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桩基础的超前支护大管棚导向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87352发布日期:2022-09-03 01:45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桩基础的超前支护大管棚导向墙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施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桩基础的超前支护大管棚导向墙。


背景技术:

2.谷地上覆有松散人工填土,软塑淤泥质粉质粘土,软硬塑质粉质粘土层,谷地段围岩软弱,稳定性差,地下水含量丰富,丘岭植被丰富,建筑物较密,隧道地下水较发育,全风化花岗岩遇水成软塑状。
3.现有的支护由于其结构较为简单和固定,在使用过程中,无法根据隧道的实际宽度和高度进行调节,并且在施工完成后,由于设备的结构固定,因此难以在无损伤的情况下对设备进行拆卸并重新利用,导致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带桩基础的超前支护大管棚导向墙。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带桩基础的超前支护大管棚导向墙,包括前底板,所述前底板后侧的底部设置有下安装销,所述下安装销顶部的后侧设置有上安装销,所述下安装销远离上安装销的一侧的内部等距分布有弹簧,所述弹簧靠近上安装销的一侧的一侧设置有定位销,所述上安装销的后侧设置有后底板,所述前底板和后底板左右两端的前后两侧的内部均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靠近前底板中心的一侧设置有延伸机构,所述前底板和后底板左右两端的底部均设置有限位轨,所述限位轨远离前底板中心的一侧的顶部设置有桩基座,所述桩基座的顶部等距分布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顶部的外表面设置有升降机构。
7.进一步的,所述延伸机构包括移动轨,所述移动轨位于安装槽内部靠近前底板中心的一侧,所述移动轨前后两端的内部均设置有移动块,所述前底板和后底板左右两端中心处均设置有转动套,所述转动套靠近前底板中心的一侧的外表面设置有调节环,所述转动套远离前底板中心的一侧设置有延伸丝杆,所述延伸丝杆远离前底板中心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块,所述移动块远离前底板中心的一侧铰接有固定架。
8.进一步的,所述转动套靠近前底板中心的一侧与前底板左右两端的中心处相嵌连接,所述转动套靠近前底板中心的一侧的外表面与调节环固定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延伸丝杆远离前底板中心的一侧与安装块固定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增高套,所述增高套位于支撑柱顶部偏上的外表面,所述支撑柱顶部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调节轨,所述调节轨内部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调节块,所述调节块的底部铰接有升降架,所述调节块中心的内部设置有调节丝杆,所述调节丝杆前端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外表面设置有联动链,所述联动链中心的内部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中心的后侧设置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后侧设置
有马达,所述增高套的顶部中心处设置有弧形支撑架,所述弧形支撑架顶部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延伸板。
11.进一步的,所述增高套的内表面与支撑柱的外表面紧密贴合,所述增高套和支撑柱之间通过升降架构成升降结构。
12.进一步的,所述调节丝杆贯穿调节块中心的内部且延伸至调节块中心的内部,所述调节丝杆通过第一齿轮和联动链以及第二齿轮与马达构成转动结构。
13.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4.1、通过延伸机构及其内部各部件的配合使用,能够在使用时,根据实际隧道的宽度对桩基座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从而使得桩基座远离前底板中心的一侧能够与隧道两端的表面相贴合,这样的设置,使得设备的使用性增强;
15.2、通过升降机构及其内部各部件的配合使用,在实际隧道施工的过程中,隧道的高度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升降架和增高套的设置,使得增高套和支撑柱组合后的高度得以调节,并带动弧形支撑架的高度同步进行调节,从而使得弧形支撑架的顶部能够与隧道内腔的顶部紧密贴合,使得支撑的效果增强。
16.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施例的立体图;
18.图2为本实施例的主视图;
19.图3为本实施例的局部俯视图;
20.图4为本实施例的图2中a处放大图;
21.图5为本实施例的图2中b处放大图;
22.图6为本实施例的图3中c处放大图。
23.图中:1、前底板;2、下安装销;3、上安装销;4、弹簧;5、定位销;6、后底板;7、延伸机构;701、移动轨;702、移动块;703、转动套;704、调节环;705、延伸丝杆;706、安装块;707、固定架;8、限位轨;9、桩基座;10、支撑柱;11、升降机构;1101、增高套;1102、调节轨;1103、调节块;1104、升降架;1105、调节丝杆;1106、第一齿轮;1107、联动链;1108、第二齿轮;1109、马达;1110、弧形支撑架;1111、延伸板。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25.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
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7.请参阅图1至图6,一种带桩基础的超前支护大管棚导向墙,包括前底板1,前底板1后侧的底部设置有下安装销2,下安装销2顶部的后侧设置有上安装销3,下安装销2远离上安装销3的一侧的内部等距分布有弹簧4,弹簧4靠近上安装销3的一侧的一侧设置有定位销5,上安装销3的后侧设置有后底板6,前底板1和后底板6左右两端的前后两侧的内部均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靠近前底板1中心的一侧设置有延伸机构7,前底板1和后底板6左右两端的底部均设置有限位轨8,限位轨8远离前底板1中心的一侧的顶部设置有桩基座9,桩基座9的顶部等距分布有支撑柱10,支撑柱10顶部的外表面设置有升降机构11,能够在使用时,通过下安装销2和上安装销3的设置,对多个前底板1和后底板6之间进行组合安装;
28.延伸机构7包括移动轨701,移动轨701位于安装槽内部靠近前底板1中心的一侧,移动轨701前后两端的内部均设置有移动块702,前底板1和后底板6左右两端中心处均设置有转动套703,转动套703靠近前底板1中心的一侧的外表面设置有调节环704,转动套703远离前底板1中心的一侧设置有延伸丝杆705,延伸丝杆705远离前底板1中心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块706,移动块702远离前底板1中心的一侧铰接有固定架707,转动套703靠近前底板1中心的一侧与前底板1左右两端的中心处相嵌连接,转动套703靠近前底板1中心的一侧的外表面与调节环704固定连接,延伸丝杆705远离前底板1中心的一侧与安装块706固定连接,通过延伸机构7及其内部各部件的配合使用,能够在使用时,根据实际隧道的宽度对桩基座9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从而使得桩基座9远离前底板1中心的一侧能够与隧道两端的表面相贴合,这样的设置,使得设备的使用性增强;
29.升降机构11包括增高套1101,增高套1101位于支撑柱10顶部偏上的外表面,支撑柱10顶部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调节轨1102,调节轨1102内部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调节块1103,调节块1103的底部铰接有升降架1104,调节块1103中心的内部设置有调节丝杆1105,调节丝杆1105前端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齿轮1106,第一齿轮1106的外表面设置有联动链1107,联动链1107中心的内部设置有第二齿轮1108,第二齿轮1108中心的后侧设置有转动轴,转动轴的后侧设置有马达1109,增高套1101的顶部中心处设置有弧形支撑架1110,弧形支撑架1110顶部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延伸板1111,增高套1101的内表面与支撑柱10的外表面紧密贴合,增高套1101和支撑柱10之间通过升降架1104构成升降结构,调节丝杆1105贯穿调节块1103中心的内部且延伸至调节块1103中心的内部,调节丝杆1105通过第一齿轮1106和联动链1107以及第二齿轮1108与马达1109构成转动结构,通过升降机构11及其内部各部件的配合使用,在实际隧道施工的过程中,隧道的高度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升降架1104和增高套1101的设置,使得增高套1101和支撑柱10组合后的高度得以调节,并带动弧形支撑架1110的高度同步进行调节,从而使得弧形支撑架1110的顶部能够与隧道内腔的顶部紧密贴合,使得支撑的效果增强。
30.工作原理:首先根据隧道施工处的长度通过下安装销2和上安装销3对前底板1和后底板6之间进行组合安装,并通过弹簧4和定位销5对组合安装后的前底板1和后底板6的
位置进行固定,根据隧道的宽度,转动调节环704,由于转动套703靠近前底板1中心的一侧与前底板1左右两端的中心处相嵌连接,因此带动转动套703进行转动,并通过转动套703的转动推动延伸丝杆705的位置向远离前底板1中心的一侧移动,并通过延伸丝杆705推动安装块706和桩基座9的位置在限位轨8的内部水平移动;
31.启动马达1109,通过马达1109带动转动轴和第二齿轮1108进行转动,并通过第二齿轮1108和联动链1107带动第一齿轮1106进行转动,通过第一齿轮1106的转动带动调节丝杆1105进行转动,由于调节丝杆1105贯穿调节块1103中心的内部且延伸至调节块1103中心的内部,因此使得调节块1103在调节丝杆1105的外表面水平移动,并通过调节块1103的移动带动升降架1104得以伸展,从而推动增高套1101的高度升高,并通过增高套1101带动弧形支撑架1110的高度对应升高。
32.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