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加速澄清池负压自吸式排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84024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来水加速澄清池负压自吸式排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排除池底污泥的装置。
我国现有的加速澄清池排泥装置均为机械刮泥机。它是由电机驱动的4-6个刮泥臂把污泥刮到澄清池的中央,然后开阀放水带走。这种刮泥机要消耗动力,刮泥效率低、排泥耗水量大,还易堵塞回流缝,停机故障多,使用寿命短(最多5年),维修频繁,造价高、(12-15万元)。有待改进。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不耗能,排泥效率高(抽吸速度可达5.09m3/s)不堵回流缝、省水、排出浊度高(2万度以上)、少故障、无维修、性能稳定、工作可靠、寿命长(可达20年)、造价低(4-6万元)的负压自吸式排泥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由中心负压室、回流缝吸泥管、中部环形吸泥管。水力搅浑系统、污泥排出系统等六大部份组成。位于池底中央的中心负压室由罩体、罩顶、负压腔及连接总排泥管的球面喇叭状吸嘴等组成,且与池底的回流缝吸泥管、中部环形吸泥管、活动门等构成一整体,其负压室容积为1-5m3。以满足形成所需的负压,产生足够的吸力保证排泥工作的顺利进行,园形(或正多边形)回流缝吸泥管与回流缝同圆心,且两同心园之间的径向距离为500-2000mm,回流缝吸泥管中心线距池底的垂直高度为50-300mm,中部环形吸泥管位于池底半径的中点,其中心线距池底的垂直高度亦为50-300mm;上述中心负压室和两种吸泥管是根据水力学原理,通过对加速澄清池的污泥沉积机理研究,确定污泥的分布状态等设计的,因此这种排泥装置能保证负压室产生的负压造成很大的吸力,把污泥吸入排泥管排出池外。对此六部分的具体结构叙述如下。
一、中心负压室中心负压室由盖顶、罩体、负压腔、球面喇叭状吸嘴等组成。罩顶的形状为圆锥形或棱锥形,以利污泥自动下滑,其锥角为50°-120°;罩体制成圆形(或棱形),其上沿圆周均匀分布矩形(或椭圆形)吸泥口,每一吸泥口上均配装有一带衬垫的活动门,其数量不多于12个,每一吸泥口的过流面积在80-300cm2之间,这些吸泥口通常情况下是常闭的,只有在排泥时才打开。其上还焊有八个短接头,其中四个与回流缝吸泥管相连接,另外四个与中部环形吸泥管相连接。中心负压室正好座落在加速澄清池的中央泥井口上,用水泥与池底密封加固,并经球面喇叭状吸嘴与总排泥管连通。
二、回流缝吸泥管回流缝吸泥管可制成管径为100-300mm的圆形(或正多边形),其上钻有直径为10-40mm的孔眼,相邻两孔眼的间距(弦长)为150-800mm,这些孔眼在回流缝吸泥管安装位置的下方分成两排均匀交错布置(见图5),且两排孔眼中心与回流缝吸泥管中心连线的夹角为70°-140°(见图6)孔眼的过流总面积与该管的横截面积的比值为0.3-0.9。其上还均布四根径向管与中心负压室的罩体上的四个短接头相连接。整个管体分成四大段,每一大段又分成三小段,每段之间都用法兰和螺栓连接,彼此相通。
三、中部环形吸泥管中部环形吸泥管是由相互独立的四段环形管组成,各环形管之间的间距相同,两端封死,端板上钻有孔。且中部焊有一节带法兰的短管,该短管通过等直径的径向直管与中心负压室罩体上另外的段接头相连接(见图2)。该管的直径、孔眼的尺寸和布局均与回流缝吸泥管相同。
四、水力搅浑系统水力搅浑系统位于回流缝吸泥管和中部环形吸泥管的中间。它由3-4英寸的圆环形无缝钢管,射流喷嘴、橡胶软管喷嘴等组成。圆环形无缝钢管由两段半径相同的半圆通过法兰连接而成。其下方钻有两排直径为10-12mm的孔眼,两排孔眼中心与管子中心连线的夹角为90°-160°。射流喷嘴与橡胶软管喷嘴交错地通过活动接头安装在圆环管的孔眼上。工作时,射流喷嘴和橡胶软管喷嘴以不同的方式将池底污泥搅浮起来,以便被吸走。射流喷嘴和橡胶软管喷嘴均可调整。
五、污泥排出系统污泥排出系统主要色括排泥总管、控制阀和集泥池。排泥总管为直径200-1000mm的无缝钢管,该管与中心负压室相通,控制阀安装在排泥总管上,它既可电动也可手动,集泥池为长方体,其尺寸为L×b×h=11×5×5(m3)。
六、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三位四通转阀、管路、活塞、液压缸、活动门等机构组成,这一部分是用来控制活动门的开或关、第二部份是由电动控制阀(也可手动)及所需的电线、电器等组成。用来接通或截断水力搅浑系统。上述两部分均以具有0.6-0.8MPa的自来水(或清水)作为工作介质。第三部分是由通径为200-1000mm的电动控制阀、及其所需的电线、电器组成。用来控制总排泥管的开或关。整个控制系统均集中在操纵室里。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加以叙述附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图附图2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附图3中心负压室简图附图4中心负压室俯视图附图5回流缝吸泥管及中部环形吸泥管孔眼分布图。
附图6回流缝吸管及中部环形吸泥管横截面图。
当沉积在加速沉清池的污泥达到所需排放的浊度时,首先打开控制阀(8)、自来水经进水管(7)流入水力搅浑系统(6)、从安装在其上的射流喷嘴(17)及橡胶软管喷嘴(16)喷出,把沉积在池底的污泥搅浮起来,持继时间一分钟。然后转动三位四通阀(10),使自来水流入液压缸(15)的上行管(13)推动活塞上行从而打开活动门(14)沉积在罩体(18)周围的污泥从吸泥口(19)吸入负亚室(2)接着打开总排泥阀(1),20秒钟后总排泥阀(1)全开,待排泥总阀(1)全开后10秒钟,立即转动三位四通阀(10),使自来水流入液压缸(15)的下行管(12)推动活塞下行从而关闭活动门(14)。这时分布在环流缝(5)附近和池底中部的污泥由于负压室(2)的作用,从环流缝吸泥管(3)和中部环形泥管(4)的孔眼吸入该两管,经8根径向直管进入负压室(2)通过排泥总管(11)流到集泥池(9),至此整个排泥过程结束。每次排泥时间为1分钟。
权利要求1.一种自来水加速澄清池负压自吸式排泥装置,由污泥排出系统、水力搅浑系统、控制系统等组成,其特征在于a、由罩体、罩顶、负压腔、总排泥管的球面喇叭状吸嘴等组成的中心负压室位于池底中央,且与池底、回流缝吸泥管、中部环形吸泥管,活动门等构成一整体;b、圆形(或正多边形)回流缝吸泥管与回流缝同圆心,且两圆之间的径向距离为500-2000mm,回流缝吸泥管中心距池底的垂直高度为50-300mm;C、中部环形吸泥管位于池底半径的中点,距池底的垂直高度为50-30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中心负压室容积为1-5m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泥装置的中心负压室,其特征在于罩体的形状为圆形(或棱形),沿圆周均匀分布的矩形(或椭圆形)吸泥口其数量不多于12个,且每一吸泥口的过流面积在80-300cm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泥装置的中心负压室,其特征在于罩顶锥角为50°-120°,其形状制成圆锥形(或棱锥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回流缝吸泥管和中部环形吸泥管上孔眼的过流总面积分别与该两管之横截面积的比值为0.3-0.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泥装置的回流缝吸泥管和中部环形吸泥管,其特征在于两管的管径均为100-300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泥装置的吸泥管,其特征在于管上孔眼的直径为10-40mm,且相邻两孔眼的间距(弦长)为150-800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泥管孔眼,其特征在于孔眼在排泥管安装位置的下方分两排均匀交错布置,两排孔中心与排泥管中心连线的夹角为70°-14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压力为0.6-0.8MPa的自来水(或清水)作为活动门液压缸的工作介质。
专利摘要一种自来水加速澄清池负压自吸式排泥装置,由中心负压室、回流缝吸泥管、中部环形吸泥管、水力搅浑系统,污泥排出系统和控制系统等六大部分组成。这种排泥装置是根据水力学原理,通过对加速澄清池的污泥沉积机理分析,确定污泥的分布状态等设计的。因此该装置能保证负压室产生的负压造成很大的吸力,把污泥吸入排泥管排出池外。具有排泥效率高、不堵回流缝、省水、排出浊度高、少故障、无维修、性能稳定、工作可靠、寿命长(可达20年)、造价低等特点。是一种理想的排泥装置。
文档编号E02F3/88GK2124258SQ9220156
公开日1992年12月9日 申请日期1992年1月22日 优先权日1992年1月22日
发明者陈宏规, 罗治英, 杨维纲, 司乃强 申请人:陈宏规, 罗治英, 杨维纲, 司乃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