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头结构和钻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47911发布日期:2020-09-08 14:01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钻头结构和钻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钻头结构和钻机。



背景技术:

为了扩大现浇桩与地面以下的持力层之间的接触面积,通常需要在桩身上形成凸出于桩身的扩大体。

现有的一种钻具可以在施工过程中使得桩身上形成扩大体,该钻具包括钻头和中空的钻杆,钻头包括中空的芯管和具有锥形头的下开门。其中,芯管连通在钻杆的底端,芯管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旋挖地下土层的螺旋状叶片;下开门的一侧铰接在芯管的底端,下开门能够相对于芯管的底端转动以将芯管的底端封闭或者打开。

在使用该钻具现浇桩时,可以先利用钻具中的驱动机构驱动钻头旋转并钻进地面,钻头用于在地下钻出用于形成桩身的空间,并可以将钻杆带进上述用于形成桩身的空间中。当钻头的下开门到达桩的设计深度后,关闭驱动机构并向钻杆中通入混凝土,同时上提钻杆和钻头,此时下开门可以将芯管的底端打开,混凝土从钻杆和芯管中流出至钻头的下方。当上提钻头后下开门到达预设的扩大体位置处后,停止上提钻具,并利用驱动机构继续驱动钻头旋转,并使钻头钻进其下方的混凝土中,此时下开门将新管的底端封闭,且钻头中芯管侧壁上的螺旋状叶片会向其周侧挤压混凝土,而混凝土会挤压其周侧的土体,进而使得地面下与桩身上的扩大体对应位置处的空间被扩大,为形成桩身上的扩大体做准备。继续上提钻具和通入混凝土的过程,最终可以施工出带有扩大体的桩身。

在利用现有的钻具施工出带有扩大体的现浇桩时,为了使得桩身上与扩大体对应位置处的直径被扩大,需利用钻头上的螺旋状叶片挤压混凝土实现,易导致钻头上的螺旋状叶片受力过大和受到较大磨损而损坏。为保护钻头上的螺旋状叶片,现有的一种钻具上的钻头采用内外双筒的结构形式,并在内外双筒之间安装伸缩杆。伸缩杆可以在施工出扩大体时从外筒上的穿孔中伸出并挤压混凝土,从而可以对钻头上的螺旋状叶片起到保护作用。但是在施工扩大体时,钻头需要在混凝土中钻进钻出,而混凝土易钻进外筒与伸缩杆之间的缝隙中,从而会导致伸缩杆与外筒之间的缝隙被堵死,使得伸缩杆无法从外筒中伸出或者缩回,最终影响现浇桩的施工过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钻头,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一种用于施工带有扩大体的现浇桩的钻具,其中的钻头采用内外双筒的结构形式,并在内外双筒之间安装伸缩杆,伸缩杆可以在施工出扩大体时从外筒上的穿孔中伸出并挤压混凝土,但是在施工扩大体时,钻头需要在混凝土中钻进钻出,而混凝土易钻进外筒与伸缩杆之间的缝隙中,从而会导致伸缩杆与外筒之间的缝隙被堵死,使得伸缩杆无法从外筒中伸出或者缩回,最终影响现浇桩的施工过程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钻头结构包括钻管和扩孔件;沿钻管的轴向,钻管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沿钻管长度方向延伸的螺旋状叶片;

扩孔件铰接在钻管的外侧壁上,扩孔件包括后端和前端;扩孔件的前端能够在钻管反转时伸出并固定于螺旋状叶片的外侧边之外,在钻管正转时缩回至螺旋状叶片的外侧边和钻管的外侧壁之间。

进一步的,钻管的外侧壁上安装有铰接座,扩孔件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铰接座上。

进一步的,转轴的轴线与钻管的轴线之间的最小夹角为0-10度。

进一步的,扩孔件为条形,扩孔件包括两条位置相对的长边;

扩孔件的其中一条长边能够在钻管正转时抵接在钻管的外侧壁上,扩孔件的能够与钻管的外侧壁抵接的长边与扩孔件的后端,用于使扩孔件在钻管上转动时,在第一限定角度范围内转动;

第一限定角度范围为0-100度。

进一步的,扩孔件为多个,多个扩孔件分为两组,两组扩孔件分别安装在钻管的位置相对的两侧。

进一步的,钻头结构还包括堵头,堵头包括尖端和堵料端;

钻管包括进口和出口,进口处能够通入物料;堵头的堵料端铰接在钻管的出口下方,且堵头能够在出口下方相对于出口转动,以将出口封闭或者打开。

进一步的,钻头结构还包括限位件,限位件安装在钻管和堵头之间,以使堵头将出口打开时在第二限定角度范围内转动;

第二限定角度范围为0-90度。

进一步的,钻管的靠近出口处的侧壁上设置有连接座,连接座上穿设有柱形件;

限位件包括抵接端和固定端,限位件的固定端与堵头的堵料端连接,限位件的抵接端位于堵头的堵料端上方;

限位件与柱形件转动连接,限位件能够在堵头的带动下在连接座上转动,且限位件的抵接端能够在堵头的转动角度达到第二限定角度范围内的最大角度值时与钻管的侧壁抵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钻机包括钻杆、驱动机构和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钻头结构;

钻杆中空且两端连通,钻头结构中的钻管连通在钻杆下方;钻杆的远离钻头结构的一端用于通入物料,且钻杆的远离钻头结构的一端与驱动机构连接,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钻杆自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钻具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钻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钻头结构和钻机能产生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钻头结构包括钻管和扩孔件,沿钻管的轴向,钻管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沿钻管长度方向延伸的螺旋状叶片。扩孔件铰接在钻管的外侧壁上,扩孔件包括后端和前端。扩孔件的前端能够在钻管反转时伸出并固定于螺旋状叶片的外侧边之外,在钻管正转时缩回至螺旋状叶片的外侧边和钻管的外侧壁之间。当使用该钻头结构在地下钻出用于形成桩的空间时,先使钻头结构中的钻管正转并向下推动钻管,此时扩孔件的前端缩回至螺旋状叶片的外侧边和钻管的外侧壁之间,钻管上的螺旋状叶片将地下的土体挤压至钻管的周侧,以挖出用于形成桩的空间。当该钻头结构在地下到达至桩的设计深度时,向钻管中通入混凝土等物料并上提钻管,混凝土会下落在钻管下方的用于形成桩的空间中,为形成桩身做准备。当将混凝土填充至用于形成桩的空间中与扩大体最高处对应位置处后,停止通入骨料以及停止上提钻管,并驱动钻管反转,以及驱动钻管向下移动,此时扩孔件的前端伸出并固定于螺旋状叶片的外侧边之外,扩孔件的前端先于螺旋状叶片挤压其周侧的混凝土,而混凝土会挤压其周侧的土体,使得桩身上与扩大体对应位置处的直径被扩大,为形成桩身上的扩大体做准备。当钻管底端到达至用于形成桩的空间中与扩大体最低处对应位置处后,停止钻管的转动、向钻管中通入混凝土以及上提钻管,此时混凝土会落在钻管上移后留出的空间中,该空间被混凝土填满后即可形成桩身上的扩大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钻头结构利用扩孔件可以在施工出带有扩大体的桩时,先于钻管上的螺旋状叶片挤压钻管下方的混凝土,协助螺旋状叶片挤压其周侧的混凝土,进而可以使得桩身上与扩大体对应位置处的直径被扩大,为形成桩身上的扩大体做准备,可以起到保护螺旋状叶片的作用。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钻头结构中的扩孔件是铰接在钻管的外侧壁上的,不需从内外双筒之间伸出或者缩回,从而不存在外筒与扩孔件之间被混凝土封堵的问题,不会影响现浇桩的施工过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钻机包括钻杆、驱动机构和上述钻头结构,钻杆中空且两端连通,钻头结构中的钻管连通在钻杆下方。钻杆的远离钻头结构的一端用于通入物料,且钻杆的远离钻头结构的一端与驱动机构连接,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钻杆自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钻机包括上述钻头结构,因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钻机与上述钻头结构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钻管沿反转转动时钻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钻头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钻管沿正转转动时钻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钻头结构中的堵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钻管沿反转转动时钻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钻头结构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钻管沿正转转动时钻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钻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钻管;10-螺旋状叶片;11-铰接座;12-连接座;13-抵接件;2-扩孔件;20-后端;21-前端;3-堵头;30-尖端;31-堵料端;32-凸起;4-限位件;5-钻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钻头结构包括钻管1和扩孔件2,沿钻管1的轴向,钻管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沿钻管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螺旋状叶片10。扩孔件2铰接在钻管1的外侧壁上,扩孔件2包括后端20和前端21。扩孔件2的前端21能够在钻管1反转时伸出并固定于螺旋状叶片10的外侧边之外,在钻管1正转时缩回至螺旋状叶片10的外侧边和钻管1的外侧壁之间。

其中,反转的方向和正转的方向相反。反转可以为顺时针方向,对应的,正转为逆时针方向。反转还可以为逆时针方向,对应的,正转为顺时针方向。

反转和正转的具体方向应根据钻管1外侧壁上的螺旋状叶片10的旋向确定。

当使用该钻头结构在地下钻出用于形成桩的空间时,先使钻头结构中的钻管1正转并向下推动钻管1,如图3所示,此时扩孔件2的前端21缩回至螺旋状叶片10的外侧边和钻管1的外侧壁之间,钻管1上的螺旋状叶片10将地下的土体挤压至钻管1的周侧,以挖出用于形成桩的空间。

当该钻头结构在地下到达至桩的设计深度时,向钻管1中通入混凝土并上提钻管1,混凝土会下落在钻管1下方的用于形成桩的空间中,为形成桩身做准备。

当将混凝土填充至用于形成桩的空间中与扩大体最高处对应位置处后,停止通入骨料以及停止上提钻管1,并驱动钻管1反转,以及驱动钻管1向下移动,如图1-图2所示,此时扩孔件2的前端21伸出并固定于螺旋状叶片10的外侧边之外,扩孔件2的前端21先于螺旋状叶片10挤压其周侧的混凝土,对螺旋状叶片10挤压其周侧的混凝土的过程起到协助作用,而受到挤压的混凝土会继续挤压其周侧的土体,使得桩身上与扩大体对应位置处的直径被扩大,为形成桩身上的扩大体做准备。

其中,如图1-图3所示,扩孔件2铰接在钻管1的外侧壁上,扩孔件2的后端20能够在钻管1反转时抵接在钻管1的外侧壁上,以使扩孔件2的前端21能够固定于螺旋状叶片10的外侧边之外。

当钻管1底端到达至用于形成桩的空间中与扩大体最低处对应位置处后,停止钻管1的转动、向钻管1中通入混凝土以及上提钻管1,此时混凝土会落在钻管1上移后留出的空间中,该空间被混凝土填满后即可形成桩身上的扩大体。

其中,由于扩孔件2铰接在钻管1的外侧壁上,因而扩孔件2能够在钻管1自转时在钻管1的外侧壁上以扩孔件2的后端20为转动中心转动,进而可以使扩孔件2的前端21在钻管1反转时朝向远离钻管1的方向移动,以及使扩孔件2的前端21在钻管1正转时朝向靠近钻管1的方向移动。

通过将扩孔件2铰接在钻管1的外侧壁上,可以利用钻管1的自转带动扩孔件2在钻管1的一侧转动,进而可以使得扩孔件2随着钻管1的自转而在钻管1上展开或者收敛于钻管1的一侧。其中,扩孔件2的前端21在钻管1反转时朝向远离钻管1的方向移动,并在水平方向上伸出于螺旋状叶片10的外侧边之外即为扩孔件2在钻管1上展开的状态。扩孔件2的前端21在钻管1正转时朝向靠近钻管1的方向移动,并在水平方向上缩回至螺旋状叶片10的外侧边和钻管1的外侧壁之间,即为扩孔件2收敛于钻管1的一侧的状态。

可以看出,铰接在钻管1外侧壁上的扩孔件2可以随着钻管1的动作而动作,可以在不中断桩的施工过程的同时,保护钻管1上的螺旋状叶片1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钻头结构利用扩孔件2可以在施工出带有扩大体的桩时,先于钻管1上的螺旋状叶片10挤压钻管1下方的混凝土,协助螺旋状叶片10挤压其周侧的混凝土,进而可以使得桩身上与扩大体对应位置处的直径被扩大,为形成桩身上的扩大体做准备,可以起到保护螺旋状叶片10的作用。且本实施例提供的钻头结构中的扩孔件2是铰接在钻管1的外侧壁上的,不需从内外双筒之间伸出或者缩回,从而不存在外筒与扩孔件2之间被混凝土封堵的问题,不会影响现浇桩的施工过程。

此外,在施工出带有扩大体的桩时,扩孔件2先于钻管1上的螺旋状叶片10挤压钻管1下方的混凝土,协助螺旋状叶片10挤压其周侧的混凝土,还可以提升施工效率。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钻头结构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一种用于施工带有扩大体的现浇桩的钻具,其中的钻头采用内外双筒的结构形式,并在内外双筒之间安装伸缩杆,伸缩杆可以在施工出扩大体时从外筒上的穿孔中伸出并挤压混凝土,但是在施工扩大体时,钻头需要在混凝土中钻进钻出,而混凝土易钻进外筒与伸缩杆之间的缝隙中,从而会导致伸缩杆与外筒之间的缝隙被堵死,使得伸缩杆无法从外筒中伸出或者缩回,最终影响现浇桩的施工过程的技术问题。

其中,为了使得扩孔件2能够向其周侧挤压混凝土,扩孔件2的前端21伸出于螺旋状叶片10的外侧边之外后,应可以保持住该状态。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扩孔件2后端20的侧边为弧形,扩孔件2后端20可以在钻管1反转时抵接在钻管1的外侧壁上,进而可以使得钻管1反转时,扩孔件2的前端21能够保持住伸出于螺旋状叶片10的外侧边之外的状态。此时扩孔件2可以向其周侧挤压混凝土,进而可以使得桩身上与扩大体对应位置处的直径被扩大,为形成桩身上的扩大体做准备。

如图1-图3所示,钻管1的外侧壁上安装有铰接座11,扩孔件2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铰接座11上。

为实现扩孔件2与钻管1之间的铰接,本实施例优选在钻管1上固定铰接座11,再将扩孔件2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铰接座11上。

其中,铰接座11可以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钻管1的外侧壁上。

如图1和图3所示,转轴的轴线与钻管1的轴线之间的最小夹角为0-10度。

转轴的轴线与钻管1的轴线之间的最小夹角为0-10度,可以使得扩孔件2在水平面上转动,使得扩孔件2挤压混凝土的过程更加平稳顺畅。

进一步的,转轴的轴线与钻管1的轴线之间的最小夹角为0度时,转轴的轴线与钻管1的轴线平行,可以进一步的使得扩孔件2挤压混凝土的过程更加平稳顺畅。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铰接座11与转轴之间被混凝土封堵,然而由于铰接座11与转轴之间的转动过程是沿转轴的侧壁的周向进行的,因而铰接座11与转轴之间的混凝土的阻力,和转轴的转动过程所需推力相比并不大,铰接座11与转轴之间的混凝土并不易于阻碍铰接座11与转轴之间的转动过程。

如图1和图2所示,扩孔件2为条形,扩孔件2包括两条位置相对的长边。扩孔件2的其中一条长边能够在钻管1正转时抵接在钻管1的外侧壁上,扩孔件2的能够与钻管1的外侧壁抵接的长边与扩孔件2的后端20,用于使扩孔件2在钻管1上转动时,在第一限定角度范围内转动。第一限定角度范围为0-100度。

为了在钻管1反转时,使得扩孔件2能够在钻管1的侧壁处开展并有效挤压混凝土,以及为了在钻管1正转时,使得扩孔件2能够在钻管1的侧壁处收敛且不影响桩身上除扩大体的其余位置处的直径,本实施例优选扩孔件2在钻管1上的转动角度处于第一限定角度范围内,而第一限定角度范围为0-100度。其中,第一限定角度范围为开区间,并不包括0度和100度两个边界值。

如图2所示,扩孔件2的能够与钻管1的外侧壁抵接的长边可以为朝外凸出的弧线形,该长边可以使得扩孔件2在钻管1上的转动角度最小等于0度,进而可以使得钻管1反转时,扩孔件2易于被钻管1带动而在钻管1的一侧展开。

其中,扩孔件2在钻管1上的转动角度最大不等于100度可以使得扩孔件2有效挤压混凝土。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钻头结构还包括堵头3,堵头3包括尖端30和堵料端31。钻管1包括进口和出口,进口处能够通入物料。堵头3的堵料端31铰接在钻管1的出口下方,且堵头3能够在出口下方相对于出口转动,以将出口封闭或者打开。

其中,物料可以为混凝土。当钻管1被外力驱动在土体中向下移动时,堵头3的尖端30用于在土体中钻进,堵头3的堵料端31与钻管1的出口抵接,能够将钻管1的出口封闭起来。

当钻管1被上提后堵头3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在钻管1下方转动,且堵头3的堵料端31逐渐远离钻管1的出口,继而将钻管1的出口打开,物料可以从钻管1中下落至土体中钻管1下方留出的空间中。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钻头结构还包括限位件4,限位件4安装在钻管1和堵头3之间,以使堵头3将出口打开时在第二限定角度范围内转动,第二限定角度范围为0-90度。

在施工桩身上的扩大体时,需要将经过上提后出口被打开的钻管1再次下移,此时堵头3会在其下的混凝土的支撑下朝向靠近钻管1的出口的方向转动,以将钻管1的出口封闭起来。但是堵头3在转动之前处于自由状态,堵头3在其下的混凝土的支撑下转动时易反向转动,不仅不会将钻管1的出口封闭,还会将钻管1的出口彻底暴露出来。为了形成扩大体而继续向下推动钻管1后,堵头3易被其下的混凝土反推而损坏,且位于堵头3下方的混凝土易从钻管1出口进入钻管1中,导致钻管1被堵塞而不能继续使用。

而本实施例中的限位件4可以将堵头3的转动角度限制在0度至90度之间,因而再次下移钻管1后,堵头3不易于在混凝土的阻力下反向转动,而会在混凝土的支撑下以及限位件4的作用下朝向靠近钻管1出口的方向转动并将该出口封闭。

其中,堵头3的转动角度在0度至90度之间,但不等于0度和90度。

可以看出,限位件4可以对堵头3起到保护作用,且可以防止钻管1被堵塞,进而可以使得施工过程顺畅进行,提供施工效率。

如图4所示,钻管1的靠近出口处的侧壁上设置有连接座12,连接座12上穿设有柱形件。限位件4包括抵接端和固定端,限位件4的固定端与堵头3的堵料端31连接,限位件4的抵接端位于堵头3的堵料端31上方。限位件4与柱形件转动连接,限位件4能够在堵头3的带动下在连接座12上转动,且限位件4的抵接端能够在堵头3的转动角度达到第二限定角度范围内的最大角度值时与钻管1的侧壁抵接。

如图4所示,限位件4的形状为l形板状,限位件4的固定端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堵头3的堵料端31的一侧上。其中,柱形件可以为销轴。

本实施例利用限位件4不仅可以实现堵头3与钻管1之间的铰接,还可以将堵头3的转动角度限制在0度至90度之间。

如图4所示,钻管1的出口处的侧壁上设置有抵接件13。堵头3的堵料端31上设置有高于堵料端31的凸起32,凸起32能够在堵头3将钻管1的出口封闭时与抵接件13抵接,以使钻管1转动时凸起32能够在抵接件13的驱动下与钻管1同步转动。

由于堵头3的堵料端31只有一侧与钻管1的出口铰接,因而在堵头3在钻管1的带动下一起向地下旋挖时,堵头3与钻管1之间易沿与钻管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产生交错,堵头3与钻管1之间的铰接处易被损坏。

而在本实施例中,堵头3在钻管1的带动下一起向地下旋挖时,堵头3会将钻管1的出口封闭,此时凸起32与抵接件13的一侧抵接,凸起32与抵接件13之间的作用力的方向与钻管1的轴向垂直,凸起32与抵接件13之间配合可以防止堵头3与钻管1之间沿与钻管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产生交错。

可以看出,凸起32与抵接件13可以使该钻头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稳定,进一步的防止堵头3被损坏。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钻头结构中的扩孔件2仅设置在钻管1的一侧。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供的钻头结构中的扩孔件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扩孔件2可以沿钻管1的轴向呈一字形间隔设置在钻管1的侧壁上。

实施例二:

如图5-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钻头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钻头结构同样包括钻管1和扩孔件2,沿钻管1的轴向,钻管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螺旋状叶片10。扩孔件2铰接在钻管1的外侧壁上,扩孔件2包括后端20和前端21。扩孔件2的前端21能够在钻管1反转时伸出并固定于螺旋状叶片10的外侧边之外,在钻管1正转时缩回至螺旋状叶片10的外侧边和钻管1的外侧壁之间。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如图5-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钻头结构中的扩孔件2为多个,多个扩孔件2分为两组,两组扩孔件2分别安装在钻管1的位置相对的两侧。

相较于实施例一中的一组扩孔件2,本实施例中的两组扩孔件2可以使得挤压混凝土的过程更顺畅,以及使得该钻头结构施力更均匀,可以进一步的提升施工效率。

本实施例提供的钻头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钻头结构同样采用了扩孔件2,因而本实施例提供的钻头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钻头结构能够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的钻机包括钻杆5和驱动机构,还包括实施例一中的或者实施例二中的钻头结构。如图8所示,钻杆5中空且两端连通,钻头结构中的钻管1连通在钻杆5下方。钻杆5的远离钻头结构的一端用于通入物料,且钻杆5的远离钻头结构的一端与驱动机构连接,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钻杆5自转。

其中,钻杆5与钻管1之间可以通过现有的空心接头连通在一起。钻杆5的远离钻头结构的一端与输送管道连通,输送管道用于向钻杆5中通入混凝土等物料。

如图8所示,钻杆5的侧壁上也可以设置有叶片,该叶片沿钻杆5的轴向螺旋分布在钻杆5的侧壁上。

钻杆5用于延长钻机的长度,以便于将进入地下的钻管1从地下带出,以及便于与钻管1配合旋挖出用于形成桩身的空间。钻杆5还用于向钻管1中输送混凝土等物料。

驱动机构可以为现有的钻机中采用的驱动装置,如电机。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钻杆5转动,钻杆5用于带动钻头结构转动。转动的钻头结构被推进地下后,钻头结构可以在土体中旋挖处用于形成桩身的空间。

本实施例提供的钻机包括实施例一中的或者实施例二中的钻头结构,因而本实施例提供的钻机能够与实施例一中的或者实施例二中的钻头结构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