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造缝气体增产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29217发布日期:2018-09-04 20:34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井增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造缝气体增产工具。



背景技术:

在油田开发中,由于钻井、注水、作业等措施不当使储层污染严重,造成注、采两个剖面的改善难度增大。对于近井带污染的解除及储层改造,国内外目前主要应用的技术包括化学法、物理法、物理化学法和微生物法。化学法包括常规酸液解堵、各种缓速低伤害酸液解堵;物理法包括多脉冲高能气体压裂解堵法、低频电脉冲解堵法、高压水射流解堵法、水力振动解堵法、声波-超声波等解堵法;物理化学法包括热化学解堵法和联合解堵法;但是这些方法对岩石的解堵增产的效果并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热造缝气体增产工具,井液通过圆柱筒进入第二套筒内,通过引流管进入环形腔室内,这样可充分使固体、液体药剂及井液混合后产生剧烈放热反应,产生大量的热,对岩层加热使储层岩石各组成矿物发生膨胀,由于不同矿物膨胀率相差很大,会在岩石内部产生微裂缝。微裂缝连通原生空隙,可以大幅度提高岩石渗透率和孔隙度。达到解堵的目的。本新型通过岩石热开裂与热化学解堵两种技术组合,整合了两种技术的优点,具有适用面广,作用效果强的优点。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热造缝气体增产工具,包括:

第一套筒,其内同轴设有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第二套筒之间形成环形腔室,所述第一套筒下端设有一下端封闭的第三套筒,第三套筒底部上表面间对应环形腔室处设有一环形凹陷,所述凹陷内设有一密封圈,所述第三套筒底部上表面对应第二套筒处设有一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可伸入第二套筒内,所述第一套筒下端外壁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三套筒内壁设有与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所述第三套筒与第一套筒螺接;

第四套筒,其下端同轴套设于第一套筒上端外周,所述第四套筒下端与第一套筒上端螺接,所述第四套筒内设有一耐压半瓷球,所述耐压半瓷球下端抵触于第一套筒、第二套筒上端面以密封环形腔室以及第二套筒,所述第四套筒位于半瓷球上方外壁设有通孔,所述第四套筒内位于半瓷球以及通孔之间设有一漏斗状筒体,所述漏斗状筒体包括位于上方的锥形筒、位于下方的圆柱筒,所述锥形筒直径大的端部朝上,所述圆柱筒外壁两侧均向下倾斜对称设有多个引流管,所述第四套筒上端通过接箍与油管连接,所述环形腔室内填充有液体药剂,所述第二套筒内填充有固体药剂。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造缝气体增产工具,所述引流管的倾斜角度为30~45°,所述引流管管壁开设有多个引流孔。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造缝气体增产工具,所述第四套筒内位于漏斗状筒体上方、通孔下方设有多个向下倾斜的过滤板,所述过滤板的的倾斜角度为10~20°。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造缝气体增产工具,每个过滤板上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过滤槽,所述过滤槽内间隔设有多个过滤孔。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造缝气体增产工具,所述第三套筒底部下表面设有引鞋。

优选的是,所述的热造缝气体增产工具,所述第三套筒外壁侧面还设有一转动把手。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热造缝气体增产工具,井液通过圆柱筒进入第二套筒内,通过引流管进入环形腔室内,这样可充分使固体、液体药剂及井液混合后产生剧烈放热反应,产生大量的热,对岩层加热使储层岩石各组成矿物发生膨胀,由于不同矿物膨胀率相差很大,会在岩石内部产生微裂缝。微裂缝连通原生空隙,可以大幅度提高岩石渗透率和孔隙度。达到解堵的目的。本新型通过岩石热开裂与热化学解堵两种技术组合,整合了两种技术的优点,具有适用面广,作用效果强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热造缝气体增产工具其中一个技术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技术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中过滤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3所示,一种热造缝气体增产工具,包括:

第一套筒11,其内同轴设有第二套筒12,所述第一套筒11、第二套筒12之间形成环形腔室13,所述第一套筒11下端设有一下端封闭的第三套筒2,第三套筒2底部上表面间对应环形腔室处设有一环形凹陷,所述凹陷内设有一密封圈21,所述第三套筒2底部上表面对应第二套筒12处设有一环形凸起22,所述环形凸起22可伸入第二套筒12内,所述第一套筒11下端外壁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三套筒2内壁设有与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所述第三套筒2与第一套筒11螺接;

第四套筒3,其下端同轴套设于第一套筒11上端外周,所述第四套筒3下端与第一套筒11上端螺接,所述第四套筒3内设有一耐压半瓷球14,所述耐压半瓷球14下端抵触于第一套筒11、第二套筒12上端面以密封环形腔室13以及第二套筒12,所述第四套筒3位于半瓷球14上方外壁设有通孔31,所述第四套筒3内位于耐压半瓷球14以及通孔31之间设有一漏斗状筒体,所述漏斗状筒体包括位于上方的锥形筒51、位于下方的圆柱筒52,所述锥形筒51直径大的端部朝上,所述圆柱筒52外壁两侧均向下倾斜对称设有多个引流管53,所述第四套筒3上端通过接箍32与油管4连接,所述环形腔室13内填充有液体药剂,所述第二套筒12内填充有固体药剂。

本实用新型的热造缝气体增产工具,在环形腔室13上端设有一耐压半瓷球14,其可以耐压50Mpa,耐压半瓷球14塞紧在第四套筒3内,并压在第一套筒11、第二套筒12顶端,第一套筒11、第二套筒12部形成密闭空间。在使用前通过第一套筒11下端螺接的第三套筒2,旋开第三套筒2,向第二套筒12内加入固体药剂,向环形腔室13内加入液体药剂,此处的固体药剂、液体药剂均为热造缝技术领域常规的药剂,固体、液体药剂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会产生大量热量以及气体,具体可根据岩石的性质来选定,然后旋紧第三套筒2,第三套筒2上设置的O形密封圈21刚好对环形腔室13内的液体药剂起到密封作用,然后再将第一套筒11以及与其螺接的第四套筒3、通过油管4传输至油(注水)井目的层射孔段,坐250井口后自油管投撞击引发棒(普通钢材),撞击引发棒击破半瓷球14后井液由第四套筒3上开设的通孔31进入第四套筒3内,并沿锥形筒51、圆柱筒52进入第二套筒12内,或者由引流管53流出进入环形腔室13内,此时固体、液体药剂及井液混合后产生剧烈放热反应,产生大量的热,对岩层加热使储层岩石各组成矿物发生膨胀,由于不同矿物膨胀率相差很大,会在岩石内部产生微裂缝。微裂缝连通原生空隙,可以大幅度提高岩石渗透率和孔隙度。另外,凝固点低的有机堵塞物受热后流动性增强,能够起到解堵目的,最终达到最大程度改善渗流条件。同时固体、液体药剂混合发生反应产生的气体使地层能量得到补充,增大了井筒间的压力差,另外化学反应热和生成气体可使有机堵塞物升温沸腾,解除了有机物封堵。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热造缝气体增产工具,所述引流管53的倾斜角度为30~45°,所述引流管53管壁开设有多个引流孔。通过在引流管53上开设多个引流孔有利于井液从引流孔进入环形腔室13内。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热造缝气体增产工具,所述第四套筒3内位于漏斗状筒体上方、通孔31下方设有多个向下倾斜的过滤板6,所述过滤板6的倾斜角度为10~20°。过滤板的设置可以过滤掉井液中的杂质,且倾斜设置增加了过滤面积。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热造缝气体增产工具,每个过滤板6上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过滤槽61,所述过滤槽61内间隔设有多个过滤孔62。过滤槽的设置起到导流的作用,有利于井液的流动。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热造缝气体增产工具,所述第三套筒2底部下表面设有引鞋。引鞋的设置起到扶正和引导输送的作用。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热造缝气体增产工具,所述第三套筒2外壁侧面还设有一转动把手。设置转动把手便于转动第三套筒2。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