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铁行车区间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共建的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06835发布日期:2019-03-15 19:15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铁行车区间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共建的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铁与管廊共建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地铁行车区间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共建的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国内地铁与综合管廊的建设掀起一股热潮,其中,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主要是指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的市政地下基础设施;地铁主要是作为一种在地下运行为主,用于缓解路面交通拥堵的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其中,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不仅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还极大方便了电力、通信、燃气、供排水等市政设施的维护和检修,同时还可避免由于敷设和维修地下管线频繁挖掘道路而对交通和居民出行造成影响和干扰,保持了路容完整和美观,降低了路面多次翻修的费用和工程管线的维修费用,保持了路面的完整性和各类管线的耐久性。便于各种管线的敷设、增减、维修和日常管理,且管线布置紧凑合理,有效利用了道路下的空间,节约了城市用地,减少了道路的杆柱及各种管线的检查井、室等,优美了城市的景观,对满足民生基本需求和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轿车越来越普及,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尤其是一些大中心城市,这种交通拥堵问题尤为严重。而地铁作为一种主要在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则可起到很好的缓解路面交通拥堵问题,为此各大中心城市为了缓解交通拥堵正大规模修建地铁。

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与地铁同样作为地下工程,在修建的过程中难免彼此之间会出现交叉或重合的现象,如何在有限的地下空间内满足同时修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与地铁,而彼此互不干涉成为了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铁行车区间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共建,即通过地铁行车区间与综合管廊设置在同一圆形断面空间结构,并将圆形断面内的所有空间进行充分合理利用,使得两者之间彼此又互不干涉,同时又能同步施工作业,不仅可以减少了地下土方的开挖量,还可减少地铁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横向占用空间,同时又能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施工风险,减少了对周边环境扰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地铁行车区间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共建的建筑结构,包含地铁行车区间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同截面圆设计的区间盾构隧道,在所述区间盾构隧道内设有一个将所述区间盾构隧道内沿径向分割成上下两个区间的中隔板,在所述中隔板上部设有一个将所述区间盾构隧道上区间分隔为左右两个区间的上隔墙,在所述中隔板下部设有一个将所述区间盾构隧道下区间分隔为左右两个区间的下隔墙;

其中,位于所述上隔墙右侧的区间为地铁行车舱或水电综合舱或通信电缆舱;

其中,位于所述上隔墙左侧的区间为通信电缆舱或水电综合舱或地铁行车舱;

其中,位于所述下隔墙左右两侧的区间均为高压电缆舱或者分别为自来水舱和低压电缆舱。

进一步,所述中隔板与所述上隔墙及下隔墙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且同时浇筑一体成型。

进一步,所述区间盾构隧道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且其直径为8.2m~8.4m。

进一步,所述通信电缆舱的高度为4.0m~4.4m,宽度为1.86m~2.0m,用于放置通信电缆。

进一步,所述水电综合舱的高度为4.0m~4.4m,宽度为1.56m~2.0m,用于放置10kv电缆和再生水管。

进一步,每个所述高压电缆舱的高度为2.2m~2.4m,宽度为1.1m~3.5m,用于放置3回220kv高压电缆。

进一步,所述自来水舱的高度为2.2m~2.4m,宽度为1.1m~3.5m,用于放置DN400给水管。

进一步,所述低压电缆舱的高度为2.2m~2.4m,宽度为1.1m~3.5m,用于放置3回110kv高压电缆。

进一步,在所述水电综合舱、通信电缆舱、高压电缆舱、自来水舱及低压电缆舱均还布设有若干自用电缆。

进一步,位于所述上隔墙左右两侧的两个区间互相连通,位于所述下隔墙左右两侧的两个区间互相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将综合管廊结构设置于地铁行车舱周围,且位于同一圆形断面空间结构内,并将圆形断面内的所有空间进行合理分区利用、且互不干涉,有效保证了布设的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管线与地铁通行线路互不干扰;

(2)综合管廊与地铁可同时施工,可有效缩短施工周期,降低对周边环境扰动;

(3)土方开挖量少,横向占用空间少,距离既有建筑物相对较远,施工风险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地铁行车区间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共建的建筑结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区间盾构隧道第一种应用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区间盾构隧道第二种应用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中:1、区间盾构隧道;2、中隔板;3、上隔墙;4、下隔墙;5、地铁行车舱;6、通信电缆舱;7、水电综合舱;8、高压电缆舱;9、自来水舱;10、低压电缆舱;11、通信电缆;12、10kv电缆;13、再生水管;14、220kv高压电缆;15、DN400给水管;16、110kv高压电缆;17、自用电缆;18、地铁;19、疏散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是如何实施的。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地铁行车区间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共建的建筑结构,包含地铁行车区间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同截面圆设计的区间盾构隧道1,在该区间盾构隧道1内设有一个将区间盾构隧道1内沿径向分割成上下两个区间的中隔板2,在中隔板2上部设有一个将区间盾构隧道1上区间分隔为左右两个区间的上隔墙3,在中隔板2下部设有一个将区间盾构隧道1下区间分隔为左右两个区间的下隔墙4。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地铁18是双向运行的,故此地铁行车区间通常有包含有左右两种区间盾构隧道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

如图2所示,当上述区间盾构隧道1为用于地铁18左侧运行情形时:

其中,位于间盾构隧道1内的中隔板2上部且位于上隔墙3右侧的区间为地铁行车舱5;而位于中隔板2上部且位于上隔墙3左侧并与地铁行车舱5相平行的区间为通信电缆舱6或者水电综合舱7;位于中隔板2下部且位于下隔墙4左右两侧的两个区间均为高压电缆舱8或者分别为自来水舱9和低压电缆舱10;而在本实施例中,位于中隔板2上部且位于上隔墙3左侧的区间为通信电缆舱6,位于中隔板4下部且位于下隔墙4左右两侧的两个区间均为高压电缆舱8。

如图3所示,当上述区间盾构隧道1为用于地铁18右侧运行情形时:

其中,位于间盾构隧道1内的中隔板2上部且位于上隔墙3左侧的区间为地铁行车舱5;而位于中隔板2上部且位于上隔墙3右侧并与地铁行车舱5相平行的区间为水电综合舱7或者通信电缆舱6;位于中隔板2下部且位于下隔墙4左右两侧的两个区间分别为自来水舱9和低压电缆舱10或者均为高压电缆舱8;而在本实施例中,位于中隔板2上部且位于上隔墙3右侧的的区间为水电综合舱7,位于中隔板4下部且位于下隔墙4左右两侧的两个区间分别为自来水舱9和低压电缆舱10。

位于方便检修人工进出综合管廊进行各管线的检修作业,左侧的区间盾构隧道1内的地铁行车舱5与其平行的通信电缆舱6或者水电综合舱7互相连通,位于地铁行车舱5下部的两个高压电缆舱8或者自来水舱9和低压电缆舱10互相连通;右侧的的区间盾构隧道1内的地铁行车舱5与其平行的水电综合舱7或者通信电缆舱6互相连通,位于地铁行车舱5下部的自来水舱9和低压电缆舱10或者两个高压电缆舱8互相连通。

其中,中隔板2与上隔墙3及下隔墙4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且同时浇筑一体成型。

其中,间盾构隧道1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且其直径为8.2m~8.4m。

其中,通信电缆舱6的高度为4.0m~4.4m,宽度为1.86m~2.0m,用于放置通信电缆11。

其中,水电综合舱7的高度为4.0m~4.4m,宽度为1.56m~2.0m,用于放置10kv电缆12和再生水管13。

其中,每个高压电缆舱8的高度为2.2m~2.4m,宽度为1.1m~3.5m,用于放置3回220kv高压电缆14。

其中,自来水舱9的高度为2.2m~2.4m,宽度为1.1m~3.5m,用于放置DN400给水管15;

其中,低压电缆舱10的高度为2.2m~2.4m,宽度为1.1m~3.5m,用于放置3回110kv高压电缆16。

另外,在通信电缆舱6、水电综合舱7、高压电缆舱8、自来水舱9及低压电缆舱10内均还设有若干自用电缆17;在地铁行车舱5内均还设有一个用于乘客进出地铁18的疏散平台19。

最后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