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水矿床分区治水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5799239发布日期:2023-10-22 00:00阅读: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水矿床分区治水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矿山防治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水矿床分区治水方法。


背景技术:

1、对于大水矿床开采,一般需提前采取防治水措施,确保达到安全开采条件再进行采矿作业。疏干排水作为早期常用的防治水方法,需要大量抽排地下水,会严重破坏地下水资源,且易引起矿区塌陷问题,目前在国内很少采用;地面帷幕注浆方法主要适用于有集中进水通道的矿床,前期需提前投入大量的资金、时间,且堵水率相对较低,目前在大水矿山的应用也较少;井下近矿体帷幕注浆是在矿床周围一定范围的围岩内,通过钻孔注浆的方式,形成一定厚度的隔水帷幕,再进行采矿作业,可以有效避免水资源破坏、地面塌陷等问题,且堵水率较高,已成为目前大水矿山常用的防治水方法。

2、但是,对于大部分有色金属矿山或部分其他大水矿山,一般存在矿体分散、围岩富水性不均一的特点,若采用井下近矿体帷幕注浆方法,往往由于帷幕范围相比采矿范围偏大,按固定网度均匀布置帷幕钻孔针对性不强,注浆治理富水区耗费大量工程及时间等缺点,既造成防治水工程浪费,又受防治水工期影响耽误采矿作业衔接。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大水矿床分区治水方法,适用于围岩富水性不均一、且矿体分散不连续的大水矿床。

2、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大水矿床分区治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s1、将不同矿体或同一矿体的不同区段划分为多个治理区;

4、s2、根据各个治理区的围岩力学参数、静水压力、采场设计参数计算隔水矿柱或隔水岩柱的尺寸;

5、s3、设计布置各个治理区围岩探查孔;

6、s4、利用探查孔进行关放水试验,求取各涌水钻孔的单位涌水量,同时利用探查孔分别进行压水试验,获取对应岩层的透水率;

7、s5、根据单位涌水量以及岩层透水率对治理区进行富水性分区,划分为中等以上富水区与弱富水区;

8、s6、对于中等以上富水区,利用探查孔进行注浆试验,获取岩层的可注性条件;对于弱富水区,不做特殊处理,进行自然疏干;

9、s7、对于中等以上富水区中可注性较差的强富水区,分别设计留设隔水矿柱或隔水岩柱;对于其余中等以上富水区,分别设计布置注浆钻孔进行局部注浆堵水。

10、进一步地,在步骤s2中,按以下公式计算隔水矿柱或隔水岩柱的尺寸:

11、

12、式中:l----留设的隔水矿/岩柱宽度,单位m;

13、m----矿体厚度或采高中的最大值,单位m;

14、k----安全系数;

15、p----岩层承受的静水压力,单位mpa;

16、kp----矿体的抗拉强度,单位mpa。

17、进一步地,在步骤s3中,探查孔间距为20~50m,钻孔深度不小于计算的隔水矿柱或隔水岩柱宽度,钻孔仰角为3°~10°,开孔孔径不小于110mm,终孔孔径不小于91mm。

18、进一步地,在步骤s5中,将单位涌水量q1≥0.1l/(s·m)或透水率q2≥10lu的区域,划分为中等以上富水区,其余划分为弱富水区。

19、进一步地,在步骤s6中,具体注浆试验时,注浆终压按静水压力2.0~3.0倍选取。

20、进一步地,在步骤s7中,单位注浆量≤0.05m3/m或最大单位吸浆量≤20l/min的区域为可注性较差的区域。

21、进一步地,在步骤s7中,将单位涌水量q1≥1l/(s·m)的区域划分为强富水区。

22、进一步地,在步骤s7中,注浆钻孔网度为10m×10m,钻孔深度不小于计算的隔水矿柱或隔水岩柱宽度,钻孔仰角为0~60°,开孔孔径不小于110mm,终孔孔径不小于75mm。

23、采用上述方案,本发明针对围岩富水性不均一且矿体分散不连续的大水矿床,将不同矿体或存在富水差异性的矿段划分为不同的治理区,同时针对不同治理区采取施工探查孔并进行关放水试验、压水试验等方式进行富水性分区,对中等以上富水区中可注性较差的强富水区留设隔水矿/岩柱,对于其余中等以上富水区采用注浆封堵进行治理,既能达到消除水患、安全采矿的效果,又能节约工程投资,还可以提前释放可开采矿量,帮助矿山尽快达产。



技术特征:

1.一种大水矿床分区治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水矿床分区治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按以下公式计算隔水矿/岩柱的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水矿床分区治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探查孔间距为20~50m,钻孔深度不小于计算的隔水矿/岩柱宽度,钻孔仰角为3°~10°,开孔孔径不小于110mm,终孔孔径不小于91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水矿床分区治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中,将单位涌水量q1≥0.1l/(s·m)或透水率q2≥10lu的区域,划分为中等以上富水区,其余划分为弱富水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水矿床分区治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6中,具体注浆试验时,注浆终压按静水压力2.0~3.0倍选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水矿床分区治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7中,单位注浆量≤0.05m3/m或最大单位吸浆量≤20l/min的区域为可注性较差的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水矿床分区治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7中,将单位涌水量q1≥1l/(s·m)的区域划分为强富水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水矿床分区治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7中,注浆钻孔网度为10m×10m,钻孔深度不小于计算的隔水矿/岩柱宽度,钻孔仰角为0~60°,开孔孔径不小于110mm,终孔孔径不小于75mm。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大水矿床分区治水方法,针对围岩富水性不均一且矿体分散不连续的大水矿床,将不同矿体或存在富水差异性的矿段划分为不同的治理区,同时针对不同治理区采取施工探查孔并进行关放水试验、压水试验等方式进行富水性分区,对中等以上富水区但可注性差的富水区留设隔水矿/岩柱,对于其余中等以上富水区采用注浆封堵,既能达到消除水患、安全采矿的效果,又能节约工程投资,还可以提前释放可开采矿量,帮助矿山尽快达产。

技术研发人员:谢世平,杨柱,徐磊,易伟功,高超,朱承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