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础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91162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桩基础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桩基础结构,该桩基础结构支承高层建筑物等大型大重量的上部结构物的基础(基脚),把该上部结构物的重量,通过在其构筑范围内相互隔开间隔地打设在地基中的若干根前端支承桩或摩擦桩传递到地基深层部。
背景技术
此种桩基础,通常公知的构造如

图11和图12所示,把在上部结构物A的构筑范围(用上部结构物的外形线表示)内相互隔开间隔地打设在地基B中的若干根前端支承桩或摩擦桩100(以下称为桩)的头部,分别埋设在上部结构物A侧的基础101(以下称为基脚)内,并刚性连接。
图13中详细表示了打设在地基B中的单个桩100与基脚101的接合构造。基脚101的下端部载置在桩100的头部,借助桩钢筋、作为混凝土加强筋的钢筋102和混凝土,将桩100与基脚101刚性接合。
如上所述,现有一般的桩基础,是把由桩100和基脚101刚性接合而成的桩基础,以适当的纵横间隔配置在上部结构物A的构筑范围内。当地震发生时,从地基B侧传来的振动通过桩100的头部与基脚101的刚接合部,传到上部结构物A。这时,在两者的交界部即桩头接合部,不仅作用着剪切力等的应力,而且,即使桩100的头部与基脚101的接合很好,由于对地基B中的桩100作用大的弯矩,也会导致桩头部和基脚101的接合部及桩100的损伤、破损。当桩100和桩头部与基脚101的接合部有损伤、破损时,其修复工程非常困难,需要长的工期和很多费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日本特开平1-102124号公报揭示了采用滑块构造的桩基础结构。
该滑块构造的桩基础结构,如图14所示,把呈环状配设的若干钢筋103从桩100上端部向上伸出,以容许该钢筋103横向振动的状态,把围绕该钢筋103配置的钢管104从桩100上端向上伸出,在钢管104的下端部设置环状接合突起105,并埋入连接在桩100的上端部分内。在上述钢管104的上端部焊接固定着顶板106,在该顶板106上,以容许上述钢筋103分别振动的状态设置贯通的贯通孔107,钢筋103通过该贯通孔107朝顶板106上方突出,该钢筋103连接着上部的基脚101,并且,在顶板106与基脚配件108之间夹设滑块109,通过该滑块109把基脚101可滑动地载置在上述顶板106上。
在具有该滑块构造的桩基础结构中,当地震力作用时,钢筋103挠曲,在其挠曲时借助滑块109,基脚101相对于桩100滑移,虽然可抑制应力集中在桩接头部,但是,其滑移量受设在上述顶板106上的贯通孔107的大小限制,由于桩100和基脚101用钢筋103连接着,所以,当过大的地震力作用时,不能良好地吸收剪切力和弯矩,在桩100头部与基脚101的接合部不可避免地产生损伤、破损,与图13所示现有一般的桩基础结构同样地,不能确保足够的耐震功能和免震功能。

发明内容
概要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桩基础结构,本发明的桩基础结构,能降低随着地震作用到桩头接合部的应力集中和作用到桩上的弯矩,整体实现轻量化及降低费用,并且防止桩头接合部和桩的损伤、破损,而且,地震后上部结构物的位置复原性能也好。
本申请第1发明的桩基础结构,把在上部结构物的构筑范围内相互隔开间隔地打设在地基内的若干根桩的头部与上部结构物基础接合而成;其特征在于,上述若干根桩中的一部分桩与对应的上部结构物基础的接合构造,是辊支承构造,该辊支承构造中,以从地基上面向上方伸出的状态,形成顶面平坦状的桩头部侧的凸形支承部,在上部结构物基础侧,形成与该凸形支承部对应的、比该支承部大且顶面平坦状的上部结构物基础侧凹形结合部,在上述凸形支承部与凹形结合部的平坦状顶面间,夹设滑块,使桩头结合部可在水平方向滑移;其余的桩与对应的上部结构物基础的接合构造,是销支承构造,该销支承构造中,在桩从地基上面向上方伸出的状态,在形成为凸面形或凹面形的柱头部侧的球状支承部外面、和与该球状支承部对应的且形成为比该支承部大的凹面形或凸面形球状结合部的内面之间,夹设着滑块,可使桩头结合部相对地滑动旋转。
根据该第1发明,地震发生时,从地基侧传来的地震力从若干桩通过其桩头部的辊支承构造和销支承构造的支承部,进入上部结构物。这时,地震的水平分力主要由辊支承构造(该辊支承构造中,形成在桩头部侧的凸形支承部和形成在基础侧的凹形结合部的相互相向的平坦状顶面间,夹设着滑块)的滑移作用吸收,可减小桩头接合部的应力集中和地基中桩的弯矩。另一方面,当地震等的大外力作用到上部结构物上时,该上部结构物容易旋转,但是该上部结构物的旋转被销支承构造(该销支承构造中,形成在桩头部侧的球状支承部的外面和与该球状支承部对应地形成在基础侧的球状结合部的内面间,夹设着滑块)约束。另外,由于销支承构造的存在,也可确保地震后上部结构物的位置复原性能。
如上所述,若干根桩的头部与上部结构物基础的接合部,是采用复合构造,该复合构造是能吸收水平方向晃动的辊支承构造和能吸收垂直方向晃动及抑制旋转的销支承构造。由于采用该复合构造,在地震等大的外力作用时,能防止桩头接合部及桩本身的损伤、破损,这样,可减少桩和基础所用的钢筋量,实现桩基础结构整体的轻量化,减少费用,并且能发挥很好的免震功能。
该复合构造的桩基础结构中,在上部结构物的构筑范围内,配置辊支承构造,在该辊支承构造的外周侧,配置销支承构造时,地震等外力作用时,水平方向移动量比由容许上部结构物水平方向移动的辊支承构造所支承的部位大的、辊支承构造外周侧的上部结构物部分的水平移动,被销支承构造限制,所以,更加提高地震后的位置复原性能。
本申请第2发明的桩基础结构,把在上部结构物的构筑范围内相互隔开间隔地打设在地基内的若干根桩的头部与上部结构物基础接合而成;其特征在于,上述若干根桩中的一部分桩与对应的上部结构物基础的接合构造,是借助钢筋和混凝土的刚接合构造;其余的桩与对应的上部结构物基础的接合构造,是辊支承构造,该辊支承构造中,以从地基上面向上方伸出的状态,形成顶面平坦状的桩头部侧的凸形支承部,在上部结构物基础侧,形成与该凸形支承部对应的、比该支承部大且顶面平坦状的上部结构物基础侧凹形结合部,在上述凸形支承部与凹形结合部的平坦状顶面间,夹设滑块,使桩头结合部可在水平方向滑移。
该构造的第2发明中也同样地,在地震发生时,从地基传来的地震等的外力作用到上部结构物时,上部结构物的旋转被桩头部与基础的刚接合构造限制,当地震的大水平分力作用时,借助辊支承构造的滑移作用,吸收该水平分力,减小桩头接合部的应力集中和发生在桩上的弯矩,可防止地震等大的外力作用时桩头接合部和桩本身的损伤、破损,同时发挥很好的免振功能。
该刚接合构造和辊支承构造的复合构造的桩基础结构中,在上部结构物的构筑范围内,配置辊支承构造,在该辊支承构造的外周侧,配置上述刚接合构造。或者在上部结构物的构筑范围内,配置辊支承构造,在该辊支承构造的内周侧,配置上述刚接合构造,但最好是前者。即,前者的结构中,在地震等外力作用时,水平方向移动量比由容许上部结构物水平方向滑移的辊支承构造所支承的部位大的、辊支承构造外周侧的上部结构物部分的水平移动,被刚接合构造限制,所以,如通常时在上部结构上作用着交通振动和风荷载等比较小的外力那样,可防止上部结构物A不必要的晃动,防止居住性恶化,在地震等大外力作用时,可防止桩头接合部和桩本身的损伤、破损。
本申请第3发明的桩基础结构,把在上部结构物的构筑范围内相互隔开间隔地打设在地基内的若干根桩的头部与上部结构物基础接合而成;其特征在于,上述若干桩中的位于上述上部结构物构筑范围中央侧的桩和与之对应的上部结构物的基础的接合构造,是借助钢筋和混凝土的刚接合构造;位于上述构筑范围外周侧的柱与对应的上部结构物的基础的接合构造,是销支承构造,该销支承构造中,以从地基上面向上方伸出的状态,在形成为凸面形或凹面形的柱头部侧的球状支承部外面和与该球状支承部对应的、形成为比该支承部大的凹面形或凸面形球状结合部的内面之间,夹设着滑块,可使桩头结合部相对地滑动旋转。
该构造的第3发明中也同样地,地震发生时,从地基传来的地震外力作用到上部结构物时,上部结构物的旋转被桩头部与基础的刚接合构造限制,一定程度以上的地震外力作用时,借助销支承构造X的滑动旋转,释放应力,减低桩头接合部的应力集中和产生在桩上的弯矩,可防止桩头接合部和桩本身的损伤、破损。另外,当随着地基的水平移动上部结构物的重心移动时,采用刚接合构造的桩产生挠曲,产生以桩头部为中心的、上部结构物的上下运动,由于在该部位采用销支承构造,所以,地震后上部结构物的位置复原性能非常好。
上述构造的第1发明至第3发明的桩基础结构中,在桩头部支承部和基础侧结合部间的滑动面上封入了填料材,在桩头部支承部和基础侧结合部的滑动面间封入了填料材,这样可提高振动吸收功能,同时防止水从外部侵入滑动面,从而可减轻作为构成材料的钢材的腐蚀,减轻滑块的劣化。可长期稳定地保持滑块的滑移和滑动旋转功能。
上述构造的第1发明至第3发明的桩基础结构中,在桩头部支承部的外面和基础侧结合部的内面,分别密接地嵌合着金属制配件,这些配件通过锚材与桩头部和基础下部一体地连接,这样可切实防止桩头部和基础的损伤、破损,实现预定的滑移功能、滑动旋转的灵活化、稳定化。
另外,上述构造的第1发明至第3发明的桩基础结构中,滑块由本身具有润滑性的材料构成,这样,即使从施工经过长期间后首次遭遇地震等的外力,也能发挥预定的滑移功能、滑动旋转功能。
附图简单说明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之桩基础结构的整体概略侧面图。
图2是图1的概略平面图。
图3和图4是实施例1的要部放大纵断面图。
图5至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1之桩基础结构变形例的整体概略平面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2之桩基础结构的整体概略平面图。
图9是实施例2之桩基础结构变形例的整体概略平面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3之桩基础结构的整体概略平面图。
图11是现有一般桩基础结构的整体概略侧面图。
图12是图11的概略平面图。
图13是现有一般桩基础结构的要部放大纵断面图。
图14是已往提出的桩基础结构的要部放大纵断面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态先说明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部结构物A的构筑范围(用上部结构物的外形线表示)内,相互隔开间隔地在地基B中打设若干根前端支承桩或摩擦桩1(以下称为桩)。这些桩之中,位于上述构筑范围外周侧的桩1的头部与上部结构物A侧的基脚2的接合构造,采用图2中带斜线圆圈所示的销支承构造X;上述构筑范围的中央侧,采用图2中方块所示的辊支承构造Y。
上述辊支承构造Y如图3所示地构成。即,在长条状钢筋混凝土制桩1的头部,形成顶面平坦的圆柱状凸形支承部3,该支承部3从地基B的上面向上方伸出。在该桩头部的凸形支承部3的外面,密接地嵌合着与其对应的凸座形状的金属(主要是铁)制桩配件4,并且,该桩配件4的内面和上述桩1的头部通过若干铁制固定用锚5固定连接为一体。
在上述地基B的上面,叠置地形成灰浆座6和碎石层7,该碎石层7支承着可水平方向移动的基脚2。在载置在该碎石层7和桩1头部的钢筋混凝土制基脚2的下部,在与上述桩1头部对应的部位,形成筒状的凹形结合部9。该凹形结合部9与上述凸形支承部3对应,直径大于该支承部3,其顶面是平坦的。
上述基脚2不用钢筋与桩1连接,与桩1在构造上是分离的,在该基脚2下部的凹形结合部9的内面,密接地嵌合着与其对应的凹座形状的金属(主要是铁)制基脚配件10,并且,该基脚配件10的外面和基脚2的下部,通过若干铁制固定用锚11固定连接成一体。
嵌合固定在上述桩1侧的凸形支承部3上的桩配件4、与嵌合固定在基脚2侧的凹形结合部9内的基脚配件10的平坦顶面间,夹设着滑块12,形成为桩头结合部可在水平方向相对滑移的辊支承构造。同时,在这些桩1侧的凸形支承部3与基脚2侧的凹形结合部9之间的滑动面(夹设滑块12以外的间隙部分)上,封入了填料材13。
上述滑块12,是采用氟树脂或聚乙烯树脂等的树脂片接合而成的,或者涂敷氟树脂和聚乙烯树脂。另外,在上述树脂片的滑动面上,也可以涂敷碳或钼等的固定润滑材。总之,滑块12是采用自身有润滑性的材料。
上述填料材13,最好用密封材或橡胶垫等止水功能、吸收振动功能好的材料。
上述销支承构造X如图4所示地构成。即,在钢筋混凝土制桩1的头部,形成凸面形的球状支承部23,该球状支承部23从地基B的上面向上方伸出,其顶面是球面。在该球状支承部23的外面,嵌合着与其对应的凸座形状的桩配件24,该桩配件24的内面和上述桩1头部,通过若干铁制固定用锚25固定连接成一体。同时,在钢筋混凝土制基脚2的下部,形成凹面形的球状结合部29,该球状结合部29与上述桩1头部的凸面形球状支承部23对应,比该支承部23直径大,其顶面为球面。在该球状结合部29的内面,密接地嵌合着与其对应的凹座形状的基脚配件30,该基脚配件30的外面和基脚2下部,通过若干铁制的固定锚21固定连接成一体。
在桩1侧的桩配件24和基脚2侧的基脚配件30的上下相对的球面间,夹设着滑块32,形成为可使桩头结合部相对滑动旋转的销支承构造。同时,这些桩1侧的凸面形球状支承部23与基脚2侧的球状结合部29间的滑动面(夹设滑块32以外的间隙部分)上,封入了填料材33。
该销支承构造X中也同样地,在地基B的上面与基脚2的下部之间,形成灰浆座6和碎石层7,滑块32和填料材33采用与上述辊支承构造Y中同样的材料。
如上所述,在上部结构物A的构筑范围中央侧,配置辊支承构造Y,该辊支承构造Y中,基脚2下部和桩1头部可在左右·前后的水平二维方向(图3中箭头a方向和垂直纸面的方向)相对地滑移。并且,在构筑范围外周,配置销支承构造X,该销支承构造X中,基脚2下部和桩1头部可沿球状支承部23和球状结合部29在全方向(图4的箭头b方向)相对地滑动旋转。通过采用这样复合构造的桩基础结构,地震的水平分力主要由辊支承构造Y的滑移作用吸收,可减低对桩头部接合部的应力集中和对地基B中的桩1产生的弯矩,并且,随着地震等大的外力作用产生的上部结构物A的旋转,被销支承构造X约束。另外,由于销支承构造X的存在,可确保地震后上部结构物A的位置复原性能。
因此,在地震等大的外力作用时,也能防止桩1头部和基脚2的损伤、破损,可充分确保耐震功能和免震功能。这样,桩1和基脚2中采用的钢筋数量可减少,可以使桩基础结构整体轻量化,同时提高施工性,降低费用。
另外,由于在具有吸收水平分力作用的辊支承构造Y和销支承构造X的基脚2下面侧,形成碎石层7,所以,桩基础结构相对于地基B是分离的,借助免震效果的发挥,可大幅度降低上部结构物A的地震力和横向摆动,提高居住性,同时更加提高上部结构物A的防损伤效果。
另外,由于在桩1头部的凸形支承部3与基脚2下部的凹形结合部9之间的滑动面、以及在桩1侧的凸面形球状支承部23与基脚2侧的球状结合部29间的滑动面上,分别封入了填料材13、33,所以,借助这些填料材13、33,可提高振动吸收功能,同时,可防止水从外部侵入滑动面。这样,可降低作为桩配件4、24、基脚配件10、30等构成材料的钢材的腐蚀以及滑块12、32的劣化,能长期稳定保持地灵活的滑移性能。
上述实施例1的桩基础结构,是在上部结构物A的构筑范围外周侧配置销支承构造X、在中央侧配置辊支承构造Y的复合结构,这适合于上部结构物A从平面上看是方形、且其重心位于构筑范围中央部的情形。在上部结构物A从平面上看是方形,并且图面上左右重量不同、重心位置偏于重量大的一侧的情况下,最好做成图5所示那样的复合构造,即,在上部结构物A的构筑范围内,在重量大的一侧的结构物区域A1和重量小的一侧的结构物区域A2,改变辊支承构造Y的配置和数量,用销支承构造X包围该两区域A1、A2的辊支承构造Y的外周。
另外,当上部结构物A从平面上看为略L字形弯曲的大型结构物时,最好做成图6所示的复合构造,即,在弯曲部一方侧的结构物区域部A3和另一方侧的结构物区域A4,改变辊支承构造Y的配置和数量,用销支承构造X包围这些结构物区域部A3、A4的辊支承构造Y的外周。
另外,也可以与上述实施例1的桩基础结构相反地,采用图7所示的复合构造,即,在上部结构物A的构筑范围外周侧,配置辊支承构造Y,在中央侧配置销支承构造X,也能得到与上述同样的作用效果。
图8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该实施例2的桩基础构造,位于上部结构物A的构筑范围外周侧的、桩1头部与上部结构物A侧的基脚2的接合构造,是采用图8中白圆圈表示的刚接合构造Z,上述构筑范围中央侧,是采用图8中方块表示的辊支承构造Y。
上述刚接合构造Z与图13所示同样,基脚101(2)的下端部载置在桩100(1)的头部,借助桩钢筋、混凝土加强筋那样的钢筋102(15)和混凝土,将桩100(1)与基脚101(2)刚接合。括号中的标记是实施例2的刚接合构造Z中的构成要素。
上述辊支承构造Y与图3所示相同,其详细说明从略。
如上所述,在上部结构物A的构筑范围中央侧,配置刚接合构造Z,在外周侧配置辊支承构造Y。在刚接合构造Z中,基脚2下部与桩1头部通过钢筋15和混凝土刚接合。在辊支承构造Y中,基脚2下部和桩1头部可在左右·前后的水平二维方向(图3中箭头a方向和垂直纸面的方向)相对滑移。由于采用上述的复合构造,地震发生时,从地基B传递来的地震力作用到上部结构物A时,由刚接合构造Z限制比中央侧移动大的、上部结构物A外周侧的水平移动和旋转,这样,如通常时交通振动和风荷载等比较小的外力作用那样,可防止上部结构物A不必要的晃动,防止居住性恶化,当地震等大的水平分力作用时,借助辊支承构造Y的滑移作用,吸收该水平分力,减低桩头接合部的应力集中和对桩1的弯矩,在地震等大外力作用时,可防止桩头接合部及桩本身的损伤、破损,同时发挥好的免震功能。
上述实施例2的桩基础构造中,是在上部结构物A的构筑范围外周侧配置刚接合构造Z、在中央侧配置辊支承构造Y的复合构造。但也可以与其相反地,如图9所示,采用在上部结构物A的构筑范围外周侧配置辊支承构造Y、在中央侧配置刚接合构造Z的复合构造,这样也能得到与上述约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即使上部结构物A的平面形态是略矩形,但当重心位置偏向一方侧时,或者上部结构物A是平面形态为略L字形的大型结构物时,最好如图5和图6所示地与各形态相应地配置辊支承构造Y,用刚接合构造Z包围这些辊支承构造Y的外周。
图10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该实施例3的桩基础结构中,位于上部结构物A的构筑范围中央侧的、桩1头部与上部结构物A侧基脚2的接合构造,是采用图10中白圆圈所示的刚接合构造Z,在上述构筑范围外周侧,采用图10中带斜线圆圈所示的销支承构造X。
上述刚接合构造Z与实施例2的图13所示同样地,基脚2的下端部载置在桩1的头部上,借助桩钢筋、混凝土加强筋那样的钢筋15和混凝土,将桩1和基脚2刚接合。
上述销支承构造X与图4所示相同,其详细说明从略。
如上所述,在上部结构物A的构筑范围中央侧,配置刚接合构造Z,在外周侧配置销支承构造X。上述刚接合构造Z中,使基脚2下部与桩1头部通过钢筋15和混凝土刚接合。上述销支承构造X中,基脚2下部和桩1头部可沿球状支承部23和球状结合部29在全方向(图4中箭头b方向)相对滑动旋转。通过采用这样的复合构造,在地震发生时,从地基B传来的地震外力作用到上部结构物A时,上部结构物A的旋转被刚接合构造Z限制,并且,一定程度以上的地震外力作用时,借助销支承构造X的滑动旋转,释放应力,减低桩头接合部的应力集中和产生在桩上的弯矩,可防止桩头接合部和桩1本身的损伤、破损。另外,当随着地基B的水平移动上部结构物A的重心移动时,采用刚接合构造Z的桩1产生挠曲,产生以桩头部为中心的、上部结构物A的上下运动,由于在该部位采用销支承构造X,所以,地震后上部结构物A的位置复原性能非常好。
上述实施例1和3中,销支承构造X是,把桩1头部的球状支承部23形成为凸面形,把基脚2下部的球状结合29形成为凹面形。但是也可以做成与其相反的构造,即,把桩1头部的球状支承部23做成为凹面形,把基脚2下部的球状结合部29做成为凸面形。这样作为销支承构造X也具有与上述同样的作用效果。
工业实用性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桩基础构造,支承基脚并把上部结构物的荷重传递到地基的深层部。在桩的头部支承部与基脚下部的结合部之间,采用辊支承构造和销支承构造、刚接合构造和辊支承构造、或者刚接合构造和销支承构造等的复合构造,这样,可减低随着地震产生的桩头接合部的应力集中和对桩的弯矩,实现整体轻量化,减低费用,防止桩头接合部及桩的损伤、破损,提高地震后上部结构物的位置复原性能。
权利要求
1.桩基础结构,把在上部结构物的构筑范围内相互隔开间隔地打设在地基内的若干根桩的头部与上部结构物基础接合而成;其特征在于,上述若干根桩中的一部分桩与对应的上部结构物基础的接合构造,是辊支承构造,该辊支承构造中,以从地基上面向上方伸出的状态,形成顶面平坦状的桩头部侧的凸形支承部,在上部结构物基础侧,形成与该凸形支承部对应的、比该支承部大且顶面平坦状的上部结构物基础侧凹形结合部,在上述凸形支承部与凹形结合部的平坦状顶面间,夹设滑块,使桩头结合部可在水平方向滑移;其余的桩与对应的上部结构物基础的接合构造,是销支承构造,该销支承构造中,在桩从地基上面向上方伸出的状态,在形成为凸面形或凹面形的柱头部侧的球状支承部外面和与该球状支承部对应的、形成为比该支承部大的凹面形或凸面形球状结合部的内面之间,夹设着滑块,可使桩头结合部相对地滑动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部结构物的构筑范围内,配置上述辊支承构造,在该辊支承构造的外周侧,配置上述销支承构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部结构物的构筑范围内,配置上述辊支承构造,在该辊支承构造的内周侧,配置上述销支承构造。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部结构物的基础下面与地基的上面之间,形成碎石层,该碎石层将上部结构物的基础可水平方向移动地支承着。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构成上述辊支承构造的桩头部凸形支承部与上述凹形结合面间的滑动面之间、以及构成上述销支承构造的桩头部球状支承部与上述球状结合部间的滑动面之间,分别封入了填料材。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构成上述辊支承构造的桩头部凸形支承部与上述凹形结合面间的滑动面之间、以及构成上述销支承构造的桩头部球状支承部与上述球状结合部间的滑动面之间,分别封入了填料材。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构成上述辊支承构造的桩头部凸形支承部与上述凹形结合面间的滑动面之间、以及构成上述销支承构造的桩头部球状支承部与上述球状结合部间的滑动面之间,分别封入了填料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构成上述辊支承构造的桩头部侧的凸形支承部的外面和上述凹形结合部的内面、以及在构成上述销支承构造的桩头部球状支承部的外面和上述球状结合部的内面,分别密接地嵌合着金属制配件,这些配件通过锚与桩头部和上部结构物的基础下部连接成一体。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构成上述辊支承构造的桩头部侧的凸形支承部的外面和上述凹形结合部的内面、以及在构成上述销支承构造的桩头部球状支承部的外面和上述球状结合部的内面,分别密接地嵌合着金属制配件,这些配件通过锚与桩头部和上部结构物的基础下部连接成一体。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构成上述辊支承构造的桩头部侧的凸形支承部的外面和上述凹形结合部的内面、以及在构成上述销支承构造的桩头部球状支承部的外面和上述球状结合部的内面,分别密接地嵌合着金属制配件,这些配件通过锚与桩头部和上部结构物的基础下部连接成一体。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滑块由本身具有润滑性的材料构成。
12.桩基础结构,把在上部结构物的构筑范围内相互隔开间隔地打设在地基内的若干根桩的头部与上部结构物基础接合而成;其特征在于,上述若干根桩中的一部分桩与对应的上部结构物基础的接合构造,是借助钢筋和混凝土的刚接合构造;其余的桩与对应的上部结构物基础的接合构造,是辊支承构造,该辊支承构造中,以从地基上面向上方伸出的状态,形成顶面平坦状的桩头部侧的凸形支承部,在上部结构物基础侧,形成与该凸形支承部对应的、比该支承部大且顶面平坦状的上部结构物基础侧凹形结合部,在上述凸形支承部与凹形结合部的平坦状顶面间,夹设滑块,使桩头结合部可在水平方向滑移。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部结构物的构筑范围内,配置上述辊支承构造,在该辊支承构造的外周侧,配置上述刚接合构造。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部结构物的构筑范围内,配置上述辊支承构造,在该辊支承构造的内周侧,配置上述刚接合构造。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构成上述辊支承构造的桩头部凸形支承部与上述凹形结合部间的滑动面上,封入了填料材。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构成上述辊支承构造的桩头部凸形支承部与上述凹形结合部间的滑动面上,封入了填料材。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构成上述辊支承构造的桩头部凸形支承部与上述凹形结合部间的滑动面上,封入了填料材。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构成上述辊支承构造的桩头部侧凸形支承部的外面和上述凹形结合部的内面上,分别密接地嵌合着金属制配件,这些配件通过锚与桩头部和上部结构物的基础下部一体地连接。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构成上述辊支承构造的桩头部侧凸形支承部的外面和上述凹形结合部的内面上,分别密接地嵌合着金属制配件,这些配件通过锚与桩头部和上部结构物的基础下部一体地连接。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构成上述辊支承构造的桩头部侧凸形支承部的外面和上述凹形结合部的内面上,分别密接地嵌合着金属制配件,这些配件通过锚与桩头部和上部结构物的基础下部一体地连接。
21.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滑块由本身具有润滑性的材料构成。
22.桩基础结构,把在上部结构物的构筑范围内相互隔开间隔地打设在地基内的若干根桩的头部与上部结构物基础接合而成;其特征在于,上述若干桩中的位于上述上部结构物构筑范围中央侧的桩与对应的上部结构物的基础的接合构造,是借助钢筋和混凝土的刚接合构造;位于上述构筑范围外周侧的柱与对应的上部结构物的基础的接合构造,是销支承构造,该销支承构造中,以从地基上面向上方伸出的状态,在形成为凸面形或凹面形的柱头部侧的球状支承部外面和与该球状支承部对应的、形成为比该支承部大的凹面形或凸面形球状结合部的内面之间,夹设着滑块,可使桩头结合部相对地滑动旋转。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构成上述销支承构造的桩头部球状支承部与上述球状结合部间的滑动面上,封入了填料材。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构成上述销支承构造的桩头部球状支承部的外面和上述球状结合部的内面,分别密接地嵌合着金属制的配件,这些配件通过锚与桩头部和上部结构物的基础下部一体地连接。
25.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滑块由本身具有润滑性的材料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中,若干根桩(1)的头部与基脚(2)下部的接合构造是采用各种复合构造,即,夹设着滑块(12)的辊支承构造(Y)和夹设着滑块(32)的销支承构造(X)的复合构造;刚接合构造(Z)和辊支承构造(Y)的复合构造;刚接合构造(Z)和销支承构造(X)的复合构造。通过采用这些复合构造,限制上部结构物(A)的旋转,在地震等大的外力作用时,减少接合部的应力集中和对桩(1)的弯矩,防止它们的损伤、破损,另外,在地震后,提高上部结构物(A)回复到初期位置的位置复原性。
文档编号E02D27/12GK1295638SQ99804618
公开日2001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1999年2月3日 优先权日1999年2月3日
发明者上田荣 申请人:日本皮拉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