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让压型锚杆托盘

文档序号:25619146发布日期:2021-06-25 16:21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强让压型锚杆托盘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岩土工程锚固支护领域的锚杆托盘装置,尤其适用于一种高强让压型锚杆托盘。



背景技术:

在进行隧道围岩以及矿山巷道的加固与支护时,常会用到锚杆进行锚固,但裸露在外的锚杆端部在施工过程中极易遭受撞击破坏,进而导致锚杆失效;另一方面,随着开挖深度不断增加,深部巷道面临地应力大、围岩裂隙发育、冲击地压灾害频发等问题,大形变高应力围岩支护的难度不断增加,传统锚杆托盘不具有让压的性能,当围岩巷道产生较大形变或冲击地压灾害较为严重时,极易出现被穿透或形变破坏等损坏现象,从而巷道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引发塌方、冒顶等事故,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因此,亟需一种既能对锚杆端部进行保护,又能对高应力围岩保证良好的锚固效果,还能对冲击地压或产生较大变形时的围岩进行让压的锚杆托盘装置,以避免锚杆托盘的损坏,保证支护效果,减少工程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强让压型锚杆托盘,该锚杆托盘可对锚杆端部进行有效保护,在冲击地压灾害频发、大形变高应力围岩的支护中亦能保证良好的支护效果,且结构简单、易于推广。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高强让压型锚杆托盘,其特征在于,由锚杆、螺母、托盘外壳、垫板、圆形通孔、一级高强弹簧、二级高强弹簧、高阻尼橡胶、挡板、卡槽装置、卡头装置组成,所述托盘外壳为长方体结构,其上端与垫板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为一体结构,所述一级高强弹簧、卡头装置均设置于托盘外壳内部中心位置,且依次呈上下布置,所述卡槽装置分为左右两部分,且以托盘外壳中线为中心呈左右对称布置,所述卡槽装置与挡板为一体结构,且固定于挡板上半部分,所述二级高强弹簧共设置4个,以左右各对称布置两个的方式设置于托盘外壳与挡板之间,所述高阻尼橡胶填充于托盘外壳与挡板之间的空心位置,所述螺母与锚杆相适配,且通过螺纹进行连接。

优选地,所述卡头装置设置有五级卡头,卡槽装置设置有三级卡槽,且卡头装置的每级卡头均设计为圆台状,卡槽装置与卡头装置相适配。

优选地,所述托盘外壳上端、托盘外壳下端、垫板和卡头装置中心位置均设置有圆形通孔,且圆形通孔直径比锚杆直径大2~4mm。

优选地,所述托盘外壳下端设计有圆台状凹陷,凹陷处最内侧直径比螺母的最外侧直径大3~5mm。

优选地,所述一级高强弹簧直径比圆形通孔大3~5mm,两端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与托盘外壳上端、卡头装置上端相连。

优选地,所述二级高强弹簧直径为一级高强弹簧直径的2/3,且两端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与托盘外壳、挡板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卡头装置、卡槽装置分别设计有五级卡头、三级卡槽,当围岩不断扩张,变形不断增大,应力不断增加时,锚杆托盘可进行多次让压,从而产生一定位移量,避免了应力集中现象的发生,极大降低了锚杆托盘在使用过程中的损坏几率;(2)填充了高阻尼橡胶以及设置了一个一级高强弹簧、四个二级高强弹簧,随着托盘让压次数的增加,一级高强弹簧、二级高强弹簧、高阻尼橡胶不断被压缩,使得托盘可对巷道围岩提供更大的锚固力,满足锚杆托盘让压性能的同时提供了更好的锚固效果,极大提高了工程的安全系数;(3)托盘外壳下端设计了圆台状凹陷,可将凸出螺母部分的锚杆杆体保护在托盘外壳内部,避免了施工现场对锚杆杆体的碰撞损伤,对锚杆端部形成了有效保护,减小了安全隐患,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锚杆的锚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卡头装置、卡槽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锚杆,2螺母,3托盘外壳,4垫板,5圆形通孔,6一级高强弹簧,7二级高强弹簧,8高阻尼橡胶,9挡板,10卡槽装置,11卡头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直径”、“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的说明:

一种高强让压型锚杆托盘,其特征在于,由锚杆1、螺母2、托盘外壳3、垫板4、圆形通孔5、一级高强弹簧6、二级高强弹簧7、高阻尼橡胶8、挡板9、卡槽装置10、卡头装置11组成,所述托盘外壳3为长方体结构,其上端与垫板4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为一体结构,所述一级高强弹簧6、卡头装置11均设置于托盘外壳3内部中心位置,且依次呈上下布置,所述卡槽装置10分为左右两部分,且以托盘外壳3中线为中心呈左右对称布置,所述卡槽装置10与挡板9为一体结构,且固定于挡板9上半部分,所述二级高强弹簧7共设置4个,以左右各对称布置两个的方式设置于托盘外壳3与挡板9之间,所述高阻尼橡胶8填充于托盘外壳3与挡板9之间的空心位置,所述螺母2与锚杆1相适配,且通过螺纹进行连接。所述卡头装置11设置有五级卡头,卡槽装置10设置有三级卡槽,且卡头装置11的每级卡头均设计为圆台状,卡槽装置10与卡头装置11相适配。所述托盘外壳3上端、托盘外壳3下端、垫板4和卡头装置11中心位置均设置有圆形通孔5,且圆形通孔5直径比锚杆1直径大2~4mm。所述托盘外壳3下端设计有圆台状凹陷,凹陷处最内侧直径比螺母2的最外侧直径大3~5mm。所述一级高强弹簧6直径比圆形通孔5大3~5mm,两端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与托盘外壳3上端、卡头装置11上端相连。所述二级高强弹簧7直径为一级高强弹簧6直径的2/3,且两端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与托盘外壳3、挡板9相连。

使用时,首先将锚杆1的端部从垫板4的圆形通孔5处穿入,并依次穿过托盘外壳3上端的圆形通孔5、一级高强弹簧6、卡头装置11的圆形通孔5和托盘外壳3下端的圆形通孔5,然后使用螺母2进行安装固定,当围岩应力过大或遇到冲击动荷载时,锚杆托盘开始让压,卡头装置11开始纵向挤压一级高强弹簧6,并横向推离卡槽装置10和挡板9,使得二级高强弹簧7、高阻尼橡胶8开始受压,进而使得锚杆托盘获得更大的锚固力,当卡头装置11、卡槽装置10的多级让压结束时,一级高强弹簧6、二级高强弹簧7被压缩至最大程度且高阻尼橡胶8被压实,此时本装置获得最大锚固力,锚固力不断增大的多级让压设计,避免了锚杆托盘的损坏,有效保证了锚杆在冲击地压频发、围岩变形、围岩应力较大情况下的锚固效果。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高强让压型锚杆托盘,其特征在于,由锚杆(1)、螺母(2)、托盘外壳(3)、垫板(4)、圆形通孔(5)、一级高强弹簧(6)、二级高强弹簧(7)、高阻尼橡胶(8)、挡板(9)、卡槽装置(10)、卡头装置(11)组成,所述托盘外壳(3)为长方体结构,其上端与垫板(4)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为一体结构,所述一级高强弹簧(6)、卡头装置(11)均设置于托盘外壳(3)内部中心位置,且依次呈上下布置,所述卡槽装置(10)分为左右两部分,且以托盘外壳(3)中线为中心呈左右对称布置,所述卡槽装置(10)与挡板(9)为一体结构,且固定于挡板(9)上半部分,所述二级高强弹簧(7)共设置4个,以左右各对称布置两个的方式设置于托盘外壳(3)与挡板(9)之间,所述高阻尼橡胶(8)填充于托盘外壳(3)与挡板(9)之间的空心位置,所述螺母(2)与锚杆(1)相适配,且通过螺纹进行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让压型锚杆托盘,其特征是:所述卡头装置(11)设置有五级卡头,卡槽装置(10)设置有三级卡槽,且卡头装置(11)的每级卡头均设计为圆台状,卡槽装置(10)与卡头装置(11)相适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让压型锚杆托盘,其特征是:所述托盘外壳(3)上端、托盘外壳(3)下端、垫板(4)和卡头装置(11)中心位置均设置有圆形通孔(5),且圆形通孔(5)直径比锚杆(1)直径大2~4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让压型锚杆托盘,其特征是:所述托盘外壳(3)下端设计有圆台状凹陷,凹陷处最内侧直径比螺母(2)的最外侧直径大3~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让压型锚杆托盘,其特征是:所述一级高强弹簧(6)直径比圆形通孔(5)大3~5mm,两端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与托盘外壳(3)上端、卡头装置(11)上端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让压型锚杆托盘,其特征是:所述二级高强弹簧(7)直径为一级高强弹簧(6)直径的2/3,且两端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与托盘外壳(3)、挡板(9)相连。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高强让压型锚杆托盘,由锚杆、螺母、托盘外壳、垫板、圆形通孔、一级高强弹簧、二级高强弹簧、高阻尼橡胶、挡板、卡槽装置、卡头装置组成,一级高强弹簧、卡头装置均设置于托盘外壳内部中心位置,且依次呈上下布置,卡槽装置分为左右两部分,且以托盘外壳中线为中心呈左右对称布置,二级高强弹簧共设置4个,以左右各对称布置两个的方式设置于托盘外壳与挡板之间,高阻尼橡胶填充于托盘外壳与挡板之间的空心位置。本高强让压型托盘既能对锚杆端部进行保护,又能对高应力围岩保证良好的锚固效果,还能对冲击地压或产生较大变形时的围岩进行让压,极大减少了工程的安全隐患。

技术研发人员:宋红旭;李越;王清标;施振跃;李因旭;张军舰;王富强;王栋;刘俊鹏;张文恺;赵业男;李兆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科技大学;李欣远
技术研发日:2020.11.07
技术公布日:2021.06.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