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铁换乘站站台的火灾通风排烟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417114发布日期:2019-08-13 19:40阅读:6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铁换乘站站台的火灾通风排烟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火灾通风排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铁换乘站站台的火灾通风排烟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地铁站,尤其是地铁换乘站存在的风险主要为客流高度聚集、大客流交叉冲突带来的各种潜在风险,并且由于地铁车站的站台通常为岛式结构,站台属于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火灾,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排出火灾烟气、控制火势,极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在的地铁地下车站工程均设计有通风排烟系统,以用于及时有效排出车站火灾烟气,尽可能减少火灾烟气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现行的地铁站的地下站台火灾通风排烟模式中,多是针对单一站台结构及建筑等相关工况而设计的,其火灾通风排烟模式单一,不能综合利用换乘的不同站台的通风排烟风机风量,从而不能实现排烟效果最大化,这导致地铁站通风排烟系统使用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铁换乘站站台的火灾通风排烟方法,用以解决当前针对单一站台结构设计的火灾通风排烟系统存在通风排烟模式单一,不能综合利用换乘的不同站台的通风排烟风机风量,从而不能实现排烟效果最大化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铁换乘站站台的火灾通风排烟方法,包括:在地铁换乘站其中一个站台的站台公共区发生火灾时,启动预设排烟送风模式,以使得未发生火灾的站台和/或站厅通过换乘通道形成到发生火灾的站台的站台公共区的稳定气流,并对发生火灾的站台的站台公共区进行排烟;

所述预设排烟送风模式包括第一排烟模式、第二排烟模式、第三排烟模式、第四排烟模式、第五排烟模式、第六排烟模式、第七排烟模式和第八排烟模式。

优选的,本发明中所述站台包括设置在所述站厅下层的第一站台和第二站台,其中,所述第一站台和/或所述站厅通过所述换乘通道连通所述第二站台,且所述第一站台和所述第二站台均为岛式站台;

所述站厅设有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所述站台设有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

所述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的风口设置在所述站厅的站厅公共区的顶部;所述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的风口设置在所述站台的站台公共区的顶部,所述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的风口设置在所述站台所对应的隧道的顶部。

优选的,本发明中所述第一排烟模式的操作包括:在第二站台的站台公共区发生火灾时,开启第二站台的站台公共区首尾两侧的站台门,第二站台的其它站台门及第一站台的所有站台门均关闭,开启第二站台的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第二站台的相应风口排出其站台公共区的烟气;关闭第一站台的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关闭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

所述第二排烟模式的操作包括:在第二站台的站台公共区发生火灾时,开启第二站台的站台公共区首尾两侧的站台门,第二站台的其它站台门及第一站台的所有站台门均关闭,开启第二站台的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第二站台的相应风口排出其站台公共区的烟气;开启第一站台的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第一站台的相应风口向其站台公共区的送新风;关闭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

所述第三排烟模式的操作包括:在第二站台的站台公共区发生火灾时,开启第二站台的站台公共区首尾两侧的站台门,第二站台的其它站台门及第一站台的所有站台门均关闭,开启第二站台的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第二站台的相应风口排出其站台公共区的烟气;关闭第一站台的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开启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站厅公共区的相应风口向站厅送新风;

所述第四排烟模式的操作包括:在第二站台的站台公共区发生火灾时,开启第二站台的站台公共区首尾两侧的站台门,第二站台的其它站台门及第一站台的所有站台门均关闭,开启第二站台的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第二站台的相应风口排出其站台公共区的烟气;开启第一站台的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第一站台的相应风口向其站台公共区的送新风;开启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站厅公共区的相应风口向站厅送新风;

所述第五排烟模式的操作包括:在第一站台的站台公共区发生火灾时,开启第一站台的站台公共区首尾两侧的站台门,第一站台的其它站台门及第二站台的所有站台门均关闭,开启第一站台的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第一站台的相应风口排出其站台公共区的烟气;关闭第二站台的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关闭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

所述第六排烟模式的操作包括:在第一站台的站台公共区发生火灾时,开启第一站台的站台公共区首尾两侧的站台门,第一站台的其它站台门及第二站台的所有站台门均关闭,开启第一站台的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第一站台的相应风口排出其站台公共区的烟气;关闭第二站台的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开启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站厅公共区的相应风口向站厅送新风;

所述第七排烟模式的操作包括:在第一站台的站台公共区发生火灾时,开启第一站台的站台公共区首尾两侧的站台门,第一站台的其它站台门及第二站台的所有站台门均关闭,开启第一站台的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第一站台的相应风口排出其站台公共区的烟气;开启第二站台的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第二站台的相应风口向其站台公共区的送新风;关闭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

所述第八排烟模式的操作包括:在第一站台的站台公共区发生火灾时,开启第一站台的站台公共区首尾两侧的站台门,第一站台的其它站台门及第二站台的所有站台门均关闭,开启第一站台的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第一站台的相应风口排出其站台公共区的烟气;开启第二站台的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第二站台的相应风口向其站台公共区的送新风;开启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站厅公共区的相应风口向站厅送新风。

本发明中所述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所述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所述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均包括所述风口、排烟风道、排烟风阀、消音器、排烟风机和风亭,其中,所述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所述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所述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中的排烟风机的正转和反转对应实现相应的排烟功能和送新风功能;

所述风口和所述风亭分别连接排烟风道的两端,所述排烟风阀和所述排烟风机均安装在所述排烟风道上,所述消音器安装在所述排烟风机的一侧或两侧。

优选的,本发明中所述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所述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所述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均包括所述风口、排烟风道、排烟风阀、消音器、排烟风机和风亭,其中,所述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所述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所述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中的排烟风机的正转和反转对应实现相应的排烟功能和送新风功能;

所述风口和所述风亭分别连接排烟风道的两端,所述排烟风阀和所述排烟风机均安装在所述排烟风道上,所述消音器安装在所述排烟风机的一侧或两侧。

优选的,本发明中所述站台的两侧均设有并行布置的上行隧道和下行隧道;所述站厅设有乘客出入口;所述站台的站台门正对上行隧道和下行隧道布置。

优选的,本发明中所述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包括第一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第二隧道通风排烟系统;

所述站台外侧区域的首、尾两端均设置所述第一隧道通风排烟系统;

所述站台内侧区域的首、尾两端均设置所述第二隧道通风排烟系统。

优选的,本发明中所述第一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上行隧道和所述下行隧道中的风口及连接两个所述风口的排烟风道,两条所述排烟风道之间通过支路风道相连通,并在所述支路风道上安装有所述排烟风阀。

优选的,本发明中所述第二隧道通风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道包括前段风道和后段风道,其中,所述前段风道设置在所述上行隧道和所述下行隧道中,在每条所述前段风道和所述后段风道之间、及在所述后段风道上均安装有所述排烟风阀;所述前段风道上安装所述第二隧道通风排烟系统的风口,所述后段风道相对所述前段风道的一端连接所述风亭。

优选的,本发明中所述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和所述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的布置结构均与所述第二隧道通风排烟系统相同,并且所述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的前段风道布置在所述站厅公共区,所述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的前段风道布置在所述站台的站台公共区。

(三)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火灾通风排烟方法,通过在站厅设置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并在站台设置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从而在其中一个站台的站台公共区发生火灾时,即可启动预设排烟送风模式,以使得未发生火灾的站台和/或站厅通过换乘通道形成到发生火灾的站台的站台公共区的稳定气流,并对发生火灾的站台的站台公共区进行排烟,以加快火灾烟气的排出;本发明实现了通风排烟模式的多样化,综合利用了换乘的不同站台的通风排烟风机的工作动态,大幅度提高了火灾烟气的排出效率,并有利于较快控制火灾形势,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示的地铁站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示的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与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在站台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示的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站厅,2-第一站台,3-第二站台,4-换乘通道,5-上行隧道,6-下行隧道,7-乘客出入口,8-站台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铁换乘站的火灾通风排烟系统,包括设置在站厅1的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与设置在站台的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

参见图1,地铁换乘站包括站厅1和设置在站厅1下层的站台,站台包括第一站台2和第二站台3,在此应当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为了描述方便,将第一站台2设为上层站台,将第二站台3设为下层站台,但是,第一站台2和第二站台3应不限于图1所示的布置结构,第一站台2与第二站台3还可布置在同一层,并且第一站台2与第二站台3还可进行位置互换;

在第一站台2和第二站台3之间,及站厅1与第二站台3之间均设有换乘通道4;

每个站台的两侧设有并行布置的上行隧道5和下行隧道6;站厅1设有乘客出入口7,从而站厅1为开放式结构,第一站台2和第二站台3均为岛式结构,在第一站台2和第二站台3上均设有正对上行隧道5和下行隧道6布置的站台门8。

由上述地铁站布置结构可知,地铁站的站台为两线换乘的站台。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在其中一个站台的站台公共区域发生火灾事故时,既可以启动该层的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进行排烟,又可以通过控制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和其它站台的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向相应公共区域送入新风,以形成由站厅和/或其它站台至发生火灾的站台的稳定气流,以加快火灾烟气的排出,快速控制火灾形势,并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伤亡。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包括第一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第二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在站台外侧区域的首、尾两端均设置所述第一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在站台内侧区域的首、尾两端均设置所述第二隧道通风排烟系统。

通过对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进行如上设计,当站台公共区域发生火灾时,只需打开站台两侧首、尾两端的站台门8,然后启动第一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第二隧道通风排烟系统,这样就能确保尽快驱散站台公共区域的火灾烟气,并使得火灾烟气快速通过站台两侧首、尾两端的站台门8排出,有效地防止了站台区域的乘客因吸入过量的烟气而导致窒息甚至死亡。

进一步的,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站台外侧区域首、尾端设置的第一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包括分别设置在上行隧道5和下行隧道6中的排风口g1、排烟风道l1、排烟风阀d1、d2、d3、d4、d5、d6、d7和消音器a、排烟风机t1、风亭s,沿着排烟风道l1设有两路相同结构的并联支段,其中一路并联支段由排烟风阀d7、一个排烟风机t1和两个消音器a串联而成,另一路并联支段由排烟风阀d3、一个排烟风机t1和两个消音器a串联而成,并联支段的上端相短接并连接风亭s,两路并联支段的下端通过支路风道k相连接,并在支路风道k上装有排烟风阀d5,并联支段的下端通过排烟风阀d6连接下行隧道6中的排风口g1,并联支段的下端还依次通过排烟风阀d2和d1连接上行隧道5中的排风口g1,并且在排烟风道l1上还设有并联设置在并联支段与排烟风阀d2两端的排烟风阀d4。

上述第一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在通过排风口g1对站台进行排烟或送新风的过程中,既可关闭排烟风阀d5,由两个排风口g1单独工作,又可打开排烟风阀d5,通过切换其中一路风道中排烟风阀d6和另一路风道中排烟风阀d1、d2的开关状态,实现由两台排烟风机t1单独作用在一个排风口g1上,以大幅度提高单个排风口进行排烟或送新风的效率,其中,排烟和送新风是通过控制排烟风机的正转和反转来实现的,即排烟风机是具有方向性的,排烟风机具体可采用变频风机。

参见图2,站台内侧区域的首、尾两端设置的第二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包括包括前段风道l3和后段风道l5,其中,所述前段风道l3设有两条,分别设置在所述上行隧道5和所述下行隧道6中,所述后段风道l5用于连通外界,两条前段风道l3分别通过一个排烟风阀d9连接后段风道l5,在两条前段风道l3上均设有若干个等间距排布的排风口g3,并且在后段风道l5上依次设有排烟风阀d11、消音器a、排烟风机t3和消音器a,后段风道l5的尾端连接风亭s,其中所述排烟风阀d9用于控制前段风道l3的开闭,排烟风机t3设置在后段风道l5上,用于产生定向风速。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的布置结构均与所述第二隧道通风排烟系统相同。

由图2可知,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包括前段风道l2、排烟风阀d8、后段风道l4以及依次设置在后段风道l4上的排烟风阀d10、消音器a、排烟风机t2、消音器a和风亭s,前段风道l2上设有若干个等间距排布的排风口g2。

由图3可知,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包括前段风道l6、排烟风阀d12、后段风道l7以及依次设置在后段风道l7上的排烟风阀d13、消音器a、排烟风机t4、消音器a和风亭s,前段风道l6上设有若干个等间距排布的排风口g4。

为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实现高效地对站台或站厅的公共区域进行排烟或送新风,前段风道l2和前段风道l6均分设有两组,每组的前段风道l2和前段风道l6均设有至少两根(图2和图3中只标示了两根),并根据站台和站厅的实际工况进行优化配置。

因而,当站台的公共区域发生火灾时,只需打开站台两侧首、尾两端的站台门8,然后启动设置在站台首、尾两端的两套所述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即可快速驱散站台公共区域的火灾烟气,并使得火灾烟气快速通过站台两侧首、尾两端的站台门8排出,有效地防止了站台区域的乘客因吸入过量的烟气而导致窒息甚至死亡;反之,当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中的各个排烟风机t2反转时,也可向站台的公共区域送新风,其中,所述公共区域指在所述站台内侧允许乘客活动的区域。

同理,当站厅的公共区域发生火灾时,启动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即可快速排出站厅的公共区域内的火灾烟气,有力地防止了站厅公共区域的乘客因吸入过量的烟气而导致窒息甚至死亡;反之,当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中的各个排烟风机t4反转时,也可向站厅的公共区域加入新风,其中,所述公共区域指在所述站厅内侧允许乘客活动的区域。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具体提供了一种地铁换乘站站台的火灾通风排烟方法,该火灾通风排烟方法为实际操作中预设的第一排烟模式。

当第二站台3的站台公共区域发生火灾时,仅开启第二站台3的站台公共区两侧首、尾两端的站台门,第二站台3的其它站台门和第一站台2的所有站台门处于关闭状态;

开启第二站台3的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设置在第二站台3的排风口g1、g2和g3向外界排出第二站台3的站台公共区的火灾烟气;

同时关闭第一站台2的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及站厅1的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换乘通道4形成由站厅1和/或第一站台2至第二站台3的站台公共区的流速满足规范要求的稳定气流;经过以上操作之后,在第二站台3的公共区域形成负压,相对的,在第一站台2和站厅1形成正压,有效避免了烟气蔓延至第一站台2和站厅1的区域。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具体提供了一种地铁换乘站站台的火灾通风排烟方法,该火灾通风排烟方法为实际操作中预设的第二排烟模式。

当第二站台3的站台公共区域发生火灾时,仅开启第二站台3的站台公共区两侧首、尾两端的站台门,第二站台3的其它站台门和第一站台2的所有站台门处于关闭状态;

开启第二站台3的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设置在第二站台3的排风口g1、g2和g3向外界排出第二站台3的站台公共区的火灾烟气;

开启第一站台2的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设置在第一站台2的站台公共区的排风口g2,即可向第一站台2的公共区域送新风,进而通过换乘通道4形成从第一站台2的站台公共区向第二站台3的站台公共区的流速满足规范要求的稳定气流;

关闭站厅1的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换乘通道4形成从站厅1向第二站台3的站台公共区的流速满足规范要求的稳定气流;经过以上操作之后,在第二站台3形成负压,相对的,在第一站台2和站厅1形成正压,有效避免了烟气蔓延至第一站台2和站厅1的区域。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具体提供了一种地铁换乘站站台的火灾通风排烟方法,该火灾通风排烟方法为实际操作中预设的第三排烟模式。

当第二站台3的站台公共区域发生火灾时,仅开启第二站台3的站台公共区两侧首、尾两端的站台门,第二站台3的其它站台门和第一站台2的所有站台门处于关闭状态;

开启第二站台3的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设置在第二站台3的排风口g1、g2和g3向外界排出第二站台3的站台公共区的火灾烟气;

关闭第一站台2的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由此,通过换乘通道4形成从第一站台2的站台公共区向第二站台3的站台公共区的流速满足规范要求的稳定气流;

开启站厅1的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排风口g4向站厅公共区送新风,进而通过换乘通道4形成从站厅1向第二站台3的站台公共区的流速满足规范要求的稳定气流;经过以上操作之后,在第二站台3形成负压,相对的,在第一站台2和站厅1形成正压,有效避免了烟气蔓延至第一站台2和站厅1的区域。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具体提供了一种地铁换乘站站台的火灾通风排烟方法,该火灾通风排烟方法为实际操作中预设的第四排烟模式。

当第二站台3的站台公共区域发生火灾时,仅开启第二站台3公共区两侧首、尾两端的站台门,第二站台3的其它站台门和第一站台2的所有站台门处于关闭状态;

开启第二站台3的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设置在第二站台3的排风口g1、g2和g3向外界排出第二站台3的站台公共区的火灾烟气;

开启第一站台2的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以通过设置在第一站台的排风口g2向第一站台2的站台公共区送新风,进而通过换乘通道4形成从第一站台2的站台公共区向第二站台3的站台公共区的流速满足规范要求的稳定气流;

开启站厅1的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排风口g4向站厅公共区送新风,进而通过换乘通道4形成从站厅向第二站台3的站台公共区的流速满足规范要求的稳定气流;经过以上操作之后,在第二站台3形成负压,相对的,在第一站台2和站厅1形成正压,有效避免了烟气蔓延至第一站台2和站厅1的区域。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具体提供了一种地铁换乘站站台的火灾通风排烟方法,该火灾通风排烟方法为实际操作中预设的第五排烟模式。

当第一站台2的站台公共区域发生火灾时,仅开启第一站台2的站台公共区两侧首、尾两端的站台门,第一站台2的其它站台门和第二站台3的所有站台门处于关闭状态;

开启第一站台2的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设置在第一站台2的排风口g1、g2和g3向外界排出第一站台2的站台公共区的火灾烟气;

关闭第二站台3的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换乘通道4形成从第二站台3的站台公共区向第一站台2的站台公共区的流速满足规范要求的稳定气流;

关闭站厅1的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换乘通道4形成从站厅1向第一站台2的站台公共区的流速满足规范要求的稳定气流;经过以上操作之后,在第一站台2形成负压,相对的,在第二站台3和站厅1形成正压,有效避免了烟气蔓延至第二站台3和站厅1的区域。

实施例7,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具体提供了一种地铁换乘站站台的火灾通风排烟方法,该火灾通风排烟方法为实际操作中预设的第六排烟模式。

当第一站台2的站台公共区域发生火灾时,仅开启第一站台2的站台公共区两侧首、尾两端的站台门,第一站台2的其它站台门和第二站台3的所有站台门处于关闭状态;

开启第一站台2的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设置在第一站台2的排风口g1、g2和g3向外界排出第一站台2的站台公共区的火灾烟气;

关闭第二站台3的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换乘通道4形成从第二站台3的站台公共区向第一站台2的站台公共区的流速满足规范要求的稳定气流;

开启站厅1的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排风口g4向站厅公共区送新风,进而通过换乘通道4形成从站厅1向第一站台2的站台公共区的流速满足规范要求的稳定气流;经过以上操作之后,在第一站台2形成负压,相对的,在第二站台3和站厅1形成正压,有效避免了烟气蔓延至第二站台3和站厅1的区域。

实施例8,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具体提供了一种地铁换乘站站台的火灾通风排烟方法,该火灾通风排烟方法为实际操作中预设的第七排烟模式。

当第一站台2的站台公共区域发生火灾时,仅开启第一站台2的站台公共区两侧首、尾两端的站台门,第一站台2的其它站台门和第二站台3的所有站台门处于关闭状态;

开启第一站台2的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设置在第一站台2的排风口g1、g2和g3向外界排出第一站台2的站台公共区的火灾烟气;

开启第二站台3的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设置在第二站台3的站台公共区的排风口g2,即可向第二站台3的站台公共区送新风,进而通过换乘通道4形成从第二站台3的站台公共区向第一站台2的站台公共区的流速满足规范要求的稳定气流;

关闭站厅1的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换乘通道4形成从站厅1向第一站台2的站台公共区的流速满足规范要求的稳定气流;经过以上操作之后,在第一站台2形成负压,相对的,在第二站台3和站厅1形成正压,有效避免了烟气蔓延至第二站台3和站厅1的区域。

实施例9,

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具体提供了一种地铁换乘站站台的火灾通风排烟方法,该火灾通风排烟方法为实际操作中预设的第八排烟模式。

当第一站台2的站台公共区域发生火灾时,仅开启第一站台2公共区两侧首、尾两端的站台门,第一站台2的其它站台门和第二站台3的所有站台门处于关闭状态;

开启第一站台2的站台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设置在第一站台2的排风口g1、g2和g3向外界排出第一站台2的站台公共区的火灾烟气;

开启第二站台3的站台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以通过设置在第二站台3的排风口g2向第二站台3的站台公共区送新风,进而通过换乘通道4形成从第二站台3的站台公共区向第一站台2的站台公共区的流速满足规范要求的稳定气流;

开启站厅1的站厅公共区通风排烟系统,通过排风口g4向站厅公共区送新风,进而通过换乘通道4形成从站厅1向第一站台2的站台公共区的流速满足规范要求的稳定气流;经过以上操作之后,在第一站台2形成负压,相对的,在第二站台3和站厅1形成正压,有效避免了烟气蔓延至第二站台3和站厅1的区域。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