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田小修作业用吊环吊卡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77881发布日期:2022-09-02 23:55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田小修作业用吊环吊卡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修井作业用工具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油田小修作业用吊环吊卡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修井作业时,通过吊环与吊卡连接,进行启下油管操作,油管取出后需要将油管的一端放置在滑车上,通过滑车移动,同时下放吊环将油管放到指定位置。现有的吊环不具备翻转的作用,在下放油管时,无法改变油管的方向,还需人工操作,需要耗费大量体力,且操作效率低。
3.因此,研究出一种操作简便,且可以进行翻转的油田小修作业用吊环吊卡处理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操作简便,且可以进行翻转的油田小修作业用吊环吊卡处理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油田小修作业用吊环吊卡处理装置,包括:
7.大钩,
8.吊环,所述吊环设有两个,且对称置于所述大钩的两侧;所述吊环包括:连接杆和连接环,所述连接环设有两个,分别固定于所述连接杆的两端,所述连接杆顶部的连接环与所述大钩连接,底部的连接环与吊卡连接;
9.翻转组件,所述翻转组件包括:支撑架、液压杆、翻转板、第一摆杆、第二摆杆以及第三摆杆;所述液压杆、第一摆杆、第二摆杆以及第三摆杆均置于所述支撑架的内部,所述支撑架的底部呈开口状,且所述翻转板置于所述支撑架底部外侧;所述支撑架与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液压杆置于所述支撑架的内部,所述液压杆的固定端与所述支撑架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摆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架的侧壁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液压杆的伸缩端转动连接,同时与所述第二摆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摆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摆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摆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翻转板的端部转动连接;所述翻转板与吊卡连接。
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翻转组件带动吊卡转动,进而实现吊卡的翻转,可以省去人工操作,施工过程更加的安全,且施工效率更高。
11.优选的,所述翻转板靠近所述支撑架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置于所述支撑架内部,且与所述支撑架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摆杆远离第二摆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杆置于所述支撑架内部的一端转动连接。支撑杆的设置,使翻转板的结构更加稳定,翻转过程中更加的流畅。
12.优选的,所述翻转板与所述第三摆杆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
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摆杆转动连接。固定座的设置使得第三摆杆可以更准确的带动翻转板翻转。
13.优选的,所述翻转板靠近所述连接环的一侧呈,所述翻转板通过连接板与吊卡连接,所述连接板伸入到所述翻转板的u型腔内与所述翻转板固定连接。
14.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第一摆杆、第二摆杆、第三摆杆均设有两个,且沿所述翻转板的中心轴线呈对称式布置。这样的布置方式,使支撑杆、第一摆杆、第二摆杆、第三摆杆与翻转板之间连接的更加牢靠,翻转板的翻转过程更加准确。
15.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提供了一种油田小修作业用吊环吊卡处理装置,其有益效果为:
16.(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液压杆的伸缩,带动第一摆杆、第二摆杆、第三摆杆移动,进而将动力传递到翻转板处,并带动翻转板进行翻转;
17.(2)翻转板的翻转操作通过液压杆便可实现,无需人工操作,安全性好。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翻转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1.其中,图中,
22.1-大钩;
23.2-吊环;
24.21-连接杆;22-连接环;
25.3-翻转组件;
26.31-支撑架;32-液压杆;33-翻转板;34-第一摆杆;35-第二摆杆;36-第三摆杆;37-支撑杆;38-固定座;
27.4-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油田小修作业用吊环吊卡处理装置,包括:
30.大钩1,
31.吊环2,吊环2设有两个,且对称置于大钩1的两侧;吊环2包括:连接杆21和连接环22,连接环22设有两个,分别固定于连接杆21的两端,连接杆21顶部的连接环22与大钩1连接,底部的连接环22与吊卡连接;
32.翻转组件3,翻转组件3包括:支撑架31、液压杆32、翻转板33、第一摆杆34、第二摆杆35以及第三摆杆36;液压杆32、第一摆杆34、第二摆杆35以及第三摆杆36均置于支撑架31的内部,支撑架31的底部呈开口状,且翻转板33置于支撑架31底部外侧;支撑架31与连接杆21固定连接;液压杆32置于支撑架31的内部,液压杆32的固定端与支撑架31的侧壁转动连接;第一摆杆34的一端与支撑架31的侧壁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液压杆32的伸缩端转动连接,同时与第二摆杆35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摆杆35的另一端与第三摆杆36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三摆杆36的另一端与翻转板33的端部转动连接;翻转板33与吊卡连接。
33.为了进一步地优化上述技术方案,翻转板33靠近支撑架31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支撑杆37,支撑杆37的另一端置于支撑架31内部,且与支撑架31的侧壁固定连接;第一摆杆34远离第二摆杆35的一端与支撑杆37置于支撑架31内部的一端转动连接。支撑杆37与翻转板33的连接处为翻转板33的翻转轴。
34.为了进一步地优化上述技术方案,翻转板33与第三摆杆36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固定座38,固定座38的另一端与第三摆杆36转动连接。翻转板33以支撑杆37的连接处为翻转中心,支撑杆37对翻转板33起到支撑的作用,固定座38带动翻转板33转动,进而实现翻转板33的稳定翻转。
35.为了进一步地优化上述技术方案,翻转板33靠近连接环22的一侧呈u型状,翻转板33通过连接板4与吊卡连接,连接板4伸入到翻转板33的u型腔内与翻转板33固定连接。
36.为了进一步地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37、第一摆杆34、第二摆杆35、第三摆杆36均设有两个,且沿翻转板33的中心轴线呈对称式布置。两个支撑杆37对称置于翻转板33的两侧,两个第一摆杆34和第二摆杆35对称置于液压杆32的两侧,两个第三摆杆36对称置于固定座38的两侧,固定座固定在翻转板的中心轴线处。
37.工作原理:
38.翻转板33位于竖直方向上,当需要对翻转板33进行翻转时,液压杆32的伸缩端向外伸展,带动第一摆杆34转动,第一摆杆34和第二摆杆35固定,第二摆杆35随第一摆杆34转动,进而带动第三摆杆36转动,第三摆杆36带动固定座38和翻转板33转动,翻转板33以支撑杆37的连接处为中心,进行翻转动作;需要恢复原位时,液压杆32带动第一摆杆34收缩,进而可以带动翻转板33恢复原位。
39.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40.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