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可靠性柔性钻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91273发布日期:2022-10-14 15:25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可靠性柔性钻杆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石油开采及钻探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高可靠性柔性钻杆。


背景技术:

2.针对老油田、多层系油田以及其他地层改造需求,采用传统分支钻井或加密钻井方式经济性越来越差,如何利用钻井手段提高井眼与地层的接触效果,改善油田开发效果,降低开发成本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现行的石油开采行业中,其实施的短半径分支井或极短半径分支井都存在着成本高、钻井周期长、效果不明显等诸多缺点。尤其是转弯半径小于10米的极短半径钻井技术逐渐成为提升地层接触程度的有效手段。目前,现有的柔性钻杆和高压软管是可以实现短半径钻井的手段。但是现有技术中,柔性钻杆可通过其包含的万向节串列传递钻压扭矩,所述万向节大多由铰接结构和扭矩传递结构组成,通过槽-键结构传递扭矩。由于扭矩传递结构设置于铰接结构的接触面上,当柔性钻杆通过高曲率井段时扭矩传递结构的槽和键之间错位严重,容易引起震动且极容易断裂。采用高压软管实现极短半径钻井的工艺受到其结构的限制,不能实现扭矩的传递,也无法传递钻压,此外,高压软管只能驱动水射流钻头以喷射钻进的方式破碎地层,且井眼直径在1英寸左右,很难取得较好的产能。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可靠性柔性钻杆,通过设于所述钻铤外壳和所述芯轴之间相互独立的钻压传递结构和扭矩传递结构分别实现钻压和扭矩的传输,与现有技术中通过万向节同时传递钻压和扭矩的方案相比,缩减钻压传递结构及扭矩传递结构的尺寸,且减小钻压传递结构及扭矩传递结构的磨损,提高钻压传递结构及扭矩传递结构的可靠性,同时通过轴向柔性跨接管护所述钻铤外壳和所述芯轴不受钻井循环介质的侵蚀和破坏,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相邻驱动钻杆的同轴特性,增加了设备的可靠性和在高曲率井眼内传递钻压和扭矩的稳定性。
4.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高可靠性柔性钻杆,包括多个首尾相接的传动单元,所述传动单元包括钻铤外壳、芯轴、钻压传递结构和扭矩传递结构,所述钻压传递结构一端固定于所述钻铤外壳、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芯轴;所述钻铤外壳与所述芯轴之间的钻压和轴向拉力直接通过所述钻压传递结构传递;所述扭矩传递结构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钻铤外壳、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芯轴;所述钻铤外壳与所述芯轴之间的扭矩直接通过所述扭矩传递结构传递;每个所述传动单元的所述芯轴可相对其钻铤外壳发生轴向偏转;
6.所述钻压传递结构的独立于所述扭矩传递结构设置,且每个所述传动单元的所述芯轴相对其钻铤外壳发生轴向偏转时,所述钻压传递结构和所述扭矩传递结构的偏转中心相互重合;所述芯轴的一端伸出所述钻铤外壳并与相邻传动单元的钻铤外壳固定连接或所述芯轴与相邻传动单元的钻铤外壳为设计一体结构,以实现相邻传动单元之间钻压和扭矩
的传递。
7.作为优选,所述扭矩传递结构的扭矩传力点、扭矩传力线或扭矩传力面至所述偏转中心的距离小于钻压传递结构的钻压传力面至所述偏转中心的最小距离。即所述扭矩传递结构的实现扭矩传递的结构可以为成对布置的扭矩传递点、扭矩传递线或扭矩传递面。
8.需要说明的是,为确保所述结构的扭矩传递点、扭矩传递线或扭矩传递面至偏转中心的距离小于钻压传递面至偏转中心的距离,所述钻压传递结构可远离所述扭矩传递结构单独设置,具体的设置方式为所述芯轴及所述扭矩传递结构通过所述钻压传递结构内套并坐接在所述钻铤外壳内部。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述扭矩传递结构的扭矩输入端和扭矩输出端相互转换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所述钻压传递结构的钻压输入端和钻压输出端互换位置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9.作为优选,所述钻压传递结构至少包括用于承受轴向压力的第一滑移面组,所述第一滑移面组包括固定于所述钻铤外壳的第一滑移面和固定于所述芯轴的第二滑移面,所述第一滑移面和第二滑移面为弧面,所述第一滑移面和第二滑移面相互贴合且能够以钻铤外壳和芯轴的偏转中心为中心相对滑移,以使所述钻铤外壳和所述芯轴的轴线发生偏转时轴向压力传递的方向能够随之发生无损耗或低损耗偏转。
10.所述钻压传递结构还包括用于承受轴向拉力的第二滑移面组,所述第二滑移面组包括固定于所述芯轴的第三滑移面和固定于所述钻铤外壳的第四滑移面,所述第三滑移面和第四滑移面为弧面,所述第三滑移面和第四滑移面相互贴合且能够以钻铤外壳和芯轴的偏转中心为中心相对滑移,以使所述钻铤外壳和所述芯轴的轴线发生偏转时,轴向拉力传递的方向能够随之发生无损耗或低损耗偏转。
11.作为优选,特别的,当所述钻压传递结构设置于所述扭矩传递结构的前后两侧时,所述芯轴及所述扭矩传递结构通过所述钻压传递结构内套坐接在所述钻铤外壳内部,所述传动单元至少包括前滑移盘组和后滑移盘组,所述前滑移盘组设于所述扭矩传递结构的前端,所述后滑移盘组设于所述扭矩传递结构的后端;所述前滑移盘组和所述后滑移盘组均包括外固定盘和内固定盘,所述外固定盘固定在所述钻铤外壳上,所述内固定盘固定在所述芯轴上;所述第一滑移面和所述第二滑移面分别为所述后滑移盘组的内固定盘和外固定盘的向对贴合面;所述第三滑移面和所述第四滑移面分别为所述前滑移盘组的外固定盘和内固定盘的向对贴合面。其独特的优势在于,钻压传递结构设置于所述扭矩传递结构的前后两侧,所述前滑移盘组和所述后滑移盘组产生的摩擦力可以相互抵消,不容易导致结构错位,可大幅度延长钻压传递结构和扭矩传递结构的寿命。
12.作为优选,当所述钻压传递结构设置于所述扭矩传递结构的前侧或后侧中的任意一侧时,所述传动单元包括第一滑移盘、第二滑移盘和球面滑移盘,所述球面滑移盘固定在所述芯轴上,所述第二滑移面和所述第三滑移面分别为球面滑移盘的前表面和后表面;所述第一滑移盘固定在钻铤外壳且所述第一滑移面设于所述第一滑移盘的后表面,所述第二滑移盘固定在钻铤外壳且所述第四滑移面设于所述第二滑移盘的前表面,所述第一滑移盘、第二滑移盘和球面滑移盘之间均以所述钻铤外壳和所述芯轴的偏转中心为中心滑移。
13.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扭矩传递结构可远离所述钻压传递结构布置也可相互包裹进行布置,但无论何种布置方式,二者之间的偏转中心始终重合,且各钻压传递滑移面距离偏转中心的距离始终不小于扭矩传递点至偏转中心的距离。所述各钻压传递滑移面均可固定
在所述钻铤外壳或所述芯轴上,且钻压传递前滑移面与后滑移面距离偏转中心的距离可相等或不等,但无论何种布置方式,每组滑移面之间的润滑间隙均小于扭矩传递球的活动间隙。
14.作为优选,所述扭矩传递结构包括等速万向节,所述等速万向节的输入端固定于所述芯轴或所述芯轴即为所述等速万向节的输入端;所述等速万向节的输出端固定于所述钻铤外壳或所述钻铤外壳即为所述等速万向节的输出端。
15.作为优选,所述扭矩传递结构包括球笼式扭矩传递结构,所述球笼式扭矩传递结构为球笼式等速万向节,包括多对传扭球和在所述球槽内运动的传扭球,所述球槽的长度大于所述传扭球的直径,使得所述传扭球可以在所述球槽内产生空间晃动,并当所述芯轴与所述钻铤外壳的轴线发生偏转时,在偏转极限范围内,所述传扭球不会在所述球槽的边沿卡死。
16.作为优选,每个所述传扭球的球心到所述等速万向节中心的距离相等且小于所述第一对滑移面和第二对滑移面到所述等速万向节中心的距离。
17.作为优选,所述等速万向节包括齿槽式扭矩传递结构;所述齿槽式扭矩传递结构至少包括第一齿槽和第二齿槽,所述第一齿槽和所述第二齿槽分别为能够相互配合传递扭矩的芯轴端扭矩传递齿槽和外壳端扭矩传递齿槽,所述芯轴端扭矩传递齿槽与所述芯轴固定连接,所述外壳端扭矩传递齿槽与所述钻铤外壳固定连接,能使所述钻铤外壳和芯轴之间通过所述齿或键槽传递扭矩。所述齿槽包括齿、键槽、牙崁。
18.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滑移面组和/或所述第二滑移面组的滑移面之间的间隙小于1毫米。
19.作为优选,所述芯轴的轴线相对所述钻铤外壳的轴线能够产生的最大偏转角度不超过8
°

20.作为优选,所述芯轴与相邻传动单元的芯轴存在轴向间隙,以便于使所述芯轴相对于所述钻铤外壳发生轴向偏转;且至少在存在轴向间隙的位置,所述芯轴与相邻传动单元的芯轴通过轴向柔性跨接管密封连接,所述轴向柔性跨接管设于所述贯通结构内,所述轴向柔性跨接管为高塑性材料管、橡胶管、金属波纹管。
21.作为优选,所述轴向柔性跨接管贯穿所述主流道,并串接所有的传动单元。所述轴向柔性跨接管为高塑性材料管、橡胶管、金属波纹管。
22.一种高可靠性柔性钻井系统,包括所述高可靠性柔性钻杆,还包括弹性密封件和/或动密封面,所述弹性密封件和/或动密封面与所述轴向柔性跨接管之间形成密封空间,所述密封空间内充注有实现所述传动单元润滑润滑液。
23.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优势在于:本发明所述高可靠性柔性钻杆,通过设于所述钻铤外壳和所述芯轴之间相互独立设置的钻压传递结构和扭矩传递结构分别实现定向钻井钻具的钻压和扭矩的单独传输,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由于所述钻压传递结构的和扭矩传递结构的中心相互重合,设计时,能够最大程度的缩短传动单元的长度,进而满足实现短半径和超短半径钻井的需求,增加了设备的可靠性和造斜稳定性。并通过轴向柔性跨接管保护所述钻铤外壳和所述芯轴不受钻井循环介质的侵蚀和破坏,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相邻传动单元的同轴特性,进一步提高钻井稳定性。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发明所述高可靠性柔性钻杆实施例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发明所述高可靠性柔性钻杆实施例2剖视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图2所述高可靠性柔性钻杆造斜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本发明所述高可靠性柔性钻具实施例3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本发明所述高可靠性柔性钻具实施例4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列示如下:
30.1—传动单元,11—钻铤外壳,111—球座,12—芯轴,121—贯通结构,13—钻压传递结构,131—第一滑移面组,1311—第一滑移面,1312—第二滑移面,132—第二滑移面组,1321—第三滑移面,1322—第四滑移面,14—扭矩传递结构,141—传扭球,142—球槽,143—齿槽,1431—第一齿槽,1432—第二齿槽,15—第一滑移盘,16—第二滑移盘,17—球面滑移盘,18—前滑移盘组,181—前滑移盘组的内固定盘,182—前滑移盘组的外固定盘,19—后滑移盘组,191—后滑移盘组的外固定盘,192—后滑移盘组的内固定盘,2—相邻传动单元,21—相邻传动单元的钻铤外壳,22—相邻传动单元的芯轴,3—电气线路,4—轴向间隙,5—轴向柔性跨接管,6—弹性密封件,7—动密封面,8—其他钻井单元,9—导电滑环。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本发明所述的前和后是基于钻头安装位置而设定,朝向钻头的方向为前,背离钻头的方向为后。本发明所述固定,包括但不限于粘接固定、键槽固定、榫卯结构固定、焊接固定、一体成型结构,在满足使用的力学要求基础上,以便于装配为准。
32.实施例1
33.一种高可靠性柔性钻杆,如图1-3所示,包括多个首尾相接的传动单元1,每个传动单元1均包括钻铤外壳11、芯轴12,以及设于所述钻铤外壳11和所述芯轴12之间的钻压传递结构13和扭矩传递结构14,所述钻压传递结构13和扭矩传递结构14相互独立设置且偏转中心相互重合,以便于所述钻铤外壳11相对所述芯轴12发生偏转时,所述钻压传递结构13能够将轴向钻压直接由所述钻铤外壳11传递给所述芯轴12,而不会将钻压传递到扭矩传递结构14的扭矩传递点,额外增加扭矩传递点的轴向力,且所述钻铤外壳11与所述芯轴12的轴线发生偏转后,高可靠性柔性钻杆周向旋转时,在所述钻铤外壳11与所述芯轴12之间产生的扭矩能够直接由所述扭矩传递结构14传递,而不会将扭矩传递到所述钻压传递结构13的钻压传递面(如第一滑移面组和/或第二滑移面组)上。即每个传动单元1的钻压和扭矩均能够分别通过钻压传递结构13和扭矩传递结构14独立传递,扭矩传递结构14的扭矩受力点并不承受钻压,因而不会产生周期性振动,也不会因压力过大而断裂。所述芯轴12的一端伸出所述钻铤外壳11并与相邻传动单元2的钻铤外壳21固定连接或所述芯轴12与相邻传动单元2的钻铤外壳21设计为一体结构,以实现相邻传动单元之间钻压和扭矩的传递。
34.钻井过程中,由于所述传动单元1随井眼曲率的变化可相对与其相邻的传动单元2发生偏转,且所述高可靠性柔性钻杆整体也会旋转以带动钻头旋转实现钻进。故而这里的扭矩传递包括所述钻铤外壳11与所述芯轴12之间轴线偏转产生的扭矩和带动钻头旋转钻进产生的扭矩。
35.本实施例中,所述芯轴12及所述扭矩传递结构14通过所述钻压传递结构13内套并坐接在所述钻铤外壳11内部,所述钻压传递结构13设置于所述扭矩传递结构14前方且偏转中心相互重合。
36.所述钻铤外壳11与所述芯轴12之间的轴向压力(即钻压)和拉力(不经所述扭矩传递结构14)直接通过所述钻压传递结构13传递,所述钻铤外壳11与所述芯轴12之间的扭矩(包括轴向偏转和周向旋转产生的扭矩)直接通过所述扭矩传递结构14(不经所述钻压传递结构13)传递;实现高可靠性柔性钻杆的钻压和扭矩的单独传递,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且由于所述钻压传递结构13的和扭矩传递结构14的中心相互重合,设计时,能够最大程度的缩短传动单元的长度,进而利于实现短半径和超短半径钻井的需求。
37.如图1-3所示,所述钻压传递结构13至少包括用于承受轴向压力的第一滑移面组131,所述第一滑移面组131包括固定于所述钻铤外壳11的第一滑移面1311和固定于所述芯轴12的第二滑移面1312,所述第一滑移面1311和第二滑移面1312相互贴合且能够围绕所述钻压传递结构13的中心相对滑移,以使所述钻铤外壳11和所述芯轴12的轴线发生偏转时轴向压力(如钻压和传动单元本身的重力)传递的方向能够随之发生无损耗或低损耗偏转,进而将轴向力不经扭矩传递结构14的扭矩发生面传递过去。
38.优选地,所述钻压传递结构13还可包括用于承受轴向拉力(如其前方连接的传动单元和钻头等本身的重力)的第二滑移面组132,所述第二滑移面组132包括固定于所述芯轴12的第三滑移面1321和固定于所述钻铤外壳11的第四滑移面1322,所述第三滑移面1321和第四滑移面1322相互贴合且能够围绕所述钻压传递结构13的偏转中心相对滑移,以使所述钻铤外壳11和所述芯轴12的轴线发生偏转时,轴向拉力传递的方向能够随之发生无损耗或低损耗偏转。优选地,所述第一滑移面组131也可用于承受轴向压力,相应地所述第二滑移面组132也可承受轴向拉力。
3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具体给出了所述钻压传递结构13的具体结构:
40.所述扭矩传递结构14的输入端(前端)设有前滑移盘组17,所述扭矩传递结构14的输出端(后端)设有后滑移盘组19,反之亦可。即将所述扭矩传递结构14包裹在所述钻压传递结构13的内部,所述钻压传递结构13与所述扭矩传递结构14的偏转中心重合,进一步缩短传动单元1的长度,实现更高的造斜率。
41.即如图1所示,当所述钻压传递结构设置于所述扭矩传递结构的前后两侧时,所述芯轴12及所述扭矩传递结构通过所述钻压传递结构内套坐接在所述钻铤外壳11内部,所述传动单元至少包括前滑移盘组18和后滑移盘组19,所述前滑移盘组18设于所述扭矩传递结构的输入端,所述后滑移盘组设于所述扭矩传递结构的前端;所述前滑移盘组和所述后滑移盘组均包括外固定盘和内固定盘,所述外固定盘固定在所述钻铤外壳上,所述内固定盘固定在所述芯轴上;所述第一滑移面1311和所述第二滑移1312面分别为所述后滑移盘组的内固定盘192和外固定盘191的向对贴合面;所述第三滑移面1321和所述第四滑移面1322分别为所述前滑移盘组的外固定盘182和内固定盘181的向对贴合面。其独特的优势再于,钻压传递结构设置于所述扭矩传递结构的前后两侧。
42.当承受钻压时,所述第二滑移面1312与所述第一滑移面1311紧密贴合,将钻压从芯轴12直接传递给钻铤外壳11,进而传递到前方相邻传动单元2的芯轴22。当提起或取出所述高可靠性柔性钻杆时,则所述钻压传递结构受到拉力作用,所述第三滑移面1321与所述
第四滑移面1322紧密贴合,进而所述芯轴12将所述钻铤外壳11向后带动。
43.此时,所述第二滑移面1312与所述第一滑移面1311为前凸的球形面,所述第三滑移面1321与所述第四滑移面1322为后凸的球形面,且球形面的球心均重合且与所述扭矩传递结构14万向节的中心相重合。
44.实施例2
45.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地是,本实施例具体给出了所述钻压传递结构13的另外一种具体结构:
46.如图2-3所示,为本发明钻压传递结构13的一种优选设置方式,图中箭头所指方向即为前方,所述第一滑移面组131的第一滑移面1311设于第一滑移盘15的后表面,所述第一滑移面组131的第二滑移面1312设于球面滑移盘17的前表面,所述第二滑移面组132的第三滑移面1321设于球面滑移盘17的后表面,所述第二滑移面组132的第四滑移面1322设于第二滑移盘16的前表面。即,所述第一滑移盘15、球面滑移盘17和第二滑移盘16从前至后依次贴合布置,所述第一滑移盘15和第二滑移盘16固定于所述钻铤外壳11,所述球面滑移盘17固定于所述芯轴12,反之亦可。当承受来自于传动单元后方的钻压时,所述第二滑移面1312与所述第一滑移面1311紧密贴合,将钻压从芯轴12直接传递给钻铤外壳11,进而传递到前方相邻传动单元2的芯轴22。当提起或取出所述高可靠性柔性钻杆时,由于重力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所述第三滑移面1321与所述第四滑移面1322紧密贴合,进而所述芯轴12将所述钻铤外壳11向后带动。
47.优选地,所述球面滑移盘17为前凸的盘状结构,以增加钻压传递的稳定性。对应的所述第一滑移面1311、第二滑移面1312、第三滑移面1321第四滑移面1322均为前凸的球面结构,且其球心始终重合。该球心优选位于所述第二滑移盘的后方。
48.此时,所述扭矩传递结构应设于所述钻压传递结构的后方,以使其中心与所述钻压传递结构的中心相重合。
49.所述扭矩传递结构14为能够传递扭矩的万向节,优选为等速万向节,所述万向节的输入端固定于所述芯轴12或所述芯轴12即为所述等速万向节的输入端;所述等速万向节的输出端固定于所述钻铤外壳11或所述钻铤外壳11即为所述等速万向节的输出端。即所述万向节可单独布置,也可将所述芯轴12的外表面和钻铤外壳11的内表面整体配合所需的万向节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尽量缩短所述传递单元的轴向长度。
50.所述万向节可为球槽式扭矩传递结构和/或键槽式扭矩传递结构和/或齿轮齿槽式扭矩传递结构。只要能够在芯轴12轴线与钻铤外壳11轴线能够产生的最大偏转角度(如8
°
或5
°
)范围内,将扭矩直接从所述芯轴12传递给所述钻铤外壳11即可,反之(即将扭矩从所述钻铤外壳11传递给所述芯轴12)亦然。
51.作为优选,所述万向节为球槽式扭矩传递结构,所述球槽式扭矩传递结构的工作原理与球笼式等速万向节的工作原理相同,或所述球槽式扭矩传递结构即为与球笼式等速万向节。
52.所述球槽式扭矩传递结构包括多对(如3对或4对)相互配合的传扭球141和球槽142。所述传扭球141在所述球槽142内移动,所述球槽142的长度大于所述传扭球的直径,使得所述传扭球可以在所述球槽内产生空间晃动,并当所述芯轴与所述钻铤外壳的轴线发生偏转时,在偏转极限范围内,所述传扭球不会在所述球槽的边沿而卡死。且所述传扭球141
在所述球槽内142内前后可移动的距离大于球面滑移盘17在所述第一滑移盘15和第二滑移盘16之间滑动的润滑间隙,每个所述传扭球141的球心到所述万向节中心的距离相等且小于所述第一对滑移面131和第二对滑移面132到所述万向节中心的距离。以使钻压和/或轴向拉力产生时,所述传扭球141不承受钻压和/或轴向拉力。
53.优选地,图1所示球槽142开设于所述芯轴12和固定于所述钻铤外壳11的球座111上,使得所述钻铤外壳11为所述万向节的输入端,所述芯轴12为所述万向节的输出端,反之亦可。所述传扭球141通过弹性密封件6和动密封面7与外部环空隔离,使得其他钻井杂质不会进入球槽142,影响扭矩传递的精度,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使所述芯轴12和所述钻铤外壳11保持同轴趋势的回复力。
54.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滑移面组131和/或所述第二滑移面组132的滑移面之间的润滑间隙小于1毫米,以进一步提高扭矩和转压传递的稳定性。
55.作为优选,所述芯轴12的轴线相对所述钻铤外壳11的轴线能够产生的最大偏转角度不超过8
°
,即所述等速万向节输入端和输出端的极限偏转角度不超过8
°
。以保护所述扭矩传递结构13和钻压传递结构14不会由于偏转角度过大而使一个传动单元的整体长度多长,以便于提高短半径或超短半径井的造斜率。本实施例中所述高可靠性柔性钻杆可串接多个所述传动单元,可轻易在5
°‑
50
°
/米曲率的井眼中传递钻压和扭矩。
56.优选地,所述传扭球141在所述球槽内142内前后可移动的距离大于所述前滑移盘组17和后滑移盘组18的各滑移面之间滑动的润滑间隙,每个所述传扭球141的球心到所述万向节中心的距离相等且小于所述第一对滑移面131和第二对滑移面132到所述万向节中心的距离。以使钻压和/或轴向拉力产生时,所述传扭球141不承受钻压和/或轴向拉力。
57.作为优选,所述传动单元1的芯轴12内部开设有等径的贯通结构121,所述贯通结构121内部设置有电气线路3;
58.所述芯轴12与相邻传动单元2的芯轴22存在轴向间隙4,以便于使所述芯轴12相对于所述钻铤外壳11发生轴向偏转;且至少在存在轴向间隙4的位置,所述芯轴12与相邻传动单元的芯轴21通过轴向柔性跨接管5相连,所述轴向柔性跨接管5设于所述贯通结构内部,防止钻井循环介质(钻井液)泄露,并提供所述芯轴12相对于所述钻铤外壳11发生轴向偏转后的直线型轴向回复力。
59.作为优选,所述轴向柔性跨接管5为弹性承压管,所述弹性承压管5可贯穿所述主流道,并串接所有的传动单元。
60.实施例3
61.一种高可靠性柔性钻具,如图4所示,所述等速万向节包括齿槽式扭矩传递万向节。所述齿槽式扭矩传递万向节包括中心对称设置的芯轴端扭矩传递齿槽1431和外壳端扭矩传递齿槽1432,所述芯轴端扭矩传递齿槽1431与芯轴固定连接,所述外壳端扭矩传递齿槽1432与钻铤外壳固定连接,能使所述钻铤外壳和芯轴之间通过所述齿槽式扭矩传递万向节传递扭矩。所述齿槽包括齿、键槽、牙崁。
62.实施例4
63.一种高可靠性柔性钻具及钻井系统,如图5所示,包括上述高可靠性柔性钻杆,所述传动单元的内部采用润滑液实现润滑。如所述第一滑移面组之间、第二滑移组之间和传扭球及球槽之间的润滑。所述润滑液体系中的润滑液主要指润滑油和/或润滑脂。多个传动
单元构成一只所述高可靠性柔性钻杆,各个所述高可靠性柔性钻杆之间通过导电滑环9实现电器连接。由于所述高可靠性柔性钻杆能够将钻压和扭矩分别通过钻压传递结构13和扭矩传递结构14单独传递,故而,钻具钻井过程中钻压和扭矩能分别单独传递,降低了钻井工具的强度要求,提高使用寿命,大幅降低钻井成本,且能够实现稳定造斜,造斜率高达每10米15
°‑
50
°

6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等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