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矿井下冒顶救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86164发布日期:2022-03-23 14:29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煤矿井下冒顶救援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救援装置,尤其是一种煤矿井下冒顶救援装置。


背景技术:

2.冒顶指地下开采中,上部矿岩层自然塌落的现象,是由于开采后,原先平衡的矿山压力遭到破坏而造成的,在冒顶事故发生后,需要通过救援装置及时对因事故被困人员进行救援。
3.现有的救援装置许多是由支撑架和钻孔机构成,支撑架主要对救援人员和被救人员进行保护,顶端设置有防护盖,避免上部矿岩层有碎块掉落伤人,在救援时,推动救援支撑架移动,遇到障碍物时,通过钻孔机进行钻孔,将钻开后障碍物搬移后,继续移动救援支撑架,但由于现有的钻孔机都是直接救援支撑架上的,无法根据障碍物的具体情况对钻孔的角度进行调整,降低了救援装置的适用性。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煤矿井下冒顶救援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煤矿井下冒顶救援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救援装置在使用时无法根据障碍物情况对钻孔角度进行调节的问题。
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煤矿井下冒顶救援装置,包括支撑底座、钻孔机和支撑柱,所述支撑底座一端上方设置有钻孔机,所述支撑柱固定在支撑底座顶端的四个拐角处;所述支撑柱上方设置有防护盖,四个所述支撑柱两端和前后之间皆固定有固定板,且固定板与防护盖之间设置有缓冲结构,所述钻孔机靠近支撑底座的一侧固定有转动块,且转动块内部转动套接有固定螺杆,所述固定螺杆前后端皆固定在连接板内部,所述转动块侧边的固定螺杆上螺纹套接有第一螺母,所述连接板顶端固定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底端固定有转动螺杆,且转动螺杆上转动套接有固定套块,所述固定套块固定在支撑底座顶端,所述固定套块顶端的转动螺杆上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母,所述支撑底座顶端中部设置有辅助结构。
6.进一步地,所述缓冲结构包括套杆、移动杆、第一弹簧和连接杆,每个所述固定板顶端皆对称固定有套杆,且套杆内部皆滑动连接有移动杆,所述移动杆顶端皆固定在防护盖底端,所述移动杆底端和固定板之间皆固定有第一弹簧。
7.进一步地,所述辅助结构包括固定带,所述支撑底座顶端中部前后侧皆固定有连接条,两个所述连接条之间的支撑底座上固定有防护垫,两个所述连接条相对的一侧皆等距固定有多个固定带,每组前后两个所述固定带相对的一侧皆固定有魔术贴。
8.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底座顶端远离钻孔机的一侧固定有收纳箱,所述固定套块侧边的支撑底座顶端固定有防护隔板,且防护隔板的高度大于钻孔机到顶端到支撑底座之间的高度。
9.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顶端皆胶粘有缓冲胶垫,所述支撑柱顶端到防护盖底端之
间的高度皆小于套杆顶端到防护盖之间的高度。
10.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设置为“凹”形,所述转动螺杆设置为倒置的“t”形,所述转动螺杆上部设置有与第二螺母配合的螺纹,所述第二螺母外侧等距固定有多个握杆。
11.进一步地,每组两个所述移动杆外侧的防护盖底端皆通过铰接轴连接有连接杆,且连接杆底端皆通过铰接轴连接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皆与固定板内部滑动连接,所述移动块两侧与固定板内部之间皆固定有第二弹簧。
12.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内部皆开设有与移动块配合的移动槽,所述第二弹簧外端皆固定在移动槽内部。
13.进一步地,所述防护垫的厚度小于连接条的厚度,所述防护垫的宽度和长度皆小于防护盖的宽度和长度。
14.进一步地,每组前后两个所述固定带皆上下交错设置,所述魔术贴的宽度皆小于固定带的宽度,所述固定带的宽度皆大于两个连接条之间的宽度的二分之一。
15.通过本技术上述实施例,采用了两个调节结构配合,通过转动块和固定螺杆配合,方便上下转动钻孔机,通过转动螺杆和固定套块配合,可以前后转动调节钻孔机,方便根据障碍物的位置等调整后进行钻孔,解决了现有的救援装置在使用时无法根据障碍物情况对钻孔角度进行调节的问题,提高了救援装置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箱结构正视剖面示意图;
19.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局部结构侧视剖面示意图;
20.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图1中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1.图中:1、支撑底座;2、钻孔机;3、支撑柱;4、转动块;5、固定螺杆;6、连接板;7、第一螺母;8、支撑杆;9、转动螺杆;10、固定套块;11、第二螺母;12、防护盖;13、固定板;14、套杆;15、移动杆;16、第一弹簧;17、连接杆;18、移动块;19、第二弹簧;20、收纳箱;21、连接条;22、防护垫;23、固定带;24、魔术贴;25、防护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
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4.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25.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6.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8.本实施例中救援装置可以适用于水平井,例如,在本实施例提供了如下一种煤矿井下冒顶救援装置,本实施例中的救援装置可以用于一种y型煤矿井下瓦斯治理新水平井。
29.包括地面多分支水平井、煤矿井下平行井和煤矿井下瓦斯排放系统,所述地面多分支水平井通过连通点连接煤矿井下平行井,所述煤矿井下平行井井口连接煤矿井下瓦斯排放系统,所述地面多分支水平井设置在地面多分支水平井井场内,所述地面多分支水平井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所述地面多分支水平井的竖直段位于煤层顶板中和所述地面多分支水平井的水平段位于煤层中,且所述地面多分支水平井的竖直段与水平段之间夹角小于等于九十度,所述地面多分支水平井的竖直段井口处安装有表层套管,所述表层套管内穿套有技术套管且所述技术套管下端设置在着陆点,所述地面多分支水平井的水平段包括主支和分支,所述主支和分支内分别安装有玻璃钢筛管,所述主支内的玻璃钢筛管上端悬挂连接技术套管下端;所述煤矿井下平行井设置在煤矿井下平行井钻场内且位于煤层底板中,所述煤矿井下平行井井口处安装有套管,所述煤矿井下平行井的水平段处安装有排采套管,所述排采套管穿套在套管内且排采套管下端设置在连通点,所述煤矿井下平行井通过连通点接通地面多分支水平井。
30.当然本实施例也可以用于其他水平井。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救援装置进行介绍。
31.请参阅图1-4所示,一种煤矿井下冒顶救援装置,包括支撑底座1、钻孔机2和支撑柱3,支撑底座1一端上方设置有钻孔机2,支撑柱3固定在支撑底座1顶端的四个拐角处;支撑柱3上方设置有防护盖12,四个支撑柱3两端和前后之间皆固定有固定板13,且固定板13与防护盖12之间设置有缓冲结构,钻孔机2靠近支撑底座1的一侧固定有转动块4,且转动块4内部转动套接有固定螺杆5,固定螺杆5前后端皆固定在连接板6内部,转动块4侧边的固定螺杆5上螺纹套接有第一螺母7,连接板6顶端固定有支撑杆8,支撑杆8底端固定有转动螺杆
9,且转动螺杆9上转动套接有固定套块10,固定套块10固定在支撑底座1顶端,固定套块10顶端的转动螺杆9上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母11,支撑底座1顶端中部设置有辅助结构,通过钻孔机2的可调节式设计,可以对钻孔机2钻孔时的角度进行调整,从而方便对不同方位的障碍物进行钻孔,大大提高了钻孔机2的适用范围;
32.缓冲结构包括套杆14、移动杆15、第一弹簧16和连接杆17,每个固定板13顶端皆对称固定有套杆14,且套杆14内部皆滑动连接有移动杆15,移动杆15顶端皆固定在防护盖12底端,移动杆15底端和固定板13之间皆固定有第一弹簧16,通过防护盖12对支撑底座1上的救援者和被救者等进行缓冲保护,避免落石直接落在支撑底座1上;辅助结构包括固定带23,支撑底座1顶端中部前后侧皆固定有连接条21,两个连接条21之间的支撑底座1上固定有防护垫22,两个连接条21相对的一侧皆等距固定有多个固定带23,每组前后两个固定带23相对的一侧皆固定有魔术贴24,通过防护垫22和固定带23配合可以将受伤的被困者固定在支撑底座1上,方便将被困者带回的同时,也方便对被困者救助;支撑底座1顶端远离钻孔机2的一侧固定有收纳箱20,固定套块10侧边的支撑底座1顶端固定有防护隔板25,且防护隔板25的高度大于钻孔机2到顶端到支撑底座1之间的高度,在收纳箱20内部放置食物、水和基础药品,方便对被困者进行救助;支撑柱3顶端皆胶粘有缓冲胶垫,支撑柱3顶端到防护盖12底端之间的高度皆小于套杆14顶端到防护盖12之间的高度,当防护盖12受到的压力较大时防护盖12会带动移动杆15下移至抵接在支撑柱3上,即可通过支撑柱3给予防护盖12一个硬性支撑,保证了防护盖12的保护效果;连接板6设置为“凹”形,转动螺杆9设置为倒置的“t”形,转动螺杆9上部设置有与第二螺母11配合的螺纹,第二螺母11外侧等距固定有多个握杆,避免转动螺杆9与固定套块10分离,方便转动第二螺母11;每组两个移动杆15外侧的防护盖12底端皆通过铰接轴连接有连接杆17,且连接杆17底端皆通过铰接轴连接有移动块18,移动块18皆与固定板13内部滑动连接,移动块18两侧与固定板13内部之间皆固定有第二弹簧19,将部分挤压力转化为横向的推力,进一步提高缓冲效果;固定板13内部皆开设有与移动块18配合的移动槽,第二弹簧19外端皆固定在移动槽内部,使得移动块18可以在固定板13内部稳定移动;防护垫22的厚度小于连接条21的厚度,防护垫22的宽度和长度皆小于防护盖12的宽度和长度,保证防护盖12可以对防护垫22上的被困者进行保护;每组前后两个固定带23皆上下交错设置,魔术贴24的宽度皆小于固定带23的宽度,固定带23的宽度皆大于两个连接条21之间的宽度的二分之一,方便防护垫22对被困者进行固定。
33.本技术在使用时,当需要根据障碍物的情况对钻孔机2的钻孔角度进行调整时,先转动第二螺母11,使得第二螺母11在螺纹作用下上移,使得第二螺母11对固定套块10的夹紧固定解除,即可转动支撑杆8,带动转动螺杆9在固定套块10内部移动,从而可以对钻孔机2水平的角度进行调节,调节完成后,反向转动第二螺母11,使得第二螺母11在螺纹的作用下,抵接在固定套块10上,即可将支撑杆8固定,然后拧动第一螺母7,使得第一螺母7对固定螺杆5的夹紧固定解除,即可对钻孔机2的竖向钻孔角度进行调整,调整完成后,再次转动第一螺母7重新对固定螺杆5夹紧固定即可,当救援人员找到被困者后,若被困者受伤,则可以将被困在平放在防护垫22上,通过两侧防护垫22将被困者绑在支撑底座1上,并通过固定带23将两侧的防护垫22粘黏固定即可,当固定螺杆5顶端受到落石撞击时,防护盖12在撞击力的作用下,带动移动杆15下移压缩第一弹簧16,即可通过第一弹簧16压缩产生的反作用力抵消部分挤压力,同时在铰接轴的配合下,带动连接杆17转动推动移动块18,使得移动块18
分别压缩和拉伸两侧第二弹簧19移动,从而通过第二弹簧19形变产生的反作用力抵消部分挤压力,即可对防护盖12进行缓冲保护,本技术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在使用时均外接连通电源和控制开关。在钻孔时,通过防护隔板25进行保护,避免碎屑迸溅至防护垫22上
34.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35.1.本技术操作简单,通过钻孔机2的可调节式设计,可以对钻孔机2钻孔时的角度进行调整,从而方便对不同方位的障碍物进行钻孔,大大提高了钻孔机2的适用范围,也方便救援装置的推动;
36.2.本技术结构合理,通过防护盖12对支撑底座1上的救援者和被救者等进行缓冲保护,避免落石直接落在支撑底座1上,也可以与钻孔机2配合对上部的矿岩层进行支撑,大大提高了救援装置的保护效果;
37.3.本技术结构合理,通过防护垫22可以将受伤的被困者固定在支撑底座1上,方便将被困者带回的同时,也可以对被困者进行保护,且方便通过收纳箱20内部存放的食物、水和药品等对被困者进行救治,提高了救援装置的实用性。
38.涉及到电路和电子元器件和模块均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实现,无需赘言,本技术保护的内容也不涉及对于软件和方法的改进。
3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