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58560发布日期:2020-04-21 17:01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捞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钻井设备打捞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捞轮装置。



背景技术:

钻井工程常见于石油、煤炭、地热、矿产勘查和水井施工等领域。在钻探施工过程中,牙轮钻头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钻井钻头,其特点是易于进入地层、适应各种地层。

现阶段为追求资源品质,钻井深度逐渐加大,相应地每一孔径的长度逐渐增加,从而使得地质条件变得复杂起来。钻进过程中,地层经常变化频繁,经常遇到长时间在砾岩、安山岩等较为坚硬的岩石中钻进。由于这种岩石软硬变化、进尺速率不同导致钻头上下运动跳钻强烈,牙轮和钻头本体连接处的轴承容易切断,导致牙轮掉落,因此牙轮掉落是一种常见的钻井事故。

目前的处理方式为采用磨铣破碎、取芯钻进或磁力打捞器打捞的方法进行打捞。磨铣破碎方法是利用磨铣钻具将牙轮慢慢破碎后再处理,但需要反复捞取,既费时又费力,同时还可能因为捞不干净威胁钻井安全;取芯钻进的方法是采用筒状钻具钻进一定长度的地层,将岩芯和牙轮一起带出井外,但钻进需要一定施工周期,影响施工进度;磁力打捞器的方式是利用含有磁力的钻,下入井底附近,将牙轮进行吸取,这种方式在井深较深和井底温度较高时使用,成功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捞轮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捞轮装置捞牙轮的成功率较底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捞轮装置,该捞轮装置包括:主体,主体的第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于钻机旋转机构的输出端,主体内部设置容纳空间,主体的第二端设置有打捞口,打捞口与容纳空间连通;多个金属弹性部,多个金属弹性部的第一端设置在打捞口的内壁上,多个金属弹性部用于止挡容纳空间内的物体从打捞口脱出;在金属弹性部受到朝向主体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金属弹性部能够发生形变,以使待打捞牙轮从打捞口进入容纳空间。

进一步地,多个金属弹性部的第一端沿打捞口的周向间隔设置在打捞口的内壁上。

进一步地,打捞口具有中心区域,多个金属弹性部的第二端均朝向中心区域。

进一步地,主体为圆柱状,主体的轴线经过中心区域。

进一步地,金属弹性部包括钢丝绳,钢丝绳的第一端焊接在打捞口的内壁上。

进一步地,捞轮装置包括多个锯齿,多个锯齿沿打捞口的周向间隔设置在主体第二端的端壁上,相邻两个锯齿之间形成让位间隙。

进一步地,多个金属弹性部的第一端沿打捞口的周向等间隔地设置在打捞口的内壁上,相邻两个金属弹性部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为待打捞牙轮直径的二分之一。

进一步地,捞轮装置包括接头,接头设置在主体的第一端,接头用于与钻机旋转机构的输出端连接,接头的直径小于主体的直径。

进一步地,主体包括第一套筒部和第二套筒部,第一套筒部和第二套筒部可拆卸地连接,打捞口设置在第二套筒部上。

进一步地,第一套筒部上设置有外螺纹,第二套筒部的远离打捞口的一端设置有内螺纹,第一套筒部和第二套筒部通过外螺纹与内螺纹的配合连接。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捞轮装置可拆卸地连接于钻机旋转机构的输出端,可随钻机旋转机构深入至地层中进行打捞,缓慢的将打捞装置下至井底附近,轻微转动、逐渐加压,直到转动无阻碍,其中连接方式与钻头安装方式相同即可,当然也可采用其他方式安装,只要能够实现捞轮装置与钻机旋转机构的输出端的稳定连接即可,在对牙轮进行打捞时,主体随着钻机旋转机构的输出端向下移动,多个金属弹性部接触到牙轮后,金属弹性部发生弹性形变,使得牙轮能够从金属弹性部的间隙进入到容纳空间中,牙轮进入容纳空间后,金属弹性部恢复原状,止挡进入容纳空间的牙轮,防止其脱出,最后捞轮装置随钻机旋转机构上行,完成打捞,通过多个金属弹性部的弹性变形对牙轮进行打捞,简单易行,对井内的环境要求不高,提高了打捞成功率,且成本低,易加工。也可避免一些现有技术中采用橡胶块进行打捞,橡胶易损坏,而导致打捞装置重复利用率底的问题。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捞轮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主体;11、第一套筒部;12、第二套筒部;20、打捞口;30、金属弹性部;40、锯齿;50、接头;60、让位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记载的,目前牙轮的处理方式为采用磨铣破碎、取芯钻进或磁力打捞器打捞的方法进行打捞。磨铣破碎方法是利用磨铣钻具将牙轮慢慢破碎后再处理,但需要反复捞取,既费时又费力,同时还可能因为捞不干净威胁钻井安全;取芯钻进的方法是采用筒状钻具钻进一定长度的地层,将岩芯和牙轮一起带出井外,但钻进需要一定施工周期,影响施工进度;磁力打捞器的方式是利用含有磁力的钻,下入井底附近,将牙轮进行吸取,这种方式在井深较深和井底温度较高时使用,成功率较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捞轮装置,该捞轮装置包括主体和多个金属弹性部,其中,主体10的第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于钻机旋转机构的输出端,主体10内部设置容纳空间,主体10的第二端设置有打捞口20,打捞口20与容纳空间连通;多个金属弹性部30的第一端设置在打捞口20的内壁上,多个金属弹性部30用于止挡容纳空间内的物体从打捞口20脱出;在金属弹性部30受到朝向主体10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金属弹性部30能够发生形变,以使待打捞牙轮从打捞口20进入容纳空间。本实用新型的捞轮装置可拆卸地连接于钻机旋转机构的输出端,可随钻机旋转机构深入至地层中进行打捞,缓慢的将打捞装置下至井底附近,轻微转动、逐渐加压,直到转动无阻碍,其中连接方式与钻头安装方式相同即可,当然也可采用其他方式安装,只要能够实现捞轮装置与钻机旋转机构的输出端的稳定连接即可,在对牙轮进行打捞时,主体随着钻机旋转机构的输出端向下移动,多个金属弹性部接触到牙轮后,金属弹性部发生弹性形变,使得牙轮能够从金属弹性部的间隙进入到容纳空间中,牙轮进入容纳空间后,金属弹性部恢复原状,止挡进入容纳空间的牙轮,防止其脱出,最后捞轮装置随钻机旋转机构上行,完成打捞,通过多个金属弹性部的弹性变形对牙轮进行打捞,简单易行,对井内的环境要求不高,提高了打捞成功率,且成本低,易加工,也可避免一些现有技术中采用橡胶块进行打捞,橡胶易损坏,而导致打捞装置重复利用率底的问题。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的多个金属弹性部30的第一端沿打捞口20的周向间隔设置在打捞口20的内壁上,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金属弹性部的两端均设置在打捞口的内壁上,只要金属弹性部的弹性变形能够使得牙轮进入容纳空间均可。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打捞口20具有中心区域,多个金属弹性部30的第二端均朝向中心区域。本实施例中的主体10为圆柱状,主体10的轴线经过中心区域。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金属弹性部30包括钢丝绳,钢丝绳的第一端焊接在打捞口20的内壁上,在对牙轮进行打捞时,主体随着钻机旋转机构的输出端向下移动,多个钢丝绳接触到牙轮后,钢丝绳发生弹性形变,使得牙轮能够从钢丝绳的间隙进入到容纳空间中,牙轮进入容纳空间后,钢丝绳恢复原状,止挡进入容纳空间的牙轮,防止其脱出,最后捞轮装置随钻机旋转机构上行,完成打捞;在其他实施例中金属弹性部还可为钢筋、弹簧等,以弹簧为例,在对牙轮进行打捞时,主体随着钻机旋转机构的输出端向下移动,多个弹簧接触到牙轮后,弹簧发生弹性形变,使得牙轮能够从弹簧的间隙进入到容纳空间中,牙轮进入容纳空间后,弹簧恢复原状,止挡进入容纳空间的牙轮,防止其脱出,最后捞轮装置随钻机旋转机构上行,完成打捞,通过多个弹簧的弹性变形对牙轮进行打捞。

为了使得境内的泥浆循环流程,本实施例中的捞轮装置包括多个锯齿40,多个锯齿40沿打捞口20的周向间隔设置在主体10第二端的端壁上,相邻两个锯齿40之间形成让位间隙60,通过让位间隙60,充分循环泥浆,保持孔底干净。

本实施例中的多个金属弹性部30的第一端沿打捞口20的周向等间隔地设置在打捞口20的内壁上,相邻两个金属弹性部30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为待打捞牙轮直径的二分之一。

为了便于安装,本实施例中的捞轮装置包括接头50,接头50设置在主体10的第一端,接头50用于与钻机旋转机构的输出端连接,接头50的直径小于主体10的直径。

为了便于取出打捞出的牙轮,本实施例中的主体10包括第一套筒部11和第二套筒部12,第一套筒部11和第二套筒部12可拆卸地连接,打捞口20设置在第二套筒部12上,打捞完成后将第一套筒部和第二套筒部拆散,从而取出牙轮。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套筒部11上设置有外螺纹,第二套筒部12的远离打捞口20的一端设置有内螺纹,第一套筒部11和第二套筒部12通过外螺纹与内螺纹的配合连接。打捞完成后旋拧第一套筒部,将第一套筒部取下,从而取出牙轮。在一种优选地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捞轮装置的境内下行,主体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捞轮装置可拆卸地连接于钻机旋转机构的输出端,可随钻机旋转机构深入至地层中进行打捞,缓慢的将打捞装置下至井底附近,轻微转动、逐渐加压,直到转动无阻碍,其中连接方式与钻头安装方式相同即可,当然也可采用其他方式安装,只要能够实现捞轮装置与钻机旋转机构的输出端的稳定连接即可,在对牙轮进行打捞时,主体随着钻机旋转机构的输出端向下移动,多个金属弹性部接触到牙轮后,金属弹性部发生弹性形变,使得牙轮能够从金属弹性部的间隙进入到容纳空间中,牙轮进入容纳空间后,金属弹性部恢复原状,止挡进入容纳空间的牙轮,防止其脱出,最后捞轮装置随钻机旋转机构上行,完成打捞,通过多个金属弹性部的弹性变形对牙轮进行打捞,简单易行,对井内的环境要求不高,提高了打捞成功率,且成本低,易加工。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