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磁性井下打捞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61738发布日期:2023-03-15 04:06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磁性井下打捞工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钻井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磁性井下打捞工具。


背景技术:

2.落鱼,是钻完井工程中井下的落物,特指因事故留在井内的整体或部分钻具。在钻完井工程领域,由于各种不可预见的井下事故的发生,时常需要对落鱼进行打捞。特别是在钻井过程中,若不将落鱼打捞出井,则只能采用回填侧钻的方式,极大的影响工程进度,同时会极大的增加工程成本。
3.在钻井施工中,经常有磁性小件物体落入井中,如牙轮钻头的轮体、或从井口掉入的各种手工具,这些物件刚度强,难以直接下钻铣掉,且一般都具有不规则形状,因此现有的打捞方式一般采用强磁打捞器进行。但是现有的强磁打捞器对井底沉砂的处理效果较弱,对深埋在沉砂内的落鱼的打捞效果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性井下打捞工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强磁打捞器对深埋在沉砂内的落鱼的打捞效果有限的问题,实现提高对埋在沉砂内的落鱼的打捞效果的目的。
5.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磁性井下打捞工具,包括基体、位于基体顶部的钻具接头,所述基体自上而下依次包括第一磁吸部、第二磁吸部、射流部;
7.所述第一磁吸部、第二磁吸部分别设置第一永磁体、第二永磁体;
8.所述射流部的厚度小于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射流部底部、内壁分别开设第一射流孔、第二射流孔;
9.还包括位于基体内部的流体通道,所述流体通道连通钻具接头与第一射流孔、第二射流孔。
10.针对现有技术中强磁打捞器对深埋在沉砂内的落鱼的打捞效果有限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磁性井下打捞工具,以基体作为主体,其顶部的钻具接头用于与钻具(一般为钻杆)直接连接。本技术中的上、下,是以打捞工具入井后,朝向井口方向的一端(即与钻具相连的一端)为上,朝向井底方向的一端为下。
11.本技术的基体自上而下依次包括第一磁吸部、第二磁吸部、射流部;其中第一磁吸部、第二磁吸部分别设置第一永磁体、第二永磁体,用于实现强磁打捞功能。射流部的厚度相较于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更薄,其目的在于便于射流部插入至井底沉砂内。钻井液/完井液经钻具进入钻具接头,然后进入基体内的流体通道,从第一射流孔、第二射流孔向外喷出。由于第一射流孔位于射流部底部,因此当射流部插入至沉砂内时,第一射流孔向下喷射流体、对更下方的沉砂进行扰动,同时第二射流孔从侧面喷射流体,将侧面沉砂冲垮或冲击至松散状态,这样随着第一射流孔喷射流体的上返,能够将射流部正对区域的沉砂携同
上返,实现对井底沉砂的有效清理,从而将埋在井底沉砂内的落鱼携带出来,使其被上方的第一磁吸部和/或第二磁吸部所吸附,有效提高了对埋在沉砂内的落鱼的打捞能力。
12.进一步的,所述基体呈凹面向内的弧形,所述第一永磁体位于第一磁吸部内壁,所述第二永磁体位于第二磁吸部内壁。本方案将基体设置为弧形,便于使得基体外壁与井壁适配,使得本工具可以下行至井底沿井壁插入至沉砂内,有利于将处于压实状态的沉砂整体冲开、从而将其中的落鱼携带出来。
13.本技术中的内壁、外壁,分别是指在井内径向向内(即朝向井眼中线方向)、径向向外(即朝向井壁/地层方向)。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磁吸部的内壁从上往下径向向外倾斜;所述第二磁吸部、射流部的内壁均平行于基体轴线。
15.第一磁吸部的内壁可理解为呈倒置倾斜的状态,因此使得第一磁吸部近似于罩在第二磁吸部上方,被射流部扰动的落鱼首先进入第二磁吸部所对应的区域,如果没有被第二磁吸部所吸附,那么落鱼随井内流体继续上返,抵达第一磁吸部所对应的区域,通过第一磁吸部倾斜的内壁可以提供较广的吸附面积、更容易吸附到上返的落鱼。当然,本方案中设置第二磁吸部、射流部的内壁均平行于基体轴线,有利于在底部提供更大的过流通道,从而有利于将较大型的落鱼携带至第一磁吸部所在区域。综上,本方案通过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独特的结构设计和相互配合,能够实现对落鱼更稳定的吸附效果。
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磁吸部、第二磁吸部、射流部的外壁同轴且等径;所述第二磁吸部的厚度小于第一磁吸部。
17.本方案限定第一磁吸部、第二磁吸部、射流部的外壁同轴且等径,实质上是限定第一磁吸部、第二磁吸部、射流部的外壁位于同一弧面上,使得作为非工作面的外壁能够具有极强的整体性,有利于本工具与井壁的适配,从而尽量减少打捞盲区。
18.此外,第二磁吸部的厚度小于第一磁吸部,以使得未被第二磁吸部吸附的落鱼,在随流体继续上返时,更容易被第一磁吸部所吸附。
1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磁吸部的内壁与射流部的内壁之间由弧形导向面连接,所述弧形导向面凹面向内。通过弧形导向面消除第二磁吸部与射流部之间的台阶,避免落鱼或井底沉砂等堆积在该台阶上,通过弧形导向面对落鱼或井底沉砂进行导向,使之随弧形导向面向上运动。
20.进一步的,若干第一射流孔在射流部底部沿周向均布;若干第二射流孔在射流部内壁阵列分布。
2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永磁体为铺设在第一磁吸部内壁的强磁板。
22.此外,由于第一磁吸部的内壁倾斜设置,因此可避免井内沉砂等不能被吸附的杂物在强磁板上堆积。
2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永磁体为纵向布设在第二磁吸部上的强磁条,若干强磁条沿周向均布。本方案中强磁条呈纵向布置,以使得相邻两根强磁条之间的间隙能够供井内沉砂等不能被吸附的杂物上返通过,相较于横向布设的方式而言能够有效避免杂物堆积。
24.进一步的,所述基体顶部具有向内延伸的安装台,所述安装台用于安装钻具接头,且钻具接头与基体同轴。
25.本方案中使得钻具接头与基体同轴,从而保证本工具连接在钻具底部后,能够尽
量在井内居中,有利于基体与井壁的适配。当然,由于机体仅仅为弧形结构,难以安装居中的钻具接头,因此设置向内延伸的安装台,为钻具接头提供安装工位。
26.进一步的,所述流体通道自上而下通径逐渐减小,从而使得流体在基体内部下行过程中逐渐加速,以更大的流速从第一射流孔、第二射流孔喷出。
27.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28.1、本实用新型一种磁性井下打捞工具,钻井液/完井液经钻具进入钻具接头,然后进入基体内的流体通道,从第一射流孔、第二射流孔向外喷出。第一射流孔向下喷射流体、对更下方的沉砂进行扰动,同时第二射流孔从侧面喷射流体,将侧面沉砂冲垮或冲击至松散状态,这样随着第一射流孔喷射流体的上返,能够将射流部正对区域的沉砂携同上返,实现对井底沉砂的有效清理,从而将埋在井底沉砂内的落鱼携带出来,使其被上方的第一磁吸部和/或第二磁吸部所吸附,有效提高了对埋在沉砂内的落鱼的打捞能力。
29.2、本实用新型一种磁性井下打捞工具,将基体设置为弧形,便于使得基体外壁与井壁适配,使得本工具可以下行至井底沿井壁插入至沉砂内,有利于将处于压实状态的沉砂整体冲开、从而将其中的落鱼携带出来。
30.3、本实用新型一种磁性井下打捞工具,通过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独特的结构设计和相互配合,能够实现对落鱼更稳定的吸附效果。
附图说明
31.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32.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剖视图。
34.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35.1-基体,101-第一磁吸部,102-第二磁吸部,103-射流部,2-钻具接头,3-第一永磁体,4-第二永磁体,5-第一射流孔,6-第二射流孔,7-流体通道,8-弧形导向面,9-安装台。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37.实施例1:
38.如图1与图2所示的一种磁性井下打捞工具,包括基体1、位于基体1顶部的钻具接头2,所述基体1自上而下依次包括第一磁吸部101、第二磁吸部102、射流部103;
39.所述第一磁吸部101、第二磁吸部102分别设置第一永磁体3、第二永磁体4;
40.所述射流部103的厚度小于第一磁吸部101和第二磁吸部102,射流部103底部、内壁分别开设第一射流孔5、第二射流孔6;
41.还包括位于基体1内部的流体通道7,所述流体通道7连通钻具接头2与第一射流孔5、第二射流孔6。
42.在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流体通道7自上而下通径逐渐减小。
43.实施例2:
44.如图1与图2所示的一种磁性井下打捞工具,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基体1呈凹面向内的弧形,所述第一永磁体3位于第一磁吸部101内壁,所述第二永磁体4位于第二磁吸部102内壁。
45.所述第一磁吸部101的内壁从上往下径向向外倾斜;所述第二磁吸部102、射流部103的内壁均平行于基体1轴线。所述第一磁吸部101、第二磁吸部102、射流部103的外壁同轴且等径;所述第二磁吸部102的厚度小于第一磁吸部101。
46.所述第二磁吸部102的内壁与射流部103的内壁之间由弧形导向面8连接,所述弧形导向面8凹面向内。
47.若干第一射流孔5在射流部103底部沿周向均布;若干第二射流孔6在射流部103内壁阵列分布。
48.在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永磁体3为铺设在第一磁吸部101内壁的强磁板。所述第二永磁体4为纵向布设在第二磁吸部102上的强磁条,若干强磁条沿周向均布。相邻两个强磁条之间的间距为3~8mm。
49.在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1顶部具有向内延伸的安装台9,所述安装台9用于安装钻具接头2,且钻具接头2与基体1同轴。
5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此外,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连接”在不进行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经由其他部件间接相连。
51.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