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油加重杆刮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76245发布日期:2021-02-18 23:36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捞油车工具,尤其涉及一种捞油加重杆刮油装置,属于捞油辅助工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油田采油工艺中捞油是油井在一定的周期时间内原油液面恢复后进行机械采油的一种方式。捞油时,钢丝绳下放,在加重杆重力作用下,捞油抽子下落,其上的密封筒在油井套管摩擦力作用下向上滑动,露出抽子泵筒的下部进油口。因密封筒上方和下方存在压力差,使原油通过上下进油口进入密封筒的上方。达到额定捞油高度时,捞油抽子上提,密封筒在摩擦了作用下回落到原位置,封住泵筒的下部进油口。在密封筒上方的油柱重力作用下,密封筒受轴向压缩而产生径向膨胀变形,封住套管与抽子之间的间隙。随着钢丝绳的拉动,抽子上部的原油被提升至地面。
[0003]
目前采油企业的环保风险越来越大,管理难度不断地增加,生产作业过程中存在的污染治理显得尤其重要。现场捞油过程中,由于现实的捞油设备、井口捞油装置等防污染办法和设施较少,存在两个方面的主要污染隐患,一是在捞油过程中产生的固体污染物;二是对捞油车的污染相当严重,工作量多及治理难度大,一直是难题和顽症。
[0004]
捞油车工作完成后,捞油抽子及捞油加重杆需从井口套管法兰的上端口提出。由于现有技术中井口没有任何刮油装置,捞油加重杆从井口套管法兰的上端口提出时,其外周粘有很多原油,加重杆定置存放在捞油车定置槽内,主要依靠人工刮油。人工刮油的难度大,清洁效果差,刮不干净,劳动强度大,且高处作业的安全风险大,大部分原油仍然粘黏在加重杆上。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捞油加重杆刮油装置,在捞油加重杆从井口套管法兰的上端口提出时,可以刮除其外周绝大多数的原油,且增加油产量。
[0006]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捞油加重杆刮油装置,包括固定在井口套管法兰上且可以开合的两哈夫法兰,两哈夫法兰的内缘分别焊接有向上延伸的哈夫圆筒,两哈夫圆筒的顶部分别设有覆盖其上端口的哈夫顶盖,哈夫顶盖的下方设有与之平行的哈夫副盖,哈夫法兰、哈夫圆筒、哈夫顶盖和哈夫副盖共轴线,且哈夫顶盖和哈夫副盖的中心设有供捞油加重杆通过的通行孔;哈夫顶盖与哈夫副盖之间的夹层中分别嵌有扇形的刮油盘根,各刮油盘根的内缘分别抵靠在捞油加重杆的外壁。
[0007]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两哈夫法兰在井口套管法兰上固定且合围后,捞油加重杆露出井口套管法兰后,各扇形的刮油盘根在捞油加重杆的外周合围成圆形刮油盘,捞油加重杆上行时,各刮油盘根的内缘挤压在捞油加重杆的外周将原油刮除。刮下的原油流回井内,成为捞油产量的一部分。该装置代替人工刮油,提高了生
产效率,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刮油效果好,减少滴油污染,使作业更加符合环保要求,且降低安全风险。
[0008]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哈夫顶盖与哈夫副盖之间的夹层中对称嵌有三个刮油盘根,各刮油盘根的外侧分别设有将刮油盘根压紧在捞油加重杆外壁的推送机构。合围后,共六个刮油盘根合围成一个圆形刮油盘,对捞油加重杆的外周进行刮油,推送机构可以使各刮油盘根压紧在捞油加重杆的外周,保持很好的刮油效果。采用六个刮油盘根合围既便于调整合围后内缘的口径,又便于安装和更换刮油盘根。
[0009]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推送机构包括抵靠在刮油盘根外壁的推送环,各推送环的外壁中部分别设有推送环沉孔,各导向螺钉分别穿过哈夫圆筒上的通孔旋接在相应的推送环沉孔中;各导向螺钉上分别套装有弹簧,各弹簧分别支撑在推送环的外壁与哈夫圆筒的内壁之间。各弹簧的张力将推送环向轴线的方向推进,推送环将相应的刮油盘根推向捞油加重杆的外壁,使各刮油盘根既保持一定的弹性,又保持对捞油加重杆足够的压紧力,以确保刮油效果。各弹簧分别套装在相应的导向螺钉上,不会发生歪斜;各导向螺钉可以跟随推送环同步进退,在哈夫圆筒中伸缩但不会出现歪斜。
[001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两哈夫法兰的固定端支耳通过固定销轴相互铰接,两哈夫法兰的活动端支耳通过插销杆相互连接,插销杆的活动端插接有开口销。两哈夫法兰的活动端支耳合拢后,将插销杆插入对齐的销孔中,可以将两哈夫法兰锁定在合围状态,插销杆下端的开口销可以防止插销杆因振动被弹出,保证装置的可靠性。
[001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两哈夫法兰分别通过t形螺钉固定在井口套管法兰螺栓上,各t形螺钉的下端分别旋接在相应井口套管法兰螺栓的顶部螺纹沉孔中,哈夫法兰上设有合围时供t形螺钉嵌入的法兰弧形槽。在需要用于连接的井口套管法兰螺栓顶部预先加工螺纹沉孔,用于旋接t形螺钉,并且将t形螺钉的下端预先旋接在井口套管法兰螺栓上,t形头腾空在上方,两哈夫法兰在井口套管法兰上合围后,t形螺钉的t形头压在两哈夫法兰的顶部,实现两哈夫法兰与井口套管法兰的轴向固定,哈夫法兰上的法兰弧形槽为合围时t形螺钉的嵌入提供空间,避免干涉。该结构便于两哈夫法兰的快速合围,一个人即可完成操作,十分轻便快捷。
[001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井口套管法兰上均匀旋接有四个t形螺钉,其中两个t形螺钉位于两哈夫法兰的拼接缝上。两个位于拼接缝上的t形螺钉,其法兰弧形槽可以缩短为根部的半圆弧;另两个t形螺钉位于拼接缝的垂直线上,其法兰弧形槽较长。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实用新型捞油加重杆刮油装置的俯视图。
[0014]
图2为图1中沿a-a的剖视图。
[0015]
图3为图1中沿b-b的剖视图。
[0016]
图中:1.哈夫法兰;1a.法兰弧形槽;2.哈夫圆筒;3.哈夫顶盖;4.哈夫副盖;5.刮油盘根;6.推送环;7.导向螺钉;8.弹簧;9.固定销轴;10.插销杆;11.开口销;12.t形螺钉;13.井口套管法兰;14.井口套管法兰螺栓;15.捞油加重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捞油加重杆刮油装置包括固定在井口套管法兰13上且可以开合的两哈夫法兰1,两哈夫法兰1的内缘分别焊接有向上延伸的哈夫圆筒2,两哈夫圆筒2的顶部分别设有覆盖其上端口的哈夫顶盖3,哈夫顶盖3的下方设有与之平行的哈夫副盖4,哈夫法兰1、哈夫圆筒2、哈夫顶盖3和哈夫副盖4共轴线,且哈夫顶盖3和哈夫副盖4的中心设有供捞油加重杆15通过的通行孔;哈夫顶盖3与哈夫副盖4之间的夹层中分别嵌有扇形的刮油盘根5,各刮油盘根5的内缘分别抵靠在捞油加重杆15的外壁。
[0018]
两哈夫法兰1在井口套管法兰13上固定且合围后,捞油加重杆15露出井口套管法兰13后,各扇形的刮油盘根5在捞油加重杆15的外周合围成圆形刮油盘,捞油加重杆15上行时,各刮油盘根5的内缘挤压在捞油加重杆15的外周将原油刮除。刮下的原油流回井内,成为捞油产量的一部分。该装置代替人工刮油,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刮油效果好,减少滴油污染,使作业更加符合环保要求,且降低安全风险。
[0019]
哈夫顶盖3与哈夫副盖4之间的夹层中对称嵌有三个刮油盘根5,各刮油盘根5的外侧分别设有将刮油盘根5压紧在捞油加重杆15外壁的推送机构。合围后,共六个刮油盘根5合围成一个圆形刮油盘,对捞油加重杆15的外周进行刮油,推送机构可以使各刮油盘根5压紧在捞油加重杆15的外周,保持很好的刮油效果。采用六个刮油盘根5合围既便于调整合围后内缘的口径,又便于安装和更换刮油盘根5。
[0020]
推送机构包括抵靠在刮油盘根5外壁的推送环6,各推送环6的外壁中部分别设有推送环沉孔,各导向螺钉7分别穿过哈夫圆筒2上的通孔旋接在相应的推送环沉孔中;各导向螺钉7上分别套装有弹簧8,各弹簧8分别支撑在推送环6的外壁与哈夫圆筒2的内壁之间。各弹簧8的张力将推送环6向轴线的方向推进,推送环6将相应的刮油盘根5推向捞油加重杆15的外壁,使各刮油盘根5既保持一定的弹性,又保持对捞油加重杆15足够的压紧力,以确保刮油效果。各弹簧8分别套装在相应的导向螺钉7上,不会发生歪斜;各导向螺钉7可以跟随推送环6同步进退,在哈夫圆筒2中伸缩但不会出现歪斜。
[0021]
两哈夫法兰1的固定端支耳通过固定销轴9相互铰接,两哈夫法兰1的活动端支耳通过插销杆10相互连接,插销杆10的活动端插接有开口销11。两哈夫法兰1的活动端支耳合拢后,将插销杆10插入对齐的销孔中,可以将两哈夫法兰1锁定在合围状态,插销杆10下端的开口销11可以防止插销杆10因振动被弹出,保证装置的可靠性。
[0022]
井口套管法兰13通过井口套管法兰螺栓14相互连接,两哈夫法兰1分别通过t形螺钉12固定在井口套管法兰螺栓14上,各t形螺钉的下端分别旋接在相应井口套管法兰螺栓14的顶部螺纹沉孔中,哈夫法兰1上设有合围时供t形螺钉12嵌入的法兰弧形槽1a。在需要用于连接的井口套管法兰螺栓14顶部预先加工m12沉孔,用于旋接t形螺钉,并且将t形螺钉的下端预先旋接在井口套管法兰螺栓14上,t形头腾空在上方,两哈夫法兰1在井口套管法兰13上合围后,t形螺钉12的t形头压在两哈夫法兰1的顶部,实现两哈夫法兰1与井口套管法兰13的轴向固定,哈夫法兰1上的法兰弧形槽1a为合围时t形螺钉12的嵌入提供空间,避免干涉。该结构便于两哈夫法兰1的快速合围,一个人即可完成操作,十分轻便快捷。
[0023]
井口套管法兰13上均匀旋接有四个t形螺钉12,其中两个t形螺钉12位于两哈夫法兰1的拼接缝上。两个位于拼接缝上的t形螺钉12,其法兰弧形槽1a可以缩短为根部的半圆弧;另两个t形螺钉12位于拼接缝的垂直线上,其法兰弧形槽1a较长。
[0024]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