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合用换气系统与多线路换乘车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80151发布日期:2020-08-07 19:59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合用换气系统与多线路换乘车站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站换气系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换乘车站的换气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经济走势强劲,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迅速,但是,我国城市基础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尤其是大城市中这一矛盾更加突出。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也变得日益紧张,为了缓解交通压力,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考虑建设地下轨道交通。

地下轨道交通以其舒适、快捷、高效、环保等优点,成为了现代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由于地下轨道交通环境封闭,同时人流密集,就必须要通过人工气候环境来满足车站的正常运行。在人工气候中,风亭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常一座地铁车站在车站两端会分别设置一个新风亭、一个排风亭,所以一般一座两线地铁换乘车站设置四个新风亭和四个排风亭;一座三线换乘车站设置六个新风亭,六个排风亭,以此类推。

那么,现有换乘车站不同线路独立设置风亭的模式,导致站点周边风亭数量多,不利于节约城市用地,并影响城市景观。



技术实现要素:

如何解决现有多线路换乘车站所存在的风亭设置数量较多的问题,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合用换气系统,包括风井以及风道,所述风井包括多线合用的合用风井,风道与所述合用风井连通并用于布置到站厅以及各个站台内。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合用换气系统中,所述风井包括单线单用的单用风井,风道与所述单用风井连通并用于布置到站厅以及各个站台内。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包括换乘端,在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内设置有如上述的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合用换气系统;所述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合用换气系统包括合用风井,所述合用风井设置在所述换乘端。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中,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包括轨底排热风道以及轨顶排热风道,所述轨底排热风道与所述轨顶排热风道合并后与所述合用风井连接。

优选地,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中,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包括站台,所述站台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站台平行布置,在所述站台的端点位置上设置所述合用风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合用换气系统,包括风井以及风道,风井包括多线合用的合用风井,风道与合用风井连通并用于布置到站厅以及各个站台内。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包括换乘端,在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内设置有如上述的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合用换气系统。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合用换气系统包括合用风井,合用风井设置在换乘端。本发明所提供的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合用换气系统,应用在多线路换乘车站内,在换乘车站的换乘端处设置了合用风井,利用合用风井实现站厅以及各个站台的合用换气,这样可以达到减少车站内风井设置数量的目的,风井位于地面的部分为风亭,由于风井合设,因此换乘车站外所设置的风亭数量也会减少。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为本发明中多线路换乘车站内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合用换气系统的总平面布局图;

图2为本发明中站厅内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合用换气系统的平面布局图;

图3为本发明中负一层站台内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合用换气系统的平面布局图;

图4为本发明中负二层站台内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合用换气系统的平面布局图;

图5为本发明中合用新风井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两线换乘车站新、排风风井合设两线换乘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单用新风井1、单用排风井2、活塞风井3、合用新风井4、合用排风井5、站厅6、站台7、换乘端8、轨底排热风道9、轨顶排热风道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各个示例通过本发明的解释的方式提供而非限制本发明。实际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清楚,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在本发明中进行修改和变型。例如,示为或描述为一个实施例的一部分的特征可用于另一个实施例,以产生又一个实施例。因此,所期望的是,本发明包含归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的此类修改和变型。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要求本发明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中使用的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请参考图1至图6,其中,图1为本发明中多线路换乘车站内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合用换气系统的总平面布局图;图2为本发明中站厅内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合用换气系统的平面布局图;图3为本发明中负一层站台内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合用换气系统的平面布局图;图4为本发明中负二层站台内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合用换气系统的平面布局图;图5为本发明中合用新风井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中两线换乘车站新、排风风井合设两线换乘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合用换气系统,包括风井以及风道,风井设置于地面的部分为风亭,由风井实现车站内部环境与车站外部环境的气体交流。风道则是设置在车站内用于气流流通的部件,风道与风井连接,可以将车站内的浑浊气体送入到风井(排风风井)中,或通过风井(新风风井)将车站外部新鲜空气输入至车站内。

风井一般成对设置,一条为新风井,用于新风引入,一条为排风井,用于浑浊气体的排出。在本发明中,合用风井是指合用新风井4以及合用排风井5,合用新风井4以及合用排风井5都连接有风道,用于实现站厅6与站台7的合用新风、排风换气。下述的单用风井是指单用新风井1以及单用排风井2,单用新风井1以及单用排风井2都连接有风道,用于实现站厅6与多个站台7的单用新风、排风换气。

由上述可知:风井包括两种,一种为合用风井,用于站厅6以及站台7或者站台7之间的合用,一种为单用风井,用于站厅6或者各个站台7的单独使用。无论是合用风井还是单用风井,其在车站内都需要配合风道使用,以实现气流的输送。

需要说明的是:合用风井包括合用新风井4以及合用排风井5,合用新风井4用于将车站外部环境中的新鲜空气引入到车站内,经风机房内的风机设备处理后,通过风道(新风风道)送到车站内各处。合用排风井5是用于将车站内的浑浊气体排放至车站外,在车站内设置的风道(排风风道)可将车站内的浑浊气体输送到合用排风井5中,然后排出车站。

在车站内还设置有风机房,风机房内设置了风机设备,由风机设备对合用新风井4引入的新鲜空气进行处理,之后再由风道送至站厅6以及各个站台7。

在车站内还设置了活塞风井3,本发明中,新风井以及排风井可以合用,活塞风井3则单独设置。根据车站对于新排风的要求,还可以针对站厅6或者各个站台7再独立设置与站厅6或者各个站台7一一对应的单用新风井1和单用排风井2。具体地,单用新风井1和单用排风井2与风道连接,用于站厅6或者各个站台7的独立新风、排风换气。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包括换乘端,换乘端可以理解为车站内不同的两条(或者多条)线路之间进行换乘的建筑结构。在车站内设置了如上述的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合用换气系统,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合用换气系统包括合用风井,合用风井设置在换乘端8的位置上,风道用于布置到站厅6以及各个站台7内。多线路地铁换乘车站合用换气系统包括单用风井,单用风井与各个站台7一一对应设置,单用风井设置于与其对应的站台7的端点处。

具体地,车站内还设置有轨底排热风道9以及轨顶排热风道10,轨底排热风道9与轨顶排热风道10合并后与合用风井连接,其中,合用风井具体为合用排风井5,用于将轨底排热风道9以及轨顶排热风道10中的气体排入到合用排风井5中,在通过合用排风井5排放至车站外。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换乘车站用于实现两条线路的换乘,因此,在车站内设置有两个站台7,两个站台7垂直布置,在换乘端8的位置上设置合用风井,在站台7的端点位置上设置单用风井。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换乘车站用于实现两条线路的换乘,站台7设置有两个,两个站台7平行布置,在站台7的端点位置上同时设置合用风井以及单用风井。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