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磁作用的采油井防蜡降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23786发布日期:2022-07-29 23:25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基于电磁作用的采油井防蜡降粘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原油开采及管道输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电磁作用的采油井防蜡降粘装置。


背景技术:

2.原油在集输过程中的结蜡现象是目前世界石油工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近十几年来,磁处理技术在原油防蜡降粘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磁处理技术是通过磁场改变原油的物理性能来降低原油的析蜡点和粘度,从而提高原油在输油管中的流动性,其特点是设备安装简单、使用方便、无污染、运行成本低,能成倍地延长洗井作业周期。
3.现有技术中,如中国专利号为:cn 112065330 a的“一种防爆电磁防蜡降粘装置”,包括内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管两端均设置有能与油管相连接的法兰,内管上设置有外壳,外壳上设置有电源控制箱和控制面板,内管上还设置有两个磁热发生器,电源控制箱分别与两个磁热发生器电相连,磁热发生器外包裹有绝缘纸,外壳内填充有防水材料,内管上还设置有保护壳,电源控制箱、控制面板和外壳均位于保护壳内,所述的外壳上还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的保护壳上还设置有散热结构。
4.但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现有的电磁防蜡降粘装置,大部分都有一层位于线圈外部的绝缘隔热材料,这样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防止热量的流失,然而能量毕竟是守恒的,这些绝缘隔热材料或多或少的都会带走本该用于加热油管的热量,时间久了绝缘隔热材料难免会有所损耗,就造成整套电磁加热系统的热效率越来越低,并且绝缘隔热材料吸收热量升温,会导致线圈长期工作在高温环境下,造成线圈老化、降低效率,甚至出现烧掉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现有的电磁防蜡降粘装置,大部分都有一层位于线圈外部的绝缘隔热材料,这样的设计初衷是为了防止热量的流失,然而能量毕竟是守恒的,这些绝缘隔热材料或多或少的都会带走本该用于加热油管的热量,时间久了绝缘隔热材料难免会有所损耗,就造成整套电磁加热系统的热效率越来越低,并且绝缘隔热材料吸收热量升温,会导致线圈长期工作在高温环境下,造成线圈老化、降低效率,甚至出现烧掉的安全隐患的问题,而提出的基于电磁作用的采油井防蜡降粘装置。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基于电磁作用的采油井防蜡降粘装置,包括套管、导管、导线和配电箱,所述套管的内侧固定套接有油管,所述套管的内部贯穿开设有流动孔,且套管的内部外侧贯穿开设有安装槽,所述流动孔的内部填充有导热液,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固定卡接有壳体,且壳体的内侧固定安装有电磁线圈组,所述电磁线圈组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接线盒,且接线盒的外侧通过导线与配电箱的一侧固定安装,所述流动孔的外侧与导管的一端相连通,且导管的另一端相连通有转接管,所述转接管的
一端相连通有导液泵,所述导管的一侧活动安装有电磁阀。
7.优选的,所述套管的两端均一体成型有连接法兰,且连接法兰的外侧活动卡接有紧固端头,且紧固端头的内侧与油管的外壁活动卡接。
8.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外侧固定安装有保温层,且保温层的外侧与安装槽的内侧固定卡接。
9.优选的,所述安装槽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卡扣,且卡扣的内侧与壳体的外侧固定卡接。
10.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底部开设有导热槽,且导热槽的底部均匀贯穿开设有多个插孔,每个所述插孔的内侧均固定安装有导热片。
11.优选的,所述导热片的底部与流动孔的内部固定安装,且流动孔的内侧固定安装有石墨烯片,所述石墨烯片的内侧与油管的外壁固定套接。
12.优选的,所述紧固端头包括半弧卡件a、半弧卡件b和密封环,所述半弧卡件a的一侧与半弧卡件b的一侧活动安装,且半弧卡件a和半弧卡件b的内侧均与密封环的外侧活动卡接,所述半弧卡件a、半弧卡件b均包括半弧体,所述半弧体的外侧均贯穿开设有多个螺栓孔,所述半弧体的一端内侧开设有环槽,且半弧体的另一端开设有卡槽。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4.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的套管、流动孔、导热液和导液泵,实现了流动的导热液将快速吸收走电磁线圈组附近热量,以供循环加热油管,使用导热液循环加热在于换热面积加大了一倍,提高了热交换效率,既能防止热量流失,又能隔绝循环导热液的热量使电磁线圈组不发热,双向流通的导热液把热量全部带走到循环管道中供油管加热,使提升电磁线圈组的产热效率,还使得电磁线圈组也避免了发热甚至烧掉的隐患。
15.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的电磁阀,实现了利用电磁阀的快速启停,间隔式的开合导管通路,使得导热液在导管内产生水锤效应,导管再将水锤振动传递至油管上,加快油管内壁的结蜡掉落,极大地提升了除蜡效率。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基于电磁作用的采油井防蜡降粘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中的a处放大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基于电磁作用的采油井防蜡降粘装置紧固端头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基于电磁作用的采油井防蜡降粘装置紧固端头的部分结构拆解示意图。
20.图例说明:1、套管;7、导管;5、导线;90、油管;10、流动孔;11、安装槽;101、导热液;2、壳体;20、电磁线圈组;4、接线盒;70、转接管;9、导液泵;8、电磁阀;13、连接法兰;6、紧固端头;3、保温层;12、卡扣;21、导热槽;102、插孔;103、导热片;104、石墨烯片;60、半弧卡件a;61、半弧卡件b;62、密封环;610、半弧体;611、螺栓孔;614、环槽;612、卡槽; 50、配电箱。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
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2.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3.实施例1,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基于电磁作用的采油井防蜡降粘装置,包括套管1、导管7、导线5和配电箱50,套管1的内侧固定套接有油管 90,套管1的内部贯穿开设有流动孔10,且套管1的内部外侧贯穿开设有安装槽 11,流动孔10的内部填充有导热液101,安装槽11的内侧固定卡接有壳体2,且壳体2的内侧固定安装有电磁线圈组20,电磁线圈组20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接线盒 4,且接线盒4的外侧通过导线5与配电箱50的一侧固定安装,流动孔10的外侧与导管7的一端相连通,且导管7的另一端相连通有转接管70,转接管70的一端相连通有导液泵9,导管7的一侧活动安装有电磁阀8,在套接在油管90外壁的套管 1内侧开设有供导热液101循环流动的流动孔10,且流动孔10与外接的导管7相连通,在外部的导管7相连通有导液泵9,通过配电箱50经导线5和接线盒4,将高频交变电流导入电磁线圈组20内,从而产生交变磁场,通过电磁感应使炉体产生涡流,无数涡流回路在电磁线圈组20周围产生热量,而流动的导热液101将快速吸收走电磁线圈组20附近热量,以供循环加热油管90,使用导热液10循环加热在于换热面积加大了一倍,提高了热交换效率,既能防止热量流失,又能隔绝循环导热液10的热量使电磁线圈组20不发热,双向流通的导热液10把热量全部带走到循环管道中供油管90加热,使提升电磁线圈组20的产热效率,还使得电磁线圈组20也避免了发热甚至烧掉的隐患,同时利用电磁阀8的快速启停,间隔式的开合导管7通路,使得导热液10在导管7内产生水锤效应,导管7再将水锤振动传递至油管90上,加快油管90内壁的结蜡掉落,极大地提升了除蜡效率。
24.如图1所示,套管1的两端均一体成型有连接法兰13,且连接法兰13的外侧活动卡接有紧固端头6,且紧固端头6的内侧与油管90的外壁活动卡接,通过紧固端头6将套管1牢固安装于油管90的外壁。
25.如图1所示,壳体2的外侧固定安装有保温层3,且保温层3的外侧与安装槽 11的内侧固定卡接,保温层3避免电磁线圈组20所产生的热量,从其外侧流失。
26.如图1所示,安装槽11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卡扣12,且卡扣12的内侧与壳体 2的外侧固定卡接,卡扣12便于壳体2及其内侧电磁线圈组20的安装。
27.如图2所示,壳体2的底部开设有导热槽21,且导热槽21的底部均匀贯穿开设有多个插孔102,每个插孔102的内侧均固定安装有导热片103,导热片103能提升电磁线圈组20与导热液10之间的热传导速率。
28.如图2所示,导热片103的底部与流动孔10的内部固定安装,且流动孔10的内侧固定安装有石墨烯片104,石墨烯片104的内侧与油管90的外壁固定套接,石墨烯片104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能快速将导热液10内的热量传导至内侧的油管90上。
29.如图3和图4所示,紧固端头6包括半弧卡件a60、半弧卡件b61和密封环62,半弧卡件a60的一侧与半弧卡件b61的一侧活动安装,且半弧卡件a60和半弧卡件 b61的内侧均与密封环62的外侧活动卡接,半弧卡件a60、半弧卡件b61均包括半弧体610,半弧体610的外侧均贯穿开设有多个螺栓孔611,半弧体610的一端内侧开设有环槽614,且半弧体610的另一
端开设有卡槽612,密封环62提升了本装置的密封性能,避免外侧水汽进入安装槽11,造成电磁线圈组20被烧毁的问题。
30.本装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在套接在油管90外壁的套管1内侧开设有供导热液101循环流动的流动孔10,且流动孔10与外接的导管7相连通,在外部的导管7相连通有导液泵9,通过配电箱50经导线5和接线盒4,将高频交变电流导入电磁线圈组20内,从而产生交变磁场,通过电磁感应使炉体产生涡流,无数涡流回路在电磁线圈组20周围产生热量,而流动的导热液101将快速吸收走电磁线圈组20附近热量,以供循环加热油管90,使用导热液10循环加热在于换热面积加大了一倍,提高了热交换效率,既能防止热量流失,又能隔绝循环导热液 10的热量使电磁线圈组20不发热,双向流通的导热液10把热量全部带走到循环管道中供油管90加热,使提升电磁线圈组20的产热效率,还使得电磁线圈组20 也避免了发热甚至烧掉的隐患,同时利用电磁阀8的快速启停,间隔式的开合导管7通路,使得导热液10在导管7内产生水锤效应,导管7再将水锤振动传递至油管90上,加快油管90内壁的结蜡掉落,极大地提升了除蜡效率。
3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