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索桥隧道锚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65945发布日期:2022-02-12 04:27阅读:66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悬索桥隧道锚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悬索桥隧道锚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2.悬索桥隧道式锚碇一般倾斜于围岩中,并且下方都会有连接悬索桥的隧道,而一般的隧道锚排水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机械式排水,即通过大功率的水泵把隧道锚洞室里的积水抽到洞室外,但隧道锚一般数十米甚至上百米,故洞室深度较深,倾斜角度较大,锚室底部易积水,排水时需要较大功率的泵机,且要派专人看护维修,所以这种方法费时费力、成本较大,容易发生故障。另一种是通过在后锚室开挖排水通道至地面,洞室内的积水通过排水通道排出至地面,但隧道锚所在的山体地形较为复杂,后锚室必须位于地面之上,所以这种方法受地形影响较大,且其截面面积较小,施工难度较大,也易于发生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悬索桥隧道锚排水系统,排水成本低、不易发生故障,使用省时省力、受地形影响小,易于施工,基本不会堵塞。
4.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悬索桥隧道锚排水系统,隧道锚前锚室低端底部设有可存放前锚室积水的前锚室集水井,隧道锚后锚室低端底部设有可存放隧道锚积水的后锚室集水井,所述锚塞体中底部设置有硬质纵向排水管,所述纵向排水管的入口端位于前锚室集水井底部、出口端位于锚塞体低端,所述系统还包括竖向泄水管,所述竖向泄水管入口端位于后锚室集水井底部、出口端与隧道排水系统相连。
5.进一步,前锚室积水由前锚室环向渗水盲管、前锚室纵向渗水盲管、前锚室横向渗水盲管和前锚室横向排水沟收集,所述前锚室环向渗水盲管设置在前锚室墙身内,所述前锚室纵向渗水盲管为两根且分别设置在前锚室两边墙角内,所述前锚室横向渗水盲管设置在前锚室低端底部横向上,所述前锚室环向渗水盲管两端分别与两前锚室纵向渗水盲管相连,所述前锚室纵向渗水盲管一端封闭、另一端与前锚室横向渗水盲管相连,所述前锚室横向渗水盲管另一端连接到前锚室集水井中,所述前锚室横向排水沟设置在前锚室低端底面横向上并与前锚室集水井相连。
6.进一步,所述前锚室环向渗水盲管为多根且沿前锚室纵向上均匀间隔设置。
7.进一步,所述前锚室横向排水沟底面为坡面且前锚室集水井端为低端进一步,所述前锚室环向排水盲管为软式塑料滤水管,前锚室纵向排水盲管和前锚室横向排水盲管为弹簧软管。
8.进一步,隧道锚积水由后锚室环向渗水盲管、后锚室纵向渗水盲管、后锚室横向渗水盲管和后锚室横向排水沟收集,所述后锚室环向渗水盲管设置在后锚室墙身内,所述后锚室纵向渗水盲管为两根且分别设置在后锚室两边墙角内,所述后锚室横向渗水盲管设置在后锚室低端底部横向上,所述后锚室环向渗水盲管两端分别与两后锚室纵向渗水盲管相
连,所述后锚室纵向渗水盲管一端封闭、另一端与后锚室横向渗水盲管相连,所述后锚室横向渗水盲管另一端连接到后锚室集水井中,所述后锚室横向排水沟设置在后锚室低端底面横向上并与后锚室集水井相连。
9.进一步,所述后锚室横向排水沟底面为坡面且后锚室集水井端为低端。
10.进一步,所述竖向泄水管出口端位于隧道旁的一泄水室内并与隧道横向排水管相连,所述隧道横向排水管另一端连接到隧道边沟内。
11.更进一步,后锚室环向排水盲管为软式塑料滤水管,后锚室纵向排水盲管和后锚室横向排水盲管为弹簧软管。
12.再进一步,所述纵向排水管为铸铁管,所述竖向泄水管为弹簧软管。
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一种悬索桥隧道锚排水系统,通过设置前锚室集水井存放收集的前锚室内的积水,通过设置纵向排水管将前锚室集水井中的积水排到锚塞体低端,后自由流到后锚室集水井中,后锚室集水井存放收集的整个隧道锚内的积水,最后通过竖向泄水管排放到隧道排水系统,该排水系统合理的利用了隧道锚地势条件和下方连拱隧道的特点,运用重力把隧道锚内的水排出,运行成本低,不易发生故障,受地形影响小,易于施工。
14.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发明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15.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图1为本发明立体图。
16.图2为本发明主视图。
17.图3为本发明右视图。
18.图4为图2中a-a视图。
19.图5为图2中b-b视图。
20.图6为隧道排水系统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图1中泄水管栅盖在竖向泄水管上的布置主视图。
22.图8为图1中泄水管栅盖主视剖视图。
23.图9为图1中泄水管栅盖俯视图。
24.图中:前锚室 1,前锚室环向渗水盲管 101,前锚室纵向渗水盲管 102,前锚室横向渗水盲管 103,前锚室横向排水沟 104,前锚室集水井 105,锚塞体 2,后锚室 3,后锚室环向渗水盲管 301,后锚室纵向渗水盲管 302,后锚室横向渗水盲管 303,后锚室横向排水沟 304,后锚室集水井 305,纵向排水管 4,竖向泄水管 5,泄水管栅盖 501,泄水室 6,隧道 7,隧道横向排水管 8,隧道边沟 9,横向排水管 10,中心排水沟 11。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26.如图1-9所示,一种悬索桥隧道锚排水系统,隧道锚前锚室1低端底部设有可存放前锚室1积水的前锚室集水井105,隧道锚后锚室3低端底部设有可存放隧道锚积水的后锚室集水井305,锚塞体2中底部设置有硬质纵向排水管4,优选的,硬质纵向排水管4为铸铁管,保证了足够的刚度以抵抗锚塞体的压力,在施工期铸铁管口应采用临时封堵措施,防止浇筑混凝土堵塞管口,纵向排水管4的入口端位于前锚室集水井105底部、出口端位于锚塞体2低端,系统还包括竖向泄水管5,竖向泄水管5入口端位于后锚室集水井305底部、出口端与隧道排水系统相连。
27.前锚室1积水由前锚室环向渗水盲管101、前锚室纵向渗水盲管102、前锚室横向渗水盲管103和前锚室横向排水沟104收集,前锚室环向渗水盲管101设置在前锚室1墙身内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前锚室纵向渗水盲管102为两根且分别设置在前锚室1两边墙角内,前锚室横向渗水盲管103设置在前锚室1低端底部横向上,前锚室环向渗水盲管101两端分别与两前锚室纵向渗水盲管102相连,前锚室纵向渗水盲管102一端封闭、另一端与前锚室横向渗水盲管103相连,前锚室横向渗水盲管103另一端连接到前锚室集水井105中,前锚室横向排水沟104设置在前锚室1低端底面横向上并与前锚室集水井105相连。
28.前锚室环向渗水盲管1为多根且沿前锚室纵向上按5m的间距均匀间隔设置。
29.前锚室横向排水沟104底面为坡面且前锚室集水井105端为低端,坡面坡度为1%,便于将积水汇聚到前锚室集水井。
30.前锚室环向排水盲管101为软式塑料滤水管,前锚室纵向排水盲管102和前锚室横向排水盲管103为弹簧软管,以防止隧道锚变形导致排水盲管的破裂。
31.隧道锚积水由后锚室环向渗水盲管301、后锚室纵向渗水盲管302、后锚室横向渗水盲管303和后锚室横向排水沟304收集,后锚室环向渗水盲管301设置在后锚室3墙身内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后锚室纵向渗水盲管303为两根且分别设置在后锚室3两边墙角内,后锚室横向渗水盲管303设置在后锚室3低端底部横向上,后锚室环向渗水盲管301两端分别与两后锚室纵向渗水盲管302相连,后锚室纵向渗水盲管302一端封闭、另一端与后锚室横向渗水盲管303相连,后锚室横向渗水盲管303另一端连接到后锚室集水井305中,后锚室横向排水沟304设置在后锚室3低端底面横向上并与后锚室集水井305相连。
32.后锚室横向排水沟304底面为坡面且后锚室集水井305端为低端,坡面坡度为1%,便于将积水汇聚到后锚室集水井。
33.竖向泄水管5出口端位于隧道7旁的一泄水室6内并与隧道横向排水管8相连,隧道横向排水管8另一端连接到隧道边沟9内,隧道边沟9内的水通过横向排水管10连通中心排水沟11实现排水,其中隧道边沟9、横向排水管10和中心排水沟11为现有的隧道排水系统,泄水室6为垂直隧道侧墙方向的一个洞室,可通过该洞室对竖向泄水管5进行检查和维修,保证其可以正常排水。
34.后锚室环向排水盲管301为软式塑料滤水管,后锚室纵向排水盲管302和后锚室横向排水盲管303为弹簧软管。
35.由于隧道锚的受力特征,隧道锚会发生倾斜向上的变形,而隧道则是由于重力原
因发生向下变形,所以竖向泄水管会承受拉弯力,需要泄水管具有一定的变形性能,防止管道断裂发生漏水,所以竖向泄水管5选择弹簧软管。
36.竖向泄水管5的入口端设置有泄水管栅盖501,泄水管栅盖501上设置有滤网,以防止一些砂石等渣滓随积水进入竖向泄水管5造成堵塞。
37.该排水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环、纵、横向渗水盲管充分的把隧道锚衬砌中的水汇聚到集水井,保证了隧道锚处于干燥的环境,有利于隧道锚的正常使用,延长使用寿命。
38.2.前、后锚室的横向排水沟设置一定的坡度到集水井,有利于积水自然的汇聚,并通过集水井排出。
39.3.锚塞体中的纵向排水管可以把前锚室的积水排到后锚室,并采用铸铁材料保证其有足够的刚度承受锚塞体的压力。
40.4.竖向泄水管栅盖和滤网的设置,可以有效的隔绝一些较大的砂石,防止管道堵塞;并采用弹簧软管材料,能够提供管材的变形性能,保证管道在隧道锚和下方隧道的变形影响下,不会发生破坏。
41.5.隧道旁泄水室的设置,能方便人进入其中检查排水系统是否正常,后期的运营也方便管理和维修。
42.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