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式隧道顶板模板台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99892发布日期:2019-02-19 17:52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下沉式隧道顶板模板台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路桥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下沉式隧道顶板模板台车装置。



背景技术:

隧道顶板模板台车装置是一种为了提高隧道衬砌表面光洁度和衬砌速度而设计、制造的专用施工设备。目前,随着交通快速发展,下沉式隧道应用越来越广泛,采用可移动、整体式隧道侧墙模板台车应用于下沉式隧道顶板施工,操作简便、适用性强、功效高、安全可靠、强身混凝土整体性好,可明显提高顶板施工质量。

然而,传统的隧道顶板模板台车装置在纵向移动过程时存在着移动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移动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下沉式隧道顶板模板台车装置,它能够实现液压行走,方便台车纵向移动,提高作业效率。

一种下沉式隧道顶板模板台车装置包括模板和台车,所述台车包括安装座、支架、液压机构和用于放置在基础上的基座,所述安装座可纵向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架的底部,所述液压机构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油缸和纵向设置的第二油缸,所述第一油缸的缸体安装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油缸的活塞杆与所述支架连接,所述第二油缸的缸体安装于所述支架的底部,所述第二油缸的活塞杆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模板安装于所述支架的顶部。

上述下沉式隧道顶板模板台车装置需要纵向移动时,首先,第一油缸收缩,从而支架下降,以致安装座着地而基座悬空。第二,第二油缸伸出,驱动安装座与支架发生相对移动,由于安装座接触地面而静止,则支架及模板实现纵向移动。第三,第一油缸伸出,以使基座着地而安装座悬空。第四,第二油缸收缩,驱动安装座相对于支架移动至初始位置。如此,该台车装置实现纵向移动,当需要纵向移动距离大于第二油缸的行程时,重复以上步骤,多次累积即可实现较大的纵向移动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包括上架和下架,所述下架设有立柱组,所述立柱组包括至少两个沿纵向间隔分布的伸缩立柱,所述伸缩立柱可伸缩至支撑所述上架,所述模板安装于所述上架的顶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架设有与所述伸缩立柱相对应的套筒,所述伸缩立柱设有第三油缸,所述第三油缸的活塞杆可伸缩至所述套筒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油缸的活塞杆端部设有插销,所述套筒内设有与所述插销相配合的插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架的四角均设有所述立柱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架设有多个第四油缸,所述第四油缸位于同一纵向的两组所述立柱组之间,多个所述第四油缸沿纵向间隔设置,所述第四油缸的活塞杆可伸缩至支撑所述上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下沉式隧道顶板模板台车装置还包括辅板和第五油缸,所述辅板连接于所述模板靠近侧墙的一侧,所述第五油缸安装于所述上架,所述第五油缸的活塞杆用于支撑所述辅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下沉式隧道顶板模板台车装置还包括增高柱和增高板,所述增高柱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上架的下方,所述第三油缸的活塞杆可伸缩至支撑所述增高柱,所述增高板的一侧与所述辅板远离所述模板的一侧连接,所述增高板的另一侧用于支撑于所述侧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台车为两个,两个所述台车沿横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台车之间设有盘扣式支架,所述盘扣式支架的顶部设有钢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压机构还包括横向设置的第六油缸,所述第一油缸的缸体通过滑动件安装到所述基座上,所述滑动件可横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述第六油缸的缸体安装于所述基座上,所述第六油缸的活塞杆与所述滑动件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下沉式隧道顶板模板台车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述下沉式隧道顶板模板台车装置的台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侧视图;

图4a-图4d为图1中所述下沉式隧道顶板模板台车装置的纵向移动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所述第一油缸的安装示意图;

图6为图2中所述第二油缸的安装示意图;

图7为图1中所述第一油缸提升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所述下沉式隧道顶板模板台车装置安装有增高柱和增高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所述盘扣式支架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a处放大图。

100、模板,110、辅板,120、增高板,130、钢模,200、台车,210、安装座,220、支架,221、上架,222、下架,230、液压机构,231、第一油缸,232、第二油缸,233、第六油缸,234、千斤顶,240、基座,250、立柱组,251、伸缩立柱,252、套体,253、第三油缸,254、增高柱,260、第四油缸,270、第五油缸,280、滑动件,291、通梁,292、连接梁,293、第七油缸,294、上托,295、搭接角钢,301、基础,302、侧墙,303、回撑杆,400、盘扣式支架,501、步行梯,502、围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下沉式隧道顶板模板台车装置的安装示意图。结合图1,该下沉式隧道顶板模板台车装置包括模板100和台车200。图2为图1中台车200的结构示意图,以方便观察台车200的结构。其中,台车200包括安装座210、支架220、液压机构230和用于放置在基础301上的基座240。安装座210可纵向移动地设置于支架220的底部,液压机构230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油缸231和纵向设置的第二油缸232,第一油缸231的缸体安装于基座240,第一油缸231的活塞杆与支架220连接。请结合图3,第二油缸232的缸体安装于支架220的底部,第二油缸232的活塞杆与安装座210连接,模板100安装于支架220的顶部。其中,第一油缸231和第二油缸232的安装方式可以参阅图5和图6。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提到的纵向是指隧道的轴线方向,横向是指垂直于隧道轴线的水平方向。

结合图4a至图4d,上述下沉式隧道顶板模板台车装置需要纵向移动时,首先,结合图4a,第一油缸231收缩,从而支架220下降,以致安装座210着地而基座240悬空。第二,结合图4b,第二油缸232伸出,驱动安装座210与支架220发生相对移动,由于安装座210接触地面而静止,则支架220及模板100实现纵向移动。第三,结合图4c,第一油缸231伸出,以使基座240着地而安装座210悬空。第四,结合图4d,第二油缸232收缩,驱动安装座210相对于支架220移动至初始位置。如此,该台车200装置实现纵向移动,当需要纵向移动距离大于第二油缸232的行程时,重复以上步骤,多次累积即可实现较大的纵向移动距离。

可以理解,安装座210设有滚轮,实现安装座210与支架220之间滚动接触,以便第二油缸232省力地驱动安装座210相对于支架220移动。其中,安装座210为两个,两个安装座210之间通过连梁连接,从而一个第二油缸232能够驱动两个安装座210同步移动,且两个安装座210能够更稳定地支撑支架220。

在施工现场,两侧的侧墙302之间设有横向的回撑杆303,为避免台车200纵向移动过程与回撑杆303发生撞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3和图4,支架220包括上架221和下架222。下架222设有立柱组250,立柱组250包括至少两个沿纵向间隔分布的伸缩立柱251,伸缩立柱251可伸缩至支撑上架221。具体地,下架222的四角均设有立柱组250,以使下架222通过四角的立柱组250更好更稳定地支撑上架221。模板100安装于上架221的顶部。如此,支架220为上下分体结构,上架221与下架222之间具有能避开回撑杆303的间隙,上架221和下架222通过立柱组250连接。台车200在移动过程中,由于立柱组250包括至少两个沿纵向间隔分布的伸缩立柱251,当其中一个伸缩立柱251要撞击到回撑杆303时,该伸缩立柱251收缩,其他的伸缩立柱251伸出至支撑上架221。当该伸缩立柱251越过回撑杆303后,该伸缩立柱251恢复伸出至支撑上架221,如此循环,实现台车200纵向移动,且能够避开回撑杆303的干扰。

比如,请参阅图4,每个立柱组250包括两个沿纵向间隔分布的伸缩立柱251。请参阅图4b,在图中的右侧,靠近台车200端部的伸缩立柱251收缩,远离台车200端部的伸缩立柱251伸出去支撑上架221。随着台车200的纵向移动,远离台车200端部的伸缩立柱251将欲与回撑杆303相抵触。这时,请参阅图4c,靠近台车200端部的伸缩立柱251伸出去支撑上架221,从而远离台车200端部的伸缩立柱251能够收缩,进而台车200能够顺利地进行纵向移动。可以理解,相邻伸缩立柱251之间的间隔大于回撑杆303的直径且小于回撑杆303之间的距离。

具体地,请参阅图2和图3,,上架221设有与伸缩立柱251相对应的套筒252,伸缩立柱251设有第三油缸253。第三油缸253的活塞杆可伸缩至套筒252内,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支撑上架221。如此,工作人员能够方便地控制第三油缸253的伸缩,套筒252能够容纳第三油缸253的活塞头实现下架222与上架221之间的快速支撑定位。

具体地,第三油缸253的活塞杆端部设有插销,套筒252内设有与插销相配合的插孔。插销可选为锁紧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3,为了保证下架222更稳定可靠地支撑上架221,下架222设有多个第四油缸260,第四油缸260位于同一纵向的两组立柱组250之间,多个第四油缸260沿纵向间隔设置,第四油缸260的活塞杆可伸缩至支撑上架221。在台车200纵向移动过程中,第四油缸260可收缩,以免与回撑杆303相抵触。

具体地,结合图2,位于同一横向的两个立柱组250之间设置有连接梁292,连接杆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立柱组250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另一个立柱组250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上述下沉式隧道顶板模板台车装置还包括辅板110和第五油缸270。辅板110连接于模板100靠近侧墙302的一侧,第五油缸270安装于上架221,第五油缸270的活塞杆用于支撑辅板110,以使在混凝土浇筑时保持辅板110的稳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5,液压机构230还包括横向设置的第六油缸233,第一油缸231的缸体通过滑动件280安装到基座240上。其中,第一油缸231与滑动件280可选为法兰连接。滑动件280可横向滑动地设置于基座240上,第六油缸233的缸体安装于基座240上,第六油缸233的活塞杆与滑动件280连接。可以理解,滑动件280设有与基座240相配合的滑轮,以方便第六油缸233省力地驱动滑动件280滑动。在浇筑时,第一油缸231和第六油缸233共同支撑支架220,实现模板100的稳定,使得浇筑过程安全可靠。在浇筑后脱模时,第一油缸231和第六油缸233收缩以实现脱模。该装置利用液压机构230实现自动立模与脱模操作,不仅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提高作业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7和图8,为适应不同高度隧道的施工要求,当需要增加的高度不大时,如图7所示,第一油缸231继续伸出,从而提升支架220及模板100,满足施工的高度要求。当需要增加的高度是通过第一油缸231的提升无法解决时,结合图8,上述下沉式隧道顶板模板台车装置还包括增高柱254和增高板120。增高柱254可拆卸地连接于上架221的下方,相当于上架221的整体高度增加,从而使得位于上架221顶部的模板100提升,以满足隧道施工的高度要求。第三油缸253的活塞杆可伸缩至支撑增高柱254。相应地,模板100的侧边配置有增高板120,以浇筑出需要增高的侧墙302部分。其中,增高板120的一侧与辅板110远离模板100的一侧连接,增高板120的另一侧用于支撑于侧墙302。具体地,增高柱254通过第七油缸293支撑该增高板12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9,台车200为两个。两个台车200沿横向间隔设置,两个台车200之间设有盘扣式支架400,盘扣式支架400的顶部设有钢模130。钢模130的两侧分别与两侧的模板100连接。如此,当隧道的跨度较大时,两个台车200及盘扣式支架400能够满足该条件的施工要求。

结合图9和图10,钢模130的两侧分别与两侧的模板100连接。具体地,模板100与钢模130之间通过搭接角钢295连接。盘扣式支架400的顶部设有上托294,上托294通过通梁291与钢模130连接。可以理解,结合图2,支架220与模板100之间也是通过通梁291连接。

结合图3,支架220的侧部设有步行梯501,支架220的顶部设有围栏502,以方便工作人员作业和保护工作人员安全。

具体地,第一油缸231的进油口处设有可拆卸的第一垫板,第六油缸233的进油口处设有可拆卸的第二垫板。垫板安装到进油口处,能够保证油缸的密封性,避免外界杂质进入缸体内。并且,第六油缸233靠近其活塞杆的一端设有防尘防护套。防尘防护套用于防止活塞杆在移动过程中杂质进入该第六油缸233的缸体内,避免玷污油缸内的油质。

具体地,结合图3,液压机构230还包括多个千斤顶234。千斤顶234的一端与支架220的底部连接,千斤顶234的另一端用于放置在基础301上,多个千斤顶234沿支架220的纵向间隔设置。在浇筑混凝土时,千斤顶234用于支撑支架220,避免支架220及模板100发生晃动,保证浇筑过程的安全可靠。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