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套管引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74159发布日期:2019-02-15 20:56阅读:14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套管引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井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套管引鞋。



背景技术:

套管引鞋通常安装在套管的底端,以保证套管在下井的过程中能够顺利的穿过井眼,以免井壁中的沉沙进入套管内。

在钻井过程中通常很难将井眼内的沉沙完全携带出井眼,导致大量的沉沙沉积于井眼的底部。在下井作业时,通常将安装有套管引鞋的套管插入井眼内,然而,现有的套管引鞋的结构仍存在诸多缺陷,导致在套管沉入井眼底部时套管引鞋无法使井眼底部沉积的大量沉沙悬浮起来,不利于排出井眼底部的沉沙。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套管引鞋,有利于清理井眼底部的沉沙。

本申请提供一种套管引鞋,包括中心设有第一轴流孔、用于与套管相连的连接部和固连于所述连接部底端的清理部,所述清理部包括:

与所述第一轴流孔相连通且具有圆柱状结构的第二轴流孔;

设于所述连接部底端且介于所述清理部外沿与所述连接部外沿之间环形台阶面;

至少两个沿所述第二轴流孔的周向分布且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轴流孔的外沿相切以引导所述第二轴流孔内钻井液喷出的导流孔。

优选地,至少两个所述导流孔的中心轴线在同一平面上,且至少两个所述导流孔沿所述第二轴流孔的外周均匀分布。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具有第一轴流孔的芯管,所述芯管与所述清理部的之间采用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

具有中心腔体且用于与套管相连的壳体;

设于所述中心腔体的内侧面与所述芯管的外周面之间、用于连接二者的连接套。

优选地,所述连接套靠近所述清理部的一端具有锥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二轴流孔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设有渐缩式出口。

优选地,所述清理部的外沿呈圆柱状且底端具有半球状结构。

相对于背景技术,本申请提供一种套管引鞋,包括中心设有第一轴流孔、用于与套管相连的连接部和固连于所述连接部底端的清理部,所述清理部包括与所述第一轴流孔相连通且具有圆柱状结构的第二轴流孔和设于所述连接部底端且介于所述清理部外沿与所述连接部外沿之间环形台阶面,以及至少两个沿所述第二轴流孔的周向分布且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轴流孔的外沿相切以引导所述第二轴流孔内钻井液喷出的导流孔。

首先,由于所述连接部与套管相连,且所述连接部的中心设有所述第一轴流孔,故套管内的钻井液便可流入所述第一轴流孔内。

其次,由于所述清理部的中心设有与所述第一轴流孔相连通的所述第二轴流孔,自然钻井液便可从所述第二轴流孔内流出至井眼底部中,以冲击井眼底部的沉沙,使沉积在井眼底部的沉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悬浮起来。

接着,由于所述清理部包括设于所述连接部底端的环形台阶面,自然所述清理部的外周面与井眼的内壁之间便可形成具有一定体积的环形腔体,为沉沙的悬浮提供一定的空间。

再接着,由于所述清理部的上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导流孔,且所述导流孔的中心轴线与具有圆柱状结构的所述第二轴流孔相切,使沿所述第二轴流孔的切线方向流出的钻井液冲击环形腔体内的沉沙,自然沉沙沿所述第二轴流孔的切线方向流动。

最后,由于所述导流孔沿所述第二轴流孔的周向方向分布,若干沿所述第二轴流孔的切线方向流动的沉沙逐渐形成以所述第二轴流孔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涡旋,进一步加速沉沙在环形腔体内流动,从而便于借助大排量循环设备将沉沙从井眼带出。

因此,本申请所提供的套管引鞋,有利于井眼清理井眼底部的沉沙。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套管引鞋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

附图标记如下:

连接部1和清理部2;

第一轴流孔11、芯管12、壳体13和连接套14;

第二轴流孔21、环形台阶面22和导流孔23;

渐缩式出口2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套管引鞋的半剖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套管引鞋,包括连接部1和清理部2。

其中,连接部1的中心设有第一轴流孔11,主要用于与套管相连,以便钻井液流入井眼中。清理部2固设于连接部1的底端,主要用于使井眼底部的沉沙悬浮,以便清理沉沙。

在该具体实施例中,连接部1包括具有第一轴流孔11的芯管12。芯管12优选横截面呈圆环形的金属管。优选地,芯管12与清理部2之间采用螺纹连接,具体地,芯管12的底部设有圆形螺纹孔,清理部2靠近芯管12的一端设有圆形螺纹杆,从而将芯管12与清理部2固连为一体。当然,芯管12与清理部2的连接方式不限于此。

为了防止流经芯管12和清理部2之间的钻井液发生泄漏,优选地在芯管12与清理部2之间可增设密封圈,具体可以是橡胶密封圈或尼龙圈等,不限于此。

连接部1还包括壳体13和连接套14,其中壳体13优选具有中心腔体的圆柱型金属壳体,其上端通常用于与套管相连。连接套14设于壳体13的中心腔体内侧面与芯管12的外周面之间,主要用于连接二者。通常情况下,套管引鞋可以是铁质、木制或水泥制,该具体实施例中,连接套14优选由浇注与壳体13和芯管12之间的水泥制成的圆环形连接套,以便保证壳体13与芯管12之间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优选地,为了防止下套管的过程中刮伤井眼,连接套14靠近清理部2的一端具有锥状结构,该锥状结构优选弧形凸面。当然,连接套14的材质和结构均不限于此,采用其他类似方案并不影响实现本申请的目的。

清理部2包括第二轴流孔21、环形台阶面22和导流孔23。在该具体实施例中,清理部2固连于连接部1的底端,其外周面优选圆柱状。

其中,第二轴流孔21设于清理部2的中心,且与第一轴流孔11相连通,以便钻井液从第二轴流孔流出后冲击井眼底部的沉沙。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轴流孔21具有圆柱状结构,也即第二轴流孔21为横街面为圆形的圆柱形腔体。为了保证钻井液在流经第二轴流孔21时压力保持不变,第一轴流孔11的内径与第二轴流孔21的内径相同,且二者的中心轴线重合,以防因钻井液频繁冲击第二轴流孔21而导致其压力降低。当然,第二轴流孔21的结构不限于此。

环形台阶面22设于连接部1的底端,且环形台阶面22介于清理部2的外沿与连接部1的外沿之间,也即环形台阶面22的内环为清理部2的外沿,环形台阶面22的外环为连接部1的外沿。

通常情况下,以连接部1的底端为导面并以垂直于连接部1底端边沿且与清理部2的高度相等的直线为母线能够形成具有一定体积的圆柱形腔体,自然地,该圆柱形腔体便能够与清理部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环状腔体,以便于容纳一定量悬浮的沉沙,并为悬浮沉沙的流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具体地,当清理部2的外周呈圆柱状,该环状腔体为圆环状腔体;当清理部2的外周呈圆锥状时,该环状腔体为锥环状腔体,因此,环状腔体的结构具体依据清理部2的变化而变化。

导流孔23包括至少两个,且均沿第二轴流孔21的周向分布。每个导流孔23的中心轴线与第二轴流孔21的外沿相切,以便引导第二轴流孔21内钻井液喷出。在该具体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导流孔23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平面上,且至少两个导流孔23沿第二轴流孔21的外周均匀分布。

优选地,清理部2具有六个沿第二轴流孔21的圆形横截面均匀分布的导流孔23,以连通第二轴流孔21和井眼,使导流孔23内流出的钻井液沿第二轴流孔21不同位置的切线方向冲击环形腔体内悬浮的沉沙,使悬浮的沉沙绕第二轴流孔21的轴向流动,逐渐形成涡旋,进一步加速悬浮沉沙的流动,从而有利于借助大排量循环设备将悬浮的沉沙抽出井眼。具体地,导流孔23在垂直于其中心轴线方向上的横截面呈长腰型,以便流出的钻井液具有充足的冲击力和冲击面积。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第二轴流孔21内流出的钻井液压力,第二轴流孔21远离连接部1的一端设有渐缩式出口211,具体地,渐缩式出口211的横截面面积沿第二轴流孔21的中心轴线方向从里向外依次递减,当然,也可以是局部递减,并不影响实现本申请的目的。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在下套管的过程中刮伤井眼,清理部2的外沿呈圆柱柱状,且其底端为与该圆柱状结构相切的半球状结构。当然,清理部2的结构不限于此。

综上所述,本申请所提供的套管引鞋包括连接部1和清理部2,连接部1的中心具有第一轴流孔11,清理部2具有与第一轴流孔11相连通的第二轴流孔21,以便钻井液冲击井眼底部的沉沙,使井眼底部的沉沙悬浮。清理部2包括设于连接部1底端且介于清理部2外沿与连接部1外沿之间的环形台阶22,已形成环形腔体,以便为悬浮沉沙的流通提供空间。清理部2还包括至少两个中心轴线与第二轴流孔21的圆柱形外沿相切的导流孔23,使钻井液沿第二轴流孔21的切线方向冲击悬浮的沉沙,使悬浮的沉沙沿第二轴流孔21的周向方向移动,形成涡旋,以便进一步加速悬浮沉沙的流动,便于借助大排量循环设备抽出井眼内的沉沙。因此,本申请所提供的套管引鞋有利于清理井眼底部的沉沙。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