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勘查用钻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38088发布日期:2019-08-16 21:44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勘查用钻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质勘探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勘查用钻机。



背景技术:

目前在地质调查、化探、物探、基础工程勘察等领域有大量的浅层钻探取样的需求,亟需可以由人力搬运的5米以内的轻便冲击浅层取样钻机。便携式地质浅层取样钻机是一种主要适用于山岭、交通和能源不便地区的小型轻便化取样钻孔设备。

在公告号为CN20747011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便携式冲击取样钻机,包括主机、钻具和钻杆,所述主机通过钻杆短接与所述钻杆的上端相连,所述主机用于驱动所述钻杆转动,所述钻杆的下端与所述钻具相连;

所述钻具包括钻具短接、钻头和取心管,所述钻具短接的上端与所述钻杆的下端相连,所述钻具短接的下端与所述取心管的上端相连,所述取心管的下端与所述钻头相连。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勘测人员手持钻机对浅层进行钻探取样时,一般需要在钻探的同时人为在勘测点周侧环绕位移,提升钻机的钻进效果。但由于在钻进的同时需要操作的勘测人员环绕走动,不便于勘测人员对钻进的操作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勘查用钻机,其具有方便勘测人员对钻机的使用操作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勘查用钻机,包括主机、由所述主机驱动转动的钻杆以及位于钻杆末端连接的钻具,所述主机顶部固定有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外壁上转动连接有限位套环,所述限位套环的外壁面固定设置有伸缩支撑架,所述伸缩支撑架远离主机的一端固定有支撑固定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钻机对浅土层进行钻进取样时,主机驱动钻杆与钻具转动从而实现钻杆在浅土层内的钻进下浅。由于主机外壁面上转动连接有限位套环,而限位套环上的伸缩支撑架抵触支撑在底面上,并通过支撑固定板固定在地面表面。钻机作业时,勘测人员手扶把手,启动主机进行钻探,且在钻杆向下钻进的工程中转动把手,限位套环与伸缩支撑架在竖直方向上对主机与钻杆的周向转动进行限位支撑,保证主机与钻杆始终垂直于地面避免在转动过程中出现偏移,同时勘测人员也不需要围绕勘测点走动,手持把手原地进行钻探即可,从而方便了勘测人员对钻机的使用操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伸缩支撑架可拆卸连接所述限位套环的侧壁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伸缩支撑架可拆卸连接于套环上,方便对伸缩支撑架以及主机与钻杆、钻具的外出携带,提升钻机的便携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伸缩支撑架包括可拆卸连接于限位套环外壁的连接杆、一体连接于连接杆远离主机一端的一级支撑杆、滑移套接于所述一级支撑杆末端的二级套管以及滑移套接于所述二级套管末端的三级套管,所述支撑固定板安装于三级套管的末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一级支撑杆在二级套管内的滑移配合二级套管在三级套管内的滑移实现伸缩支撑架的伸缩效果,保证伸缩支撑架与支撑固定板的限位作用的同时,避免伸缩支撑架对钻杆与钻具下移钻进的位移产生抵触干涉,保证钻进动作的顺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二级套管与三级套管内分别竖直贯穿有供一级支撑杆与二级套管穿过的穿槽,且穿槽分别位于临近一级支撑杆与二级套管一侧的侧壁上首相开设有卡接槽,卡接槽竖直延伸至二级套管与三级套管远离一级支撑杆的端面,位于一级支撑杆与二级套管远离连接杆的一端水平设置有滑移卡接于卡接槽槽壁面上的限位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一级支撑杆以及第二套管末端的限位板配合卡接槽的贴合卡接限位,保证一级支撑杆、第二套管与第三套管之间连接结构的稳定性,避免伸缩连接杆出现脱离散架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板呈环形,其内环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一级支撑杆与二级套管远离连接杆的一端周壁面上设置有与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使得限位板与一级支撑杆以及二级套管的末端螺纹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板与一级支撑杆与二级套管周壁面上螺纹连接,方便一级支撑杆、二级套管与三级套管之间的连接安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把手呈T字型,且位于把手一对水平杆壁的末端水平固定有圆弧杆,把手与圆弧杆的连接位置位于圆弧杆弧形边的中部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T字型把手方便勘测人员的握持,同时弧形杆的设置有利于勘测人员对主机以及钻杆的周向旋转动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一级支撑杆、二级套管与三级套管的外管壁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刻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级支撑杆、二级套管与三级套管的外管壁上的刻度方便勘测人员对钻杆下移钻进的深度进行记录,有利于钻探勘测作业的进行。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固定板的板面上开设有定位孔,穿过定位孔设置有打入土层内的定位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固定板通过定位孔与定位销的设置保证其在地面上位置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伸缩支撑架的限位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主机外壁上限位套环配合伸缩支撑架的设置,方便操作人员在钻进过程中对主机钻杆的周向转动,便于勘测人员对钻进的使用与操作;

(2)通过伸缩支撑架与限位套环的可拆卸连接,提升钻机的便携性;

(3)通过一级支撑杆、二级套管与三级套管侧壁上刻度的设置,方便勘测人员对钻杆的钻探深度进行记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爆炸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主机;11、把手;12、环槽;13、圆弧杆;2、钻杆;3、钻具;4、限位套环;41、插杆;42、连接孔;5、伸缩支撑架;51、连接杆;511、插槽;512、安装孔;513、安装螺栓;52、一级支撑杆;521、限位板;53、二级套管;531、穿槽;532、卡接槽;54、三级套管;55、刻度;6、支撑固定板;61、定位孔;62、定位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种勘查用钻机,如图1所示,包括主机1、连接于主机1的钻杆2以及连接于钻杆2末端的钻具3。主机1顶面固定有把手11,位于主机1的外壁面上周向转动连接有限位套环4,限位套环4的外壁安装有伸缩支撑架5,伸缩支撑架5的末端固定有抵触贴合于地面上的支撑固定板6。通过限位套环4与伸缩支撑架5的配合设置,方便勘测人员对钻机的周向转动,便于对钻机的使用操作。

如图1、3所示,主机1呈圆柱状,其输出轴竖直向下,钻杆2连接于主机1的输出轴,钻具3连接于钻杆2远离主机1的一端。主机1侧周壁上周向开设有环槽12,限位套环4卡接于环槽12中。限位套环4远离环槽12的外壁面上对称设置有一对插杆41,插杆41垂直于限位套环4外壁面水平设置,且插杆41远离主机1的一端垂直于插杆41杆壁水平贯穿有连接孔42。把手11位于主机1远离钻杆2的顶面固定,把手11呈T型设置,位于把手11一对水平杆壁的末端固定有圆弧杆13,把手11与圆弧杆13的连接位置位于圆弧杆13弧形边的中部位置。

如图1、2所示,伸缩支撑架5包括连接杆51以及位于连接杆51一端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一级支撑杆52、二级套管53与三级套管54。结合图3,连接杆51水平设置,其朝向限位套环4的一端面开设有供插杆41插接的插槽511,位于连接杆51临近限位套环4的侧壁面上水平贯穿开设有连通至插槽511内的安装孔512,插杆41插接于插槽511内时安装孔512与连接孔42位于同一直线上,穿过安装孔512与连接孔42设置有安装螺栓513并配合螺母进行锁紧固定。

如图1、2所示,一级支撑杆52竖直一体连接于连接杆51远离主机1的一端,一级支撑杆52呈圆杆状,其远离连接杆51一端的外壁面上开设有外螺纹且螺纹连接有呈环形的限位板521。二级套管53呈圆柱状,其轴向上贯穿开设有供一级支撑杆52穿过的穿槽531,穿槽531临近一级支撑杆52的一侧槽壁面上周向开设有供限位板521贴合卡接的卡接槽532,且卡接槽532沿二级套管53的轴向延伸至二级套管53临近三级套管54一侧的端面上。二级套管53远离一级支撑杆52的一端同样螺纹连接有限位板521。三级套管54同呈圆柱状,且其轴向上同样贯穿开设有供二级套管53穿过的穿槽531,穿槽531上同样开设有供限位板521贴合卡接其延伸至三级套管54端面的卡接槽532。一级支撑杆52、二级套管53与三级套管54之间通过穿槽531配合卡接槽532与限位板521实现滑移卡接,从而实现伸缩支撑架5的伸缩限位效果,且一级支撑杆52、二级套管53与三级套管54的侧壁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用以标识钻杆2钻进深度的刻度55。支撑固定板6位于三级套管54远离二级套管53的末端水平一体连接,且三级套管54上的卡接槽532延伸开设置支撑固定板6的底面。支撑固定板6位于三级套管54的一侧竖直开设有若干定位孔61,本实施例中定位孔61的个数为两个,穿过定位孔61设置有竖直向下穿过支撑固定板6打入表层土层内部的定位销62。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和有益效果如下:使用钻机对浅土层进行钻进取样时,勘测人员手扶把手11并启动主机1进行钻探。主机1驱动钻杆2与钻具3转动使得钻杆2在浅土层内钻进下浅,同时勘测人员在钻杆2向下钻进的工程中转动把手11使得主机1与钻杆2周向转动,限位套环4与伸缩支撑架5在竖直方向上对主机1与钻杆2的周向转动进行限位支撑,保证主机1与钻杆2始终垂直于地面避免在转动过程中出现偏移,同时勘测人员也不需要围绕勘测点走动,手持把手11原地进行钻探即可,从而方便了勘测人员对钻机的使用操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