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拱隧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73790发布日期:2023-12-30 10:18阅读:22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拱隧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隧道结构设计,尤其涉及一种连拱隧道结构。


背景技术:

1、随着城市局部区域交通量增大,拥堵严重,不能满足路网交通需求,急需对既有道路进行改扩建。而在山地、丘陵地区,深挖方路基段的改扩建尤为常见,深挖方两侧多为规划或建成的公园,或者已建成的建筑群。扩建需要破坏既有的高边坡,然后把路基宽度拓宽到相应的宽度再形成新的边坡,受以上情况制约,既有深挖方路基扩建为路基较为困难。城市道路下方有时还需要建设综合管廊导致开挖量增大,开挖过程中综合管廊与隧道结构相互扰动从而导致安全性降低的缺点。因此,现有技术中的连拱隧道结构存在着综合管廊开挖与隧道结构相互扰动从而导致安全性低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拱隧道结构,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综合管廊开挖与隧道结构相互扰动从而导致安全性低的技术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连拱隧道结构,包括隧道以及中隔墙,所述隧道的数量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隧道分别设置在所述中隔墙的两侧并与所述中隔墙相接,所述隧道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隧道的底端设置有综合管廊空间。

3、通过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将隧道的断面形状设置为圆形形状,圆形形状可以有效地改善连拱隧道的受力状态,并且与现有技术中的隧道断面形状相比,隧道的下部空间足够大,能够给综合管廊提供足够的空间,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隧道结构在路基改建工程中开挖量过大,综合管廊开挖以及连拱隧道开挖过程中相互扰动从而导致安全性降低的问题。

4、进一步地,所述隧道包括二次衬砌拱墙、仰拱,所述二次衬砌拱墙与所述仰拱构成圆形结构,所述综合管廊空间位于路面结构的下侧且位于所述仰拱的上方,通过上述结构,综合管廊能够安装在所述连拱隧道结构的内部,减少开挖量。

5、进一步地,所述隧道的顶部设置有水泥土护拱,能够对隧道的二次衬砌进行保护,并增大了周边的抗力系数,避免由于上方土压力的作用使得隧道塌陷的技术问题。

6、进一步地,所述水泥土护拱的上方设置有轻质土回填层,降低隧道顶部的土压力,从而能够降低施工难度以及增加安全性。

7、进一步地,所述轻质土回填层的上方设置有黏土隔水层,所述黏土隔水层的上方设置有耕填土,通过上述结构,工作人员可以在所述耕填土上进行绿化,使得外观更加美观。

8、进一步地,所述轻质土回填层、所述黏土隔水层以及所述耕填土填充至两侧边坡坡顶齐平,通过上述结构,隧道能够将两侧地块连成一体,增加了土地的可利用性、整体性和美观性。

9、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为:

10、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将隧道的断面形状设置为圆形形状,圆形形状可以有效地改善连拱隧道的受力状态,并且与现有技术中的隧道断面形状相比,隧道的下部空间足够大,能够给综合管廊提供足够的安装空间,避免了现有技术中路基改建工程开挖量过大问题,解决了综合管廊开挖及与隧道结构相互扰动从而导致安全性低的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连拱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隧道(1)以及中隔墙(2),所述隧道(1)的数量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隧道(1)分别设置在所述中隔墙(2)的两侧并与所述中隔墙(2)相接形成连拱隧道结构,所述隧道(1)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隧道(1)的底端设置有综合管廊空间(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拱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1)包括二次衬砌(4)、仰拱(5),所述二次衬砌(4)与所述仰拱(5)构成圆形结构,所述综合管廊空间(3)位于所述二次衬砌(4)的下侧且位于所述仰拱(5)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拱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1)的顶部设置有水泥土护拱(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连拱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土护拱(6)的上方设置有轻质土回填层(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连拱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轻质土回填层(7)的上方设置有黏土隔水层(8),所述黏土隔水层(8)的上方设置有耕填土(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连拱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轻质土回填层(7)、所述黏土隔水层(8)以及所述耕填土(9)填充至两侧边坡坡顶齐平。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拱隧道结构,属于隧道结构设计技术领域。该隧道结构包括隧道以及中隔墙,隧道的数量设置有两个,两个隧道分别设置在中隔墙的两侧并与中隔墙相接,隧道的截面形状为圆形,隧道的底端设置有综合管廊空间。通过上述结构,本技术将隧道的断面形状设置为圆形形状,圆形形状可以有效地改善高填方连拱隧道的受力状态,并且与现有技术中的隧道断面形状相比,隧道的下部空间足够大,能够给综合管廊提供足够的安装空间,避免了现有技术中路基改建工程中开挖量过大问题,解决了综合管廊开挖及与隧道结构相互扰动从而导致安全性低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张孝伟,黄果,李信臻,李强,曹伟,肖了林,熊雅,蒋荣衡,李波,徐剑,余晓金,孙建国,刘彦波,胡泉秀,赵寒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长江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10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