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安全疏散通道的加压送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94867发布日期:2021-09-29 00:41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隧道安全疏散通道的加压送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隧道通风防排烟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隧道安全疏散通道的加压送风系统。


背景技术:

2.超长水下隧道不论采用圆形断面还是矩形断面,其隧道横断面中均需要设置用于隧道火灾时人员疏散的安全通道。当隧道行车道发生火灾时,人员通过安全疏散门进入安全通道进行疏散。为保证人员疏散安全,烟气不蔓延至安全通道内,应在安全通道内设置加压送风系统,保证隧道安全疏散通道内相对于火灾区域的正压。
3.安全疏散通道的加压送风系统在安全疏散通道两端尽头处设加压送风机房及加压送风机,其加压送风路径过长,存在实际工程加压送风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等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4.(1)机房和风机布局不合理:加压送风机房及加压送风机设置在疏散通道两端尽头,加压送风路径过长,隧道中部区域火灾时安全疏散门处无法及时保证正压,存在烟气通过安全疏散门进入疏散通道的情况,给人员疏散带来极大的危险。
5.(2)加压送风机风压变化范围大,选型困难。安全疏散通道内设置有风机变电所、照明变电所等房间以及逃生滑梯或楼梯间,引起安全疏散通道横断面不均匀变化,且加压送风时安全疏散门开启位置不定,造成加压送风机风压变化范围大,选型困难,需加大风机型号和功率,增加土建、机电建安费。
6.(3)疏散通道内阻力大。安全疏散通道内设置的安全疏散门、变形缝等数量多、漏风量大且局部阻力大,造成距离加压送风机较远区域火灾时开启的安全疏散门处压力不满足设计要求,存在烟气蔓延至疏散通道的危险。
7.因此,传统的隧道安全疏散通道的加压送风系统由于加压送风路径过长,导致安全疏散门处和隧道行车道的压差不足,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8.在背景技术中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技术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含没有形成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知晓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隧道安全疏散通道的加压送风系统,以解决传统的安全疏散通道的加压送风系统由于加压送风路径过长,导致安全疏散门处和隧道行车道的压差不足的技术问题。
1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隧道安全疏散通道的加压送风系统,包括:
11.进风端加压送风装置,用于将外部的空气加压引入到安全疏散通道内;
12.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设置在安全疏散通道内且位于安全疏散门处,所述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用于将所述安全疏散通道内的空气加压对所述安全疏散门处进行加压送风,使得所述安全疏散通道内相对于隧道行车道为正压
13.其中,所述安全疏散门用于连通安全疏散通道和隧道行车道。
14.本技术实施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5.本技术实施例的安全疏散通道的加压送风系统,实现了两级接力加压送风方式,一级加压送风由进风端加压送风装置实现,将外部的空气加压引入到安全疏散通道内,二级加压送风由安全疏散门处的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实现,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将安全疏散通道内的空气加压后对安全疏散门处进行加压送风,使得所述安全疏散通道内相对于隧道行车道为正压,能够及时有效的阻止隧道行车道内的烟气经安全疏散门进入到安全疏散通道内,保证疏散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1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隧道安全疏散通道的加压送风系统的示意图;
18.图2为图1所示的加压送风系统安装在矩形隧道的横截面示意图;
19.图3为图1所示的加压送风系统安装在圆形隧道的横截面示意图。
20.附图标记:
21.100进风端加压送风装置,110进风端加压送风机,120连锁机械风阀,130扩散筒,200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300压差传感器,
22.11安全疏散通道,12安全疏散门,13隧道行车道,14加压送风机房,15加压送风井。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4.实施例一
25.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隧道安全疏散通道的加压送风系统,包括:
26.进风端加压送风装置100,用于将外部的空气加压引入到安全疏散通道11内;
27.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200,设置在安全疏散通道11内且位于安全疏散门12处,所述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200用于将所述安全疏散通道内的空气加压对所述安全疏散门12处进行加压送风,使得所述安全疏散通道内相对于隧道行车道为正压;
28.其中,所述安全疏散门12用于连通安全疏散通道11和隧道行车道13。
29.本技术实施例的安全疏散通道的加压送风系统,进风端加压送风装置将外部的空气加压引入到安全疏散通道内,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设置在安全疏散通道内且位于安全疏散门处,能够将安全疏散通道内的空气加压,对疏散门处进行加压送风,使得所述安全疏散通道内相对于隧道行车道为正压。这样,就能防止隧道行车道内的烟气经安全疏散门进入到安全疏散通道内,保证疏散人员的安全。本技术实施例的隧道安全疏散通道的加压送风系统,实现了两级接力加压送风方式,一级加压送风由进风端加压送风装置实现,将外部的空气加压引入到安全疏散通道内,二级加压送风由安全疏散门处的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
置实现,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将安全疏散通道内的空气加压后对安全疏散门处进行加压送风,使得所述安全疏散通道内相对于隧道行车道为正压,能够及时有效的阻止隧道行车道内的烟气经安全疏散门进入到安全疏散通道内,保证疏散人员的安全。
30.实施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200是多个,一个所述安全疏散门12对应一个所述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200;
31.其中,所述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200用于对与之对应的安全疏散门12进行加压送风。
32.这样,每一个安全疏散门都设置有对应的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能够对每一个安全疏散门进行防护,及时有效的阻止隧道行车道内的烟气蔓延到安全疏散通道。
33.具体的,可以是一个安全疏散门对应一个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即一个安全疏散门处设置一个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一个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与之一一对应的安全疏散门进行加压送风。
34.实施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加压送风系统还包括:
35.中央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进风端加压送风装置100和各个所述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200连接;
36.其中,所述中央控制单元用于在确认隧道行车道13内发生火灾后,控制所述进风端加压送风装置100启动将外部的空气加压引入到安全疏散通道11内,并控制火源点预设范围内的安全疏散门12对应的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200启动进行加压送风。
37.在隧道行车道内没有火灾发生时,进风端加压送风装置和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都处于关闭状态,不工作。在隧道行车道内发生火灾后,由中央控制单元和人工双重确认发火灾。中央控制单元在确认隧道行车道内确实发生火灾后,控制进风端加压送风装置启动,开始将外部的空气加压引入到安全疏散通道内,为安全疏散通道补风,同时,控制火源点预设范围内的安全疏散门对应的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启动,对火源点预设范围内的安全疏散门进行加压送风,即不是启动所有的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仅仅启动火源点预设范围内的安全疏散门对应的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对火源预设范围内的安全疏散门处进行加压送风,即局部送风的方式。仅启动火源点预设范围内的安全疏散门对应的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一方面对安全疏散通道的补风的要求较低,对进风端加压送风装置的功率要求较低;另一方面,局部送风的方式,加压送风气流组织较为简单,加压送风系统的局部阻力及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配型容易,加压送风系统构成成熟稳定,后期运营维护方便,机电建安费较低。
38.具体的,中央控制单元根据隧道行车道的内顶部安装的火灾位置探测装置确定火灾位置,报警后显示在隧道中央控制室内的中央控制单元的监控屏上,经隧道工作人员人工确认后,隧道安全通道的加压送风系统进入预先设置的火灾运行模式,进风端加压送风装置和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均由中央控制室的中央控制单元连接控制。
39.实施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加压送风系统还包括:
40.与所述安全疏散门12一一对应的压差传感器300,设置在安全疏散通道11内且位于安全疏散门12处,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连接;其中,所述压差传感器300用于采集安全疏散门12处和隧道行车道13之间的实际压差;
41.其中,所述中央控制单元还用于根据火源点预设范围内的安全疏散门对应的压差
传感器300的实际压差,控制火源点预设范围内的安全疏散门对应的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200的送风量,以保持所述安全疏散通道内相对于隧道行车道的正压达到预设压差。
42.通过压差传感器和中央控制单元的配合,能够实现火源点预设范围内的各个安全疏散门对应的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的送风量的远程独立控制,火源点预设范围内的不同位置的安全疏散门,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的送风量可以是不同的,能够实现保持所述安全疏散通道内相对于隧道行车道的正压达到预设压差,能够保证火灾时安全疏散通道内的疏散人员在疏散时,处于安全环境。通过压差传感器反馈的数据,能够快速、高效和精准地调节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加压送风状况,大大增加安全疏散通道的加压送风系统的可靠性。
43.实施中,所述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具有多个送风档位,所述中央控制单元具体用于根据火源点预设范围内的安全疏散门对应的压差传感器的实际压差,控制火源点预设范围内的安全疏散门对应的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的送风档位,以调整送风量。具体的,所述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的送风档位为2~4档中的任一个,即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的送风档位的数量大于等于2小于等于4。
44.通过压差传感器和中央控制单元的配合,实现了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的送风档位的控制,实现了送风量的控制。
45.实施中,所述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的送风角度能够调整;其中,所述中央控制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的实际送风角度,调整所述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的送风角度。
46.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的实际送风角度的获取,可以通过在安全疏散门处设置的摄像头获取。这样,不仅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的送风量能够控制,而且送风角度能够控制,加压送风系统自身就具有了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
47.具体的,所述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的送风角度为大于等于1度小于等于90度。这样,所述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的送风角度能够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调整。
48.具体的,压差传感器高效实时采集火源点预设范围内的各个安全疏散门处的空气压强之差,通过现代通信技术和物联网系统进行数据传输、分析,结合中央控制单元预设的安全通道加压送风控制程序,根据压差的大小控制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的送风档位和送风角度,精准调节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加压送风状况,大大增加安全疏散通道加压送风系统可靠性。
49.具体的,所述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主要由叶轮、机壳、减振器、电机、可调角度叶片构成。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能够通过可调整角度叶片的角度调整实现送风角度的调整。
50.具体的,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采用在安全疏散通道内壁贴墙安装,防烟装置通过四周设置的角钢、锚栓与内壁连接。
51.具体的,所述预设范围是以火源点为中心,两侧各大于等于150米小于等于250米的范围。
52.作为一个可选的方式,如图2所示,当所述隧道是矩形断面的隧道,所述隧道的两侧是两个隧道行车道13,两个隧道行车道之间的下部是安全疏散通道11,所述安全疏散通道11和所述隧道行车道13并排设置的方式;
53.所述安全疏散门12是竖向设置的安全疏散门,所述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200自上而下向下送风;即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向下送风;
54.所述压差传感器300采用侧壁固定的安装方式固定在所述安全疏散门12的上方。
55.自上向下送风的方式,能够高效的实现安全疏散门处的防护,防止隧道行车道内的烟气进入到安全疏散通道内。
56.具体的,如图2所示,安全疏散通道11在矩形隧道中间管廊中部,与隧道行车道13并排设置,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隧道主体一起浇筑,沿隧道长度方向布置。
57.具体的,所述加压送风系统为安全疏散通道提供送风的需要达到在发生火灾时,安全疏散通道断面处的风速大于等于1米每秒,所述安全疏散门的宽度为大于等于3米小于等于6米,所述安全疏散门的高度大于2米小于等于3米,所述安全疏散通道的长度为大于等于5千米小于等于20千米。
58.作为一个可选的方式,如图3所示,当所述隧道是圆形断面的隧道,所述安全疏散门12是水平横向设置在隧道行车道底面的安全疏散门12;
59.其中,所述安全疏散通道11位于所述隧道行车道13的下方,所述隧道行车道和所述安全疏散通道通过所述安全疏散门和逃生滑梯连接,所述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12自下而上倾斜朝向所述逃生滑梯送风送风,所述压差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安全疏散通道的内顶处且靠近所述逃生滑梯的上方入口的位置。
60.一方面能阻止位于上方的隧道行车道内的烟气进入到安全疏散通道内,另一方面也便于实现加压送风末端动力装置的安装。
61.具体的,如图3所示,安全疏散通道11在圆形隧道行车道下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隧道主体一起浇筑,沿隧道长度方向布置。
62.实施中,如图1所示,隧道包括所述隧道行车道13,两个加压送风机房14和两个加压送风井15;
63.两个所述加压送风机房14设置在所述安全疏散通道11中两个间隔设置的位置处也可以是安全疏散通道尽头的两端,两个所述加压送风井15各自设置在两个所述加压送风机房14之上,所述加压送风井15连通外界和所述加压送风机房14内;
64.所述进风端加压送风装置100是两个,两个所述进风端加压送风装置各自设置在两个加压送风机房14内。
65.这样,进风端加压送风装置分别设置在安全疏散通道尽头的两端,从安全疏散通道中两个间隔设置的位置处也可以是安全疏散通道的两端为安全疏散通道引入外界的空气。安全疏散通道内的疏散人员迎着引入的新风进行疏散逃生,安全疏散通道内相对于隧道行车道为正压。
66.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进风端加压送风装置100包括进风端加压送风机110,连锁机械风阀120,柔性连接管和扩散筒130。进风端加压送风机110设置在加压送风机房14内,与连锁机械风阀120一一对应连接,进风端加压送风机110通过柔性连接管与扩散筒130连接,从而将引入的外界的新风扩散宽度和高度。
67.其中,进风端加压送风机110和连锁机械风阀120同开同关。设置连锁机械风阀120防止出现外界在空气在隧道行车道内未发生火灾时,倒灌进入安全疏散通道。
68.具体的,如图1所示,进风端加压送风机110设置在加压送风机房14中落地安装,为
单向定速风机。平时关闭,火灾时启动,向安全疏散通道内加压送风,保证安全疏散通道相对于隧道行车道正压。
69.在本技术及其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高度”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70.在本技术及其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71.在本技术及其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72.上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上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73.尽管已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技术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74.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