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隧道移动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323892发布日期:2023-12-09 07:41阅读:42来源:国知局
浅埋隧道移动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隧道初期支护,具体而言,涉及浅埋隧道移动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1、为缩短距离和避免大坡道从而选择在山岭或丘陵下穿越开凿修建隧道。山体中的隧道在修建时需要在岩石地下工程中进行岩石开挖,改变周围岩体而形成围岩。

2、影响围岩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岩体的开挖。隧道开挖后,坑道周围地层原有平衡遭到破坏,引起坑道变形或崩塌,为了保护围岩的稳定性,隧道在初期开挖过程中,为了能够良好地保护隧道内壁,需要使用支护装置对隧道内壁进行支护。隧道开挖初期多采用多根支撑杆对隧道内壁进行支撑,当靠近支撑区域地隧道衬砌建好后,需要将多组支撑杆单独拆卸进行移动至隧道下一支撑区域,导致多根支撑杆移动调节存在不便,支护装置整体转移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浅埋隧道移动支护结构,以解决隧道开挖初期多采用多根支撑杆对隧道内壁进行支撑,当靠近支撑区域地隧道衬砌建好后,需要将多组支撑杆单独拆卸进行移动至隧道下一支撑区域,导致多根支撑杆移动调节存在不便,支护装置整体转移效果较差的问题。

2、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浅埋隧道移动支护结构,包括:隧道内壁、内壁支撑机构和内壁挡压机构。

3、所述内壁支撑机构包括底座、第一伸缩杆件和第二伸缩杆件,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隧道内壁内部底壁上方,所述第一伸缩杆件底端铰接安装于所述底座顶部,两组所述第二伸缩杆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伸缩杆件两侧,且所述第二伸缩杆件铰接安装于所述底座顶部,所述第一伸缩杆件和所述第二伸缩杆件均包括支撑套管、支撑套杆、第一手轮、支撑柱和卡块,所述支撑套管底端铰接安装于所述底座顶部,所述支撑套杆底端螺接于所述支撑套管内部,所述第一手轮套设于所述支撑套杆外部,所述支撑柱转动设置于所述支撑套杆顶端,且所述卡块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撑柱顶端,所述内壁挡压机构包括弧形压板,多块所述弧形压板贴合于所述隧道内壁内侧,所述弧形压板底部设置有卡槽,所述卡块卡设于所述卡槽内部。

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所述弧形压板端部均连接有连接耳板,两块所述连接耳板之间安装有固定件多组。

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包括连接杆、第一限位端盖和第一调节螺母,所述连接杆分别活动贯穿于两块所述连接耳板,所述第一限位端盖固定设置于所述连接杆一端,且所述第一调节螺母螺接设置于所述连接杆另一端。

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端盖和所述第一调节螺母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所述连接杆外部。

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底部设置有辅助加固机构,多组所述辅助加固机构等距分布设置于所述底座底部。

8、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辅助加固机构包括钉柱,所述钉柱设置于所述底座下方,且所述钉柱底端为锥形结构。

9、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钉柱顶端螺接设置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顶端活动贯穿于所述底座,所述底座上方设置有第二限位端盖,所述第二限位端盖固定安装于所述定位杆顶端。

1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钉柱外部设置有倾斜的连杆若干组。

1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顶部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部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一滑槽内壁之间安装有固定螺栓,所述支撑套管底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滑块。

1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块顶部固定设置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套管底端铰接于所述支撑座。

13、该浅埋隧道移动支护结构移动转运时需要搬运才能够进行移动,转运过程中不仅需要较多的人员,且转运支护结构十分费力。

14、该浅埋隧道移动支护结构还包括底部移动机构,所述底部移动机构包括第二滑块、支撑横条、支撑横板、第一移动轮、第二弹簧、导杆和第二调节螺母和定位螺栓,所述第二滑块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内部,所述支撑横条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滑块顶部,所述支撑横板设置于所述支撑横条上方,所述第一移动轮安装于所述支撑横板底部,所述第二弹簧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撑横条和所述支撑横板,所述导杆底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横条顶部,所述导杆顶端分别活动贯穿于所述第二弹簧和所述支撑横板,所述第二调节螺母设置于所述支撑横板上方,且所述第二调节螺母螺接设置于所述导杆顶端,所述底座顶部等距设置有定位孔多组,所述支撑横条顶部设置有定位螺栓,所述定位螺栓的螺杆底端螺接于所述定位孔内部。

15、上述浅埋隧道移动支护结构移动至指定位置时,需要将缩回第一伸缩杆件调节,使得第一伸缩杆件顶端卡块与新一组弧形压板底部的卡槽相卡合,由于缩回第一伸缩杆件顶端的卡块与卡槽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第一伸缩杆件还处于倾斜放置在底座上,需要逐渐调节第一伸缩杆件伸出,且精准对位卡块才能将卡块卡入卡槽内部,卡入调节速度较慢。

16、该浅埋隧道移动支护结构还包括顶部支撑机构,所述顶部支撑机构包括固定横板、第一螺母、第一螺纹杆、第二手轮和支撑块,所述固定横板固定套设于所述支撑柱外部,两组所述第一螺母分别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横板顶部,所述第一螺纹杆顶端活动贯穿于所述固定横板,且所述第一螺纹杆与所述第一螺母螺接配合,所述支撑块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螺纹杆顶端,所述第二手轮安装于所述第一螺纹杆底端,所述支撑块顶部为圆弧状结构。

1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块顶部设置有横向通槽,所述横向通槽内部安装有顶部移动组件,所述顶部移动组件包括支撑板、第二移动轮、立板、第二螺母、第二螺纹杆和调节旋钮,所述立板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撑块一侧,所述支撑板滑动设置于所述横向通槽内部,且所述第二移动轮安装于所述支撑板顶部,所述第二螺母固定设置于所述立板远离所述第二移动轮一侧,所述第二螺纹杆一端活动贯穿于所述立板,且所述第二螺纹杆端部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二螺纹杆与所述第二螺母螺接配合,且所述调节旋钮安装于所述第二螺纹杆另一端。

18、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向通槽底部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内部滑动设置有第三滑块,且所述支撑板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三滑块顶部。

19、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块顶部设置有防滑垫片。

20、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浅埋隧道移动支护结构,当需要移动支护结构整体时,只需要反向转动第一手轮,第一手轮带动支撑套杆在支撑套管内部转动的同时也进行轴向移动,使得顶端的卡块脱离卡槽,可将隧道内壁顶部的弧形压板进行拆卸,且能够将内壁支撑机构整体进行搬运移动,支护下一隧道支撑区域,且再次支撑时,内壁支撑机构无需进行组装,只需要组装顶部的弧形压板即可对隧道内壁进行良好地支撑,组装更加节约时间。

21、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浅埋隧道移动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埋隧道移动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弧形压板(310)端部均连接有连接耳板(320),两块所述连接耳板(320)之间安装有固定件(330)多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浅埋隧道移动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330)包括连接杆(331)、第一限位端盖(332)和第一调节螺母(333),所述连接杆(331)分别活动贯穿于两块所述连接耳板(320),所述第一限位端盖(332)固定设置于所述连接杆(331)一端,且所述第一调节螺母(333)螺接设置于所述连接杆(331)另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浅埋隧道移动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端盖(332)和所述第一调节螺母(333)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334),所述第一弹簧(334)套设于所述连接杆(331)外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埋隧道移动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10)底部设置有辅助加固机构(40),多组所述辅助加固机构(40)等距分布设置于所述底座(210)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浅埋隧道移动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加固机构(40)包括钉柱(410),所述钉柱(410)设置于所述底座(210)下方,且所述钉柱(410)底端为锥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浅埋隧道移动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钉柱(410)顶端螺接设置有定位杆(430),所述定位杆(430)顶端活动贯穿于所述底座(210),所述底座(210)上方设置有第二限位端盖(440),所述第二限位端盖(440)固定安装于所述定位杆(430)顶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浅埋隧道移动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钉柱(410)外部设置有倾斜的连杆(420)若干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埋隧道移动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10)顶部设置有第一滑槽(211),所述第一滑槽(211)内部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块(226),所述第一滑块(226)和所述第一滑槽(211)内壁之间安装有固定螺栓,所述支撑套管(221)底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滑块(226)。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浅埋隧道移动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块(226)顶部固定设置有支撑座(227),所述支撑套管(221)底端铰接于所述支撑座(227)。


技术总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浅埋隧道移动支护结构,涉及隧道初期支护技术领域。该浅埋隧道移动支护结构包括:隧道内壁、内壁支撑机构和内壁挡压机构。所述内壁支撑机构包括底座、第一伸缩杆件和第二伸缩杆件,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隧道内壁内部底壁上方,所述第一伸缩杆件底端铰接安装于底座顶部,两组所述第二伸缩杆件分别设置于第一伸缩杆件两侧,且所述第二伸缩杆件铰接安装于底座顶部。当需要移动支护结构整体时,只需要反向转动第一手轮,第一手轮带动支撑套杆在支撑套管内部转动的同时也进行轴向移动,使得顶端的卡块脱离卡槽,可将隧道内壁顶部的弧形压板进行拆卸,且能够将内壁支撑机构整体进行搬运移动,支护下一隧道支撑区域。

技术研发人员:余成华,全永庆,邵小杰,杨文娜,林东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