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隧道、隧道中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432445发布日期:2018-09-14 21:46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市政工程城市隧道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隧道、隧道中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隧道能有效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且比高架桥梁占用空间少、对环境的影响小。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交通设施的地下化趋势日趋显著,城市隧道将更多的进入人们的生活。

虽然城市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建设技术已较成熟,但隧道结构渗漏水的防排问题仍是设计与施工中的重点及难点。隧道结构防水系统包括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外包防水层及变形缝、施工缝、穿墙管、预埋件等细部防水构造。尽管在设计施工全过程中都很重视隧道防排水系统,但实际工程中渗漏水现象还是不可避免,防水层、细部构造等部位都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渗漏水。

隧道结构渗漏水造成隧道内环境潮湿,缩短隧道配套设施的使用寿命,增加维护费用。渗漏水严重时会导致混凝土结构损坏、隧道内路面大面积积水,不仅影响行车安全,还会降低结构的使用年限。

城市隧道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单孔或多孔箱涵结构,箱涵结构由顶板、底板、侧墙及中墙(多孔箱涵)组成。侧墙底部沿隧道纵向设置检修道及排水边沟,中墙底部沿隧道纵向设置防撞侧石。图1所示为典型双孔箱涵结构横断面。

目前在工程中,常用的防撞侧石及平石(a大样图)、检修道及排水边沟(b大样图)如图2、图3所示。隧道结构防水层、变形缝等细部构造发生渗漏水时,渗漏水从中墙流下会漫过防撞侧石a1通过平石a2排向隧道路面,再通过有坡度的路面排入隧道的纵向排水边沟b2内,排水方式无组织无规则;渗漏水从侧墙流下会通过检修道b1盖板孔直接排入检修道b1内,造成检修道内积水,无排除通道。中墙和侧墙的渗漏水均不能按有效的路径收集并排入隧道的排水系统内,影响隧道内外观质量,可能带来行车安全隐患,因此,及时有效的排除隧道内的渗漏水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隧道、隧道中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解决现有隧道渗漏水不能按有效的路径收集并排入隧道的排水系统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隧道、隧道中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施工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隧道中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包括沿隧道长度方向并设置在中墙底部的防撞侧石,防撞侧石旁设置有平石,防撞侧石顶部设置有纵向收水沟,纵向收水沟纵坡与隧道纵坡一致,防撞侧石外侧表面设置有若干导流排水沟,防撞侧石底部旁的平石上设置有纵向平石排水沟,纵向平石排水沟纵坡与隧道纵坡一致。

进一步地,相邻两段导流排水沟的间隔为10m。

进一步地,导流排水沟为半径为25mm的半圆形导流排水沟。

进一步地,纵向收水沟为半径为25mm的半圆形纵向收水沟。

进一步地,纵向平石排水沟为半径为50mm的半圆形纵向平石排水沟。

一种用于隧道中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浇注结构中墙,在结构中墙与防撞侧石顶部相接处预埋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

s2,将结构中墙与防撞侧石侧面相接触部分凿毛,表层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剂;

s3,防撞侧石钢筋绑扎和模板支设;

s4,模板支设时,在防撞侧石外侧表面每隔10m预留半径为25mm的半圆形导流排水沟,分段浇筑防撞侧石混凝土;

s5,待防撞侧石混凝土初凝,在防撞侧石顶部用半径为25mm的圆管按压出半径为25mm的半圆形纵向收水沟;

s6,待防撞侧石混凝土达到强度后,拆除模板,表面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

s7,路面结构铺装施工完成后,铺砌预留半径为50mm的半圆形纵向平石排水沟。

一种用于隧道的渗漏水引排结构,包括中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和侧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所述中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为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中墙渗的漏水引排结构,所述侧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包括设置于侧墙底部的检修道,检修道远离侧墙一侧还设置有排水边沟,检修道底部设置有具有横向坡度且坡向排水边沟的素混凝土,检修道与排水边沟相邻侧壁预埋有若干与检修道底部的素混凝土横向坡度一致且坡向排水边沟的横向排水管b4。

进一步地,素混凝土为c15素混凝土,素混凝土的最小厚度为100mm,素混凝土的横向坡度为2%。

进一步地,相邻两根横向排水管的间隔为10m。

一种用于隧道的渗漏水引排结构施工方法,包括中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施工方法和侧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施工方法,所述中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施工方法为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施工方法,所述侧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检修道底部回填c15素混凝土,素混凝土的最小厚度100mm,素混凝土横向坡度2%,素混凝土坡向排水边沟;

s'2,每隔10m在检修道及排水边沟相邻侧壁钢筋网中预埋安装直径50mmpvc材质的横向排水管,横向排水管横向坡度2%,横向排水管坡向排水边沟;

s'3,支设模板,浇筑检修道及排水边沟侧壁混凝土;

s'4,待混凝土达到强度之后,拆除模板,检修道及排水边沟内表面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隧道中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在防撞侧石顶部设置了纵向收水沟a3,在防撞侧石外侧表面设置了导流排水沟a4,在防撞侧石底部的平石上设置了纵向平石排水沟a5,可将隧道中墙的渗漏水按明确的路径进行收集并排入隧道的排水系统内,防撞侧石顶部的纵向收水沟a3收集渗漏水,纵向收水沟a3纵坡与隧道纵坡一致,收集的渗漏水通过防撞侧石外侧表面预留的导流排水沟a4流入与防撞侧石底部相邻的纵向平石排水沟a5内,纵向平石排水沟a5纵坡与隧道纵坡一致,纵向平石排水沟a5内的渗漏水随隧道纵坡排入隧道最低点的横截沟或预埋横向排水管的检查井内,进而排入隧道排水系统内。该隧道中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设计简单,能将渗漏水按有效的路径收集并排入隧道的排水系统内,实际工程的应用性强。且不需要在路面下预埋大量的排水管引排渗漏水,施工更容易,造价更经济,维修更方便。

2、本发明中,隧道侧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检修道b1底部回填具有横向坡度的素混凝土b3,与排水边沟底部形成高度差,检修道盖板孔收集渗漏水,再通过检修道与排水边沟相邻侧壁上设置的横向排水管b4,能够有效的排出淤积在检修道中的渗漏水,将渗漏水直接排入了隧道排水边沟,再排入隧道最低点的横截沟或预埋横向排水管的检查井内,进而排入隧道排水系统内。该隧道侧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设计更简单,能将渗漏水按有效的路径收集并排入隧道的排水系统内,实际工程的应用性强。并且施工更容易,造价更经济,维修更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典型双孔箱涵结构横断面图;

图2为常用防撞侧石及平石图;

图3为常用检修道及排水边沟图;

图4为本发明的防撞侧石及平石图;

图5为本发明的检修道及排水边沟图;

图中标记:1-顶板、2-底板、3-侧墙、4-中墙、5-顶板装修层、6-侧墙装修层、7-中墙装修层、8-路面结构、a-防撞侧石及平石、a1-防撞侧石、a2-平石、a3-纵向收水沟、a4-导流排水沟、a5-平石排水沟、a6-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b-检修道及排水边沟、b1-检修道、b2-排水边沟、b3-素混凝土、b4-横向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一种用于隧道中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包括沿隧道长度方向并设置在中墙底部的防撞侧石a1,防撞侧石a1旁设置有平石a2,防撞侧石a1顶部设置有纵向收水沟a3,纵向收水沟a3纵坡与隧道纵坡一致,防撞侧石a1外侧表面设置有若干导流排水沟a4,防撞侧石a1底部旁的平石a2上设置有纵向平石排水沟a5,纵向平石排水沟a5纵坡与隧道纵坡一致。

进一步地,相邻两段导流排水沟a4的间隔为10m。

进一步地,导流排水沟a4为半径为25mm的半圆形导流排水沟a4。

进一步地,纵向收水沟a3为半径为25mm的半圆形纵向收水沟a3。

进一步地,纵向平石排水沟a5为半径为50mm的半圆形纵向平石排水沟a5。

一种用于隧道中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浇注结构中墙,在结构中墙与防撞侧石a1顶部相接处预埋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a6;

s2,将结构中墙与防撞侧石a1侧面相接触部分凿毛,表层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剂;

s3,防撞侧石a1钢筋绑扎和模板支设;

s4,模板支设时,在防撞侧石a1外侧表面每隔10m预留半径为25mm的半圆形导流排水沟a4,分段浇筑防撞侧石a1混凝土;

s5,待防撞侧石a1混凝土初凝,在防撞侧石a1顶部用半径为25mm的圆管按压出半径为25mm的半圆形纵向收水沟a3;

s6,待防撞侧石混凝土达到强度后,拆除模板,表面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

s7,路面结构铺装施工完成后,铺砌预留半径为50mm的半圆形纵向平石排水沟。

一种用于隧道的渗漏水引排结构,包括中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和侧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所述中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为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中墙渗的漏水引排结构,所述侧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包括设置于侧墙底部的检修道,检修道远离侧墙一侧还设置有排水边沟,检修道b1底部设置有具有横向坡度且坡向排水边沟的素混凝土b3,检修道b1与排水边沟相邻侧壁预埋有若干与检修道底部的素混凝土b3横向坡度一致且坡向排水边沟的横向排水管b4。

进一步地,素混凝土为c15素混凝土,素混凝土的最小厚度为100mm,素混凝土的横向坡度为2%。

进一步地,相邻两根横向排水管的间隔为10m。

一种用于隧道的渗漏水引排结构施工方法,包括中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施工方法和侧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施工方法,所述中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施工方法为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施工方法,所述侧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检修道底部回填c15素混凝土,素混凝土的最小厚度100mm,素混凝土横向坡度2%,素混凝土坡向排水边沟;

s'2,每隔10m在检修道及排水边沟相邻侧壁钢筋网中预埋安装直径50mmpvc材质的横向排水管,横向排水管横向坡度2%,横向排水管坡向排水边沟;

s'3,支设模板,浇筑检修道及排水边沟侧壁混凝土;

s'4,待混凝土达到强度之后,拆除模板,检修道及排水边沟内表面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

实施例1

一种用于隧道中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包括沿隧道长度方向并设置在中墙底部的防撞侧石a1,防撞侧石a1旁设置有平石,防撞侧石a1顶部设置有纵向收水沟a3,纵向收水沟a3纵坡与隧道纵坡一致,防撞侧石a1外侧表面设置有若干导流排水沟a4,防撞侧石a1底部旁的平石上设置有纵向平石排水沟a5,纵向平石排水沟a5纵坡与隧道纵坡一致。相邻两段导流排水沟的间隔为10m。导流排水沟为半径为25mm的半圆形导流排水沟。纵向收水沟为半径为25mm的半圆形纵向收水沟。纵向平石排水沟为半径为50mm的半圆形纵向平石排水沟。在防撞侧石a1顶部设置了纵向收水沟a3,在防撞侧石a1外侧表面设置了导流排水沟a4,在防撞侧石a1底部的平石上设置了纵向平石排水沟a5,可将隧道中墙的渗漏水按明确的路径进行收集并排入隧道的排水系统内,防撞侧石a1顶部的纵向收水沟a3收集渗漏水,纵向收水沟a3纵坡与隧道纵坡一致,收集的渗漏水通过防撞侧石a1外侧表面预留的导流排水沟a4流入与防撞侧石a1底部相邻的纵向平石排水沟a5内,纵向平石排水沟a5纵坡与隧道纵坡一致,纵向平石排水沟a5内的渗漏水随隧道纵坡排入隧道最低点的横截沟或预埋横向排水管的检查井内,进而排入隧道排水系统内。该隧道中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设计简单,能将渗漏水按有效的路径收集并排入隧道的排水系统内,实际工程的应用性强。且不需要在路面下预埋大量的排水管引排渗漏水,施工更容易,造价更经济,维修更方便。

实施例2

一种用于隧道的渗漏水引排结构,包括中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和侧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隧道中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包括沿隧道长度方向并设置在中墙底部的防撞侧石a1,防撞侧石a1旁设置有平石,防撞侧石a1顶部设置有纵向收水沟a3,纵向收水沟a3纵坡与隧道纵坡一致,防撞侧石a1外侧表面设置有若干导流排水沟a4,防撞侧石a1底部旁的平石上设置有纵向平石排水沟a5,纵向平石排水沟a5纵坡与隧道纵坡一致。相邻两段导流排水沟的间隔为10m。导流排水沟为半径为25mm的半圆形导流排水沟。纵向收水沟为半径为25mm的半圆形纵向收水沟。纵向平石排水沟为半径为50mm的半圆形纵向平石排水沟。侧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包括设置于侧墙底部的检修道,检修道远离侧墙一侧还设置有排水边沟,检修道b1底部设置有具有横向坡度且坡向排水边沟的素混凝土b3,检修道b1与排水边沟相邻侧壁预埋有若干与检修道底部的素混凝土b3横向坡度一致且坡向排水边沟的横向排水管b4。,隧道中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在防撞侧石a1顶部设置了纵向收水沟a3,在防撞侧石a1外侧表面设置了导流排水沟a4,在防撞侧石a1底部的平石上设置了纵向平石排水沟a5,可将隧道中墙的渗漏水按明确的路径进行收集并排入隧道的排水系统内,防撞侧石a1顶部的纵向收水沟a3收集渗漏水,纵向收水沟a3纵坡与隧道纵坡一致,收集的渗漏水通过防撞侧石a1外侧表面预留的导流排水沟a4流入与防撞侧石a1底部相邻的纵向平石排水沟a5内,纵向平石排水沟a5纵坡与隧道纵坡一致,纵向平石排水沟a5内的渗漏水随隧道纵坡排入隧道最低点的横截沟或预埋横向排水管的检查井内,进而排入隧道排水系统内。该隧道中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设计简单,能将渗漏水按有效的路径收集并排入隧道的排水系统内,实际工程的应用性强。且不需要在路面下预埋大量的排水管引排渗漏水,施工更容易,造价更经济,维修更方便。隧道侧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检修道b1底部回填具有横向坡度的素混凝土b3,与排水边沟底部形成高度差,检修道盖板孔收集渗漏水,再通过检修道与排水边沟相邻侧壁上设置的横向排水管b4,能够有效的排出淤积在检修道中的渗漏水,将渗漏水直接排入了隧道排水边沟,再排入隧道最低点的横截沟或预埋横向排水管的检查井内,进而排入隧道排水系统内。该隧道侧墙的渗漏水引排结构设计更简单,能将渗漏水按有效的路径收集并排入隧道的排水系统内,实际工程的应用性强。并且施工更容易,造价更经济,维修更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