、防护作用;另一层为粗旦纤维经非织造工艺制成的第二土工布层,所述第二土工布层表面经特殊针刺工艺形成丰富圈形绒面或钩形绒面,该丰富圈形绒面或钩形绒面可与粘扣带粘合,从而可以通过所述土工布与表面复合有粘扣带的防水板、排水板或防排水板实现铺挂固定。粘扣带式粘合铺挂施工便利,防水板、排水板或防排水板铺贴紧密牢固;本发明不需要将防水板、排水板或防排水板与热熔垫片焊接,防水板、排水板或防排水板上不会出现热熔破损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防水板、排水板和防排水板的铺挂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土工布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丰富钩形绒面层与粘扣带圈面粘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1-隧道初期支护,2-土工布,20-第一土工布层,21-第二土工布层,210-丰富圆形绒面,3-热熔垫片,4-防排水板,5-固定器件,6-粘扣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如图2-图4所示,一种粘扣带式防水板、排水板、防排水板,包括土工布2和防水板、排水板、防排水板,土工布2固定在隧道初期支护1表面,土工布2可通过热熔垫片3和固定器件5与隧道初期支护1固定。固定器件5可以为射钉。防水板、排水板、防排水板表面复合有粘扣带6,粘扣带6与土工布2通过粘合实现连接固定。

为了提高粘扣带6与土工布2的粘合强度,本发明提供一种隧道用粘扣带式土工布,该土工布2为双层结构,一层为细旦化学纤维经非织造工艺制成的第一土工布层20;另一层为粗旦化学纤维经非织造工艺制成的第二土工布层21,所述第二土工布层表面经特殊针刺工艺形成丰富圈形绒面210。

所述第一土工布层20的线密度为2-6旦。

所述第二土工布层21的线密度为6-30旦。

通过采用本发明公开的上述技术方案,得到了如下有益的效果:本发明的一层为细旦化学纤维经非织造工艺制成的第一土工布层20,该层可以起到过滤、排水、缓冲作用;另一层为粗旦化学纤维经非织造工艺制成的第二土工布层21,所述第二土工布层21表面经特殊针刺工艺形成丰富圈形绒面或钩形绒面,该丰富圈形绒面或钩形绒面可与粘扣带6粘合,从而可以通过粘扣带6将防水板、排水板或防排水板与土工布层2实现粘合固定。粘扣带式防水板、排水板、防排水板铺挂施工便利,铺贴紧密牢固。本发明不需要将防水板、排水板或防排水板与热熔垫片3焊接,防水板、排水板或防排水板上无热熔破坏点。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