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出液孔注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49911发布日期:2022-02-25 23:42阅读:61来源:国知局
双出液孔注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双出液孔注入装置
1.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采油工程技术领域,特别属于一种井下分层注水用的双出液孔注入装置。
2.

背景技术:
已有的偏心分层注水装置,在配水器上只有一个出液孔,进行分层注水时,节流压差较大,单层注入量较低,无法满足单层注入量达到1000m3/d的需求。
3.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出液孔注入装置,该注入装置在配水器上设有两个出液孔,节流压差小,尤其在国外油田,井口注水压力较低的情况下,可满足单层注入量大的需求。
4.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由双出液孔桥式偏心配水器和双水嘴堵塞器组成;其中双水嘴堵塞器设置在双出液孔桥式偏心配水器的偏心孔内;
5.双出液孔桥式偏心配水器由上接头、第一o型密封圈、上连接套、第一六角头螺栓、第二o型密封圈、主体、第三o型密封圈、下连接套、第二六角头螺栓、支架、导向体、第三六角头螺栓、第四o型密封圈、下接头、扶正体组成;其中上连接套上、下端分别与上接头的下端、主体的上端螺纹连接,并通过第一o型密封圈和第二o 型密封圈密封接触,下连接套上、下端分别与主体的下端、下接头的上端螺纹连接,并通过第三o型密封圈和第四o型密封圈密封接触,扶正体的下端与主体的顶部通过第一六角头螺栓固定连接,支架的上端与主体的下端通过第二六角头螺栓固定连接,导向体置于支架的内部并通过第三六角头螺栓固定连接,主体设有测试主通道、偏心孔及桥式通道,主体外壁设有上出液一号孔和下出液一号孔,主体内壁设有进液孔,主体底端设有下进液一号孔;双水嘴堵塞器由打捞杆、压帽、o型防脱密封圈、压簧、扭簧、凸轮轴、凸轮、连接体、堵塞器o型密封圈、上层水嘴、密封段、下层水嘴和导向头组成;其中打捞杆的下端设置在连接体的上端内,压帽套在打捞杆的外侧,压帽下端与连接体的上端螺纹连接,并通过o型防脱密封圈接触,打捞杆的下端与压帽之间设有压簧,凸轮通过凸轮轴固定在连接体的内壁上,凸轮上设有扭簧,连接体的下端与密封段的上端螺纹连接,连接体的下端和密封段的下端分别设有上层水嘴和下层水嘴,连接体和密封段的外部分别设有两组堵塞器o型密封圈,密封段的下端与导向头的上端螺纹连接,连接体的外部设有上出液二号孔,密封段的上下两个凹进部分分别设有上进液孔和下出液二号孔,导向头的下端设有下进液二号孔。
6.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7.本实用新型不但能满足单层大注入量的需求,而且与原有分层注水技术的堵塞器投捞测试操作、分层流量和分层压力测试操作相同,易于测试人员掌握,测试前无需进行现场培训操作。
8.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是主体6的a-a 横截面图,图3是双水嘴堵塞器40的结构示意图。
9.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本实用新型由双出液孔桥式偏心配水器30和双水嘴堵塞器40组成;其中双水嘴堵塞器40设置在双出液孔桥式偏心配水器30的偏心孔21内;
10.双出液孔桥式偏心配水器30由上接头1、第一o型密封圈2、上连接套3、第一六角头
螺栓4、第二o型密封圈5、主体6、第三o型密封圈7、下连接套8、第二六角头螺栓9、支架10、导向体11、第三六角头螺栓12、第四o型密封圈13、下接头14、扶正体15组成;其中上连接套3上、下端分别与上接头1的下端、主体6的上端螺纹连接,并通过第一o型密封圈2和第二o型密封圈5密封接触,下连接套8上、下端分别与主体6的下端、下接头14的上端螺纹连接,并通过φ104 型第三o型密封圈7和第四o型密封圈13密封接触,扶正体15的下端与主体6的顶部通过第一六角头螺栓4固定连接,支架10的上端与主体6的下端通过第二六角头螺栓9固定连接,导向体11置于支架10的内部并通过第三六角头螺栓12固定连接,主体6设有测试主通道20、偏心孔21及桥式通道22,主体6外壁设有上出液一号孔16和下出液一号孔18,主体6内壁设有进液孔17,主体6底端设有下进液一号孔19;双水嘴堵塞器40由打捞杆41、压帽42、o型防脱密封圈43、压簧44、扭簧45、凸轮轴46、凸轮47、连接体48、堵塞器 o型密封圈49、上层水嘴50、密封段51、下层水嘴52和导向头53组成;其中打捞杆41的下端设置在连接体48的上端内,压帽42套在打捞杆41的外侧,压帽42下端与连接体48的上端螺纹连接,并通过 o型防脱密封圈43接触,打捞杆41的下端与压帽42之间设有压簧 44,凸轮47通过凸轮轴46固定在连接体48的内壁上,凸轮47上设有扭簧45,连接体48的下端与密封段51的上端螺纹连接,连接体48的下端和密封段51的下端分别设有上层水嘴50和下层水嘴52,连接体48和密封段51的外部分别设有两组堵塞器o型密封圈49,密封段51的下端与导向头53的上端螺纹连接,连接体48的外部设有上出液二号孔54,密封段51的上下两个凹进部分分别设有上进液孔55 和下出液二号孔56,导向头53的下端设有下进液二号孔57。
11.现场使用液压封隔器的分层注水管柱时,在封隔器坐封前,本实用新型的双水嘴堵塞器40内的上层水嘴50和下层水嘴52均更换为死水嘴,然后坐封封隔器。封隔器坐封后,通过投捞器打捞出双水嘴堵塞器40,取出下层水嘴52,并根据地层配注水量选取合适嘴径的上层水嘴50,然后再将双水嘴堵塞器40投入双出液孔桥式偏心配水器。注水时,部分注入水经过主体6上的测试主通道20和桥式通道22,进入主体6下端的下进液一号孔19,再依次通过双水嘴堵塞器40的下进液二号孔57、下出液二号孔56和主体6外壁的下出液一号孔18后进入地层,另外一部分注入水经过主体6上的测试主通道 20,通过主体6内壁的进液孔17进入双水嘴堵塞器40上进液孔 55,当流经上层水嘴50时,形成节流压差,降低了注入压力,限制了注入量,然后注入水再分别流经双水嘴堵塞器40的连接体48的上出液二号孔54,双出液孔桥式偏心配水器30的上出液一号孔16进入地层。


技术特征:
1.双出液孔注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它由双出液孔桥式偏心配水器(30)和双水嘴堵塞器(40)组成;其中双水嘴堵塞器(40)设置在双出液孔桥式偏心配水器(30)的偏心孔(21)内;双出液孔桥式偏心配水器(30)由上接头(1)、第一o型密封圈(2)、上连接套(3)、第一六角头螺栓(4)、第二o型密封圈(5)、主体(6)、第三o型密封圈(7)、下连接套(8)、第二六角头螺栓(9)、支架(10)、导向体(11)、第三六角头螺栓(12)、第四o型密封圈(13)、下接头(14)、扶正体(15)组成;其中上连接套(3)上、下端分别与上接头(1)的下端、主体(6)的上端螺纹连接,并通过第一o型密封圈(2)和第二o型密封圈(5)密封接触,下连接套(8)上、下端分别与主体(6)的下端、下接头(14)的上端螺纹连接,并通过第三o型密封圈(7)和第四o型密封圈(13)密封接触,扶正体(15)的下端与主体(6)的顶部通过第一六角头螺栓(4)固定连接,支架(10)的上端与主体(6)的下端通过第二六角头螺栓(9)固定连接,导向体(11)置于支架(10)的内部并通过第三六角头螺栓(12)固定连接,主体(6)设有测试主通道(20)、偏心孔(21)及桥式通道(22),主体(6)外壁设有上出液一号孔(16)和下出液一号孔(18),主体(6)内壁设有进液孔(17),主体(6)底端设有下进液一号孔(19);双水嘴堵塞器(40)由打捞杆(41)、压帽(42)、o型防脱密封圈(43)、压簧(44)、扭簧(45)、凸轮轴(46)、凸轮(47)、连接体(48)、堵塞器o型密封圈(49)、上层水嘴(50)、密封段(51)、下层水嘴(52)和导向头(53)组成;其中打捞杆(41)的下端设置在连接体(48)的上端内,压帽(42)套在打捞杆(41)的外侧,压帽(42)下端与连接体(48)的上端螺纹连接,并通过o型防脱密封圈(43)接触,打捞杆(41)的下端与压帽(42)之间设有压簧(44),凸轮(47)通过凸轮轴(46)固定在连接体(48)的内壁上,凸轮(47)上设有扭簧(45),连接体(48)的下端与密封段(51)的上端螺纹连接,连接体(48)的下端和密封段(51)的下端分别设有上层水嘴(50)和下层水嘴(52),连接体(48)和密封段(51)的外部分别设有两组堵塞器o型密封圈(49),密封段(51)的下端与导向头(53)的上端螺纹连接,连接体(48)的外部设有上出液二号孔(54),密封段(51)的上下两个凹进部分分别设有上进液孔(55)和下出液二号孔(56),导向头(53)的下端设有下进液二号孔(57)。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采油工程技术领域,特别属于一种井下分层注水用的双出液孔注入装置。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分层注水时常规配注器节流压差大,不能解决单层大注入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由双出液孔桥式偏心配水器(30)和双水嘴堵塞器(40)组成;其中双水嘴堵塞器(40)设置在双出液孔桥式偏心配水器(30)的偏心孔(21)内;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在井口注水压力较低的情况下,满足单层大注入量的需求,并可实现分层注水工具系列化,标准化等优点。标准化等优点。标准化等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李井慧 马强 王洁春 王琳 岳庆峰 宗鹤鸣 郭颖 王竞崎 徐文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30
技术公布日:2022/2/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