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曲面三组合聚能压裂增加页岩气采收率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58282发布日期:2018-09-18 17:28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增加页岩气采收率的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旋转曲面三组合聚能压裂增加页岩气采收率的装置。



背景技术:

页岩气是一种新兴的洁净能源,因其储量大、开采周期长等特点而倍受关注。然而作为储气载体的页岩体因其天然孔隙率小,渗透率低,95%的页岩气井需要通过人工致裂的方式增加页岩体渗透率,方可有工业开采价值。

目前,人工致裂的方法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水力压裂方法、二是泡沫压裂方法。水力压裂方法主要通过向钻孔中注入高压液体达到致裂岩层的目的。按照具体的压裂工艺,水力压裂方法包括多级压裂、清水压裂、水力喷射压裂等三种。多级压裂是利用封堵球或限流技术分隔储层不同层位进行分段压裂的技术。清水压裂是利用大量清水注入地层诱导产生导流裂缝的压裂技术。水力喷射压裂是利用高速和高压流体携带砂体进行射孔并打开裂缝的压裂技术。泡沫压裂方法主要通过向钻孔内注入高压的液气混合体达到致裂岩层的目的。根据气体成分的不同,泡沫压裂方法可以分为氮气泡沫压裂及二氧化碳泡沫压裂等两种。水力压裂方法及泡沫压裂方法在页岩层压裂过程中均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一是压裂液中均配备有大量化学药剂,对地层损害大;二是压裂后期主裂缝贯通后,压裂液的漏失较为严重;三是压裂液的反排较慢。最主要的,页岩气的赋存形式以吸附气为主,只有通过破碎的方法增加页岩体的比表面积,才能增加吸附气体的解析量,而上述两类压裂方法主要通过贯通岩体中的天然裂隙达到增产的目的,这与页岩气自身的赋存特性是不一致的。

中国专利CN102168543B公开了一种通过爆炸方式增加页岩气采收率的方法及装置,所述装置设置在页岩气井裸眼中包括输药起爆装置和气体输送装置,其中输药起爆装置用于将其周围的页岩崩裂,气体输送装置将由被崩裂的页岩中渗出的页岩气输送到地面;该方法和装置存在炸药爆炸能量分散、炸药爆炸能量利用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克服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旋转曲面三组合聚能压裂增加页岩气采收率的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述一种旋转曲面三组合聚能压裂增加页岩气采收率的装置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旋转曲面三组合聚能压裂增加页岩气采收率的装置,所述装置设置在页岩气井裸眼中,所述装置包括起爆装置和气体输送装置,起爆装置用于将其周围的页岩崩裂,气体输送装置将由被崩裂的页岩中渗出的页岩气输送到地面,所述起爆装置包括起爆电路和起爆器,所述气体输送装置包括右凸缘、隔离装置、油气管、孔状进气管;所述孔状进气管设置在所述隔离装置与所述右凸缘之间,孔状进气管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右凸缘的通孔中,另一端设置在隔离装置上的通孔中;孔状进气管为带有若干进气孔的管,油气管的一端设置在隔离装置的通孔中,另一端与地面集气装置相连;所述起爆装置还包括三组合聚能装置,所述三组合聚能装置包括将炸药爆炸能量汇聚向右射出的左聚能罩、将炸药爆炸能量汇聚向左射出的右聚能罩、将炸药爆炸能量汇聚向正中射出的中聚能罩、设置在左聚能罩左侧的左凸缘、设置在左聚能罩和中聚能罩之间的左中凸缘、设置在右聚能罩和中聚能罩之间的右中凸缘和套管;

所述左聚能罩包括左凹形外表面和左凹形内表面,所述左凹形外表面和所述左凹形内表面均为开口向外的旋转曲面,所述左凹形内表面的旋转曲面形成空腔;所述左聚能罩与左凸缘和左中凸缘组成一个封闭空间,并在该空间内设置炸药;所述左聚能罩的最大外径为Da,所述左聚能罩的长度为La;

所述右聚能罩包括右凹形外表面和右凹形内表面,所述右凹形外表面和所述右凹形内表面均为开口向外的旋转曲面,所述右凹形内表面的旋转曲面形成空腔;所述右聚能罩与右凸缘和右中凸缘组成一个封闭空间,并在该空间内设置炸药;所述右聚能罩的最大外径为Db,所述右聚能罩的长度为Lb;

所述中聚能罩包括中凹形外表面和中凹形内表面,所述中凹形外表面和所述中凹形内表面均为开口向外的旋转曲面,所述中凹形内表面的旋转曲面形成空腔;所述中聚能罩与左中凸缘和右中凸缘组成一个封闭空间,并在该空间内设置炸药;所述中聚能罩的最大外径为Dc,所述中聚能罩的长度为Lc;

所述左中凸缘和右中凸缘均设置有套管孔,所述套管外部为圆柱形且其内部为圆柱孔,所述套管依次穿过所述左凹形内表面的空腔、左中凸缘的套管孔、中凹形内表面的空腔、右中凸缘的套管孔、右凹形内表面的空腔和右凸缘的通孔,所述套管一端固定在左凸缘的右端面,所述套管另一端固定在右凸缘的右端面;

在所述左凸缘的右表面与所述左中凸缘的左表面上间隔设置若干个起爆器,起爆器通过设置在所述套管内的起爆电路与地面控制装置连接,并通过地面控制装置控制起爆器的起爆;

在所述右凸缘的左表面与所述右中凸缘的右表面上间隔设置若干个起爆器,起爆器通过设置在所述套管内的起爆电路与地面控制装置连接,并通过地面控制装置控制起爆器的起爆;

在所述左中凸缘的右表面与所述右中凸缘的左表面上间隔设置若干个起爆器,起爆器通过设置在所述套管内的起爆电路与地面控制装置连接,并通过地面控制装置控制起爆器的起爆。

所述左凸缘的右侧设置有左凸台,所述左凸台为向外凸起的球冠形状,所述左凸台球冠形状的凸起高度为Ht,所述左凸台球冠形状的最大开口部分圆的直径为Dt;

所述右凸缘的左侧设置有右凸台,所述右凸台为向外凸起的球冠形状,所述右凸台球冠形状的凸起高度为Ht,所述右凸台球冠形状的最大开口部分圆的直径为Dt;

所述左中凸缘的左侧设置有中凸台Ⅰ,所述中凸台Ⅰ为向外凸起的球冠形状,所述中凸台Ⅰ球冠形状的凸起高度为Ht,所述中凸台Ⅰ球冠形状的最大开口部分圆的直径为Dt;

所述左中凸缘的右侧设置有中凸台Ⅱ,所述中凸台Ⅱ为向外凸起的球冠形状,所述中凸台Ⅱ球冠形状的凸起高度为Ht,所述左中右凸台球冠形状的最大开口部分圆的直径为Dt;

所述右中凸缘的左侧设置有中凸台Ⅲ,所述中凸台Ⅲ为向外凸起的球冠形状,所述中凸台Ⅲ球冠形状的凸起高度为Ht,所述中凸台Ⅲ球冠形状的最大开口部分圆的直径为Dt;

所述右中凸缘的右侧设置有中凸台Ⅳ,所述中凸台Ⅳ为向外凸起的球冠形状,所述中凸台Ⅳ球冠形状的凸起高度为Ht,所述中凸台Ⅳ球冠形状的最大开口部分圆的直径为Dt;

所述直径Dt为炸药直径D,所述高度Ht为3mm~8mm。

优选的,所述左凹形外表面的旋转轴为Xa轴,所述左凹形外表面的母线为母线A,所述母线A绕所述Xa轴旋转形成所述左凹形外表面,所述母线A是由以下方程组构成的抛物线:

所述左凹形内表面的旋转轴为Xa轴,所述左凹形内表面的母线为母线B,所述母线B绕所述Xa轴旋转形成所述左凹形内表面,所述母线B是由以下方程组构成的抛物线:

所述右凹形外表面的旋转轴为Xb轴,所述右凹形外表面的母线为母线C,所述母线C绕所述Xb轴旋转形成所述右凹形外表面,所述母线C是由以下方程组构成的抛物线:

所述右凹形内表面的旋转轴为Xb轴,所述右凹形内表面的母线为母线D,所述母线D绕所述Xb轴旋转形成所述右凹形内表面,所述母线D是由以下方程组构成的抛物线:

所述中凹形外表面的旋转轴为Xc轴,所述中凹形外表面的母线为母线E,所述母线E为开口向外的曲线,所述母线E绕所述Xc轴旋转形成所述中凹形外表面;

所述中凹形内表面的旋转轴为Xc轴,所述中凹形内表面的母线为母线F,所述母线F为开口向外的曲线,所述母线F绕所述Xc轴旋转形成所述凹形内表面;

上面各式中:

Oa-XaYaZa坐标系的坐标原点在所述左聚能罩的轴线上且在左聚能罩的长度的中点,Xa轴、Ya轴和Za轴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Xa轴与所述左聚能罩的轴线重合,Xa轴正方向从左聚能罩的左侧指向左聚能罩的右侧;xa、ya和za分别为Xa轴、Ya轴和Za轴的坐标变量;

Oa1-Xa1Ya1Za1坐标系的坐标原点在Oa-XaYaZa坐标系中为(-b1,c1,0),Xa1轴、Ya1轴和Za1轴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Za1轴与Za轴平行,Xa1轴与Xa轴夹角为θa;xa1、ya1和za1分别为Xa1轴、Ya1轴和Za1轴的坐标变量;

Oa2-Xa2Ya2Za2坐标系的坐标原点在Oa-XaYaZa坐标系中为(-b2,c2,0),Xa2轴、Ya2轴和Za2轴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Za2轴与Za轴平行,Xa1轴与Xa轴夹角为θa;xa2、ya2和za2分别为Xa2轴、Ya2轴和Za2轴的坐标变量;

Ob-XbYbZb坐标系的坐标原点在所述右聚能罩的轴线上且在右聚能罩的长度的中点,Xb轴、Yb轴和Zb轴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Xb轴与所述右聚能罩的轴线重合,Xb轴正方向从右聚能罩的左侧指向右聚能罩的右侧;xb、yb和zb分别为Xb轴、Yb轴和Zb轴的坐标变量;

Ob1-Xb1Yb1Zb1坐标系的坐标原点在Ob-XbYbZb坐标系中为(b1,c1,0),Xb1轴、Yb1轴和Zb1轴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Zb1轴与Zb轴平行,Xb1轴与Xb轴夹角为θb;xb1、yb1和zb1分别为Xb1轴、Yb1轴和Zb1轴的坐标变量;

Ob2-Xb2Yb2Zb2坐标系的坐标原点在Ob-XbYbZb坐标系中为(b2,c2,0),Xb2轴、Yb2轴和Zb2轴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Zb2轴与Zb轴平行,Xb1轴与Xb轴夹角为θb;xb2、yb2和zb2分别为Xb2轴、Yb2轴和Zb2轴的坐标变量;

Oc-XcYcZc坐标系的坐标原点在所述中聚能罩的轴线上且在中聚能罩的长度的中点,Xc轴、Yc轴和Zc轴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Xc轴与所述中聚能罩的轴线重合,Xc轴正方向从中聚能罩的左侧指向中聚能罩的右侧;xc、yc和zc分别为Xc轴、Yc轴和Zc轴的坐标变量;

Xa轴、Xb轴和Xc轴共线;

Da和Db相等且均为D,La和Lb相等且均为L,θa=-θ,θb=θ;

D为100mm~800mm,L为200mm~1000mm,θ为0°~60°;

Dc为100mm~800mm,Lc为200mm~1000mm;

H为左聚能罩、中聚能罩和右聚能罩的最小壁厚,H为1mm~10mm;

a1、b1、c1、a2、b2、c2为参数,c1为D的0.2~0.90倍,c2为D的0.15~0.85倍且c1>c2;

求解以下方程组得到a1、b1的值且a1>0:

求解以下方程组得到a2、b2的值且a2>0:

优选的,所述参数:D为200mm~500mm,L为300mm~600mm,Dc为200mm~500mm,Lc为300mm~600mm;

优选的,所述参数:θ为30°~50°;

优选的,所述参数c1为D的0.2~0.6倍,c2为D的0.15~0.55倍且c1>c2;

优选的,所述径向最小壁厚H为1mm~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在于:由于聚能效应、抛物线的光学特性和开口向外的曲线的聚能特性,通过左聚能罩、中聚能罩和右聚能罩将炸药爆炸能量汇聚射出,炸药爆炸能量利用率高,同时提高了爆炸压裂区的页岩裂纹的长度和页岩裂纹的数量;特别是由于左聚能罩、中聚能罩和右聚能罩的聚能作用,分别从左、中、右三个空间方向同时挤压爆炸压裂区的页岩,裂纹迅速贯通形成“个”字形状的页岩破裂带,增加了页岩的比表面积,从而有效增加了页岩气的解析速率及其采收率。同时,由于球冠形状的左凸台、右凸台、中凸台Ⅰ、中凸台Ⅱ、中凸台Ⅲ、中凸台Ⅳ的向外凸起的聚能作用,进一步增强了聚能效应。

附图说明

图1为装置示意图;

图2为左聚能罩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右聚能罩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的中聚能罩结构示意图;

图5为施例二的中聚能罩实结构示意图;

上述图1-图5中:1-页岩气井裸眼,2-油气管,3-孔状进气管,4-进气孔,5-右凹形外表面,6-右凹形内表面,7-右聚能罩,8-中凹形外表面,9-中凹形内表面,10-中聚能罩,11-左凹形外表面,12-左凹形内表面,13-左凸缘,14-左聚能罩,15-左中凸缘,16-右中凸缘,17-套管,18-右凸缘,19-隔离装置,20-起爆器,21-起爆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一。

一种旋转曲面三组合聚能压裂增加页岩气采收率的装置,所述装置设置在页岩气井裸眼中1,所述装置包括起爆装置和气体输送装置,起爆装置用于将其周围的页岩崩裂,气体输送装置将由被崩裂的页岩中渗出的页岩气输送到地面,所述起爆装置包括起爆电路21和起爆器20,所述气体输送装置包括右凸缘18、隔离装置19、油气管12、孔状进气管3;所述孔状进气管3设置在所述隔离装置19与所述右凸缘18之间,孔状进气管3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右凸缘19的通孔中,另一端设置在隔离装置19上的通孔中;孔状进气管3为带有若干进气孔的管,油气管2的一端设置在隔离装置19的通孔中,另一端与地面集气装置相连;所述起爆装置还包括三组合聚能装置,所述三组合聚能装置包括将炸药爆炸能量汇聚向右射出的左聚能罩14、将炸药爆炸能量汇聚向左射出的右聚能罩7、将炸药爆炸能量汇聚向正中射出的中聚能罩10、设置在左聚能罩14左侧的左凸缘、设置在左聚能罩14和中聚能罩10之间的左中凸缘15、设置在右聚能罩7和中聚能罩10之间的右中凸缘16和套管17;

所述左聚能罩14包括左凹形外表面11和左凹形内表面12,所述左凹形外表面11和所述左凹形内表面12均为开口向外的旋转曲面,所述左凹形内表面2的旋转曲面形成空腔;所述左聚能罩14与左凸缘13和左中凸缘15组成一个封闭空间,并在该空间内设置炸药;所述左聚能罩14的最大外径为Da,所述左聚能罩14的长度为La;

所述右聚能罩7包括右凹形外表面5和右凹形内表面6,所述右凹形外表面5和所述右凹形内表面6均为开口向外的旋转曲面,所述右凹形内表面6的旋转曲面形成空腔;所述右聚能罩7与右凸缘18和右中凸缘16组成一个封闭空间,并在该空间内设置炸药;所述右聚能罩7的最大外径为Db,所述右聚能罩7的长度为Lb;

所述中聚能罩10包括中凹形外表面8和中凹形内表面9,所述中凹形外表面8和所述中凹形内表面9均为开口向外的旋转曲面,所述中凹形内表面9的旋转曲面形成空腔;所述中聚能罩10与左中凸缘15和右中凸缘16组成一个封闭空间,并在该空间内设置炸药;所述中聚能罩10的最大外径为Dc,所述中聚能罩10的长度为Lc;

所述左中凸缘15和右中凸缘16均设置有套管孔,所述套管17外部为圆柱形且其内部为圆柱孔,所述套管17依次穿过所述左凹形内表面12的空腔、左中凸缘15的套管孔、中凹形内表面9的空腔、右中凸缘16的套管孔、右凹形内表面6的空腔和右凸缘18的通孔,所述套管17一端固定在左凸缘13的右端面,所述套管17另一端固定在右凸缘18的右端面;

在所述左凸缘13的右表面与所述左中凸缘15的左表面上间隔设置若干个起爆器20,起爆器20通过设置在所述套管17内的起爆电路21与地面控制装置连接,并通过地面控制装置控制起爆器20的起爆;

在所述右凸缘18的左表面与所述右中凸缘16的右表面上间隔设置若干个起爆器20,起爆器20通过设置在所述套管17内的起爆电路21与地面控制装置连接,并通过地面控制装置控制起爆器20的起爆;

在所述左中凸缘15的右表面与所述右中凸缘16的左表面上间隔设置若干个起爆器20,起爆器20通过设置在所述套管17内的起爆电路21与地面控制装置连接,并通过地面控制装置控制起爆器20的起爆。

所述左凸缘15的右侧设置有左凸台,所述左凸台为向外凸起的球冠形状,所述左凸台球冠形状的凸起高度为Ht,所述左凸台球冠形状的最大开口部分圆的直径为Dt;

所述右凸缘18的左侧设置有右凸台,所述右凸台为向外凸起的球冠形状,所述右凸台球冠形状的凸起高度为Ht,所述右凸台球冠形状的最大开口部分圆的直径为Dt;

所述左中凸缘15的左侧设置有中凸台Ⅰ,所述中凸台Ⅰ为向外凸起的球冠形状,所述中凸台Ⅰ球冠形状的凸起高度为Ht,所述中凸台Ⅰ球冠形状的最大开口部分圆的直径为Dt;

所述左中凸缘15的右侧设置有中凸台Ⅱ,所述中凸台Ⅱ为向外凸起的球冠形状,所述中凸台Ⅱ球冠形状的凸起高度为Ht,所述左中右凸台球冠形状的最大开口部分圆的直径为Dt;

所述右中凸缘16的左侧设置有中凸台Ⅲ,所述中凸台Ⅲ为向外凸起的球冠形状,所述中凸台Ⅲ球冠形状的凸起高度为Ht,所述中凸台Ⅲ球冠形状的最大开口部分圆的直径为Dt;

所述右中凸缘16的右侧设置有中凸台Ⅳ,所述中凸台Ⅳ为向外凸起的球冠形状,所述中凸台Ⅳ球冠形状的凸起高度为Ht,所述中凸台Ⅳ球冠形状的最大开口部分圆的直径为Dt;

所述直径Dt为炸药直径D,所述高度Ht为3mm~8mm。

建立Oa-XaYaZa坐标系、Oa1-Xa1Ya1Za1坐标系、Oa2-Xa2Ya2Za2坐标系、Ob-XbYbZb坐标系、Ob1-Xb1Yb1Zb1坐标系、Ob2-Xb2Yb2Zb2坐标系和Oc-XcYcZc坐标系如下:

Oa-XaYaZa坐标系的坐标原点在所述左聚能罩14的轴线上且在左聚能罩14的长度的中点,Xa轴、Ya轴和Za轴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Xa轴与所述左聚能罩14的轴线重合,Xa轴正方向从左聚能罩14的左侧指向左聚能罩14的右侧;xa、ya和za分别为Xa轴、Ya轴和Za轴的坐标变量;

Oa1-Xa1Ya1Za1坐标系的坐标原点在Oa-XaYaZa坐标系中为(-b1,c1,0),Xa1轴、Ya1轴和Za1轴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Za1轴与Za轴平行,Xa1轴与Xa轴夹角为θa;xa1、ya1和za1分别为Xa1轴、Ya1轴和Za1轴的坐标变量;

Oa2-Xa2Ya2Za2坐标系的坐标原点在Oa-XaYaZa坐标系中为(-b2,c2,0),Xa2轴、Ya2轴和Za2轴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Za2轴与Za轴平行,Xa1轴与Xa轴夹角为θa;xa2、ya2和za2分别为Xa2轴、Ya2轴和Za2轴的坐标变量;

Ob-XbYbZb坐标系的坐标原点在所述右聚能罩7的轴线上且在右聚能罩7的长度的中点,Xb轴、Yb轴和Zb轴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Xb轴与所述右聚能罩7的轴线重合,Xb轴正方向从右聚能罩7的左侧指向右聚能罩7的右侧;xb、yb和zb分别为Xb轴、Yb轴和Zb轴的坐标变量;

Ob1-Xb1Yb1Zb1坐标系的坐标原点在Ob-XbYbZb坐标系中为(b1,c1,0),Xb1轴、Yb1轴和Zb1轴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Zb1轴与Zb轴平行,Xb1轴与Xb轴夹角为θb;xb1、yb1和zb1分别为Xb1轴、Yb1轴和Zb1轴的坐标变量;

Ob2-Xb2Yb2Zb2坐标系的坐标原点在Ob-XbYbZb坐标系中为(b2,c2,0),Xb2轴、Yb2轴和Zb2轴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Zb2轴与Zb轴平行,Xb1轴与Xb轴夹角为θb;xb2、yb2和zb2分别为Xb2轴、Yb2轴和Zb2轴的坐标变量;

Oc-XcYcZc坐标系的坐标原点在所述中聚能罩10的轴线上且在中聚能罩10的长度的中点,Xc轴、Yc轴和Zc轴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Xc轴与所述中聚能罩10的轴线重合,Xc轴正方向从中聚能罩10的左侧指向中聚能罩10的右侧;xc、yc和zc分别为Xc轴、Yc轴和Zc轴的坐标变量。

Xa轴、Xb轴和Xc轴共线。

所述左凹形外表面11的旋转轴为Xa轴,所述左凹形外表面11的母线为母线A,所述母线A绕所述Xa轴旋转形成所述左凹形外表面11,所述母线A是由以下方程组构成的抛物线:

所述左凹形内表面12的旋转轴为Xa轴,所述左凹形内表面12的母线为母线B,所述母线B绕所述Xa轴旋转形成所述左凹形内表面12,所述母线B是由以下方程组构成的抛物线:

所述右凹形外表面5的旋转轴为Xb轴,所述右凹形外表面5的母线为母线C,所述母线C绕所述Xb轴旋转形成所述右凹形外表面5,所述母线C是由以下方程组构成的抛物线:

所述右凹形内表面6的旋转轴为Xb轴,所述右凹形内表面6的母线为母线D,所述母线D绕所述Xb轴旋转形成所述右凹形内表面6,所述母线D是由以下方程组构成的抛物线:

所述中凹形外表面8的旋转轴为Xc轴,所述中凹形外表面8的母线为母线E,所述母线E绕所述Xc轴旋转形成所述中凹形外表面8,所述母线E是由以下方程构成的抛物线:

yc=a3+b3xc2; (15)

所述中凹形内表面9的旋转轴为Xc轴,所述中凹形内表面9的母线为母线F,所述母线F绕所述Xc轴旋转形成所述凹形内表面9,所述母线F是由以下方程构成的抛物线:

yc=a4+b4xc2; (16)

上面各式中:

Da和Db相等且均为D,La和Lb相等且均为L,θa=-θ,θb=θ;

D为100mm~800mm,L为200mm~1000mm,θ为0°~60°;

Dc为100mm~800mm,Lc为200mm~1000mm;

H为左聚能罩14、中聚能罩10和右聚能罩7的最小壁厚,H为1mm~10mm;

a1、b1、c1、a2、b2、c2为参数,c1为D的0.2~0.90倍,c2为D的0.15~0.85倍且c1>c2;

a3、b3、a4和b4为参数,a3为Dc的0.2~0.90倍,a4为Dc的0.15~0.85倍且a3>a4;

已知抛物线经过顶点(0,a3,0)和其他两个点然后根据经验,b3、b4由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e3、e4为系数,e3为0.5~1.5,e4为0.8~1.8且e4>e3。

下面确定右聚能7的主要参数。

右聚能罩7的右凹形外表面5的抛物线过和两点,即:当时,当时,带入方程式组(13)整理后得到:

求解以上方程组(17)得到a1、b1的值且a1>0,为保证抛物线开口向外,因此要求a1>0;

右聚能罩7的最小壁厚为H,则右聚能罩7的右凹形内表面抛物线过和两点,即:当时,当时,带入方程式组(14)整理后得到:

求解以上方程组(18)得到a2、b2的值且a2>0,为保证抛物线开口向外,因此要求a2>0;

本实施例中,选取θ=45°,则有:θa=-45°,θb=45°;由于sin45°=cos45°,则方程组(17)变换为方程组(19):

方程组(19)中,P1、Q1计算公式为:

P1=D-L-2c1; (20)

Q1=D+L-2c1; (21)

求解方程组(19),舍去b1<0的解以保证抛物线开口向外,可得:

同理,选取θ=45°,则有:θa=-45°,θb=45°;由于sin45°=cos45°,则方程组(18)变换为方程组(23):

方程组(23)中,P2、Q2计算公式为:

P2=D-L-2c2-2H; (24)

Q2=D+L-2c2-2H; (25)

求解方程组(23),舍去b2<0的解以保证抛物线开口向外,可得:

本实施例中,各参数或系数具体选取和求解如下:

选取:D=300mm,L=400mm,La=400mm,Lb=400mm,取c1为D的0.2倍即c1=60mm,取c2为D的0.15倍即c2=45mm,H=2mm,根据(22)和(26)计算得到:

b1=179.0724809mm、a1=0.007938555mm;

b2=184.116701mm、a2=0.008717154mm。

以上确定了右聚能罩7的主要参数。左聚能罩14与右聚能罩7为左右对称关系,因此,左聚能罩14的主要参数也随之确定。

下面确定中聚能罩10的主要参数。

本实施例选取:Dc=D即Dc=300mm,Lc=L即Lc=400mm,取a3为Dc的0.2倍即a3=60mm,取a4为Dc的0.15倍即a4=45mm且满足a3>a4,取e3=0.8和e4=1.0且满足e4>e3,分别带入公式(16-1)和(16-2),得到:

由此,本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及其主要参数确定完毕。

实施例二。

右聚能罩7和左聚能罩14的主要参数的确定同实施例一。

中聚能罩10的中凹形外表面8的母线E是一段圆弧,圆弧圆心在中聚能罩10的装药长度Lc的中间位置且与所述Xd轴的距离为Lc1,圆弧半径为Rc1;

中聚能罩10的中凹形内表面9的母线F是一段圆弧,圆弧圆心在中聚能罩10的装药长度Lc的中间位置且与所述Xd轴的距离为Lc2,圆弧半径为Rc2;

根据已知弦长Lc和拱高Hc1、Hc2求半径Rc1、Rc2的公式,Rc1、Rc2、Lc1和Lc2分别按以下公式计算:

Hc1和Hc2均为拱高,Hc1为装药直径Dc的0.1~0.4倍,Hc2为装药直径Dc的0.11~0.41倍且Hc2>Hc1。

本实施例选取:Dc=D即Dc=300mm,Lc=L即Lc=400mm,取Hc1为Dc的0.2倍即Hc1=60mm,取Hc2为Dc的0.22倍即Hc2=66mm且满足Hc2>Hc1分别带入公式(27)、(28)、(29)和(30),得到:

由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及其主要参数确定完毕。

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为,中聚能罩10的中凹形外表面8和中凹形内表面9的母线形状不同。

以上实施例综合聚能效应较好。

根据聚能效应,炸药爆炸后,爆炸产物在高温高压下基本是沿炸药表面的法线方向向外飞散的,因此,带凹槽的炸药在引爆后,在凹槽轴线上会出现一股汇聚的、速度和压强都很高的爆炸产物流,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炸药爆炸释放出来的爆炸能量集中起来。本发明的左聚能罩14、中聚能罩10和右聚能罩7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均为旋转曲面,母线A、母线B、母线C和母线D均是抛物线(其中实施例一的母线E和母线F也是抛物线),旋转曲面的旋转轴与抛物线的对称轴线成一夹角(其中,实施例一的母线E和母线F的对称轴线与中聚能罩10的旋转曲面的旋转轴成90°);左聚能罩14的抛物线的对称轴线绕旋转曲面的旋转轴旋转后形成左圆锥面,右聚能罩7的抛物线的对称轴线绕旋转曲面的旋转轴旋转后形成右圆锥面,实施例一的中聚能罩10的抛物线的对称轴线绕旋转曲面的旋转轴旋转后形成垂直于旋转轴的中平面;由于抛物线的光线特性,即经焦点的光线经抛物线反射后的光线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线,抛物线的这一特性进一步增强了聚能效应;实施例二的中母线E和母线F是圆弧,圆弧也具有向圆心聚能的特性,其他开口向外的的旋转曲面也有类似的增强聚能效应;聚能罩的炸药爆炸后,左聚能罩14的爆炸能量沿左圆锥面汇聚向空间右向射出,右聚能罩7的爆炸能量沿右圆锥面汇聚向空间左向射出,中聚能罩10的爆炸能量沿中平面汇聚向垂直于旋转轴的空间方向射出,三个空间方向同时挤压爆炸压裂区的页岩,裂纹迅速贯通形成“个”字形状的页岩破裂带,增加了页岩的比表面积,从而有效增加了页岩气的解析速率及其采收率。同时,由于球冠形状的左凸台、右凸台、中凸台Ⅰ、中凸台Ⅱ、中凸台Ⅲ、中凸台Ⅳ的向外凸起的聚能作用,进一步增强了聚能效应。

为保证左聚能罩的14壁厚以及右聚能罩7的壁厚从中间向两侧逐步减小,要求c1>c2;同理,为保证中聚能罩10的壁厚从中间向两侧逐步减小,要求a3>a4或Hc2>Hc1。

参数c1、c2、a3、a4、e3、e4、Hc2、Hc1的值,应根据页岩的硬度等性能选择,参数c1、c2、a3、a4的值越小及Hc2、Hc1的值越大,爆炸能量汇聚越集中,爆炸压裂区深而窄、页岩裂纹的长度越长;反之,爆炸能量汇聚越发散,爆炸压裂区宽而浅、页岩裂纹的长度越短。c1为D的0.2~0.90倍,c2为D的0.15~0.85倍且c1>c2;a3为Dc的0.2~0.90倍,a4为Dc的0.15~0.85倍且a3>a4;e3为0.5~1.5,e4为0.8~1.8且e4>e3;Hc1为装药直径Dc的0.1~0.4倍,Hc2为装药直径Dc的0.11~0.41倍且Hc2>Hc1;优选地:c1为D的0.2~0.6倍,c2为D的0.15~0.55倍且c1>c2,a3为Dc的0.2~0.6倍,a3为Dc的0.15~0.55倍且a3>a3;e3为0.8~1.2,e4为1.0~1.4且e4>e3,Hc1为装药直径Dc的0.2~0.35倍,Hc2为装药直径Dc的0.22~0.36倍且Hc2>Hc1。

根据页岩的硬度等性能选择参数θ的值,θ值越大,爆炸压裂区越窄、页岩越易压碎、页岩裂纹的长度越短和页岩裂纹的数量越多;θ值越小,爆炸压裂区越宽、页岩越不易压碎、页岩裂纹的长度越长和页岩裂纹的数量越少;θ取值为0°~60°,优选地:θ取值为30°~50°。

除了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旋转抛物面和旋转圆弧面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旋转双曲面和旋转椭圆面等其他开口向外的旋转曲面,也具有类似的效果。

左聚能罩14、中聚能罩10和右聚能罩7均由7A09型号的铝合金制作而成,性价比最好。

左凸缘13、左中凸缘5、右中凸缘6和右凸缘8均由4350合金钢制作而成,性价比最好。

所述套管17由HP9-4-20型耐高温不锈钢管制作而成,性价比最好。

本发明所公开的一种旋转曲面三组合聚能压裂增加页岩气采收率的装置,在制作时,预先将炸药放入到起爆装置中,然后再将整个装置设置在页岩气井裸眼1中;起爆器20包括电雷管、数码雷管等,起爆方式包括电起爆、数码起爆等;所述炸药包括液体炸药、固体炸药等。

以上实施例为本发明的主要结构、形状参数,其余结构细节按照本专业领域普通技术常识和惯用技术手段进行设计和选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